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镜下治疗Dieulafoy病出血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内镜下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4年6月~2009年6月我院对39例Dieulafoy病出血急诊行高张钠-肾上腺素液黏膜内注射联合射频及钛夹治疗。结果 36例经内镜止血成功,首次治疗成功34例(87.2%),2例经2次内镜止血成功(5.1%);3例外科手术治疗(7.7%)。内镜止血术后2~4周再行胃镜检查均未发现溃疡。39例随访0.5~5年,平均2年,均无再发出血。结论高张钠-肾上腺素液黏膜内注射联合射频及钛夹是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2.
EST是ERCP检查中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操作,EST术后乳头切缘出血发生率为2%~9%[1-2].内镜下止血是其首选治疗方案.如内镜下治疗不能控制出血,则需行动脉栓塞和外科开腹手术治疗,增加了患者创伤和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镜下控制EST术后出血的方法是金属夹夹闭出血灶和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3-4].但这两种治疗方法均难以控制EST术后活动性出血,因此,临床上需要更简便有效的内镜下止血措施.近年来,笔者应用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full covered self-expandable metal stents,FCSEMS)控制EST术后出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应用FCSEMS治疗4例EST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ST术后出血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1995~2004年,我院将119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病人随机分为4组,比较内镜下止血与保守治疗的效果,同时比较内镜下注射不同止血药物的止血效果。将内镜明确诊断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病例随机分为4组。前3组均在急诊内镜下分别注射立止血(立止血组,32例)、1∶10000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老年人胆总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7月~2006年6月421例老年人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临床资料(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112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09例). 结果 421例ERCP全部成功,其中27例深插管困难者采用十二指肠乳头剥脱开窗术而成功.所有病人均显示有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46例),其中单发结石266例,2枚结石107例,3枚以上结石48例;取石网篮直接取石283例,碎石后取石122例,应急碎石10例,未取结石直接于胆总管放置塑料支架6例.一次取尽结石392例,放置鼻胆管引流后二次取石23例.20例术中乳头括约肌电切时渗血,经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局部黏膜下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或局部电针电凝后出血停止;6例术后48 h十二指肠乳头切口出血,4例黏膜下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2例钛夹止血.34例术后出现一过性淀粉酶升高而无腹痛,10例发生术后轻症胰腺炎,均给予禁食、抑制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抗炎补液等治疗.4例并发胆管炎,抗炎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对其中342例随访6~12个月,4例(1.2%)结石再发而再次内镜治疗,3例(0.9%)发生胆管炎而抗炎治疗,6例放置塑料支架者,半年后有2例结石消失. 结论 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剜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2年12月~2014年6月经胃镜、超声内镜诊断为胃固有肌层GISTs 33例,均采用ESE治疗(标记、注射、环形切开、病灶剥离、创面处理)。结果术后病理证实33例均完整切除瘤体,手术时间10~69 min,平均46 min。住院时间7~28 d,平均10.9 d。术后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结果:胃肠平滑肌瘤6例,间质瘤26例,梭形细胞肿瘤1例;根据NIH危险分级,极低危31例,低危2例。3例术中出血,经内镜下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或金属止血夹夹闭后成功止血,出血量50~300 ml,术中出血率9.1%(3/33);1例术后持续黑便,经禁食水,口服肾上腺素盐水及静脉药物止血、抑酸等治疗后缓解,术后出血率3.0%(1/33),总出血率12.1%(4/33)。2例发生穿孔,穿孔率6.1%(2/33),经钛夹成功夹毕,无死亡。术后6~12个月33例均复查全腹部CT,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ESE治疗GS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以来收治的31例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实行急诊内镜下1:10000肾上腺素盐水注射治疗。结果本组内镜止血有效29例(93.5%),其中2例治疗过程中再次出现搏动性出血,经继续内镜下治疗止血成功;3例止血后再出血,经再次胃镜下注射后止血。止血失败2例(6.5%),经Billroth Ⅰ式胃大部切除后治愈。10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胸痛或腹痛,9例自行缓解,1例给予镇痛剂后缓解,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可成为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巴曲亭,1:10000肾上腺素、靛胭脂染色剂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息肉电切术中局部注射的预防止血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在我院内镜中心行胃镜、结肠镜检查后,发现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息肉电切术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巴曲亭组、肾上腺素组、染色剂组,分别于病变基底部注射巴曲亭、1:10000肾上腺素或靛胭脂染色剂液体垫至病变抬起,行黏膜切除术、分次黏膜切除术或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后观察切缘残端有无出血.操作前后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记录不良反应(心悸、头晕、疼痛,忍心等).结果,患者年龄及病灶大小: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术中即刻出血巴曲亭组、肾上腺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剂组与前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4小时3组均无出血病例;手术时间:巴曲亭组、肾上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剂组手术时间与前两组比较明显延长(P<0.01).肾上腺素组注射液体垫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较注射前明显升高,巴曲亭组和染色剂组无显著性变化,注射后肾上腺素组出现不良反应9例,巴曲亭组和染色剂组患者无明显不适.结论:巴曲亭作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息肉电切除术的液体垫成分,预防出血效果好于染色剂,与肾上腺素相同而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结直肠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04例结直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治疗结直肠疾病术后出血,内镜下即可见出血部位;无内镜治疗史者,必须在内镜下迅速找到出血部位,了解其性质。内镜下首先应用1:1000冰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充分冲洗肠腔,尽量吸引病灶周围血块,使镜下视野清晰,辨认出血部位;必要时可使用连续注水泵,以保证内镜下治疗视野的清晰。主要止血方法:(1)局部喷洒止血药物。(2)金属夹止血。(3)氩气离子凝固术。(4)硬化剂注射。(5)多技术联合止血。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104例结直肠出血患者中内镜治疗术后出血84例、外科手术后出血16例、结直肠原发疾病出血4例。初次成功止血97例,24h内再出血7例(再次内镜下成功止血6例、止血失败转腹腔镜治疗1例),内镜下止血总有效率为99.04%(103/104)。内镜治疗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患者复查肠镜均无再出血发生。结论内镜下治疗结直肠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对91例ABP患者结合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72小时内)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鼻胆管引流术(ENBD)等治疗。结果 88例内镜治疗成功,成功率(96.7%),轻症ABP经内镜治疗后3~7天内症状缓解,重症病人5~19天内症状缓解,其中2例并发胰腺假性囊肿,6个月后行内引流术。本组无死亡病例。EST病人中3例术中出现乳头切开处渗血,予以局部注射止血,术后无活动性出血表现,未出现其他与内镜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早期内镜治疗AB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EST)后并发迟发性胆道出血的原因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3000例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患者且结石直径3.5 cm,既往未行EST的患者,行常规ERCP及EST术后出现迟发性胆道出血的发生率、出血发现时间和治疗情况。结果:共有20例患者术后并发胆道出血,占0.6%,20例均及时发现出血并经积极止血治疗后最终全部康复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早期及时发现迟发性胆道出血并积极采取治疗方案对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镜下消化道止血术治疗活动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活动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诊治和随访情况,其中胃镜下钛夹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喷洒治疗者41例为观察组,肾上腺素盐水注射(1∶10000)止血治疗者4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首次止血成功率,并记录两组再出血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无死亡病例,观察组首次止血成功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78.05%,χ2=5.14,P=0.02;观察组再出血率为2.44%明显低于对照组19.51%,χ2=6.12,P=0.01。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性并发症,两组再出血者均经开腹术治疗后好转。结论胃镜下钛夹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喷洒治疗活动性消化道出血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且术后再出血风险较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食管、胃切除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内镜下治疗的方法、效果。方法 对食管、胃切除术后引起大出血的患者行急症内镜检查,用冰冻生理盐水lOOml+去甲肾上腺素8mg反复冲洗,暴露出血部位后在病灶周围黏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及高渗盐水,无出血后,退镜前于出血部位喷洒云南白药及凝血酶,防止再次出血。结果 20例中只有1例因出血时间较多,约lO天,胃内凝血块过多无法清除,无法找到出血灶转外科手术治疗,余19例均首次止血成功。结论黏膜下注射治疗消化道出血控制出血迅速有效,合并镜下喷洒云南白药、凝血酶防止再次出血,避免外科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Dieulafoy病变致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及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2年4月48例Dieulafoy病变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胃体(40例),其次是贲门(4例)、十二指肠(2例)和空肠(2例),且多发生在胃上部胃食管交界处6 cm以内.胃镜明确诊断有46例,急诊剖腹探查确诊2例.18例胃镜明确诊断的患者首先行局部肾上腺素注射和止血夹治疗;6例胃镜明确诊断的患者仅用止血夹治疗;2例十二指肠降部Dieulafoy病变出血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行血管X线造影检查并栓塞,结果均成功.23例行手术治疗.47例治愈,1例死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平均住院时间是(10.8±2.5)d.结论 Dieulafoy病变发生率低但易导致凶险出血,可首先尝试内镜下肾上腺素局部注射联合止血夹治疗及介入治疗,多数患者最终需要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I-NENs)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11年5月~2016年5月采用ESD治疗GI-NENs 40例(食管1例,胃2例,十二指肠1例,阑尾1例,结肠2例,直肠33例),先在内镜下对病灶边缘进行环形标记,然后用甘油果糖靛胭脂肾上腺素稀释液黏膜下注射后环周切开,最后沿固有肌完整剥离切除肿物。结果 40例术前超声内镜检查病变均局限于黏膜层至黏膜下层,术后病理示1例侵及肌层,超声内镜术前判断病变累及层次的正确率为97.5%(39/40)。术中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完整切除率为97.5%(39/40),G1级34例,G2级6例。33例随访平均30.4月(2~56个月),均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GI-NENs好发于直肠,以G1和G2级常见。ESD是治疗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瘤安全有效的方法,超声内镜能有效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血凝酶与1∶10000肾上腺素用于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扁平息肉摘除术的预防出血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4~11月在我院内镜中心因食管、胃、结肠局部病变行内镜下EMR者60例,随机分为血凝酶组和肾上腺素组,每组30例。于病变基底部注射血凝酶或肾上腺素液体垫至病变抬起,行EMR或分次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切除后观察切缘残端有无出血。操作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记录不良反应(心悸、头晕、疼痛、恶心等)。结果即刻出血血凝酶组1例(1/30,3%),肾上腺素组6例(6/30,20%),2组差异无显著性(χ2=2.588,P=0.108),24小时2组均无出血病例。血凝酶组和肾上腺素组液体垫注射剂量分别为(11.0±6.0)ml(5~30ml)和(11.9±7.0)ml(5~28ml),差异无显著性(t=-0.535,P=0.595)。肾上腺素组注射液体垫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较注射前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注射前(96.9±7.9)mmHg,注射后(99.9±8.1)mmHg,t=-3.005,P=0.005;心率:注射前(79.8±7.9)次/min,注射后(84.3±8.1)次/min,t=-3.585,P=0.001],血凝酶组无显著性变化。注射后肾上腺素组5例出现一过性头晕伴心悸,2例食管病变患者出现注射部位明显疼痛,血凝酶组患者无明显不适。结论血凝酶作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扁平息肉摘除的液体垫成分,预防出血效果与肾上腺素相同而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ST加直肠黏膜下柱状药物注射术治疗直肠前突并发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总结118例直肠前突并发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TST加直肠黏膜下柱状药物注射术治疗。结果 118例患者治愈97例(82.2%),显效17例(14.4%),好转4例(3.4%)。无1例切口出血、感染、直肠阴道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TST加直肠黏膜下柱状药物注射术治疗直肠前突并发直肠黏膜内脱垂,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内镜在Dieulafoy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在Dieulafoy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6月~2002年6月21例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Dieulafoy病的内镜下特征、治疗方法与效果. 结果 21例中15例(71.4%)为1次检查确诊,6例为2次或2次以上检查确诊.17例经内镜止血成功,首次治疗成功14例(66.7%),3例经2次内镜止血成功(14.3%);4例外科手术治疗(19.0%). 结论 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内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透明帽在消化内镜止血治疗中的作用及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8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内镜止血治疗,均于内镜下找到出血点后安装透明帽,其中32例消化道溃疡底部动脉或Dieulafoy病出血者选用带侧孔的透明帽电凝止血,21例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出血者选用不带侧孔的透明帽以金属夹止血,33例食管胃静脉曲张者选用带侧孔的透明帽注射硬化剂止血,同时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观察护理。结果 86例均顺利完成内镜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6个月内镜复查,出血部位瘢痕形成,2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再出血,第2次给予硬化剂注射联合套扎治疗止血成功;余84例无复发出血。结论透明帽用于消化内镜止血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其性能和操作,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血管介入和手术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9年3月经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并出血,且发病前1周内有心脏及大血管介入或手术史24例的临床、内镜资料。发病前均有呕吐的症状,继而出现呕血或胃管内抽出暗红色血。结果内镜下均为纵行撕裂,好发生于贲门部(14例,58. 3%),多见于左侧壁(10例,41. 7%)、后壁(8例,33. 3%),单处撕裂多见(19例,79. 2%)。75. 0%(18/24)有活动性出血(Chung分级Ⅰ级3例,Ⅱ级15例)。2例Chung分级Ⅳ级者无需止血治疗;余22例采用以金属钛夹为基础的联合止血方式,止血成功20例,2例内镜下止血失败者行腹主动脉和腹腔干造影联合胃左动脉栓塞止血。结论心血管介入治疗和手术后出现呕血或胃管内抽出暗红色血的患者应考虑到食管贲门黏膜撕裂并出血的可能,胃镜下止血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这两种不同的预处理方法,联合内镜下多塑料支架置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不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1年11月至2016年3月,67例行EST或EPBD联合内镜下多塑料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狭窄消除率、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EST组与EPBD组的狭窄消除率分别为89.3%和94.9%(P0.05);EST组与EPBD组近期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和12.8%(P0.05);出血发生率EST组(10.7%)明显高于EPBD组(0)(P0.05),3例出血均在内镜下有效止血;远期胆管结石复发合并急性胆管炎的发生率,EST组(46.4%)明显高于EPBD组(15.4%)(P0.05)。结论 EPBD联合多塑料支架置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时,近期出血率和远期并发症低于EST,推荐首选EPB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