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系数。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118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58)。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纯显微镜下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55例,延迟治愈4例,无效1例,治愈率98.33%。对照组治愈44例,延迟治愈6例,无效8例,治愈率为86.21%。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对照组为25.8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电生理监测结果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电生理监测术中面神经侧方扩散反应(LSR)的方法,对87例面肌痉挛的患者进行术中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术中面神经减压效果进行评判,并将结果与81例未作监测的患者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对比。结果术后近期治愈率:监测组:87.4%,未监测组:74.1%,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随访12个月治愈率:监测组:96.6%,未监测组:93.8%,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根据监测结果对面神经减压术进行术中减压效果预判能够提高近期治愈率,降低术后延迟治愈的发生率。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近期疗效具有明确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迂曲椎-基底动脉对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138例面肌痉挛病人,根据术前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检查是否合并迂曲的椎-基底动脉,分为迂曲组(n=57)和正常组(n=81)。两组均采用MVD治疗,术中行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分析两组的病例特点、手术疗效以及影响因素。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迂曲组术后耳鸣、眩晕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P0.05)。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迂曲组术后面肌痉挛的复发率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迂曲椎-基底动脉可能会增加MVD手术难度,增加并发症发生概率,术后相对易复发,详细探查并充分减压面神经根部出脑干区以及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手术(MVD)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的33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关于AMR监测与面肌痉挛MVD术后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采用Rev Man5.3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优势比(OR)对术中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AMR消失组,显著变化组,未消失组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6%,50%,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的2.94倍[OR=2.94,95%CI为(2.03~4.27)]。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进行AMR监测可有效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面肌痉挛MVD术中常规电生理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神经痉挛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2014年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8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行显微血管减压术与传统神经切断手术。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a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与传统手术比较,临床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高,可有效控制疾病复发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面神经根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与传统的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传统的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31例和采用改良的面神经根全程减压术治疗的患者71例,比较2组病例症状,术后缓解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而神经根全程减压组症状术后缓解率为96%,其中即刻缓解率为90%,面神经根部分减压组术后缓解率为84%,其中即刻缓解率为71%.随访1a,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改良的面神经根全程减压术治疗半面肌痉挛术后症状缓解率高,优于传统的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6-01—2018-08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156例设为对照组,术中未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将2018-09—2020-05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156例设为治疗组,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回顾分析2组术后患者手术效果及对面、听神经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即刻缓解138例(88.46%),术后1 a 148例(98.08%)治愈,对照组即刻缓解113例(72.43%),术后1 a 145例(97.44%)治愈,2组即刻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术后1 a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8)。治疗组术后出现面瘫、耳鸣、听力障碍共7例(4.48%),对照组术后出现面瘫、耳鸣、听力障碍、吞咽障碍共26例(1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并对手术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全程微血管减压与传统减压在治疗面肌痉挛中的不同疗效。方法研究分析298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传统减压组186例,行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减压;全程减压组112例,行面神经根全程减压。对比分析2组病人术后2周的手术效果。结果传统减压组症状完全缓解172例(92.5%),明显减轻3例(1.6%),无效11例(5.9%);全程减压组症状完全缓解110例(98.2%),明显减轻2例(1.8%)。两组比较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神经根全程减压,并隔离所有可疑责任血管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术后早期症状完全缓解率是衡量手术成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面肌痉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后症状的演变特点,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根据Cohen分级对病人术后1年内不同时间段的面肌痉挛程度进行评分,得到症状评分-时间曲线,分析面肌痉挛症状改善的演变特点。结果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将病人分为术后顷刻和出院时症状均消失组(A组)、术后顷刻症状消失而出院时又再现组(B组)、术后顷刻和出院时症状均减轻组(C组),3组病人长期随访症状消失比例分别为90.1%、83.3%、66.7%。术后症状评分-时间曲线表明:总体演变趋势先急剧下降,后低幅波动,并逐渐下降,术后9个月趋于稳定。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有逐渐缓解趋势。根据术后即刻至出院前的症状恢复情况将病人分组,有助于预测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0-07—2014-09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28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改良组(n=71)和常规组(n=57),常规组给予常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改良组给予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记录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检测术前后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常规组比较较短[(2.76±0.52)h、(7.23±1.59)d vs(3.87±0.64)h、(9.85±2.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改良组(17.98±2.94)cm3显著大于常规组(17.10±1.67)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总有效率95.77%高于常规组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04%较常规组19.3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1.41%vs 5.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佳,能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TN)的短期疗效及并发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5-2015-04入院行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的2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研究组,n=22)和同期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的30例患者(对照组,n=30)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短期疗效,记录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分析治疗前后睡眠质量与疼痛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为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SQI评分及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具有短期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可在促进TN患者病情转归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0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2组复发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效果,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a,观察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9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降低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侧方扩散波在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将60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为实施常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B组为常规手术中在判断责任血管垫入垫棉时使用术中电生理监测,指导手术。比较两组术后一周治愈率;将B组中病人分为LSR消失组和LSR未消失组,比较术后一周治愈率。将LSR消失组分为眼轮匝肌LSR消失组,颏肌LSR消失组和眼轮匝肌和颏肌LSR同时消失组,比较各组术后一周治愈率。结果 A组中19例治愈率63.33%。B组中26例治愈率86.67%。两组间治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37,P0.05)。B组23例侧方扩散波消失病例中22例治愈,治愈率95.65%;7例侧方扩散波未消失中4例治愈,治愈率57.14%,两组间治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87,P=0.031,P0.05)。23例侧方扩散波消失组中,7例为眼轮匝肌消失,6例治愈,1例未愈,治愈率85.71%;16例为眼轮匝肌和颏肌均消失,16例均治愈,治愈率100%;未发现颏肌消失。眼轮匝肌LSR消失组与同时消失组两组间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90,P=0.304,P0.05)。结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使用侧方扩散波监测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面神经异常肌反应监测下全程减压与常规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的显微手术技术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0年3月采用两种方法治疗的1 860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650例,采用常规面神经出脑干区(REZ)微血管减压术治疗;B组1 210例,在面神经异常肌反应监测下行全程减压术.结果 A组:手术疗效:术后症状缓解共582例(89.53%),无效68例(10.46%);术后并发症:面瘫24例(3.69%),耳鸣、听力下降31例(4.76%),吞咽困难、呛咳3例.B组,手术疗效:术后症状缓解共1 185例(98%),无效25例(2.07%);术后并发症:面瘫46例(3.80%),耳鸣、听力下降76例(6.28%),吞咽困难、呛咳3例.B组与A组相比,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面肌异常肌反应监测下对面神经根全程充分减压,在未增加并发症的情况下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的241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并检索数据库中关于AMR监测与面肌痉挛MVD手术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文章,采用RevMan 5.1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对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关系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OR)进行评价.结果 A组(AMR完全消失或波幅下降超过80%),B组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2%,82.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的3.53倍[OR=3.53,95%置信区间95%CI(2.28,5.48)].结论 面肌痉李微血管减压术中行AMR监测可有效指导手术,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MVD术中常规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86例面肌痉挛患者,其中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无BAEP监测的面肌痉挛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术中行BAEP监测的面肌痉挛患者为监测组。对两组的手术有效率及听力下降、耳鸣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术后即刻有效率为94.4%(34例);术后发生听力下降伴耳鸣5例(13.9%)。术后6个月随访,除2例仍有听力下降伴耳鸣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监测组术后即刻有效率为96%(48例),术后发生听力下降及耳鸣3例(6%)。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均改善。两组术后面肌痉挛的缓解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听力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BAEP监测技术能客观评估术中听神经受损情况,减少听力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85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所见、电生理监测及疗效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的预后因素.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病程长短(P=0.034)、术中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P=0.029)、面神经表面有血管压迹(P=0.000)以及术后异常肌反应(AMR)完全消失(P=0.013)是影响面肌痉挛术后完全缓解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应全程探查面神经,寻找是否有神经压迹,对责任血管的准确判断及电生理监测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患者采用耳内镜下面神经血管减压术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将2009-05—2016-05我院收治的78例行耳内镜下面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均分为优质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操作,优质组在其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操作。对比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面肌痉挛完全缓解时间、并发症和满意度情况。结果优质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面肌痉挛完全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优质组满意度(100.0%)与对照组(74.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面肌痉挛耳内镜下面神经血管减压术围手术期能促患者快速康复,显著提高满意度和护理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0-08—2014-12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58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30例)与B组(28例),A组行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减压手术,B组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后对2组患者的治愈率、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所有患者均发现责任血管,B组27例发现责任血管。A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6.7%,B组为85.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住院时间为(8.7±1.6)d,B组并发症发生率28.6%,住院时间(12.1±2.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a,A组复发率(0)较B组(10.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面肌痉挛能够避免对责任血管的遗漏,提高手术有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术、微血管减压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方法以收治的8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微球囊压迫术23例(微球囊组),接受射频热凝术治疗26例(射频组),接受微血管减压术36例(微血管减压组)。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6、12和24个月时的三叉神经疼痛程度,并随访≥24个月的复发情况,比较3种手术方法治疗的复发率差异。结果组内比较,各时间点3组患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时间变化各组间NR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术后24个月时:微球囊组NRS评分与射频组和微血管减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NRS评分高于微血管减压组(P0.01)。随访期:微球囊组、射频组和微血管减压组复发率分别为5/23例(21.74%)、6/26例(23.08%)和2/36例(5.56%),组间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0)。Mantel-Cox分析示微血管组复发周期较微球囊组和射频组延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微球囊组、射频组和微血管减压组术后12个月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34.78%、15.38%和2.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微血管减压术、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改善临床症状均疗效显著,微血管减压术在降低术后复发率、延长复发周期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