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遇幼平  杨秀强 《新中医》1997,29(11):39-39
近年来我们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34例黄褐斑,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诊断明确,症状典型的黄褐斑34例,其中女31例,男3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4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9年;伴有肝炎者3例;女性病例多伴有月经不调。2 治疗方法21 中医辨证分型211 肝郁脾虚型 症见黄褐斑色淡、形状不规则,多分布于额、眉、颊、鼻、上唇等颜面部,平素情绪易波动,易怒或忧郁,胸胁胀闷或月经不调,纳差,肠鸣或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弦缓。治以疏肝健脾为主,方用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赤芍、白术、茯苓、党参各10g,当归、黄芪各15g,甘…  相似文献   

2.
黄褐斑属中医"肝斑"、"黧黑斑"、"面尘"范畴,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特征为色素对称性沉着,呈蝶翅状,轻者为淡黄或浅褐色,点片状散布于面颊两侧;重者呈深褐色或浅黑色.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日晒、妊娠、化妆品使用不当、口服避孕药及抗癫痫药等均为本病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3.
黄褐斑属中医“肝斑”、“黧黑斑”、“面尘”范畴,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特征为色素对称性沉着,呈蝶翅状,轻者为淡黄或浅褐色,点片状散布于面颊两侧;重者呈深褐色或浅黑色。  相似文献   

4.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病情较顽固,且近几年来发病有增多的趋势。本病相当于中医的黧黑斑、黧黑皮干黑曾、皮皮干、面尘。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气血虚衰,血气不和,血脉凝涩,不能荣华面部而致,与肝、脾、肾功能及痰饮、风邪有密切关系。故其治疗应依据证候而定,从疏肝、补肾、健脾、养血、活血、滋阴、祛风、化痰等不同方面着手。辨证论治一般肝气郁结证应疏肝解郁,应用加味逍遥丸、柴胡逍遥散加减;脾虚痰湿证宜化痰利湿,常用除湿胃苓汤、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参苓白术散加减;肝肾阴虚证宜滋补肝肾,常用六味地黄丸…  相似文献   

5.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付丹丹  张毅 《河南中医》2005,25(5):83-86
黄褐斑是以面部色素沉着为特征的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学认为本病是“弥漫性过度色素沉着,常伴内分泌失调,在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也分泌过量的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因而皮肤黑色加深。”常见于青春期到绝经期的妇女。临床表现为黄褐色或淡黄色斑片,不规则分布在两颊和前额部,无炎症及鳞屑,无自觉症状。由于影响容貌,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近10a来,中医药对其的报道较多,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翁丽丽  单敬文  柯岩  陈华  李晓霞  叶佩真  梅梅 《光明中医》2012,27(11):2379-2382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黄褐斑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并就如何统一黄褐斑中医辨证标准及诊疗标准,如何加强临床科研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色素代谢异常性皮肤病,此病多见于皮肤较白的成年女性。1 黄褐斑发病原因的探讨 到目前为止,黄褐斑的发病原因和产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现代医学认为其与妊娠、遗传、内分泌、代谢、感染、慢性疾病、精神因素等有关,常见于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肿、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人工流产、卵巢及子宫切除术后、口服避孕药、乳腺增生等与性激素失调有关的疾病,习惯性便秘、胃肠功能紊乱、肝胆病、肾脏病、结核病、疟疾等慢性病以及酒精中毒、甲状腺或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肥厚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粤 《中医药研究》1998,14(3):55-57
本文概述了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现状,大体包括五个方面:辨证治疗,专方应用,外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治疗。在取得一定疗效上尚存在不足之处,如疗效标准不统一,远期疗效观察少,及时确实有效的药物,穴位的筛选不足等。  相似文献   

9.
耿静 《光明中医》2015,30(2):440-442
<正>黄褐斑是一种令中青年妇女烦恼的色素增生性皮肤病。黄褐斑的形成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肝郁、脾湿、肾虚,致使阴阳失调,气机不畅,气血瘀滞,使颜面失于濡养而成。痰饮、风邪或情志抑郁等因素均可使气血失调,运行不畅,从而诱发黄褐斑。应用中药治疗黄褐斑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下面从几个方面论述。1从药物归经柴胡入肝经,益母草主入血分,天花粉、桑白皮入肺经。桂枝专入肌表。《用药心法》曰:桂枝气味俱  相似文献   

10.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以颜面部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损容性疾病 ,中医学又称之为“肝斑”、“黎黑斑”。《外科正宗》论述 :“黎黑斑者 ,水亏不能制火 ,血弱不能华面 ,以致火燥结成斑黑 ,色佳不泽” ,认为此病多因肾气不足 ,肾水不能上承所致。因肾主藏精 ,黑色属肾 ,肾精不足 ,肾虚黑色上泛 ,则生黧黑。而《医宗金鉴》指出 :“黧黑皮干黯原于忧思抑郁成” ,认为因肝气郁结 ,藏血损耗 ,肝郁化热 ,肝火上冲 ,血热不能华面所致。该病的治疗一直是皮肤科及医学美容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将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进展综述如下。1 治疗方法1 1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提高有或无临床症状黄褐斑临床疗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二阶段交叉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案。评价指标为药物效应、药物周期效应、药物后遗效应、皮肤色素、证候疗效、证候疗效与黄褐斑效的关联性。疗效评价采用意愿性评价方法。Ⅰ、Ⅱ阶段疗程各4周。试验方A与对照方B均采用水煎剂型。结果纳入合格自愿受试者106例。试验方交叉前后有效率60.4%显著高于对照方。药物效应与药物周期效应表现显著差异,但是没有出现药物效应与周期效应的交互作用。证候疗效等级与黄褐斑疗效等级没有表现相关性,也没有显示线性趋势。结论调肝益肾权衡湿热、血瘀、痰浊因素的关联性是提高黄褐斑临床疗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过敏性、多发性、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临床特点,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以瘙痒、风团为主,或合并血管性水肿,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胸闷、恶心等全身症状。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慢性感染、凝血机制、维生素D缺乏等相关。其中自身免疫可能是引发慢性荨麻疹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研究多以免疫球蛋白E,T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等,补体C3,C4为主开展机制探索。西药治疗多采用抗组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有明显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且有镇静、抗胆碱等副作用,而第二代虽中枢神经抑制作用降低,却易发生心脏毒性,且停药后易复发。故寻找安全有效的中药治疗尤为重要,荨麻疹属于中医"瘾疹"范畴,病因病机为素体禀赋不足,卫外不固或饮食不节,湿热内蕴。应用祛风益气固表的玉屏风散等经典处方和自拟方,临床疗效确切且复发率低。此外通过降低患者体内免疫球蛋白E水平,改善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调节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补体C3,C4水平等途径,降低Ig E水平或减少过敏毒素的释放,减少对肥大细胞的刺激,降低炎症反应的发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获得满意疗效。故笔者将近5年中药调节慢性荨麻疹免疫机制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中医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痤疮、黄褐斑等面部损美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痤疮、黄褐斑等面部损美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痤疮、黄褐斑面积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痤疮、黄褐斑面积分别为(2. 14±0. 13) cm2、(2. 31±0. 53)cm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治疗后有38例患者显示有效,占95. 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 5%(29/40),两组差异较大(P <0. 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中医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痤疮、黄褐斑等面部损美性疾病,可缩小面部损美面积,促进面部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肿瘤的根治是世界难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不高。因此寻找一个药物靶点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变得就非常有意义。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自噬为自体的自我吞噬,是细胞清除受损或多余细胞器,并能适应外界环境压力来获得生存,影响肿瘤细胞生存、代谢、分化、衰老和死亡等多个生物行为过程,对细胞重塑及维持细胞生存动态平衡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与肿瘤发生发展变化关系密切。自噬也是把双刃剑,对于单个肿瘤细胞和整个肿瘤的效应也可能不尽相同。当肿瘤细胞自噬出现异常时,或者细胞在低氧和营养缺乏条件下,不能及时清除自身细胞内受损的物质,此时自噬有利于肿瘤细胞增殖与存活。反之,适度的自噬作为肿瘤的抑制因子,具有抗肿瘤作用。中医药防治肿瘤历史悠久,具有低毒性和多目标的优点。通过整体和局部治疗效果,在癌症中具有综合治疗效果。随着肿瘤自噬的研究日益深入,不仅西药对肿瘤自噬的研究较多,而且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在国内外研究肿瘤自噬也与日俱增,其对自噬分子机制的最新见解导致了潜在药物靶点的发现。同时中医药研究肿瘤自噬取得了一定进展。笔者就中医对自噬的认识以及中医药调节肿瘤自噬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中医药在肿瘤自噬治疗研究中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医胃癌病机与治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药在抑制胃癌,防治转移复发,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患者寿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胃癌的病因病机、辩证以及胃癌中医治法的基础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证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给西方医学带来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中医领域。近几十年来国内关于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教学实践的讨论层出不穷,他们各自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但是考虑到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与古代社会的差异,中医学循证已成大趋势。回顾这些年来中医循证之路,群策群力,却收效甚微。中医学本身就存在着“循证基因”,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基因的作用发挥出来。中医循证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循证理念,而临床实践则应该侧重于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已使糖尿病肾病(DKD)成为慢性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尽管目前有优化血糖控制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等药物干预,但肾脏疾病进展和并发症的风险仍然很高。目前DK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包括慢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糖脂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等,近年研究发现肾脏固有细胞的程序性死亡(PCD)如细胞焦亡及坏死性凋亡对DKD发生发展有关键作用。细胞焦亡和坏死性凋亡是新近发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两种途径,虽然这些细胞死亡程序可以保护宿主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但他们的失调与多种自身免疫和自身炎症反应有关。细胞焦亡和坏死性凋亡紧密联系且相互交叉调节,这两种不同于凋亡的细胞自杀机制通过各自的执行蛋白消皮素D(GSDMD)和混合系激酶区域样蛋白(MLKL)导致膜破裂并使胞内容物释放,包括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和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来触发炎症,而慢性炎症反应是导致DKD进展的关键因素。中医药防治DKD由来已久且临床疗效显著,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影响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MLKL...  相似文献   

19.
柯雪帆 《天津中医药》2005,22(4):265-269
日本汉方医对汉药的认识,与中医的认识相比,同中有异。试从中医古典医籍、中日双方的临床应用及认识,近年来中药实验研究结果等方面,并结合个人经验体会,选取中药石膏、甘草、人参、黄芪、黄芩,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探索、研究,使知识有所增加,见解较前明确,眼界逐渐扩大,思路愈显灵活。  相似文献   

20.
对病机概念进行解读,通过文献考证,直解其概念内涵;从病机与辨证的关系、历代医家对病机理论的创新,论证病机理论为中医理论创新突破口的可能性,提出病机是中医理论之“靶点”、“敏感点”的猜想,并对病机理论研究提出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