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使用CT和神经电生理定位引导射频热凝术穿刺半月神经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病人取仰卧位或坐卧位,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在CT颅底薄层扫描(行三维重建)引导下穿刺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并通过神经电生理电刺激确定电极针裸露段的准确位置,温控射频对靶点进行毁损,然后在麦氏囊内注射甘油0.3 ml.结果均一次性穿刺进入卵圆孔,定位准确,在热凝毁损不同三叉神经感觉分支时未损伤其他脑神经.疼痛即刻消失,仅术区面部遗有麻木感,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颅底CT薄层扫描配合神经电生理定位,提高了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岩上静脉相关的三叉神经痛病人术中处理方法及术后面部麻木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7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根据术中观察岩上静脉是否压迫三叉神经,分为单纯静脉型(n=49)、动静脉混合型(n=272)及单纯动脉型(n=459),比较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单纯静脉型、动静脉混合型和单纯动脉型治愈率分别为93.88%、98.90%、98.91%,术后面部麻木的发生率分别为73.5%、46.3%、30.5%。单纯静脉型和动静脉混合型面部麻木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纯动脉型(均P0.05)。结论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根据发生率依次为:单纯静脉型动静脉混合型单纯动脉型,术中充分暴露小脑水平裂及三叉神经根部、充分保护岩静脉、减少神经和血管的牵拉可降低面部麻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SA三维导航技术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经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DSA三维导航辅助PMC治疗的8例经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术中完成C臂透视、类CT采集及实时穿刺导航,进针用时25~53 s,平均37 s。术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其中7例术后当日疼痛消失,另1例术后3 d后疼痛消失。术后4例出现面部麻木感,1个月后消失。8例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 DSA三维导航技术实时引导下PMC治疗经典型三叉神经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神经梳理术治疗无明确责任血管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2011年至2014年对23例术中证实无明确责任血管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结果术后即刻疼痛完全缓解率为78%,总有效率为96%,无效1例。随访2~5年,疼痛复发4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有轻至中度面部麻木,多数在术后3个月内明显减轻,5例面部遗留轻度麻木。无听力下降、面瘫、脑脊液漏、颅内感染或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神经梳理术可作为无明确血管压迫型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ectasia,VBD)并发三叉神经痛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中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rainstem trigeminal nerve evoked potential,BTEP)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方法、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结合现有文献报道分析。结果 MVD后W2波未恢复正常,术后患者疼痛症状虽缓解,但出现面部麻木。结论 BTEP可能预测TN术后有无面部麻木。  相似文献   

6.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长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82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接受MVD治疗,随访时间5年以上,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术后疼痛消失419例,术后即刻疼痛消失率86.9%,部分病人有短暂可逆性并发症,包括疱疹病毒感染、面部麻木、周围性面瘫、耳鸣和听力下降。随访时间5—12年,失访24例;出院时疼痛消失的病人在随访期间复发38例,其中5年内复发24例,5年以上复发14例,复发率9.5%。结论MVD是目前惟一针对三叉神经痛病因进行治疗的手术方式,手术后三叉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好保留,其长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治疗特殊类型三叉神经痛的选择策略、手术技巧及体会。方法对35例特殊类型三叉神经痛进行术中探查,其中12例无责任血管类型、8例静脉无法减压类型以及5例复发类型选择单纯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10例责任血管不确定类型(5例小脑上动脉、1例小脑前下动脉、4例静脉)选择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联合显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35例患者术后疼痛均消失,均遗留有面部中度麻木,痛、温、触觉大部分存在,门诊平均随访3年,均无复发。结论针对显微血管减压术中无责任血管类型、静脉无法减压类型、复发类型以及责任血管不确定类型,单纯或者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不仅能够有效解除疼痛,而且较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而言对神经损害小,功能障碍程度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Dyna-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采用Dyna-CT 引导下PBC治疗的17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Dyna-CT引导下穿刺,颅底3D-CT重建证实穿刺针抵达卵圆孔。通过穿刺针将带导丝CTZ-14球囊导入Meckel腔,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结果 住院时间3~9 d,平均5.6 d。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4例,明显缓解2例,无缓解1例;总有效率为94.2%(16/17)。术后出现面部麻木15例、咀嚼略乏力9例、眼角干涩2例、口角疱疹5例,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 Dyna-CT 引导下PBC,是针对复发三叉神经痛、高龄、不愿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三叉神经痛的有效微创手术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提高三叉神经痛显微手术疗效,探讨不同术式对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单纯三叉神经减压组(减压组)19例,三叉神经减压合并切断组(切断组)55例,三叉神经减压合并定位毁损组(定损组)11例.比较3组近期和中期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术后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64例随访6-33个月,疼痛消失率减压组为94.4%,定损组和切断组达10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减压组未遗留面部麻木不适,切断组面部麻木不适占50%,定损组占12.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屯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在三叉神经减压术基础上行定位毁损术,既能保证疗效,又可改善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锥-基底动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锥-基底动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椎动脉直接压迫9例,基底动脉直接压迫5例;同时伴其他小血管压迫,包括小脑上动脉8例、小脑前下动脉3例和静脉3例。压迫点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9例,位于入髓区(root entry zone,REZ)5例。结果术后症状即刻完全缓解11例,明显缓解3例。随访3~32个月,仅1例病人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其他未见复发和严重并发症。结论遵循恰当的手术策略,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压迫所致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经皮半月神经节后根甘油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30例经皮三叉神经节后根甘油封闭术。63.1%疼痛完全消失,32.3%疼痛减轻,4.6%无效。与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相比,甘油封闭可解除疼痛,大部分病例中没有面部感觉障碍与角膜反射消失,本组病例66.5%术后面部感觉正常,33.5%面部感觉减退,但对针刺有反应,27例第1支痛的病人注射后无角膜反射消失,13例病人因第一次术后无效进行了二次注射,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三叉神经2、3支痛的病人一般注射0.2~0.25ml甘油,1支痛的病人注射0.3~0.4m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6例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的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2例另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1例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疼痛消失15例,疼痛好转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面部麻木、暂时性面瘫、听力下降、动眼神经麻痹及颅内感染。术后平均随访4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桥小脑角脑膜瘤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个常见原因,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术中要对三叉神经充分减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手术治疗的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年根据疼痛症状缓解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价手术远期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1年以上随访,疼痛完全缓解且无并发症28例,疼痛完全缓解伴能耐受的并发症8例,疼痛不完全缓解但无并发症2例,疼痛不完全缓解伴轻度并发症1例,疼痛不完全缓解伴重度并发症1例。其中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32例中,术后疼痛均立即消失,随访期间有2例复发。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者8例,术后患者疼痛均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出现轻度面瘫及一侧舌麻木感患者共有6例,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1例。结论影响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因素是多方面的,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良好;根据症状缓解程度和并发症评价手术疗效是一种很好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诱发窦性停搏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的1例三叉神经痛诱发窦性停搏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病人痛感消失,心电监测可见持续窦性心律,术后遗留面部麻木及咀嚼肌无力,3个月后逐渐恢复。结论三叉神经痛诱发窦性停搏病人少见,其与血管压迫间可能存在关联性。PBC手术可解除三叉神经痛,去除窦性停搏的诱因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腼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23例在显微镜下发现责任血管23根,运用内镜观察,发现2根遗漏责任血管;1例在内镜及显微镜下均未发现责任血管,为蛛网膜囊牵拉神经所致。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疼痛完全消失22例;疼痛明显缓解1例;疼痛较术前缓解1例,术后并发面部麻木、感觉减退,6个月后完全消失。随访1~1.5年,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运用神经内镜辅助下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以消除桥小脑角Ⅸ显微手术的解剖死角,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Teflon垫片位置,能提高手术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伽玛刀与射频温控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伽玛刀与射频温控热凝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治疗效果,其中伽玛刀治疗47例(伽玛刀组),射频温控热凝治疗84例(射频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术前、术后病人的三叉神经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术前伽玛刀组和射频组平均VAS评分分别为7.89和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射频组术后即刻VAS评分0~1分,平均0.61分。伽玛刀组起效时间1周~14个月,平均6个月;VAS评分0~3分,平均1.0分。两组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伽玛刀组术后并发面部麻木6例;射频组并发面部麻木19例,咬肌瘫痪8例,复视1例和后组脑神经损伤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个月~3年,射频组3例和伽玛刀组1例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复发。结论伽玛刀和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均能取得肯定疗效,但伽玛刀治疗并发症较少且轻,相对更安全;其缺点是起效较慢。  相似文献   

17.
Gasser氏神经节纤维瘤即三叉神经半月节神经纤维瘤,约占颅内神经纤维瘤的2.5%,但尸检发现为7.5%,说明本病早期与颅底的原发性肿瘤鉴别诊断是困难的。为了提高临床对本病之认识,本文作者对经手术或尸解证明为本病的30例进行讨论。男6例、女24例,年龄为19—54岁,该病首发症状常以头部钝痛和面部或半面部麻木感或具有三叉神经痛发作之特征,常迅速合并运动方面的损害,表现为咀嚼肌无力或萎缩;此外,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神经梳理对复发型和无血管压迫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采用神经梳理处理的复发型(16例)和无血管压迫型(18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7 d内,总疼痛缓解率为85.2%,复发型疼痛缓解率为81.3%,无血管压迫型疼痛缓解率为88.9%;轻度面部麻木13例,明显面部麻木21例。术后3个月,总疼痛缓解率为76.5%,复发型疼痛缓解率为75.0%,无血管压迫型疼痛缓解率为77.8%;轻度面部麻木28例,明显面部麻木8例。术后3个月,面部麻木明显改善(P<0.05)。结论 神经梳理可作为治疗复发型和无血管压迫型三叉神经痛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桥小脑角区(CPA)小型占位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症状及体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6年期间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72例,其中CPA区小型病变(最大直径<3cm)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23例,约占6.2%;病种包括胆脂瘤12例、神经鞘瘤6例、脑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2例;所有患者行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病变,3例另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术后疼痛消失20例,面部麻木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短暂耳鸣及面瘫,均恢复,无死亡。随访1~5年,无疼痛复发。结论 CPA区小型占位所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由于病变小、易于全切,加之镜下暴露充分,手术疗效满意;术中若发现病变与三叉神经无确切关系,则需行微血管减压或三叉神经部分感觉根切断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局麻下经皮卵圆孔穿刺,通过电生理验证,结合阻抗、脉冲评估穿刺准确性,观察BTEP波W2-W3峰间潜伏期值的变化,个性化调整热凝毁损时间。结果术后即刻缓解率65.1%,明显缓解率30.2%,治疗有效率达95.3%。术后复发率2%。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31.4%。结论神经电生理的应用,可获得满意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复发率。根据术中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波形变化,减少射频热凝时间,可降低术后麻木发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