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岛叶区白质纤维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岛叶区域解剖及经岛叶入路,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方法 对15例尸头进行解剖研究,其中5例行白质纤维解剖研究.对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研究.结果 颞干主要由钩状束、额枕下束、前连合及视辐射构成.打开外侧裂可暴露岛叶,在下环岛沟做一切口可进入侧脑室颞角,打开脉络裂颢部能到达中脑周围池,可暴露脚池后部、环池及四叠体池前部.结论 经岛叶入路可用于处理基底节区、颞叶内侧、中脑周围池病变.术中需注意保护颞干,DTT可更好地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侧脑室颞角显微手术解剖.方法 结合侧脑室颞角手术入路对13个成人尸头进行侧脑审颞角及脉络膜裂显微镜下解剖,获取图像资料.结果 打开侧脑室颞角后海马及侧副隆起为主要标志.颞角脑室壁与丘脑、尾状核、胼胝体及穹窿等神经结构相关,进一步打开颞角脉络膜裂可暴露环池和大脑脚池内的脉络膜前动脉及脉络膜后外侧动脉.结论 组成颢角的神经结构重要,暴露颢角时应注意保护神经功能区,打开脉络膜裂可治疗累及颢叶内侧及环池的病变.  相似文献   

3.
侧脑室、三脑室神经内镜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神经内镜下脑室的解剖特点和重要解剖标志及比较不同脑室入路的特点。方法:10例成年国人尺头、10例脑积水患者。用内镜分别从侧脑室的额角、枕角、三角区和颞角进入,观察镜下所见和脑室内各组织的毗邻关系。结果:(1)进入脑室的穿刺点有四个:额角、枕角、三角区、颞角穿刺点;(2)经额角入路暴露范围最大,前至额角,后至枕角,下至三脑室及导水管;(3)从枕角入咱可借助脉络丛定位;(4)经三角区入路既可向前进入额角,双可向后下方进入颞角,脉络从和室间孔是重要的标志。结论:(1)侧脑室形态固定,解剖标志明确,应用神经内窥镜可使脑室内的部分病变在直视下切除,并且创伤较小;(2)大多数病变采用额角、枕角入路,三角区和颞角入路可用为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为神经内镜下侧脑室脉络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8例(16侧)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的脉络丛形态及其供血动脉的走形,测量各部位脉络丛的宽度、到中线的距离及其供血动脉的管径,并确定侧脑室后角入路脉络丛手术的最佳穿刺点.结果 侧脑室内的大部分脉络丛集中在三角部和颞角;其脉络点、颞凸点和三角部至中线距离分别是(25.6±2.0)mm,(32.2±1.1)mm,(29.1±1.3)mm;脉络丛颞部、球部、体部宽度不同[(6.40+0.64)mm、(13.53±1.03)mm、(3.70±0.5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脉络丛由根部血管供血,突出的脉络球由脉络丛前动脉外侧干供血:神经内镜下双侧脑室后角入路脉络丛手术的最佳穿刺点是枕外粗隆上5 cm、旁开3 cm,穿刺方向指向同侧眼球.结论 神经内镜下双侧脑事后角最佳穿刺点入路行脉络从手术有利于最大面积的烧灼脉络丛组织,手术中可烧灼或离断脉络丛前动脉外侧干以阻断颞部脉络丛外侧份及脉络丛球部供血,不会影响丘脑、室管膜下及颞叶等重要功能区域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大脑岛叶区域的手术操作提供显微解剖参数。方法对12例(24侧)成人尸头进行岛叶区域的显微解剖与测量。结果岛叶外形呈三角锥形,以前、上和下环岛沟为界。大脑中动脉是岛叶的唯一供血动脉,其分支在岛叶皮质表面形成血管屏障。岛叶与侧脑室、壳核、内囊关系密切。结论岛叶具有特殊的解剖特点,充分了解岛叶的显微解剖对该区域病变的手术切除以及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经外侧入路处理翼腭窝及中颅底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15例干性头颅标本的翼腭窝骨性标志,并对12具成人湿颅标本行额颞-颞下窝入路显微解剖,观察翼腭窝内的血管、神经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结果上颌动脉翼肌段位于神经成分前方,其末端外径平均为(2.46±0.58)mm,眶下裂孔至圆孔和翼管外口间平均距离分别为(13.34±3.03)mm、(17.33±4.05)mm;翼管长(14.65±1.76)mm,走行与垂体窝外侧颈动脉沟平行,翼管中点距颈动脉沟(12.72±1.38)mm.结论行经外侧翼腭窝入路时,以眶下裂孔作为辨认翼腭窝深部结构的解剖标志,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尸头标本喉上神经外侧支的显微解剖,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喉上神经外侧支的保护方法。方法解剖10具(20侧)尸头标本,平均年龄(54.43±4.08)岁。于手术显微镜下找到颈动脉鞘,在其内部探查迷走神经主干,并向上分离至喉上神经起点;然后沿喉上神经向下分离,仔细辨认喉上神经走行至其分叉部,再向下分离喉上神经外侧支至咽下缩肌表面,穿入咽下缩肌之前测量外侧支厚度。分别分离二腹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显露以二腹肌后腹下缘为上界、颈外动脉内侧缘为外侧界、甲状腺上动脉上缘为下界的解剖三角区域,观察并统计喉上神经外侧支出现概率,测量喉上神经外侧支中点至乳突尖、下颌骨角和颈动脉分叉部间的距离。结果共10具(20侧)喉上神经外侧支厚度为(0.93±0.83)mm(0.72~1.15 mm),其中1侧出现在解剖三角区域外,其余19侧均位于解剖三角区域内,出现概率为19/20;解剖三角区域内喉上神经外侧支中点位于下颌骨角后方(0.34±0.96)cm(-1.62~2.43 cm)、下方(1.28±0.93)cm(-1.33~3.42 cm),乳突尖前方(2.84±1.09)cm(0.51~5.14 cm)、下方(4.51±0.76)cm(2.82~6.39 cm),颈动脉分叉部前上方(1.64±0.89)cm(0.57~3.78 cm,19/20)。结论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以下颌骨角、乳突尖和颈动脉分叉部作为解剖标志,对于保护喉上神经外侧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为该部位病变提供神经内镜下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汉族成人尸头9具,在神经内镜下模拟颞下锁孔入路经各正常解剖间隙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区域,观察神经内镜下手术入路中的显露视野及其通道的解剖结构和相互关系,并测量手术入路相关重要解剖结构的数据。结果颧弓中后1/3处颅骨内板至同侧后床突的距离为(57.7±2.7)mm、至鞍背中线的距离为(69.2±1.1)mm、至同侧小脑幕游离缘的距离为(39.3±3.2)mm、至同侧中脑外侧沟的距离为(48.2±2.5)mm。模拟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中,神经内镜下可清楚地观察到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基底动脉分叉部后方区域,但对于较高位的基底动脉分叉部病变的处理仍需对颞叶有一定的牵拉。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对组织损伤小,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正>岛叶癫痫(insular cortex epilepsy,ICE)的概念由GUILLAUME和MAZARS等[1]学者首先提出,由于岛叶隐藏于外侧裂深部,被额、颞、顶叶所覆盖,解剖结构复杂,表面血管屏障密集,因此与岛叶相关的手术具有一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胼胝体侧脑室入路至丘脑的相关解剖标志,比较显微镜与內镜在暴露方面的互补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6具(12侧)红、蓝色乳胶灌注的头颅标本,模拟经胼胝体侧脑室入路暴露丘脑,显微镜联合内镜依次交替观察纵裂、透明隔间腔、侧脑室、三脑室四个阶段的解剖结构,并测量相应数据。结果纵裂阶段:胼缘动脉、扣带回、胼周动脉和胼胝体为主要解剖标志。透明隔间腔阶段:透明隔和穹窿体为主要解剖标志。显微镜和內镜均能较好的暴露纵裂和透明隔间腔内的解剖结构。侧脑室阶段:室间孔、透明隔静脉、丘纹静脉、脉络丛、穹窿体、尾状核体部为主要解剖标志。内镜可以弥补显微镜下额角前部(25.7mm±1.7mm vs.14.2mm±1.2mm,P0.05)、丘脑外侧1/3(12.1mm±0.7mm vs.7.0mm±0.9mm,P0.05)和后侧2/5(28.8mm±1.4mm vs.18.7mm±1.4mm,P0.05)的视野死角。三脑室阶段:由于受穹窿体和大脑内静脉的限制,显微镜和内镜都不足以有效暴露丘脑内侧面。结论经胼胝体侧脑室入路暴露丘脑的过程中解剖标志明确,显微镜和内镜的配合有助于辨认重要解剖结构、弥补术野死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颞叶白质纤维束及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分析其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00 g/L甲醛固定的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10例(20侧大脑半球),在4~25倍手术显微镜辅助下,运用Klingler纤维剥离技术,解剖剥离大脑半球,观察颞叶白质纤维束及相关结构.结果 颞叶内存在大量复杂的白质纤维束,在侧脑室颞角周围尤为复杂.在颞角外侧由外向内依次有上纵束的垂直部、颞枕桥束、枕额下束、视辐射前中束.在颞角顶部上方由上向下依次有最外囊与外囊的颞盖部分、听辐射、钩状束、颞枕桥束出内囊的部分、部分枕额下束、前连合、视辐射前中束(包括Meyer's环)、脑脚袢、终纹.胼胝体放射组成侧脑室颞角外侧壁,其顶壁主要由尾状核尾及终纹构成,杏仁核组成颞角尖的前壁、上壁及内侧壁,海马构成侧脑室颞角的内侧壁.脑脚袢是侧脑室颞角内侧的一个重要结构.结论 颞叶内存在大量的白质纤维束,在侧脑室颞角尤为复杂,了解颞叶白质纤维束及相关结构的解剖特点,能够对颞叶部位的手术提供理论指导,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手术致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尸头标本喉上神经外侧支的显微解剖,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喉上神经外侧支的保护方法。方法解剖10具(20侧)尸头标本,平均年龄(54.43±4.08)岁。于手术显微镜下找到颈动脉鞘,在其内部探查迷走神经主干,并向上分离至喉上神经起点;然后沿喉上神经向下分离,仔细辨认喉上神经走行至其分叉部,再向下分离喉上神经外侧支至咽下缩肌表面,穿人咽下缩肌之前测量外侧支厚度。分别分离二腹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显露以二腹肌后腹下缘为上界、颈外动脉内侧缘为外侧界、甲状腺上动脉上缘为下界的解剖三角区域,观察并统计喉上神经外侧支出现概率,测量喉上神经外侧支中点至乳突尖、下颌骨角和颈动脉分叉部间的距离。结果共10具(20侧)喉上神经外侧支厚度为(0.93±0.83)mm(0.72-1.15mm),其中1侧出现在解剖三角区域外,其余19侧均位于解剖三角区域内,出现概率为19/20;解剖三角区域内喉上神经外侧支中点位于下颌骨角后方(0.34±0.96)cm(.1.62-2.43cm)、下方(1.28±0.93)cm(-1.33~3.42cm),乳突尖前方(2.84±1.09)cm(0.51~5.14cm)、下方(4.51±0.76)cm(2.82-6.39cm),颈动脉分叉部前上方(1.64±0.89)cm(0.57.3.78cm,19/20)。结论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以下颌骨角、乳突尖和颈动脉分叉部作为解剖标志,对于保护喉上神经外侧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颞下沟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治疗内侧颞叶癫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颞下沟侧脑室入路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治疗内侧颞叶癫痫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方法确诊为药物难治性内侧颞叶癫痫的30例患者,在无框架神经导航指引下,经颞部锁孔开颅,显微镜下分开一小段颞下沟,切开侧脑室壁,进入颞角前外侧区,选择性切除杏仁核海马。结果30例患者术后随访至少2年时间(24—59个月),神经功能改善,无严重手术并发症,23例(76.7%)癫痫发作完全消失(EngelⅠ级)。结论经颞下沟侧脑室入路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是治疗内侧颞叶癫痫的有效方法,在神经导航辅助下手术创伤小,可妥善保护语言区和视放射,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1岛叶解剖重点及生理功能概要岛叶位于外侧裂的深面,被额盖、颞盖和顶盖所覆盖。前、上、下环岛沟构成了岛叶的边界,分别将岛叶与额眶岛盖、额顶岛盖和颞叶岛盖相分隔,它们是手术中确定岛叶范围的重要界标。从侧面看,岛叶外形略呈一尖端向前下方的金字塔型结构,尖端称为岛极,岛中央沟将其分为较大的前叶和较小的后叶。前叶由三条短的脑回(前、中、后岛短回)和岛横回、副岛回构成,中部的岛短回有时不易分辨[2],前叶最下方的结构向前下延展至额眶部,典型的副岛回一般较小,但常位于岛叶外侧面的最前部。后叶则由前、后岛长回构成,后两  相似文献   

15.
多种颞叶、间脑或中脑附近的病变,都可以使侧脑室颞角移位。通常都是用气脑造影或CT来检查颞角移位,而缺乏有关细致的脑血管造影资料。作者等通过对大脑半球椎基系统内注入钡明胶混合剂后进行细致的解剖,着重研究了大脑后动脉主干和其分支与脉络膜裂和侧副沟的关系,从而指出了此  相似文献   

16.
视放射显微解剖与颞叶切除术后视野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经过人尸脑内视放射纤维解剖,研究颞叶切除术后视野缺损的机制.方法 人尸脑标本冷冻2周以上用自来水融冻后作为解剖用标本.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从大脑外侧面由浅入深进行脑内神经纤维的解剖,其中视放射解剖经过用立体照相技术予以纪录.结果 视放射从外侧膝状体起始,途经颞叶和顶叶到达枕叶视觉皮质区.视放射中央束和部分后束纤维集中在侧脑室颞角后部的顶壁和房部前壁之内.成功解剖Meyer袢前界,Meyer袢最前方纤维部分向前伸入到杏仁核实质之内.侧裂点与脑岛后角位置相当,在侧脑室房部的外侧,并在外侧膝状体的上后方.结论 向后越过Meyer袢前界的损伤可导致术后视野缺损.因视放射最前部纤维伸入到杏仁核实质之内,所以颞叶切除术后视野缺损并发症几乎不可完全避免.术后视野缺损程度与视放射纤维受损程度呈成正相关,轻者为象限性盲,重者为偏盲;视野缺损严重者具有黄斑视力和后束纤维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行颞下锁孔入路解剖学结构研究,为临床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入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6例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模拟颞下锁孔入路手术进行解剖,测量重要神经血管及其相关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观察显露范围和相关解剖关系。结果颧弓至小脑幕缘、脑干和前床突的最短距离分别为41.1±5.1mm、45.6±3.3mm和61.1±7.4mm。颞骨岩部扩大磨除前后显露的Day菱形区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颞下锁孔入路可清楚的显露海绵窦外侧壁上的各神经血管及三角,鞍侧区可清晰的显露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其穿支、脉络膜前动脉和垂体柄,磨除颞骨岩尖部可显著增加岩斜区脑干显露。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对于海绵窦外侧壁,岩斜区及鞍侧区显露效果好,入路简单直接,组织损伤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骨窗一外侧裂手术入路的解剖,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应用10具(20侧)成人尸头模拟小骨窗一外侧裂手术人路进行解剖,显露骨窗下的最大术野,分离大脑中动脉分支及毗邻脑组织结构,在骨窗下观察并测量。结果该入路切口下方常起始于颞浅动脉主干分又上方,能减少颞浅动脉的损伤;骨窗位于翼点后方,直径平均3.5em;Rolandic下点与骨窗中心距离平均(1.15±0.44)cm;脑膜中动脉位于骨窗中央;打开硬脑膜后,可见外侧裂静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和中央前、后回下端;本骨窗未能观察到Labbe静脉,4侧观察到Troland静脉;本骨窗还可暴露额下回三角部、外侧裂前点、岛回中央沟、岛顶等结构。结论该入路能避免损伤颞浅动脉和面神经的分支;经小骨窗能充分显露侧裂后支、岛叶部分及周围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底节脑出血手术中,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的相关结构的解剖,做到既能彻底的清除血肿,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脑组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方法对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外侧裂、岛叶、岛盖、大脑中动脉、基底节的相关解剖。结果①外侧裂的表面有3个分支与岛盖关系密切,为暴露岛叶提供有利条件;②岛叶呈一个金字塔外形,表面由4~7个岛回组成,周围以环岛沟为界与额顶颞叶分隔开;③大脑中动脉的M1沿蝶骨嵴向外走形,多在岛顶前下方的岛阈附近分叉;M2段彼此""V"字形,或"网眼状",在岛叶表面向后上扇形展开,并发出许多微小的穿支血管供应岛叶皮层。④岛叶向内对应了基底节、内囊,丘脑等结构,本研究中发现,在岛叶的中部水平切面上,岛叶的中后短回,垂直向内对应了壳核最为宽阔的部分和内囊的膝部。结论熟悉外侧裂-岛叶手术入路中的解剖,有利于基底节血肿的清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侧脑室、第三脑室及脚间池的神经内镜下解剖特点,为临床神经内镜下经皮质一侧脑室前入路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提供应用解剖基础。方法 采用15具成人尸头模拟经皮质一侧脑室入路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术中观察侧脑室、第三脑室及脚间池的重要解剖结构特点和毗邻关系,测量重要结构间距。结果 侧脑室内可清晰地观察到全部的额角、体部和部分枕角。第三脑室底壁从前向后依次可见:视交叉、漏斗隐窝、灰结节、乳头体、中脑导水管。脚间池呈倒置的圆锥形,脚间池顶部有liliequist膜间脑叶封闭。脚间池的后壁基底沟上见基底动脉上行.基底动脉末端的主要分支有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脚间池两侧壁可见后交通动脉和动眼神经.两者近似平行走向颅中窝。结论 脑室及脚间池的天然解剖间隙为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空间,熟悉手术入路的解剖定位标志及相关解剖数据可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