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5日十堰市太和医院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的20例NCP患儿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资料。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2个月~10岁,中位年龄2岁9月,5岁以下患儿14例。分析20例NCP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患儿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图像均有渗出性病灶,表现如下:11例为肺野中外带分布的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或实变影,其中9例为胸膜下分布;2例为节段性实变影与磨玻璃影共存;2例为肺内局限性沿着小血管分布的磨玻璃影;5例为类小叶性肺炎特点,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样、小斑片样影。结论:儿童NCP临床症状不典型,其HRCT影像表现多样,在特定的流行病学背景下,及时开展胸部HRCT扫描,可对疾病做出早期预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9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胸部CT影像.结果 39例患者的肺部病变均表现为实变影,并表现有支气管充气征36例,磨玻璃影23例及胸腔积液28例,实变影、磨玻璃影及胸腔积液同时存...  相似文献   

3.
秦彬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1):111-112
目的:分析肺内多发局灶性磨玻璃结节的CT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方法:收集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内多发局灶性磨玻璃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及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1例患者中,纯磨玻璃密度影CT表现16例,混合性磨玻璃密度影25例。两种影像学表现间形状无明显差别(P>0.05);混合性磨玻璃密度影直径明显较纯磨玻璃密度影大(P<0.05)。混合性磨玻璃密度影类型分叶征、支气管充气征、毛刺征、血管聚集征更多见。纯磨玻璃密度影表现患者以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多见,占75.0%;混合性磨玻璃密度影表现患者以浸润性腺癌多见,占56.0%。结论:肺内多发局灶性磨玻璃结节CT表现可为均一密度和混合密度;均一密度病理诊断以良性病变多见,混合密度多见于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高前宁 《安徽医学》2012,33(7):887-88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部磨玻璃影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6例肺部CT表现为磨玻璃影的分布特征及伴随征象。结果本组46例中,16例经肺部穿刺确诊,19例经支气管镜及实验室检查确诊,11例患者经临床确诊。其中,24例间质性肺部疾病患者,磨玻璃影主要表现为外周性、局限性,多边界模糊。肺实质病变11例,磨玻璃影主要表现为中央型、局限性,但边缘多清晰。11例患者诊断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磨玻璃影外周型与中央型均较常见,多伴随病灶区蜂窝状细网及小血管增粗表现。结论肺部磨玻璃影可见于肺间质病变、实质病变及阻塞性肺疾病等,不同疾病的肺部磨玻璃影仍有不同的形体分布及伴随征象,有利于临床缩小诊断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X线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确诊的24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X线及CT表现.结果 (1)24例中4例患者入院时胸部X线检察无异常发现;(2)X线及CT发现肺部磨玻璃影分别占53%、67%,磨玻璃影伴实变分别占37%、62%,磨玻璃影主要位于肺周边胸膜下,磨玻璃影伴实变主要位于下肺、中部;(3)24例中X线及CT发现胸膜腔积液分别为3例、5例,发现胸膜肥厚分别为2例、9例;(4)X线及CT均未发现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甲型H1N1病例主要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影及磨玻璃影伴实变,无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膜可受累,胸部CT与X线平片表现基本一致,但CT可早于胸片发现肺部病灶,对病变的形态、分布情况显示更加清楚,并可提高H1N1肺部病变的检出率,胸部X线及CT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发现病变,及时给予治疗,观察病情发展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6.
王丽 《求医问药》2014,(20):45-46
目的 :探讨用CT对支原体肺炎高龄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支原体肺炎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对这100例患者进行了CT检查。结果 :这100例支原体肺炎高龄患者CT影像的主要特点为病变范围分布广泛,病变影像呈多样性,且有双侧多片肺叶受感染。在这100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的CT影像表现为结节状影,其中,有40例患者呈现单侧结节状影,有10例患者呈现双侧结节状影。有50例患者的CT影像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其中,有35例患者呈现单侧磨玻璃样密度影,有15例患者呈现双侧磨玻璃样密度影。在这些患者中,有55例患者的CT影像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有30例患者的CT影像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在这100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的病变分布在两个肺叶,有75例患者的病变分布在一个肺叶内。结论 :支原体肺炎高龄患者的CT影像呈现多样化,病变范围分布广泛,且有双侧多片肺叶受感染。其CT影像以结节状影、磨玻璃样密度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混合型影像较为多见。这为临床医师对支原体肺炎高龄患者进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部磨玻璃影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5月诊治的46例CT肺部表现为磨玻璃影的患者资料,分析磨玻璃影的分布特征、伴随征象,以及最终的临床诊断结果,探讨不同疾病的肺部磨玻璃影特征。结果 46例肺部疾病患者中,14例经肺部穿刺确诊,20例经支气管镜及实验室检查确诊,12例经临床确诊。其中,间质性肺部疾病26例,磨玻璃影主要表现为外周型、局限型,多边界模糊;肺实质病变12例,磨玻璃影主要表现为中央型、局限型,但边缘多清晰;8例患者诊断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磨玻璃影外周型与中央型均较常见,多伴随病灶区蜂窝状细网及小血管增粗表现。结论肺部磨玻璃影可见于肺间质病变、实质病变及阻塞性肺疾病等,虽然其不是一种疾病的特异性,但不同疾病的肺部磨玻璃影仍有不同的形体分布及伴随征象,有利于临床缩小诊断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磨玻璃晕征环绕的周围型肺癌的CT特征及病理对照观察.方法 收集2013年2月~2015年1月本院诊断为周围型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病理类型为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混合癌.将同期本院诊断磨玻璃环绕的炎性结节患者定义为对照组,病理类型为:球形肺炎、结核球、真菌病灶.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磨玻璃影与实性结节交界面及与肺野交界面CT表现.(2)研究组和对照组磨玻璃影形状、边界、边缘、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增强CT差异.结果 (1)研究组磨玻璃影与实性结节交界面、磨玻璃影与肺野交界面均显示境界清楚;对照组磨玻璃影与实性结节交界面仅有14例显示为清楚,无1例患者显示磨玻璃影与肺野交界面清楚;研究组和对照组磨玻璃影与实性结节交界面及与肺野交界面CT表现有差异(P<0.05).(2)研究组磨玻璃形状、边界、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及增强CT表现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磨玻璃晕征环绕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与磨玻璃环绕炎性结节的CT表现有差异,认真分析磨玻璃形状、边界、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及增强CT表现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CT诊断的特征性表现以及肺泡灌洗术治疗前后CT表现对比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泡蛋白沉积症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CT均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的片状、斑片状磨玻璃样高密度影,其中5例可见地图样分布,7例可见“铺路石征”,3例可见片状实变影,6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10例患者经临床有效治疗后1周复查胸部CT双肺病变范围不同程度缩小6例,地图样分布病变缩小4例,7例仍可见“铺路石征”(其中6例网格样病变边缘变清晰),3例片状实变影转变为磨玻璃样高密度影,6例仍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结论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HRCT可作为临床评价肺泡灌洗术治疗疗效的一种常用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军营内腺病毒肺炎的常见CT表现,并分析其病理基础。方法收集2016年10-11月陕西省某新兵训练营被确诊腺病毒感染而入住我院,且胸部CT检查发现明显肺部病变的14例患者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 14例病例中,12例为肺部单发病变,2例为肺内两处病变,共计16处病灶。分布:病变多见于双肺中下叶,其中右肺上叶3处,中叶4处,下叶5处;左肺上叶1处,下叶3处。形态:11处病变呈类圆形,其余5处病变呈楔形;密度:11处(68.8%)病变表现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3处(18.7%)病变表现为大片类圆形实变并周围磨玻璃影,边界不清,病变内部可见空气支气管征;2处(12.5%)病变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小片状磨玻璃影。实变性病变的吸收时间显著长于斑片状病变及磨玻璃病变。结论胸部CT检查对腺病毒肺炎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病变多见于双肺中下叶,早期CT表现以斑片状渗出性病变为主,类圆形实变性病变伴周围磨玻璃影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胸部平片和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经病理证实的PAP患者的胸部平片和CT表现。结果:胸部平片和胸部CT均表现为双侧弥漫性斑片状或大片状磨玻璃实变影。其中2例病变下肺多于上肺,自肺门向外围伸展成蝶翼状分布。CT示病变边缘锐利,与周围正常肺组织界限清晰,并在其衬托下呈"地图样"分布。同时可显示磨玻璃影中的网格状影(铺路石征)和充气支气管征。结论:PAP有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例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CT异常病灶的部位、分布、密度及其他伴随征象进行分析,并综合判断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 13例患者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平均年龄为(46.8±14.7)岁(27~68)岁。10例有武汉接触史,2例有近期旅行史,1例有北京郊区出游史。92.3%(12/13)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15.4%(2/13)患者淋巴细胞数降低。92.3%(12/13)患者发热,11例因发热就诊,2例(15.4%)表现为低热;8例(61.5%)有干咳。13例患者胸部CT均有异常,病变主要沿支气管束及胸膜下分布为主,8例病变相对局限(1~3个肺叶受累)、累及右下叶或左下叶多见,5例为双肺弥漫多发病变。10例(76.9%)患者胸部CT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7例(53.8%)部分磨玻璃影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76.9%)病变内见血管束穿行、增粗,12例(92.3%)有支气管壁增厚,10例(76.9%)伴空气支气管征,7例(53.8%)病灶内见散在小透亮影,3例(23.1%)合并细网格影、小叶间隔增厚,2例(15.4%)见反晕征,2例(15.4%)见铺路石征,2例(15.4%)伴胸腔少量积液。结论 本组COVID-19确诊患者多有武汉接触史,初诊症状主要为发热、干咳,白细胞、淋巴细胞水平正常或降低。C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束分布及胸膜下分布为主的病变,早期呈局限性磨玻璃影,进展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浸润实变影,部分患者病灶内可伴散在透亮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与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永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CT表现与动态变化。结果:39例COVID-19患者中,轻型3例,普通型28例,重型8例,其中37例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入院首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5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7例,18例C反应蛋白升高,35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患者出院前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肺部病变呈自然进程,入院初诊CT表现为胸膜下小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密度影,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入院3~6 d CT多表现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实变明显,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新发病变呈较淡薄磨玻璃密度影,以两肺中下叶胸膜下分布为主;入院9~11 d CT多数表现为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4例完全吸收,3例残留少许纤维灶病变。结论: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特征性,深入了解并认识COVID-19的CT表现可以弥补病毒核酸检验的假阴性现象,以便患者早期隔离、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2年3月8日至3月30日本院收治的527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其中男270例、女257例,年龄1~91岁,中位年龄15岁,平均年龄26岁,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198例进行CT检查患者的影像特点。结果52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中,主要以咳嗽(44.4%)、咽痛(30.9%)、发热(24.3%)、咳痰(20.2%)为著,部分伴有流涕、鼻塞、咳痰,偶有头痛、腹泻、乏力等症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33例(6.2%),淋巴细胞比率降低91例(17.3%)、升高36例(6.8%),C反应蛋白升高102例(19.4%),降钙素原升高45例(8.5%)。CT表现肺内炎症8例,呈磨玻璃影、磨玻璃影伴部分实变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肺外表现:28例患者见少量心包积液、4例患者见少量胸腔积液、11例患者见脾脏局限性增大。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全身多系统受累,各年龄段均易感,青少年疫苗接种率高,临床症状轻,肺部炎症少见。老年人出现肺部炎症者主要为有基础疾病或者未接种新冠疫苗者,其CT可表现为磨玻璃影、磨玻璃影伴部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患者(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咯血前的胸部CT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确诊为MPA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其中咯血组11例,非咯血组19例,分析咯血组在咯血前的胸部CT影像学特点、临床资料,并与非咯血组对比.结果 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部CT异常表现,其中斑片影13例(43.3%),实变影8例(26.7%),磨玻璃影13例(43.3%);网格影14例(46.7%),胸腔积液20例(66.7%),肺大泡15例(50.0%),纵隔淋巴结肿大11例(36.7%),支气管扩张9例(30.0%),空洞1例(3.3%)为咯血组患者,小叶间隔增厚7例(23.3%)和结节影2例(6.7%)均为非咯血组患者,纤维条索影25例(83.3%).咯血组较非咯血组的斑片影、实变影、磨玻璃影、网格影明显增加(P<0.05),咯血组患者在初次胸部CT影像学异常表现2~14 d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咯血.咯血组患者胸痛、咳嗽咯痰、心累气紧和炎症指标与非咯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A患者肺部广泛的斑片影、实变影、磨玻璃影、网格影CT表现结合胸痛、咳嗽咯痰、心累气紧和炎症指标升高提示可能出现肺咯血.  相似文献   

16.
112例SARS急性期的X线和CT表现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回顾性讨论112例SARS患者急性期的胸部X线和CT表现特征.方法:经临床诊断的SARS病例112例,男43例,女69例,年龄范围16~82岁,平均年龄35岁.所有患者在发病后1周内均行胸部X线检查,22例同时行胸部CT扫描.结果:112例患者在发病早期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斑片状磨玻璃影(胸片79.5%、CT 81.8%)和磨玻璃影与不规则实变或肉芽肿样病变的混合影(胸片分别为21.4%和14.%、CT分别为45.5%和27.3%.病灶多位于中下叶(70.9%)并呈外周分布(69%).CT可见其他改变包括小叶内间隔和小叶间隔增厚(即碎石路样改变)(36.4%)、细支气管扩张(18.2%)和少量胸腔积液(22.7%)等.结论:SARS急性期的X线和CT表现特征主要为(1)不同类型的磨玻璃影伴有或不伴有实变或肉芽肿样病变;(2)多累及双肺下叶和呈外周分布为主;(3)短期内演变迅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扫描征象对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40例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以及30例非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扫描,观察两组患者影像学特点。结果活动性肺结核患者CT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影、小结节影、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磨玻璃影有16例、树芽征、空洞、肺实变影。其中以磨玻璃影(80.00%)、树芽征(50.00%)、空洞(42.50%)为最为明显的CT征象,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CT影像学表现为索条影、支气管血管束紊乱、钙化灶、支气管扩张、肺实变影、小结节影。其中以索条影(80.00%)、肺实变影(60.00%)、小结节影(56.67%)最为明显的CT征象。结论采用CT扫描征象可较好的对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进行鉴别诊断,为临床进一步治疗做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有肺部浸润的SLE患者16例肺部CT及HRCT表现。结果:16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纤维化,以两肺外周分布为主,小叶间隔增厚及磨玻璃样密度为其常见表现。结论:应用HRCT检查可以帮助确定SLE浸润肺的程度,并能初步估计预后。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样密度影是病变的早期活动性表现,蜂窝状囊腔改变为后期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2月我院120例VAP患者的临床病例及CT影像学检查资料,经多平面重组行图像后处理,记录患者病变分布、形态、密度等CT表现特点。结果95例(79.17%)均为双侧分布,对称性分布78例(65.00%),且以双肺下叶对称最为常见(46.67%),可观察到双肺下叶后部胸膜下区有明显高密度影,120例均可观察到明显右肺下叶病变,仅右肺下叶病变31例(25.83%),其余89例均累及双肺下叶病变,单灶均位于右肺下叶30例(25.00%);120例患者共264处病灶,其中253处(95.83%)位于背侧胸膜下区;111例(92.50%)气管插管前CT检查无肺内异常病灶,气管插管后均出现新的浸润病灶,105例(87.50%)均可观察到背部胸膜下区类新月形软组织密度影,19例(15.83%)可观察到磨玻璃样改变,14例(11.67%)可观察到与支气管肺炎及间质性肺炎CT表现相似的沿肺纹理分布的斑点状浸润影,2例(1.67%)可观察到支气管气相。结论 VAP患者的CT表现在病变分布及形态上具一定特征性,可为VAP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指导患者病情的判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拔管时间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CT表现。方法 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9例,所有病例均行胸部CT扫描。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一般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 9例病变过程中,其中7例病变累及双侧肺,2例病变累及右侧肺;3例肺纹理增粗,纹理间散在点片状影;2例可见双肺弥漫性分布磨玻璃影;1例可见片块状实变影;1例双肺普遍呈磨玻璃影,右下肺合并小块状实变影。2例治疗后复查可见磨玻璃影明显变淡,范围明显缩小。所有病例纵隔与肺门内未见明显淋巴结增大。结论发病部位以双侧下肺多见,病变的形态可表现为单形态或多形态。主要形态有肺纹理增粗,淡薄片状影、磨玻璃影、云絮状影及实变。当胸部CT出现类似表现,结合临床与实验室检查,应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