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寄生虫病。为实现2030年全球消除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的血吸虫病,2022年2月WHO发布了《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旨在为各国实现控制血吸虫病发病率、将其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消除及最终达到传播阻断提供循证建议。在历史上血吸虫病曾经严重流行的中国,经过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实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逐步迈向消除血吸虫病。本文回顾中国血吸虫病防控策略、防控关键技术和实践的成功经验,贡献于《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的制定与实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世界也期待更多血吸虫病防控领域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我国曾是全球寄生虫病流行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60余年的积极防治,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受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生态变化、国际交流加强等因素的影响,寄生虫病防控面临新的挑战,输入性疟疾、血吸虫病、利什曼病、丝虫病和锥虫病等寄生虫病时有发生并日渐增多。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展开、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更将会加大这类疾病的输入,并引起流行与传播的风险。本文在回顾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经验与成效的基础上,梳理“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主要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分析当前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我国寄生虫病防控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我国及时预防此类寄生虫病的发生和发展、制定有效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作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成功典范,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和经验已被纳入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工作中。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发展偕同共进,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指导下、在党和政府关心下,整合各方面力量取得了重大成功。改革开放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正确认识现实情况,抓住一切机遇,解决所面临的问题,2015年全国达到血吸虫病控制标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卫生合作项目中,为全球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贡献中国智慧、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4.
经过近7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重要寄生虫病已经达到或正在迈向消除。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和推进、国内外交流和对外投资的增加,我国外出务工、经商、留学、旅游、探亲以及参与国内外交流活动的人员日益增多,导致国内从流行区到非流行区、全球从国外到国内的输入性寄生虫病病例逐渐增多。输入性病例增多给我国寄生虫病消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疟疾、血吸虫病和利什曼病这3种重要输入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当前防控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经过近7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重要寄生虫病已经达到或正在迈向消除。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和推进、国内外交流和对外投资的增加,我国外出务工、经商、留学、旅游、探亲以及参与国内外交流活动的人员日益增多,导致国内从流行区到非流行区、全球从国外到国内的输入性寄生虫病病例逐渐增多。输入性病例增多给我国寄生虫病消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疟疾、血吸虫病和利什曼病这3种重要输入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当前防控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摘要] 血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被WHO归类为被忽视的热带病。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血吸虫感染率和致残致死率显著下降。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深入推进,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时有报告,输入性血吸虫病在中国大陆的潜在传播风险值得关注。为了更好地巩固血吸虫病防控成果、提升对外部生物安全风险的检测能力,本文对血吸虫病病原学、免疫学与核酸等诊断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吸虫病曾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要实现全面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就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态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十四五”期间血吸虫病防治目标与重点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就今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重点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进入广东深圳地区,目前已在深圳定殖并扩散至东莞、惠州等地区。鉴于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病例在我国时有报道,我国已经面临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在中国大陆传播的风险。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曼氏血吸虫病在中国大陆的传播风险将逐渐增大。为防止曼氏血吸虫在我国形成完整生活史并造成疾病传播,提升对曼氏血吸虫病的认识、加强提前防控的意识以及尽早发现、报告、处置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病例或病原携带者尤为重要。国内多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控专家就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监测与防控对策达成共识,旨在提升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关于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诊疗和防控意识与能力、降低甚至消除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在我国传播的风险,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   

9.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进入广东深圳地区,目前已在深圳定殖并扩散至东莞、惠州等地区。鉴于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病例在我国时有报道,我国已经面临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在中国大陆传播的风险。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曼氏血吸虫病在中国大陆的传播风险将逐渐增大。为防止曼氏血吸虫在我国形成完整生活史并造成疾病传播,提升对曼氏血吸虫病的认识、加强提前防控的意识以及尽早发现、报告、处置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病例或病原携带者尤为重要。国内多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控专家就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监测与防控对策达成共识,旨在提升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关于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诊疗和防控意识与能力、降低甚至消除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在我国传播的风险,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   

10.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正从控制向消除阶段迈进,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流动人口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对我国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特征进行系统回顾,分析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防控工作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防控工作提出建议,供血吸虫病防治管理和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原是绦虫病、囊尾蚴病高发省份之一,主要流行绦虫种类为猪带绦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多年积极有效防治,河南省人群带绦虫、囊尾蚴感染率已处于极低流行水平,推动了全国“驱绦灭囊”工作。“驱绦灭囊”和分类指导并重的工作方针在全省范围内取得较好防治效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带绦虫病、囊尾蚴病防控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本文主要回顾河南省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历程,并对目前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在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史上占据了特殊地位,不但是我国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也是在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不同阶段出成绩、出经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湖南省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持续推进家畜传染源控制、人群传染源控制、钉螺控制及血防机构能力建设"四大工程",取得了显著血防效益,实现了防治与科研结合、科研为现场服务的理念,从防治实践中创造了一批血防模式,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提供了"湖南经验"。今后仍需贯彻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原则,坚持科学防治、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继续强化以"以传染源控制为主、钉螺控制并重"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保障经费投入、提高防治队伍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医防结合新模式,早日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