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ICU)重症感染患者美罗培南血药浓度达标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优化ICU重症感染患者美罗培南的给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某院ICU 2017年1月~2020年12月使用美罗培南并监测浓度的病例资料,统计美罗培南血药浓度(Cmin)分布情况,目标浓度达标情况,分析血药浓度影响因素。结果:123例血样Cmin为(9.43±8.56)μg·ml-1,以Cmin?8μg·ml-1为目标,血药浓度达标率为50.61%;不同剂量、肌酐清除率及尿量患者的Cmin及目标浓度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美罗培南日剂量和肌酐清除率是ICU患者美罗培南Cmin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ICU重症感染患者美罗培南血药浓度达标率较低,给药剂量、肌酐清除率对Cmin有显著影响,有必要行药物浓度监测来优化ICU重症感染患者美罗培南的给药。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监测重症感染患者替考拉宁起始负荷剂量治疗第2天的血药谷浓度(Cmin)及目标浓度(Cmin≥10mg/L)达标情 况,探讨早期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8年3月—2019年3月重症医学科38例使用替考拉宁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进行 回顾性分析,根据起始负荷剂量分为高剂量组(≥10mg/kg)和低剂量组(<10mg/kg),均间隔12h静脉注射3剂,于第3剂前30min 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Cmin。分析替考拉宁Cmin分布情况、目标浓度达标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38例血样 Cmin为(11.06±3.88)mg/L,其中63.2%(24/38)达标,36.8%(14/38)未达标;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可明显提高目标Cmin达标率(82.4% vs 47.6%,P<0.05),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1.73m2的患者达标率显著低于GFR<60mL/min/1.73m2的患者(51.9% vs 90.9%,P<0.05);Cmin未达标组的GFR明显高于Cmin达标组[(135.03±62.22)mL/min/1.73m2 vs (81.8±54.62)mL/min/1.73m2,P <0.05]。结论 重症感染患者使用≥10mg/kg的替考拉宁起始负荷剂量可较快达到有效血药谷浓度,高GFR是影响Cmin达标的重 要因素,有必要结合重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优化替考拉宁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负荷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血液科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82例随机分成3组。A组(n=28)给予替考拉宁负荷剂量400 mg,ivd,q12 h,根据肌酐清除率不同,用药3~6次; B组(n=28)给予替考拉宁负荷剂量400 mg,ivd,q12 h,连用1 d; C组(n=26)给予替考拉宁负荷剂量800 mg,ivd,q12h,连用1 d。3组替考拉宁维持剂量均为400 mg qd,疗程最低10 d。比较治疗期间3组患者替考拉宁平均血药谷浓度(Cmin)和炎性指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间替考拉宁Cmin存在显著差异(P<0.001),C组(28.45±9.07 mg·L-1)显著高于A组(15.07±4.81 mg·L-1)和B组(9.48±4.11 mg·L-1)(P<0.001)。A组达到目标Cmin(10~30 mg·L-1)的比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A组和C组临床疗效及细菌清除率分别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和B组的肾毒性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替考拉宁负荷剂量400 mg,依据肌酐清除率的不同,选择3~6次给药,治疗血液科患者革兰阳性菌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的合理给药方式及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的必要性。方法:对使用替考拉宁治疗的20例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前3 d平均起始给药剂量(MID)的不同,分为MID=533.33 mg/d组10例和MID<533.33 mg/d组10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Cmin)。结果:研究发现替考拉宁Cmin与初始给药剂量密切相关,其Pearson相关性为0.685,双侧显著性检验均为0.01,使用起始负荷剂量的患者Cmin明显高于不采用起始负荷量的患者(P<0.01),且治疗效果亦明显好于不予以起始负荷量的患者(P<0.01),两组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在使用替考拉宁时需要予以规范的起始负荷给药方式,以期快速达到有效药物治疗浓度,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应根据TDM结果协助调整给药剂量,避免替考拉宁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感染患者进行替考拉宁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替考拉宁治疗前3d平均起始给药剂量(MID)的不同,分为MID=533.33mg/d组和MID<533.33mg/d组,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血药谷浓度。结果替考拉宁Cmin水平与MID密切相关,Pearson相关性为0.678,双侧显著性检验均为0.01,使用起始负荷剂量的患者Cmin明显高于不采用起始负荷量的患者(P<0.01),且治疗效果亦明显好于不予以起始负荷量的患者(P<0.01),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重症感染患者在使用替考拉宁时需要予以规范的负荷给药方式,以期快速达到有效药物治疗浓度,同时应予以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协助调整给药剂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替考拉宁在不同患者人群中的血药浓度达标率、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使用替考拉宁的195例患者,按患者人群特点分为老年人和非老年人组,分析两组人群血药浓度达标情况、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影响谷浓度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 195例患者共302例次血药谷浓度监测结果,其中老年人113例,谷浓度达标率34.58%,临床有效率75.22%;非老年人82例,谷浓度达标率13.16%,临床有效率71.95%;两组间谷浓度达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是影响老年人谷浓度达标的主要因素;血肌酐和是否合并其他抗菌药是影响非老年人谷浓度达标的主要因素。结论按替考拉宁说明书进行给药,老年患者目标谷浓度更易达标,且要根据患者CCr来调整给药剂量;非老年患者可根据血肌酐或减少合用影响替考拉宁代谢的抗菌药来提高替考拉宁的谷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肾功能不全及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患者给予替考拉宁高负荷剂量用药方案的谷浓度水平,以及CRRT对其清除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重症监护室使用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的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50 mL·min-1·(1.73 m)-2]患者,分为CRRT (CVVH模式)组和非CRRT组,给予高负荷剂量8~10 mg·kg-1,q12h×3剂。在替考拉宁给药第3剂及第6~8剂前测定血清谷浓度,CRRT组同时测定滤出液浓度,并计算替考拉宁滤过系数。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给予替考拉宁高负荷剂量后,非CRRT组和CRRT组的第3剂前血清谷浓度达标率分别为79.17%和86.36%,第6~8剂前谷浓度达标率分别为83.33%和90.91%。用药前白蛋白水平<30 g·L-1的替考拉宁第3剂及第6~8剂前谷浓度显著低于白蛋白≥30 g·L-1组[11.88(8.99,14.26) mg·L-1 vs.16.92(12.46,24.30) mg·L-1,P=0.024;12.42(11.84,14.55) mg·L-1 vs.20.2(12.42,24.18) mg·L-1,P=0.007]。CRRT患者超滤率为(46.66±12.72) mL·kg-1·h,测定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和同时间点的滤出液浓度分别为:18.08(11.99,24.18) mg·L-1和(3.49±1.09) mg·L-1,替考拉宁滤过系数为0.180±0.049。结论:肾功能不全及行CRRT的危重症感染患者在替考拉宁高负荷剂量给药方案下可快速达到谷浓度目标范围,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影响替考拉宁血清谷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监测重症感染患者负荷剂量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分析药物谷浓度分布情况、达标率、影响因素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G~+)感染患者共40例,根据负荷天数不同分为A组(3d,n=22)和B组(4 d,n=18),给予替考拉宁每12 h400 mg,之后以400 mg·d~(-1)维持,分别于首次维持剂量给药前30 min测定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C_(min));同时测定用药过程中患者肝、肾功能相关指标,记录其不良反应。结果:C_(min)>10 mg·L~(-1)总达标率为65%。A、B2组达标率分别为50.0%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肌酐清除率(Ccr)外,其余因素对C_(min)无影响。临床好转率95%,用药过程中未出现急性肝、肾损伤。结论:重症感染患者替考拉宁血药浓度随负荷剂量天数增加,血药谷浓度达标率及临床好转率升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优化重症感染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方法:收集某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重症监护病房(ICU)中MRSA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监测报告,对不同剂量万古霉素的给药方案进行蒙特卡洛模拟,计算不同给药方案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评价疗效,优化出最佳给药方案。结果:对于老年患者,万古霉素治疗MRSA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推荐的给药方案均为2 500 mg·d-1,治疗血流感染和混合感染推荐的给药方案均为2000 mg·d-1;对于成年患者,万古霉素治疗MRSA肺部感染和血流感染推荐的给药方案均为2 500 mg·d-1,治疗腹腔感染和混合感染推荐的给药方案均为3 000 mg·d-1。结论:ICU中MRSA感染时,可根据患者不同感染部位和不同年龄人群进行经验性治疗,目标治疗除了根据最低抑菌浓度(MIC)外,也可结合不同感染部位和人群来调整给药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替考拉宁是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糖肽类抗菌药物,掌握住院患者替考拉宁临床应用及其药学监护情况,可为完善药学监护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针对中日友好医院出院时间为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且在住院期间接受替考拉宁治疗的全部183例住院患者的药学监护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83例患者以肺部感染为主,占71.58%。97例(53.01%)患者给予了负荷剂量;维持给药方案采用最多的为0.4g qd(32.24%)。共有35例(19.13%)患者监测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共监测40例次,平均血药谷浓度(7.77±4.31)mg?L?1;血药谷浓度超过10 mg?L?1的只有11例次,占总例次的27.50%;不同维持剂量下的平均血药谷浓度有随给药剂量增大而升高的趋势,但各维持剂量组血药谷浓度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122)。结论 住院患者的替考拉宁治疗剂量整体不足,大部分谷浓度没有达到有效阈值,这点应该是临床感染性指标改善欠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李全志 《抗感染药学》2019,16(11):1935-1937
目的:比较不同维持剂量的替考拉宁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及其对细菌清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间收治的MRSA肺部感染患者83例资料,按给药剂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400 mg,q12h给药,给药3次后,每日给药维持剂量400 mg(治疗14 d);观察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400 mg,q12h给药,给药3次后每日给药600 mg(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MRSA清除率、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测得值(Cmin)、临床症状(咳嗽咳痰、体温)复常时间,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症状(咳嗽咳痰、体温)复常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RSA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600 mg维持剂量的替考拉宁可有效提高患者血药谷浓度,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提高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轻微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肾功能亢进(augmented renal clearance, ARC)患者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中使用替考拉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肾小球清除率分为ARC组和非ARC组,比较2组患者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水平和临床各项指标,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ARC组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61例患者,其中ARC组40例,非ARC组21例。ARC组患者较非ARC组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更低(P=0.01),体质量更高(P<0.05),肾小球滤过率更高(P<0.01),血肌酐、胱抑素C、尿素氮更低(P<0.01),总胆红素更低(P<0.05)。多重线性回归显示,胱抑素C是ARC患者中影响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ARC患者替考拉宁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非ARC患者,建议对于重症感染的ARC患者适当增加替考拉宁给药剂量以达到目标浓度范围。胱抑素C水平能较好预测ARC患者替考拉宁谷浓度,可进一步研究将其作为替考拉宁剂量调整的参考指标的可行性,以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中国成年患者替考拉宁(teicoplanin,TEC)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探讨TEC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患者的用药信息、血药总浓度、性别、年龄、血清肌酐水平等信息,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NONMEM)建立替考拉宁PPK模型。用图形法、非参数自举法(bootstrap)、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法(normalized predictive distribution error,NPDE)进行模型评价。结果:共收集111例成年患者的149个替考拉宁血浆总浓度数据,建立了替考拉宁的一房室PPK模型:CL (L·h-1)=1.26×(eGFR/82)0.431,V(L)=83.1,协变量分析显示肌酐清除率(CKD-EPI公式)是影响替考拉宁清除率的重要因素,未发现影响替考拉宁表观分布容积的因素。经验证,最终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稳健率及预测性能。结论:临床可根据患者肌酐清除率(CKD-EPI公式)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使用替考拉宁血药浓度达标情况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老年患者使用替考拉宁治疗后的血药谷浓度达标情况、影响因素以及临床疗效.结果:82例患者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中位数为9.34(6.88,12.39)mg·L-1,谷浓度≥10 mg·L-1的达标率为46.34...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首次监测未达标的因素,应用JPKD软件预测血药浓度产生较大偏差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某三甲医院2016年7月~2018年12月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并监测血药浓度的病例,根据监测结果分为达标组(10. 0~20. 0 mg·L-1)和未达标组,用SPSS 18. 0软件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JPKD软件预测第2次测定患者的理论血药浓度,并与实际值对比,评价JPKD软件的预测能力及影响因素。结果:有677例为首次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其中达标组291例,达标率为43. 0%。首次监测未达标组386例,其中血药浓度小于10. 0 mg·L-1的240例(35. 5%),血药浓度大于20. 0 mg·L-1的146例(21. 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清肌酐、尿素氮、视黄醇结合蛋白、胱抑素-C是首次监测不达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说明,影响首次监测未达标结果最主要的因素依次是血清肌酐、尿素氮和胱抑素-C。117例患者用JPKD软件进行了预测。81例(69. 2%)患者的权重偏差(WRES)<30%,说明JPKD软件预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能力良好。36例患者WRES>30%,其用药前和用药后的视黄醇结合蛋白、胱抑素-C、PCT及总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患者肾功能是影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首次监测不达标和JPKD软件预测性的重要因素,JPKD软件对大部分患者的预测能力良好。  相似文献   

16.
詹峰 《中国药师》2020,(2):299-302
摘要:目的:分析某院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去甲万古霉素的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对117例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谷浓度和峰浓度区间患者的分布,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性别、年龄和肾功能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统计各浓度区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结果:117例患者中,去甲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处于有效范围(10~20μg·ml-1)的占29. 06%(34/117),处于有效峰浓度范围(20~40μg·ml-1)的占67. 52%(79/117)。平均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在不同年龄段人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 05),>75岁患者的血药谷浓度>20μg·ml-1和峰浓度>40μg·ml-1比例显著高于<60岁组和60~75岁组(P<0. 05)。不同性别患者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肌酐清除率(Ccr)<40 ml·min-1组和Ccr 40~60 ml·min-1组患者的血药浓度均显著高于Ccr≥60 ml·min-1组(P<0. 05),且易发生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4. 53%(17/117),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结果为肯定14例,很可能2例,可能1例。结论: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年龄和肾功能对血药浓度影响显著,应常规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特别应加强75岁以上老年人及肾功能损害患者的用药监护,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替考拉宁是临床治疗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药物,其治疗效果和血药浓度密切相关,而肾功能不全患者对替考拉宁的清除和其肌酐清除率与采用的血液净化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对于上述患者需要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协助个体化用药.本文就不同血液净化方式下替考拉宁的药物浓度监测结果及给药方案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在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替考拉宁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应用。方法:通过比较2014-2015年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对MRSA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推荐方案,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替考拉宁是否适用于治疗MRSA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通过查询国内外文献,从循证医学证据、替考拉宁在心脏赘生物的分布、给药方案、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等4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替考拉宁治疗MRSA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循证医学证据还很少,有限的证据表明,替考拉宁常规剂量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出现更高的失败率。定量放射自显影术显示,替考拉宁只分布在心脏赘生物的外围。替考拉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时,需要优化给药方案,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目前替考拉宁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还未广泛开展,不利于替考拉宁用于严重感染的治疗。结论:不推荐替考拉宁用于治疗MRSA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9.
刘文娟 《抗感染药学》2021,18(3):380-383
目的:探究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对老年下呼吸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和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3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老年下呼吸道MRSA感染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个体化治疗组,每组38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400mg,q12 h,静脉给药,给药3次后,改为“400mg,q24h”维持治疗,而个体化治疗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首剂负荷量(800mg)后,以400 mg/d维持剂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替考拉宁血药浓度达标状况、病原菌的清除率以及血药浓度的变化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个体化治疗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94.74%vs 76.32%,P<0.05),病原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89.47% vs 68.16%,P<0.05),血药浓度达标率高于常规治疗组(86.84% vs 47.37%,P<0.05);两组患者低蛋白血症发生率、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个体化治疗组低蛋白血症患者的血药浓度高于常规治疗组,而肾功能异常患者的血药浓度低于常规治疗组,均处在达标范围内(P<0.05).结论:对于老年下呼吸道MRSA感染患者,采用替考拉宁治疗时,可根据其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以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细菌清除率.  相似文献   

20.
刘文娟 《抗感染药学》2021,18(3):380-383
目的:探究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对老年下呼吸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和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3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老年下呼吸道MRSA感染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个体化治疗组,每组38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400mg,q12 h,静脉给药,给药3次后,改为“400mg,q24h”维持治疗,而个体化治疗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首剂负荷量(800mg)后,以400 mg/d维持剂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替考拉宁血药浓度达标状况、病原菌的清除率以及血药浓度的变化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个体化治疗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94.74%vs 76.32%,P<0.05),病原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89.47% vs 68.16%,P<0.05),血药浓度达标率高于常规治疗组(86.84% vs 47.37%,P<0.05);两组患者低蛋白血症发生率、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个体化治疗组低蛋白血症患者的血药浓度高于常规治疗组,而肾功能异常患者的血药浓度低于常规治疗组,均处在达标范围内(P<0.05).结论:对于老年下呼吸道MRSA感染患者,采用替考拉宁治疗时,可根据其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以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细菌清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