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的外科处理效果。 方法 对11例风湿性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严重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术和三尖瓣置换术 ;首次手术二尖瓣置换术 5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 6例 ,在首次手术中均曾行三尖瓣成形术 ,其中 8例为 Kay法 ,3例为 De Vega法。再次手术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 ,对不需处理三尖瓣以外心内病变者 ,选择右侧前外侧切口 ,其余选择胸骨正中切口。行三尖瓣成形术 6例 ;三尖瓣置换术 5例 ,其中 3例为机械瓣 ,2例为生物瓣 ,术后对有肾功能不全者行腹膜透析和床旁血液透析。 结果 术后肾功能不全 6例 ,肝功能不全 5例 ,肺功能不全 3例 ,7例患者治愈出院 ;术后死亡 4例。 结论 对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再发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者 ,外科手术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11月福建省立医院126例患者行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60例;年龄27~85(67.6±10.8)岁。心功能分级(NYHA)Ⅱ~Ⅳ级。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01例,心瓣膜退行性变二尖瓣关闭不全20例,二尖瓣腱索断裂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行二尖瓣置换术(MVR)75例,三尖瓣置换术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30例,AVR+MVR(双瓣膜置换术,DVR)19例。结果行MVR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0.5±7.8)min,体外循环时间(85.3±10.1)min;行AVR升主动脉阻断时间(70.6±12.4)min,体外循环时间(142.3±15.6)min;行DVR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03.5±18.4)min,体外循环时间(182.3±21.8)min。全组无手术死亡。住院时间(25.7±5.9)d,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2.5±1.9)d。术后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未见瓣膜关闭不全。结论生物瓣膜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采用生物瓣的手术风险与机械瓣无异,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二尖瓣置换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4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后发生中度或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其中相对性关闭不全12例,器质性关闭不全2例。行三尖瓣成形术4例,均使用人工瓣环成形;行三尖瓣置换术10例,其中置换生物瓣6例,双叶机械瓣4例。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4例,常规心脏停搏手术10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用升压药维持循环,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右心房、室均明显缩小,右心室前后径(22.5±5.6mm)较术前(31.9±5.9mm)明显减小(P<0.001)。随访14例,随访时间1.8±1.3年,心功能级2例、级9例,级2例,1例于术后4年因心力衰竭死亡。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经外科矫治后疗效满意,合理掌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和良好的围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的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接受双孔法全胸腔镜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2例, 女性18例, 年龄(55.3±8.8)岁(范围:21~62岁), 其中风湿性瓣膜病变36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14例。选择右侧腋前线和锁骨中线之间第3肋间作为主操作孔, 顺利完成全胸腔镜双瓣置换术。记录患者基线资料、术中资料、手术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心肺转流时间为(168.2±30.9)min(范围:125~187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8.8±16.5)min(范围:96~147 min), 5例植入生物瓣, 45例植入机械瓣膜。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9.6±3.4)h(范围:5.1~14.2 h), ICU停留时间(24.8±7.3)h(范围:16.3~30.1 h), 术后住院时间(6.5±1.2)d(范围:5.0~8.0 d)。4例输注红细胞, 输注量(2.7±0.9)单位(范围:2~4单位), 术后胸腔引流量为(222.1±56...  相似文献   

5.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icuspid incompetence, TI)发生的可能机制、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结果. 方法 1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第1次手术时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DVR)8例,二尖瓣置换术(MVR)4例,同时行DeVega三尖瓣成形术(TVP)3例,因三尖瓣无明显异常未作处理9例.距第1次手术后5~17年,平均10.2年,所有患者发生重度TI,其中8例行三尖瓣置换术(TVR),4例行TVP. 结果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16.7%.随访10例,随访时间4~36个月,平均18.2±7.8个月.6例行TVR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4例TVP患者出现轻度TI,6个月后,其中2例TI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结论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TI可能与持续肺动脉高压、右心室不可逆损害以及左心功能的恢复情况有关.重度TI行TVR的疗效可靠,而一些TVP患者TI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利用人工瓣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近、中期效果. 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 1年9月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共有4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接受左心瓣膜置换术并同期置人人工瓣环行三尖瓣成形术,其中男12例、女29例,平均年龄49(21~67)岁.术前合并心房颤动38例,合并左心房血栓13例;三尖瓣微量反流2例,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1例,重度反流23例;行二尖瓣置换术2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经门诊随访(术后每3个月门诊复查1次),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观察三尖瓣反流情况. 结果 术后心功能较术前改善2~3级,心功能Ⅰ级和Ⅱ级共3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随访6~27个月,随访期内无死亡.术后6个月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微量反流和轻度反流共3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右心测值较术前明显缩小,右心室横径由术前20 mm降至术后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利用人工瓣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其近、中期疗效明确,远期疗效需要继续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151例老年患者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特点,总结其临床经验. 方法 从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共对151例老年患者(60~72岁)施行心瓣膜置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9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9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37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23例.110例患者植入机械瓣,41例患者植入生物瓣. 结果 本组死亡5例(3.3%),其中4例死于低心排血量,1例死于心室颤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23.5±12.5h,ICU监护时间47.4±9.8h,24h胸腔引流量268.6±89.3ml.发生各种并发症29例,其中心律失常11例、低心排血量6例、肺部感染5例、肾功能不全2例、切口感染1例、纵隔感染2例、胃肠道出血2例,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出院后随访128例,随访时间3~52个月(236人·年),无死亡患者.心功能恢复至I级82例,Ⅱ级46例. 结论 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围术期处理的完善,老年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左侧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出现孤立性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腔镜辅助不停跳三尖瓣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1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左心瓣置换术后远期发生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并右心衰竭,8例出现心脏恶病质综合征及肝肾功能不全,予行再次三尖瓣手术,包括人工瓣环成形术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9例,其中置换生物瓣5例,双在叶机械瓣4例;在腔镜辅助下行心脏不停跳再次手术5例,常规再次心脏停搏手术6例。结果 2例围术期死亡,均为停跳组瓣膜置换病人。术后心包引流液量心脏不停跳组明显少于停跳组(P<0.05)。停跳组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不停跳组1例。两组术后1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右心房、室均明显缩小,三尖瓣无或少量反流,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获长期随访5例、随访时间25~86月、心功能Ⅱ级3例、Ⅲ级2例。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孤立性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右心衰的再次手术死亡率高、合理掌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积极开展微创不停跳手术和良好的围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终末期病例,手术死亡率高,应积极开展针对右心系统的心脏超声及磁共振检测指标,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常规换瓣手术指征需慎重,必要时可考虑微创经皮导管瓣膜植入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经右房途径三尖瓣腱索切割的方法建立山羊三尖瓣反流模型。方法使用自行研制的三尖瓣腱索切割器在6只山羊中建立三尖瓣反流模型。山羊左侧卧位,经右侧第4肋间小切口进胸,在经食管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切割三尖瓣前瓣叶腱索从而出现中-重度反流。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并在3个月后行安乐死解剖明确病理改变。结果三尖瓣反流在6只山羊中成功建立,术后即刻右心房压力明显增加(P0.05)。随访3个月,三尖瓣关闭不全进行性加重(P0.05),三尖瓣瓣环直径由(2.15±0.23)cm增加至(2.65±0.20)cm,跨瓣压差及流速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术前无异常。尸检提示前瓣叶腱索明显断裂。结论经导管右侧肋间小切口建立三尖瓣反流模型可行,为后期研究介入三尖瓣装置、三尖瓣反流模型的病理生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57岁。因二尖瓣狭窄直视分离术后21年,心悸1^+年,加重3^+月入院。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直视分离术后重度狭窄,三尖瓣重度反流,心房颤动,心功能Ⅲ级。于2006年12月14日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采用St.Jude27号和31号机械瓣膜分别行二尖瓣和三尖瓣置换术。出院前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位、三尖瓣位机械瓣稳定,瓣叶活动好,  相似文献   

11.
风湿性三尖瓣器质性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根据三尖瓣不同类型病变,探讨对三尖瓣器质性病变比较合理的处理方法。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手术探查结果进行分析,依据不同病理改变决定手术方式,行三尖瓣器质性病变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53例。以瓣环扩大、瓣叶增厚、关闭不全为主的患者采用改良Kay法或节段性DeVega成形术;交界粘连融合以狭窄为主则切开交界融合,切开处以小垫片缩环,交界对拢缝组成统一瓣;成形失败者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采用改良Kay法或节段性DeVega成形术43例,切开粘连交界对拢缝合5例,置换生物瓣1例,机械瓣4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随访50例,随访时间5个月-9年,随访率为94%,其中1例5年后死于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示三尖瓣无反流41例,轻至中度反流8例。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44例,Ⅲ级5例。结论;三尖瓣器质性病变绝大部分均可采用瓣膜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的远期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2.
三尖瓣脱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XB  Wu QY  Xu JP  Shen XD  Gao S  Liu F  Liu XY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2):1565-1567
目的探索应用三尖瓣脱垂瓣缘折叠缝合技术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方法和疗效。方法1997年4月至2006年3月为6例先天性三尖瓣前叶腱索缺如和3例外伤性腱索断裂的患者实施了外科矫治手术,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8~57岁。术前9例患者均有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右心室前后径均值为(43.6±4.2)mm。5例患者心功能为Ⅲ级,4例为Ⅳ级。连续对折缝合脱垂的三尖瓣瓣缘,折叠缝合脱垂瓣叶相对应的瓣环,并用成形环固定成形后三尖瓣瓣环。结果9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死亡。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示:6例患者三尖瓣对合良好无反流,3例患者有少量反流。所有患者术后右心室前后径均显著减小,术后均值为(24.0±1.8)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房颤心律的患者均转为窦性心律。患者随访1~109个月,除1例患者外,其他8例患者三尖瓣成形效果稳定。8例患者心功能为Ⅰ~Ⅱ级,1例为Ⅲ级。结论应用三尖瓣脱垂瓣叶及其相对应的瓣环折叠技术,可有效修复先天性三尖瓣部分腱索缺如和胸外伤后三尖瓣腱索断裂所致的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报告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治疗的时机、方法和近、远期效果。方法 1984年5月至2 0 0 4年9月,外科治疗8例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人,均为男性;年龄7~6 7岁,中位数38岁。7例胸部钝伤(其中车祸3例) ,1例刀戳伤。从外伤到手术治疗的间隔时间为1个月~2 0年,中位数19个月。术前心功能(NYHA) 2~4级,平均(2. 3±0. 7)级。均经超声心动图确定诊断。术中发现8例均有前叶腱索断裂,1例同时伴隔叶腱索断裂,且右室和瓣环均有不同程度扩大。3例行三尖瓣成形术,5例成形失败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 全组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3例三尖瓣成形术者出院时仅1例轻度三尖瓣反流。术后住院7~2 4d ,平均(16. 6±6. 5 )d。随访7~12 9个月,中位数39个月,心功能均为I级。结论 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效果良好,一经确诊为重度反流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增加三尖瓣成形的可能性。三尖瓣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近、远期效果均较理想,但应首先考虑三尖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14.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形态三尖瓣置换术及中远期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TGA)患者行形态三尖瓣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及其术后中远期结果。方法1997年9月至2007年9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cTGA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6~51岁(33.3±12.8岁),体重47~90 kg(60.9±14.7 kg)。单纯形态三尖瓣关闭不全10例,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瓣狭窄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形态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形态三尖瓣置换术后机械瓣功能不良1例。术前形态右心室射血分数为56.2%±11.6%,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2例,Ⅲ级6例。18例cTGA患者均施行形态三尖瓣置换术。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形态右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手术死亡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发生瓣周漏2例,分别于术后7 d和30 d行瓣周漏修补术后治愈。随访16例,随访时间57.0±40.7个月;随访时形态右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9.2%vs.56.2%±11.6%;t=2.062,P〉0.05),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12例,Ⅲ级4例,与术前比较心功能分级Ⅲ级者所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2,P〉0.05)。结论cTGA形态三尖瓣置换术能防止形态三尖瓣关闭不全对形态右心室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其中远期结果满意;随访期间,形态右心室功能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5.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结果.方法 56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发生TR行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人,10例人工瓣膜功能正常(A组)者中行二尖瓣置换(MVR)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DVR)6例;46例人工瓣膜功能障碍(B组)者中MVR 36例,主动脉瓣置换(AVR)4例, DVR 6例.在A、B两组中,46例第1次手时三尖瓣未见明显异常,10例第1次手术时已行DeVega三尖瓣成形(TVP),第2次手术时发现缝线断裂3例,缝线撕脱7例.56例TR病人再次手术时9例行三尖瓣替换(TVR),其中6例三尖瓣呈风湿性改变;47例行TVP.结果 TVP和TVR各死亡1例,病死率3.6%.5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32个月,平均(79.4±34.8)个月.8例TVR病人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46例TVP者40例为轻度TR,5例出现中度TR,仍需强心、利尿药维持,1例再次出现重度TR.结论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TR可能与持续肺动脉高压、右心室不可逆损害、三尖瓣风湿性病变、左心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持续心房纤颤有关.重度功能性TR和三尖瓣风湿性病变者行TVR的疗效可靠.随访发现部分TVP病人功能性TR仍有逐渐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三尖瓣置换术67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三尖瓣置换术(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 TVR)的中、远期疗效,总结三尖瓣病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自1998年1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施行TVR手术67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5例,先天性心脏病37例,三尖瓣退行性病变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 例,心脏肿瘤1例.67例患者中29例先行三尖瓣成形术,因效果不佳改行TVR,其余患者均直接行TVR ;置换生物瓣28例,机械瓣39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13 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12 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 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1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3例.结果 手术死亡率为11.94%(8/67),其中6例死于术后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术后第4d死于心室颤动,1例术后第7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54例,随访率91.53%( 54/59), 1例术后1年死于生物瓣膜毁损,1例术后6年死于脑栓塞.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风湿性三尖瓣病变患者施行TVR死亡率显著高于先天性三尖瓣病变患者[5.56%(2/36)vs. 24.00%(6/25);χ2=4.425, P=0.036];二次行TVR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首次行TVR患者[30.00%(3/10)vs. 8.77% (5/57) ,χ2=3.646,P=0.033];TVR中选择生物瓣膜或机械瓣膜的近、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1).结论 TVR患者死亡率及远期死亡率均较高,对于严重的三尖瓣病变患者施行心瓣膜置换术是最后的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提高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治疗的疗效,总结其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95~2001年,共收治16例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三尖瓣中度反流3例,重度反流13例.行单纯DeVega环缩术7例,DeVega环缩加前叶腱束缩短、隔叶腱束转移、裂修补和前叶自体心包扩大术各1例,应用三尖瓣人工瓣环3例,三尖瓣置换术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8个月,1例单纯DeVega环缩术患者于术后4年出现中至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外科治疗首选三尖瓣成形术,DeVega成形术环缩瓣环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1998年 4月至 2 0 0 3年 11月 ,外科治疗 4 4例冠心病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其中轻~中度 7例 ,中度 2 4例 ,重度 13例。行二尖瓣成形术 30例 ,其中交界区瓣环成形术 12例 ,用人工瓣环行瓣环成形术 17例 ,1例行双孔二尖瓣成形 ;4例同时行后瓣叶楔形切除 ,1例作腱索转移。瓣膜置换术 14例 ,置入双叶机械瓣 12例 ,生物瓣 2例。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 7例 ,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或心衰死亡 4例 ,心律失常 2例 ,脑栓塞 1例。 33例术后平均随访 2 0个月 ,远期死亡 2例 ,生存者远期心功能I~II级 2 9例 ,III级 2例。术后超声复查左心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 [(6 2 3± 6 3)mm对 (5 4 3± 7 1)mm]。行瓣膜成形术者远期复查超声显示无反流或轻微反流 12例 ,轻度反流 5例 ,中度反流 2例。瓣膜置换术者 12例出现瓣周漏 ,其余病例瓣膜功能良好。统计分析显示 ,左心室功能、临床心功能级别与手术风险相关。结论 冠心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应积极处理 ,手术矫治方式应根据瓣膜病理改变及心功能决定 ,尽量施行瓣膜成形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运用"缘对缘"成形技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效果.方法 2001年4月至2010年3月,对14例先大性心脏病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病人采用常规三尖瓣瓣环成形和"缘对缘"技术行三尖瓣成形.年龄7~62岁,平均(31.2±16.1)岁.先大性心脏畸形包括继发孔房间隔缺损6例,房室管畸形5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三房心1例.结果 14例出院时均无不适,无住院死亡及术后并发症.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三尖瓣关闭不全无或微量11例,轻度3例.随访3~97个月,平均(51.6±26.8)个月.随访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均无三尖瓣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无或微量5例,轻度8例,中度1例.结论 "缘对缘"成形技术纠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5月行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46例,其中单纯房间隔缺损25例、室间隔缺损21例。右侧胸壁3孔分别为:右侧胸骨旁第4肋间为第1切口长约2cm;右侧腋中线第3肋间做第2切口长1.5~2.5cm;右侧腋中线第7肋间做第3切口长2~3cm。股动脉及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体外循环时间(64±2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8±11)min;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110±60)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6例随访0.5~1.5年,无死亡及残余分流。结论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房、室间隔缺损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