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 对9例前循环动脉瘤病人,应用内窥镜辅助锁孔手术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经翼点锁孔开颅后,应用手术显微镜初步显露动脉瘤后,置入硬性神经内镜了解动脉瘤颈及周围结构的局部解剖,动脉瘤夹闭后再次用内镜了解夹闭情况。结果 术后9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开颅进行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可明显增加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的可视范围,使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明显提高,手术时间缩短,术后病人恢复快,且不影响美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适用条件。方法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26例和传统开颅手术行颅内动脉瘤夹闭29例,对两组病人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6例锁孔手术病人术后均恢复良好,远期随访无神经功能障碍;29例传统开颅手术病人远期恢复良好25例,发生动眼神经麻痹1例,轻度残疾3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充分暴露动脉瘤与周围局部解剖结构的关系,减少神经结构及穿支血管的损伤,从而降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对11例颅内动脉瘤病人,应用内镜辅助锁孔外科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经翼点或眉弓锁孔开颅,应用手术显微镜初步显露动脉瘤后,置入硬性神经内镜了解动脉瘤颈及周围结核的局部解剖,动脉瘤夹闭后再次用内镜了解夹闭情况。结果:术后11例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外科进行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可明显增加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的可视范围,使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有明显提高,手术时间短,术后病人恢复快,且不影响美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82例于2014-06—2015-06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栓塞组(n=42)和夹闭组(n=40),栓塞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夹闭组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夹闭组良好率与栓塞组基本一致(P0.05);栓塞组住院时间短于夹闭组(P0.05),同时,栓塞组生活质量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24个月,栓塞组的mRS评分显著高于夹闭组(P0.05),并发症、ADL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栓塞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夹闭组(P0.05)。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采取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二者疗效相当,但后者手术创伤小,出院时短期预后优于前者,而远期随访患者致残率、复发率高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与成本.方法 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251例,其中170例(174个动脉瘤)行显微手术夹闭(夹闭组),181例(185个动脉瘤)行血管栓塞术(栓塞组),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血管闭塞率、术中破裂率、院内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3个月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的疗效并进行成本分析.结果 栓塞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术中破裂率低于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mR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本和敏感度分析均显示夹闭组患者的单位成本效果比较低.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疗效相当,各有优缺点,但显微手术夹闭更具成本效益,比较经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后交通动脉瘤的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夹闭方法及可能的风险和对策。方法对经过DSA造影证实的12例前交通、后交通动脉瘤病人,在显微镜的引导下置入内镜,观察瘤颈与周边血管、神经的关系,辅助分离瘤颈与周边的黏连;瘤颈夹闭后观察动脉瘤夹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10例成功夹闭,2例因黏连致密而包裹治疗。结论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是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重大进步,可有效显露动脉瘤周边的结构,提高动脉瘤的手术夹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并急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高血压脑室出血并急性脑积水病人的临床资料,分为内镜组(n=41)和显微镜组(n=32),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两组预后优良率及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结果两组血肿清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显微镜组比较,内镜组预后优良率更高,脑积水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较显微手术损伤小,术后脑积水发生率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将54例垂体腺瘤病人随机分两组,其中30例病人行神经内镜下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神经内镜组),24例病人行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导航显微镜组)。分析两组病人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肿瘤全切率。结果神经内镜组与导航显微镜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全切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显微镜组手术时间短于神经内镜组,而神经内镜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导航显微镜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与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相当,需结合病人情况实施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病人血流动力学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颅内动脉瘤13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夹闭组(65例)和栓塞组(69例)。夹闭组采用夹闭术治疗,栓塞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GOS评分评估疗效。进入手术室时(T1)、全身麻醉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记录血流动力学和能量代谢指标。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GOS、mRS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栓塞组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明显高于夹闭组(P0.05)。夹闭组T4时刻平均动脉压较栓塞组低(P0.05),葡萄糖摄取率较栓塞组高(P0.05);两组心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二氧化碳分压、颅内压、脑血流量、葡萄糖浓度、丙酮酸、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及脑颈静脉球-动脉乳酸差值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相当;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血管内栓塞,但血管内栓塞比夹闭术更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内镜辅助下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后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动脉瘤,以内镜辅助观察,重点观察隐藏于颈内动脉深面或下壁的重要结构。并分别在颈内动脉前外侧区域(Ⅰ区)、内侧区域(Ⅱ区)和后外侧区域(Ⅲ区)进行观察。结果三个区域在空间大小、观察的内容各有不同的特点。夹闭前内镜探查15例,夹闭后内镜探查20例。5例病例内镜观察后进行动脉瘤夹的调整。均未发生与内镜操作有关的并发症。随访1~2年,GOS 5分18例,4分2例。结论内镜辅助在后交通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对降低手术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选取8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单双分成2组,对照组41例予介入治疗,观察组41例予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mRS评分、即刻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不完全闭塞、复发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PF、RP、RE均有提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PF、RP、RE改善幅度明显占优(P0.05);2组治疗后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脑水肿、脑梗死、颅内出血、脑积水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而脑神经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牵开器技术在经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夹闭的前循环动脉瘤病例资料,其中无牵开器组27例,对照组24例。比较两组病人术中情况,术后7 d内CT和MRI明确的脑牵拉损伤表现,术后1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与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中动脉瘤破裂方面,无牵开器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脑牵拉损伤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42)。术后1个月的ADL和mRS,无牵开器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7,P=0.033)。结论在经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无牵开器技术可代替固定牵开器,不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动脉瘤破裂风险,并能减少脑牵拉损伤,有助于保护病人神经功能和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2月,行开颅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治疗的12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对所有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每例患者共进行4次MMSE评分:入院时(治疗前)、术后近期(术后2周)、中期(术后2个月)、远期(术后1年)。将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42例)和介入栓塞组(80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近期、中期和远期的MMSE评分;并对不同时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组在术后早期、中期及远期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开颅夹闭组(均P<0.05)。开颅夹闭组患者在术后近期及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组(均P<0.05);但在术后远期,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开颅夹闭术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近期及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术患者。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有助于减轻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对策。方法对28例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经眶上锁孔入路在显微镜引导下置入内镜观察动脉瘤颈与周围结构的局部解剖关系,辅助分离瘤颈与周边的粘连,夹闭瘤颈,此后再次用内镜观察了解夹闭情况。结果28例动脉瘤均成功准确夹闭,27例恢复良好,1例中残。结论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可明显增加动脉瘤及周围结构的可视范围,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或无效脑暴露,创伤小,减少和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并发症少,提高了动脉瘤的手术夹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于发病早期((72 h)行手术夹闭,术后3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术后复查DSA 35例,动脉瘤颈完全夹闭34例,瘤颈部分残留1例,行二次手术完全夹闭.术后应用mRS评分:0~1分27例,2分2例,3分3例,4分2例,5分和6分各1例.结论 早期手术夹闭破裂动脉瘤仍是治疗动脉瘤最基本的方法,且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破裂性微小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微小动脉瘤(≤4mm)的临床资料,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简称显外组)85例,其中动脉瘤夹闭术79例,动脉瘤肌肉包裹术6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简称介入组)77例,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67例,支架辅助7例,球囊辅助3例。同时行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5例。并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后1年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和分析预后。结果显外组:术后2~3周复查DSA42例,其中瘤颈残留2例,余43例未行DSA复查;介入组:完全栓塞50例,次全栓塞20例,部分栓塞7例。显外组和介入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分别为:出血性事件2例和6例,缺血性事件7例和2例,颅内感染3例和1例,癫疒间3例和0例。术后1年mRS量表评分,显外组和介入组的预后良好率(mRS0~2分)分别是89.6%和92.9%(P0.05),本组所有病人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与1年mRS生活质量评分相关(rs=0.404,P0.001)。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显微外科手术相比,术后1年临床随访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术。方法采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41例。根据影像学诊断结果,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手术经由头皮小切口,作直径约3cm的骨窗开颅,在充分释放脑脊液脑组织回缩后,从脑外间隙抵达深部病变;通过有序地解剖蛛网膜下腔,显露病变,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本组41次手术成功夹闭43个动脉瘤。无手术死亡及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较常规显微手术入路更为微创、精细、准确、安全,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一种较好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5例颈内动脉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采取直接夹闭,1例夹闭加周围包裹小片颞肌进行加固,1例多发动脉瘤采取环绕包裹夹闭。结果 2个破裂动脉瘤和1个未破裂动脉瘤术前有生长现象;2个破裂动脉瘤和5个未破裂动脉瘤有子囊形成;9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有不同程度硬化。1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4分,1年随访mRS评分3分;1例多发未破裂动脉瘤出院mRS评分5分,1年随访无改善;其余13例术后1年mRS评分0分,复查血管造影均未见动脉瘤复发。4例术后发生载瘤动脉狭窄,但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破裂和未破裂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可能经历不同的演变,前者先破裂后生长,后者产生子囊进而破裂。显微夹闭术是一种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简便易行的手段,多数病例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对载瘤动脉严重硬化的动脉瘤,直接夹闭比较困难和危险,应该选择合适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9.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后中晚期手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中、晚期显微手术夹闭的疗效并探讨中期治疗(4-10 d)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95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后4-10 d入院,且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Ⅲ的患者,41例接受中期动脉瘤手术夹闭,54例接受晚期手术夹闭(11-30 d),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结果 出院后6个月,中期组30例(73.2%)患者预后良好(mRS 0~2级),而晚期组为42例(77.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致预后不良的最主要原因为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结论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中期,积极闭塞动脉瘤可为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创造条件,尤其是临床状况良好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微侵袋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2个动脉瘤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其中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15例,神经导航技术2例,逆向抽吸技术2例。结果 夹闭动脉瘤36个、切除2个、包裹4个。应用内窥镜辅助手术,避免了动脉被误夹及载瘤动脉缩窄;采用逆向抽吸技术治疗2例大型床突旁动脉瘤,1例成功夹闭,另1例阻断失败,压迫颈动脉降低瘤内压后以动脉瘤夹重塑颈内动脉,夹闭瘤颈;神经导航技术准确定位2例末梢动脉瘤后予以切除。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与神经内窥镜、血管内介入技术及神经导航结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