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秦静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10-21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ET)、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及依达拉奉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组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2次/d,连续14d.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ET、MMP-9及NSE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依达拉奉组血清hs-CRP、ET、MMP-9及NSE水平明显降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s-CRP、ET、MMP-9及NSE水平升高,依达拉奉可以降低它们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及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常规治疗,依达拉奉30 mg+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续14 d),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 d和14 d患者血清中NSE、hs-CRP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明显正相关(P<0.01)。治疗后,依达拉奉组患者血清NSE、hs-CRP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依达拉奉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NSE、hs-CRP含量升高,其含量可反映脑梗死的病情程度,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脑损害程度的客观指标。依达拉奉可以降低NSE和hs-CRP水平,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脑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盒1(HMGB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前瞻性研究。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依达拉奉组(均n=60)。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加用依达拉奉30 mg,bid,对照组给予等容量氯化钠注射液,疗程为14 d,另设正常对照组(n=130)。于治疗前,治疗后3、7、14 d检测血清HMGB1、MMP-9水平和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卒中量表(S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治疗后7、14 d,依达拉奉组血清HMGB1和MMP-9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14、21 d,依达拉奉组患者SSS和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HMGB1水平与SSS、ADL评分呈负相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且血清MMP-9与血清HMGB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结论患者血清的MMP-9和HMGB1浓度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依达拉奉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MMP-9和HMGB1水平,具有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1年3月-2012年11月入住医院脑外科的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治疗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以及治疗前后欧洲卒中神经功能评分(E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GOS、E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较好,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杨静  张保华  裘丽红 《医药论坛杂志》2011,(21):152-153,155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及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探讨尤瑞克林对脑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9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观察组)治疗过程中血清NSE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与依达拉奉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7天血清NSE水平开始下降,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观察组NIHSS在治疗后第7、14天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尤瑞克林对脑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能更快更有效地改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依达拉奉治疗后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_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的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观察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MMP-2及MMP-9的含量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的MMP-2及MMP-9含量均较对照组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较对照组降低。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MMP-2和MMP-9的表达效果及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临床中可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变化及依达拉奉的治疗效应.方法 发病24 h内的AIS患者108例,随机分成依达拉奉治疗组(ET组,58例),常规治疗组(CT组,50例),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对照组(C组).观察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治疗14 d后血清MMP-9含鼍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CT组和ET组治疗前血清MMP-9均高于C组(P<0.01);ET组患者治疗第7天时,血液中MMP-9浓度明显下降(P<0.01),并低于CT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低于CT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注射液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有效改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S100β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脑出血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选择发病24h内入院的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d治疗14d,于发病1、3、7、14d抽取静脉血检测血中MMP-9、S100β,并在发病后7、14、21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MMP-9和S100β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具有减轻脑出血后炎性反应、清除自由基、抗脑水肿、保护脑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在破裂脑动脉瘤急性期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和脑缺血的疗效.方法 破裂脑动脉瘤患者68例于发病后72 h内施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2周.分别于术后1、3、7、14d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颅CT检查,术后3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第3、7天TCD测定的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脑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8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2%(P<0.05).结论 依达拉奉防治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和脑缺血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修复的效果及对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轴索过度生长抑制因子-A(Nogo-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105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mNGF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及颅脑损伤严重程度进行调查,并检测患者血中神经功能、神经损伤指标、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和应激激素水平;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中NSE和Nogo-A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中血管黏附蛋白-1(VAP-1)、强啡肽(Dny-A)、神经肽Y(NPY)、 C反应蛋白(CRP)、核因子κB (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血中NSE及Nogo-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mNGF治疗颅脑外伤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加速损伤修复,并有效降低患者血中NSE和Nogo-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法舒地尔对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发生率、大脑中动脉(MCA)流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西电集团医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共120例,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单用和在此基础上加用法舒地尔辅助治疗,比较两组DCVS发生率,治疗前后MCA血流速度、Barthel指数评分、Glasgow昏迷评分(GCS)、Glasgow预后评分(GOS)分级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DCV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CA血流速度、Barthel指数评分及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GOS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联合法舒地尔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可有效避免DCVS发生,增加脑组织血流灌注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临床预后,且未加重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剂对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剂30 mg+0.9%氯化钠注射剂100 mL,iv gtt,q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剂20 mL+0.9%氯化钠注射剂250 mL,iv gtt,bid。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精神状态(MMSE)评分、凝血功能、NSE、ET-1、CRP和PCT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t=9.845、5.961,P<0.05)。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和Fib水平低于对照组(t=12.153、11.412,P<0.05),脑脊液NSE、ET-1、CRP和PCT水平低于对照组(t=14.849、15.476、20.122、15.915,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预后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剂对颅脑损伤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脑脊液NSE、ET-1、CRP和PCT水平,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 将82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静脉滴注治疗,85 m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依达拉奉静脉滴注,30 mg/次,2次/d,持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采用彩超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并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4.38±0.82),低于对照组的(5.52±1.02)(P<0.05).治疗后观察组NSE、MMP-9、HMGB1浓度分别为(10.16±2.82) μg/L、(77.58±5.82) ng/ml、(2.69±0.37)ng/L,低于对照组的(11.83±3.23)μg/L,、(81.26±6.22) ng/ml、(3.56±0.52) ng/L(均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SE、MMP-9、HMGB1浓度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1.04,0.75,0.62;P< 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可改善ACI患者脑中动脉血流,而依达拉奉可促进血清细胞因子的清除,二者联合使用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析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对颅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 mg,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2次/d,10 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10 ml加入25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10 d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第1日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和后动脉、以及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入院两周后,观察组患者各个部位的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入院第1日,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入院后的第7日和第14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脑梗死发生率为16.7%,观察组脑梗死发生率为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能够明显改善颅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疗效及血清中MMP-9、Caspase-3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本院接收的老年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开颅手术组和血管内介入栓塞组,另取老年健康人群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开颅手术组和血管内介入栓塞组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意识障碍评分系统(Glasgow Coma Scale,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健康对照组以及开颅手术组和血管内介入栓塞组治疗前后血清中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s 3,Caspase-3)和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结果 血管内介入栓塞组和开颅手术组术后的GCS评分、GOS评分、Caspase-3、MMP-9均显著大于术前,且血管内介入栓塞组术后均显著高于开颅手术组术后(均P< 0.05);血管内介入栓塞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开颅手术组(均P< 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组治疗老年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具有更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他汀给药时机对行rt-PA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行rt-PA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3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5例)和B组(65例);其中A组患者在rt-PA溶栓后给予他汀10 mg/d口服治疗,B组患者在rt-PA溶栓前给予他汀10 mg/d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MMP-9、HMGB1、IL-17水平等。结果 B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治疗前(P<0.05);B组患者治疗后HMGB1、MMP-9及IL-17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及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溶栓前给药用于行rt-PA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下调HMGB1、MMP-9及IL-17水平,改善其临床预后,且未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优于溶栓后给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中等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中等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按随机抽样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患者加用依达拉奉。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降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3.95%比9.30%,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良好,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襄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常规止血、降温、吸氧、补液、脑神经保护和降颅内压等紧急对症处理,并行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1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级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颅内压恢复平稳时间均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26.67%比23.33%,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加快患者颅内压的平稳恢复,改善神经组织损伤,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时间窗3~4.5 h急性脑梗死(ACI)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164例发病3~4.5 h 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和观察组(82例)。对照组于影像检查确诊后即刻给予rt-PA静脉溶栓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5 mg/100 mL,于影像检查确诊后即刻静脉滴注,bid。2组均连续治疗14 d。于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的炎症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HT相关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血浆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Fn)],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MBI),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1.977,P=0.04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432,P=0.035);治疗14 d内,观察组患者H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571,P=0.033);治疗14 d后,2组患者的TNF-α、IL-6、MDA、ET-1、MMP-9、c-FN、NSE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SOD、NO、VEGF水平及M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1),而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1或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84,P=0.773)。结论:丁苯酞对时间窗3~4.5 h的ACI患者安全有效,可降低HT发生率,改善预后,抗炎、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为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