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ICU和急诊ICU收治的135例SAP患者,按住院号末位的奇偶数将其分为常规组(69例)和血浆置换组(66例),常规组入科后立即行CRRT治疗72 h,血浆置换组入科后立即行血浆置换联合CRRT治疗72 h。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血清学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滤器寿命。 结果血浆置换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87.88%(58/66)vs. 65.22%(45/69),χ2 = 9.579,P = 0.002]。血浆置换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11.4 ± 1.5)d vs.(21.3 ± 2.8)d,t = 2.979,P = 0.004]。治疗后,血浆置换组患者血清学相关指标血清淀粉酶[(103 ± 24)U/L vs.(267 ± 60)U/L,t = 2.419,P = 0.021]、C反应蛋白[(51 ± 8)mg/L vs.(129 ± 19)mg/L,t = 4.574,P< 0.001]、白细胞计数水平[(8.9 ± 0.5)× 109/L vs.(11.5 ± 1.0)× 109/L,t = 2.059,P = 0.046],以及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06%(4/66)vs. 34.78%(24/69),χ2 = 16.930,P<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7.58%(5/66)vs. 30.43%(21/69),χ2 = 11.340,P<0.001]和胰性脑病的发生率[9.09%(6/66)vs. 39.13%(27/69),χ2 = 16.480,P = 0.002]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同时,血浆置换组平均滤器寿命明显长于常规组[(24.7 ± 2.3)h vs.(12.1 ± 1.4)h,t = 4.829,P<0.001]。 结论血浆置换联合CRRT治疗SAP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清学相关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滤器寿命,提高体外循环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入住上海市浦东医院综合ICU的急性心功能不全或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期的52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rhBNP组,每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和rhBNP组各有5例和4例因不符合病例研究标准被剔除本研究,最终对照组和rhBNP组分别纳入21例、2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包括治疗原发基础疾病、改善心功能的常规药物治疗及营养支持等一般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使用硝酸异山梨酯,rhBNP组患者则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rhBNP,均连用5 d。记录两组患者入组时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7 d的全心射血分数(GEF)、心脏指数、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24 h尿量。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3、7 d的GEF、心脏指数、GEDI、SVRI、ELWI、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NT-proBNP表达水平及24 h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20.864、8.982、89.286、102.485、43.824、12.562、10.189、123.848、89.264,P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rhBNP组治疗后3、7 d的GEF、心脏指数、GEDI、SVRI、ELWI、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治疗后1、3、7 d的NT-proBNP表达水平和24 h尿量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hBNP组患者中,治疗后3、7 d的GEF [(20.6 ± 5.2)%、(28.7 ± 5.2)%、(12.2 ± 4.2)%]、心脏指数[(2.88 ± 0.36)、(3.68 ± 0.42)、(2.02 ± 0.46)L·min-1·m-2]及治疗后1、3、7 d的24 h尿量[(1 680 ± 220)、(1 868 ± 246)、(2 198 ± 228)、(1 568 ± 248)mL]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后7 d更高(P均< 0.05);治疗后3、7 d的GEDI [(947 ± 110)、(791 ± 110)、(1 108 ± 100)mL/m2]、SVRI [(2 642 ± 508)、(2 218 ± 568)、(3 289 ± 510)dyn·sec·cm-5·m2]、ELWI [(9.3 ± 2.5)、(8.6 ± 2.1)、(12.3 ± 2.7)mL/kg]、平均动脉压[(73 ± 6)、(69 ± 5)、(80 ± 6)mmHg]、中心静脉压[(8.7 ± 1.4)、(7.1 ± 1.3)、(12.3 ± 2.1)mmHg]及治疗后1、3、7 d的NT-proBNP表达水平[(4 829 ± 326)、(3 029 ± 298)、(2 006 ± 300)、(6 979 ± 469)ng/L]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后7 d更低(P均< 0.05)。 结论与硝酸异山梨酯相比,rhBNP更有助于改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在ICU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6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HFNC。观察治疗后2、6、12、24 h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及呼吸频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率、28 d病死率和ICU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各时间点PaO2、PaCO2、SaO2、心率、呼吸频率、LVEF、SV及NT-proBN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28.302、18.402、32.514、24.510、16.165、23.452、19.167、30.424,P均<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PaO2、SaO2、LVEF及S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PaCO2、心率、呼吸频率及NT-proBN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0.05);两组患者6、12、24 h PaO2、PaCO2、SaO2、心率、呼吸频率、LVEF、SV及NT-proBNP与同组2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患者12、24 h PaO2、PaCO2、SaO2、心率、呼吸频率、LVEF、SV及NT-proBNP与同组6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气管插管率[7.89%(3/38)vs. 23.68%(9/38),χ2= 3.982,P= 0.026]、28 d病死率[2.63%(1/38)vs. 10.53%(4/38),χ2= 4.307,P= 0.011]及ICU住院时间[(6 ± 3)d vs.(10 ± 5)d,t= 2.654,P= 0.03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HFNC早期可显著改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氧合功能和心功能指标,降低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缩短ICU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PICCO)应用于重症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液体管理的指导意义。 方法选择SAP并发ARDS的患者57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29例,采用PICCO监测下的液体输注;对照组为28例,采用传统液体输注。对两组患者ARDS的发生率、应用血管药物的比例、气管插管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治疗0~<6 h、6~<24 h、24~<48 h和48~72 h复苏液体量及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ARDS发生率[17.24%(5/29)vs. 42.85%(12/28),χ2=4.47,P=0.045]、气管插管率均较低[6.90%(2/29)vs. 28.57%(8/28),χ2=4.63,P=0.041],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较短[(5.8 ± 2.7)d vs.(9.1 ± 3.7)d,t=4.01,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须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例数(4/29 vs. 7/28,χ2=1.15,P=0.330)及病死率[10.34%(3/29)vs. 17.86%(5/28),χ2=0.47,P=0.6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0~<6 h复苏液体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治疗6~<24 h、24~<48 h和48~72 h复苏液体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均< 0.05)。 结论PICCO可对SAP合并ARDS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进行快速准确的指导,能充分扩容以避免其肺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收住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ICU的71例ARDS患者分为APRV组(36例)和小潮气量(LTV)组(35例)。APRV组患者起初给予容量辅助控制通气模式,测量气道平台压后转为APRV模式;LTV组患者接受LTV通气,目标潮气量设置为6~8 mL/kg,依据ARDSnet协议调节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潮气量和呼吸频率。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其机械通气第1天和第7天呼吸机参数、呼吸力学指标、血气功能指标、循环功能指标及预后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28 d生存情况。 结果机械通气第7天,APRV组和LTV组患者吸入氧浓度(FiO2)[(47 ± 5)% vs.(66 ± 5)%,t = 3.746,P < 0.001]、呼吸频率[(24 ± 4)次/min vs.(18 ± 4)次/min,t = 3.453,P < 0.001]、PEEP[(5.6 ± 2.3)cmH2O vs.(10.8 ± 4.4)cmH2O,t = 3.011,P < 0.001]、气道峰压[23.9(18.5,29.6)cmH2O vs. 25.1(11.3,31.8)cmH2O,H = 2.736,P = 0.014]、气道平台压[22.2(18.7,24.3)cmH2O vs. 19.6(17.2,22.4)cmH2O,H = 2.154,P = 0.023]、平均气道压[23.8(22.1,24.3)cmH2O vs. 15.4(13.9,19.4)cmH2O,H = 2.814,P = 0.018]、肺顺应性[52.7(37.4,62.3)mL/cmH2O vs. 41.8(31.5,57.6)mL/cmH2O,H = 2.008,P = 0.034]、动脉血氧分压(PaO2)[(89 ± 7)mmHg vs.(72 ± 7)mmHg,t = 2.324,P < 0.001]、PaO2/FiO2 [(201 ± 15)mmHg vs.(140 ± 12)mmHg,t = 2.743,P < 0.001]、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5.4 ± 2.1)% vs.(92.3 ± 1.8)%,t = 2.658,P < 0.001]、心率[(99 ± 9)次/min vs.(108 ± 9)次/min,t = 2.733,P = 0.014]及平均动脉压[(84 ± 11)mmHg vs.(74 ± 13)mmHg,t = 3.012,P = 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PRV组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9.6 ± 2.2)d vs.(11.9 ± 2.9)d,t = 3.687,P < 0.001]、住ICU时间[(11.3 ± 3.1)d vs.(13.2 ± 2.7)d,t = 2.722,P = 0.008]、住院时间[(13.9 ± 2.5)d vs.(16.2 ± 2.4)d,t = 3.924,P = 0.004]均较LTV组显著缩短,拔管成功率[80.6%(29/36)vs. 54.3%(19/35),χ2 = 5.592,P = 0.018]显著升高,肺复张[5.6%(2/36)vs. 48.6%(17/35),χ2 = 16.753,P < 0.001]、俯卧位通气[11.1%(4/36)vs. 34.3%(12/35),χ2 = 5.460,P = 0.019]、气胸发生率[8.3%(3/36)vs. 28.6%(10/35),χ2 = 4.860,P = 0.028]及28 d住院病死率[13.9%(5/36)vs. 34.3%(12/35),χ2 = 4.054,P = 0.044]均显著降低。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APRV组ARDS患者生存情况显著优于LTV组(χ2 = 4.118,P = 0.015)。 结论与LTV组比较,早期应用APRV可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功能和呼吸系统顺应性,提高拔管成功率,降低气胸发生率,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在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使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住的40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控制感染、解除支气管、稀释痰液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HFNC,对照组应用常规低流量氧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和治疗24 h后的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痰液黏稠度、氧疗成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呼吸频率[(15.5 ± 1.6)次/min vs.(18.8 ± 1.6)次/min,t = 6.612,P = 0.001]和PaCO2 [(49.4 ± 4.3)mmHg vs.(56.2 ± 4.6)mmHg,t = 4.848,P = 0.001]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aO2 [(61.1 ± 2.8)mmHg vs.(57.4 ± 3.3)mmHg,t = 3.798,P = 0.001]和pH值[(7.38 ± 0.03)vs.(7.36 ± 0.03),t = 2.108,P = 0.042]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15.5 ± 1.6)次/min vs.(23.1 ± 1.9)次/min,t = 23.194,P = 0.001]和PaCO2 [(49.4 ± 4.3)mmHg vs.(62.2 ± 4.5)mmHg,t = 20.176,P = 0.001]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aO2 [(61.1 ± 2.8)mmHg vs.(45.5 ± 3.9)mmHg,t = 29.705,P = 0.001]和pH值[(7.38 ± 0.03)vs.(7.32 ± 0.03),t = 6.325,P< 0.001]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痰液黏稠度Ⅰ度4例、Ⅱ度8例、Ⅲ度8例,治疗后痰液黏稠度Ⅰ度5例、Ⅱ度7例、Ⅲ度8例;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痰液黏稠度Ⅰ度3例、Ⅱ度8例、Ⅲ度9例,治疗后痰液黏稠度Ⅰ度10例、Ⅱ度8例、Ⅲ度2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痰液黏稠度较对照组明显稀薄(H = 2.163,P = 0.031),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较同组治疗前明显稀薄(H = 2.824,P = 0.005)。此外,治疗组患者HFNC氧疗成功情况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7/20 vs. 11/20,χ2 = 4.286,P = 0.038),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明显下降(5/20 vs. 12/20,χ2 = 5.013,P = 0.025)。 结论HFNC对于高原地区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血气情况,有效稀释痰液,降低痰液黏稠度,并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氧疗时的不良反应,减少无创通气使用,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方法将38例液体复苏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45%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多巴酚丁胺组及左西孟旦组,每组均为19例。多巴酚丁胺组予以5 μg·kg-1·min-1多巴酚丁胺微泵连续24 h静脉维持;左西孟旦组予以0.2 μg·kg-1·min-1微泵连续24 h静脉维持。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每搏指数、心脏指数、左心室每搏工作指数(LVSW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氧输送量指数(DO2I)、氧耗量指数(VO2I)变化;,并记录治疗前后人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I(TNI)、脑钠肽、LVEF以及血乳酸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以及28 d病死率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t=0.984,P=0.332)、CVP(t=0.979,P=0.334)、MAP(t=0.301,P=0.765)、每搏指数(t=0.320,P=0.750)、心脏指数(t=1.209,P=0.235)、LVSWI(t=1.306,P=0.200)、SVRI(t=1.365,P=0.181)、ITBVI(t=0841,P=0.406)、GEDI(t=0.706,P=0.484)、EVLWI(t=0.167,P=0.869)、DO2I(t=0.467,P=0.644)、VO2I(t=0.485,P=0.631)、h-FABP(t=1.462,P=0.152)、TNI(t=0.397,P=0.693)、脑钠肽(t=0.302,P=0.764)、LVEF(t=0.494,P=0.624)以及血乳酸水平(t=1.071,P=0.29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多巴酚丁胺组相比较,左西孟旦治疗后SVI[(34 ± 10)ml/m2 vs.(40 ± 9)ml/m2,t=2.261,P=0.030]、心脏指数[(3.1 ± 0.4)L·min-1·m-2 vs.(3.5 ± 0.3)L·min-1·m-2,t=3.487,P=0.001]、LVSWI[(33.8 ± 2.9)kg·min-1·m-2 vs.(36.9 ± 2.7)kg·min-1·m-2,t=3.410,P=0.002]、DO2I[(720 ± 50)kg·min-1·m-2 vs.(755 ± 52)kg·min-1·m-2,t=2.133,P=0.040]及VO2I[(127 ± 15)kg·min-1·m-2 vs.(140 ± 18)kg·min-1·m-2,t=2.241,P=0.031]、LVEF[(39 ± 8)% vs.(46 ± 8)%,t=2.485,P=0.018)]均明显增加,EVLWI [(8.9 ± 3.0)ml/kg vs.(6.4 ± 2.8)ml/kg,t=2.665,P=0.012]、h-FABP[(13.1 ± 3.8)μg/L vs.(8.5 ± 2.6)μg/L,t=4.355,P<0.001]、TNI[(0.28 ± 0.10)μg/L vs.(0.20 ± 0.11)μg/L,t=2.346,P=0.025]、脑钠肽[(381 ± 49)ng/L vs.(233 ± 39)ng/L,t=10.380,P<0.001]及血乳酸水平[(4.3 ± 1.0)mmol/L vs.(3.6 ± 0.8)mmol/L,t=2.383,P=0.022]均明显下降。但是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以及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71、0.209、0.290、0.117,P均>0.05)。 结论与多巴酚丁胺相比,左西孟旦可减轻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增强心脏收缩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交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衢州市中医医院ICU收治的90例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HFNC-无创正压通气交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28 d病死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呼吸频率、心率以及痰液黏稠度等。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1.1% vs. 73.3%,χ2= 4.865,P= 0.027)、PaO2 [(79 ± 15)mmHg vs.(69 ± 14)mmHg,t= 3.006,P= 0.003]及pH值[(7.53 ± 1.01)vs.(7.04 ± 1.06),t= 2.245,P= 0.027]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8.6 ± 1.6)d vs.(10.4 ± 2.5)d,t= 4.091,P < 0.001]、气管插管率(6.7% vs. 24.4%,χ2= 5.414,P= 0.020)、PaCO2 [(52 ± 13)mmHg vs.(70 ± 13)mmHg,t= 6.564,P < 0.001]、呼吸频率[(77 ± 8)次/min vs.(88 ± 9)次/min,t= 6.310,P < 0.001]及心率[(17.6 ± 3.0)次/min vs.(19.0 ± 2.9)次/min,t= 2.238,P= 0.028]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Ⅰ度20例、Ⅱ度13例、Ⅲ度12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Ⅰ度9例、Ⅱ度15例、Ⅲ度21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876,P= 0.049)。 结论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运用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交替疗法是一种新的有潜力的呼吸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 方法选取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44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泵入艾司洛尔,对照组持续静脉泵入等渗NaCl溶液。记录两组患者入组后0、24、48、72、96 h时的心率、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每搏量指数(SVI)、心脏指数、全心舒张末期血容积指数(GEDVI)、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晚期血流峰值流速比值(E/A)、心肌肌钙蛋白I(cTnI)、脑钠尿肽、血乳酸和ScvO2表达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 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心率、心脏指数、GEDVI、E/A、cTnI及脑钠尿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58.045、11.102、7.132、7.136、2.970、3.006,P均<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24、48、72及96 h心率和心脏指数较对照组同时间点及治疗组0 h均显著降低(P均< 0.05);治疗组患者48、72及96 h GEDVI及E/A水平较对照组同时间点及治疗组0 h均显著升高(P均< 0.05);治疗组患者48、72及96 h cTnI和脑钠尿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显著降低(P均< 0.05);治疗组患者72及96 h cTnI和脑钠尿肽表达水平均较同组0 h显著降低(P均< 0.05)。且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28 d病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2 vs. 5/22,χ2= 0.458,P= 0.498)。 结论艾司洛尔可减轻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改善心肌舒张功能,对循环、组织灌注及氧代谢无影响,对预后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对阔韧带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义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8例阔韧带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栓塞组和消融组各24例。栓塞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消融组采用聚焦超声消融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肿瘤体积、术后症状缓解时间以及雌激素变化,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间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2组间肌瘤体积、症状缓解时间以及雌激素变化水平的差异。 结果栓塞组、消融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95.83%,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消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17%、2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肌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消融组肌瘤体积明显小于栓塞组[(22.45±6.78)cm3 vs(32.82±8.63)cm3;(3.25±1.34)cm3 vs(8.26±1.47)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30、12.399,P均=0.001)。消融组压迫症状缓解时间和痛经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栓塞组[(6.42±1.34)d vs(8.92±1.65)d;(10.27±2.13)d vs(13.74±2.5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62、5.081,P均=0.001)。治疗前、后2组患者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聚焦超声消融治疗阔韧带子宫肌瘤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效果相当,且能明显减小肌瘤体积,缩短症状缓解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早期胃黏膜pH值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18例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空气张力计法对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PCO2)进行动态监测,计算标准胃黏膜pH值。同时,于患儿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0 h(T1)、4 h(T2)、8 h(T3)、12 h(T4)、24 h(T5)、48 h(T6)及72 h(T7)七个时间点记录并比较胃黏膜pH值、心指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及血乳酸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胃黏膜pH值、SvO2、血乳酸水平与心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所有患儿不同时间点胃黏膜pH值、心指数、SvO2、血乳酸指标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F = 5.702、8.225、3.164、13.051,P均<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胃黏膜pH值T2为7.33 ± 0.07,显著低于T6、T7(7.39 ± 0.06、7.40 ± 0.06,P均< 0.05);心指数值T6、T7分别为(4.32 ± 0.75)L·min-1·m-2、(4.24 ± 0.78)L·min-1·m-2,均显著高于T1、T2、T3、T4[(3.61 ± 1.09)L·min-1·m-2、(3.60 ± 1.06)L·min-1·m-2、(3.42 ± 0.87)L·min-1·m-2、(3.33 ± 0.94)L·min-1·m-2,P均< 0.05],SvO2水平T3、T4分别为(71.7 ± 8.2)%、(72.3 ± 7.8)%,均显著低于T5、T6、T7 [(79.9 ± 6.5)%、(78.5 ± 5.7)%、(78.1 ± 5.1)%,P均< 0.05],而血乳酸水平T1、T2分别为(1.77 ± 0.79)mmol/L、(1.72 ± 0.83)mmol/L,均显著高于T3、T4、T5、T6、T7[(1.52 ± 0.89)mmol/L、(1.31 ± 0.45)mmol/L、(0.99 ± 0.35)mmol/L、(0.77 ± 0.23)mmol/L、(0.73 ± 0.18)mmol/L,P均< 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心指数与胃黏膜pH值、SvO2呈正相关(r = 0.247、0.419,P均< 0.05),与血乳酸呈负相关(r = -0.318,P< 0.05)。 结论胃肠黏膜pH值、SvO2与动脉血乳酸值与心指数相关,可以反映心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与丙泊酚干预急性呼吸衰竭(ARF)行无创机械通气(NIV)躁动患者的镇静作用情况。 方法将118例ARF行NIV治疗的躁动患者分为布托啡诺组(57例)及丙泊酚组(61例),两组患者分别予以输注布托啡诺和丙泊酚,维持镇静躁动评分(SAS)于3 ~ 4分,在治疗过程中根据需要给予咪达唑仑及芬太尼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NIV不耐受评分、S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呼吸频率、pH值、吸入氧浓度(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PaO2 / 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咪达唑仑和芬太尼使用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布托啡诺组和丙泊酚组患者治疗后NIV不耐受评分[(1.2 ± 0.5)分vs.(1.3 ± 0.7)分]、SAS评分[(3.5 ± 0.4)分vs.(3.6 ± 0.5)分]、VAS评分[(1.8 ± 0.3)分vs.(1.7 ± 0.3)分]、呼吸频率[(20.1 ± 6.4)次/ min vs.(21.3 ± 4.4)次/ min]、pH值[(7.41 ± 0.06)vs.(7.40 ± 0.06)]、FiO2 [(0.40 ± 0.12)vs.(0.42 ± 0.11)]、PaO2 [(97 ± 40)mmHg vs.(95 ± 40)mmHg]、PaO2 / FiO2 [(290 ± 48)mmHg vs.(282 ± 51)mmHg]及PaCO2 [(34 ± 8)mmHg vs.(35 ± 7)mmH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887、1.194、1.809、1.194、0.905、0.945、0.311、0.808、0.836,P = 0.377、0.235、0.072、0.235、0.367、0.347、0.756、0.421、0.4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V不耐受评分、SAS评分、VAS评分、呼吸频率、FiO2和PaCO2水平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而pH值及PaO2 / FiO2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均< 0.05)。布托啡诺组和丙泊酚组患者咪达唑仑使用情况(44 / 57 vs. 48 / 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038,P = 0.845);而芬太尼使用情况(4 / 57 vs. 49 / 61)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9 / 57 vs. 26 / 6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4.007、10.169,P < 0.001、= 0.001)。其中,两组患者的低血压(2 / 57 vs. 16 / 61)及低血容量(1 / 57 vs. 13 / 61)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137、4.213,P = 0.042、0.040)。 结论与丙泊酚相比较,持续静脉输注布托啡诺可以减少ARF行NIV躁动患者芬太尼的需要量,并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达标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重症医学科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待患者按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复苏达标后,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进行抗感染、机械通气、器官功能维护及营养代谢等一般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对照组则静脉滴注等渗NaCl溶液,均连续应用14 d。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1、2、7 d后的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血乳酸、pH值、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住院病死率,28 d病死率,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7 d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血乳酸、pH值及ScvO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1.661、8.689、11.005、12.006、9.045、10.217、11.065、6.031,P = 0.026、0.043、0.009、0.023、0.037、0.045、0.041、0.044)。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2、7 d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心率、中心静脉压及血乳酸水平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显著降低(P均< 0.05),治疗1、2、7 d后平均动脉压及治疗2、7 d后pH值和ScvO2水平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显著升高(P均< 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20.0%(8/40)vs. 35.0%(14/40),χ2 = 53.333,P<0.001]、28 d病死率[25.0%(10/40)vs. 40.0%(16/40),χ2 = 48.000,P < 0.001]、ICU住院时间[(6.7 ± 2.2)d vs.(12.2 ± 2.5)d,t = 2.831,P = 0.047]及总住院时间[(14.4 ± 3.6)d vs.(25.2 ± 4.9)d,t = 3.007,P = 0.037]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结论前列地尔可有效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诊断为RDS的200例早产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研究组给予nHFOV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初始治疗失败率、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及血清高迁移族蛋白B1(HMGB1)水平。 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93.00%(93/100)vs. 63.0%(63/100),χ2 = 68.923,P < 0.001],且研究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6.00%(6/100)vs. 15.00%(15/100),χ2 = 4.310,P = 0.038]及BPD发生率[1.00%(1/100)vs. 9.00%(9/100),χ2 = 6.737,P = 0.00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儿气胸/气漏、消化道穿孔、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颅内出血、鼻损伤、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2.083、2.909、0.977、1.332、1.047、0.521、2.750,P均> 0.05)。同时,与对照组患儿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氧分压[(89 ± 28)mmHg vs.(80 ± 29)mmHg,t = 2.151,P = 0.033]、二氧化碳分压[(37 ± 7)mmHg vs.(41 ± 10)mmHg,t = 3.386,P<0.001]及血氧饱和度水平[(97.4 ± 2.1)% vs.(90.6 ± 6.4)%,t = 10.049,P < 0.001]均显著改善,aEEG评分显著升高[(8.5 ± 1.5)分vs.(5.2 ± 1.9)分,t = 13.319,P<0.001],血清HMGB1水平显著降低[(578 ± 71)ng/L vs.(628 ± 72)ng/L,t = 5.071,P<0.001]。 结论nHFOV可有效改善RDS早产儿的脑功能、血气分析及呼吸支持相关指标,降低血清HMGB1水平,提升整体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