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1~C2硬膜内外神经鞘瘤的显微微创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9年5月57例C1~C2硬膜内外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方法。临床症状包括枕颈部疼痛53例、麻木26例,对侧肢体无力6例。首发症状为枕颈部疼痛50例,麻木7例。肿瘤在MRI上表现为等T1或稍长T1、等T2或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部分肿瘤有囊性变,长径1~4 cm,平均1.8 cm。根据肿瘤部位及大小进行个体化椎板切开,尽可能保留C2棘突。先切除硬膜外肿瘤,严格在包膜内切除;切除硬膜下肿瘤时注意轻柔分离粘连,保护脊髓。结果57例肿瘤均获全切除,无椎动脉损伤。手术时间60~180 min,平均93.4 min;术后住院时间3~9 d,平均6.0 d。病理均证实为神经鞘瘤。术后无感染、脑脊液漏。7例载瘤神经支配区麻木,无其他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术后随访6个月~9年,中位数3.5年,其中<3年18例,3~5年22例,>5年17例。术后新出现的症状均恢复正常。53例枕颈部疼痛者疼痛均消失;26例麻木者中24例完全恢复,2例残余轻度麻木;6例肢体无力者均恢复正常。按McCormick分级,均为Ⅰ级。复查MRI均未见肿瘤复发,X线未见颈椎不稳或畸形。结论充分利用C1~C2的解剖间隙,进行个体化椎板切开,行C1~C2硬膜内外神经鞘瘤切除是可行的,中长期结果良好。尽量减少C2骨质破坏,保留C2棘突的正常肌肉附着,有利于防止颈椎不稳定或畸形的发生。切除硬膜外部分肿瘤时严格包膜内切除可有效防止椎动脉损伤。切除硬膜下肿瘤时应尽量避免损伤脊髓。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脊髓蛛网膜粘连的疗效。方法:鞘内注射尿激酶后观察病人的肌力减退、感觉障碍和脑脊液成分的变化。结果:肌力减退9例中改善6例,无变化3例;麻木感减轻8例;大小便障碍5例中好转4例;脑脊液蛋白增高8例(P<0.05),随访半年平均恢复正常,其他成分无明显变化。结论:鞘内注射尿激酶可较明显改善脊髓蛛网膜粘连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手术治疗脊柱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35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颈段6例,胸段10例,腰骶段19例。4例位于脊髓髓内,2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10例位于硬膜外,其中呈哑铃状8例。均行后路椎板切除手术治疗,其中9例肿瘤及带瘤神经根因不能分离或神经根变形坏死而一并切除,28例采用脊柱椎弓根或侧块内固定。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复查X线和CT观察脊柱稳定性及植骨融合情况,复查MRI平扫+增强观察肿瘤有无复发。结果 35例患者肿瘤均被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均为神经鞘瘤。手术时间2~6小时,平均3. 6小时。术中出血量300~900 ml,平均450 ml。术后1例麻醉清醒后24小时内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MRI未见明显血肿及脊髓压迫,考虑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时予大剂量甲强龙激素冲击及脱水、营养神经治疗,症状明显改善。术后21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术后随访时间3~34个月,平均18. 2个月,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肿瘤无复发。随访期间,所有采用脊柱内固定术患者均未见椎体不稳的表现。结论后路椎板切除手术能有效治疗脊柱椎管内神经鞘瘤,结合显微镜技术能够更好地暴露及完全切除肿瘤,采用此方法治疗脊柱椎管内神经鞘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构成情况。方法 :对2006年1月~2014年8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67例、平均年龄49.5岁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资料和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结果:髓外硬膜下肿瘤女性∶男性比例为1.17∶1,167例患者中75.6%存在疼痛症状,40.1%存在感觉障碍,34.9%存在运动障碍,4.4%合并有大小便功能障碍。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中有120例神经鞘瘤,34例脊膜瘤,其他类型肿瘤相对较少。神经鞘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3±1.3岁,脊膜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5±2.6岁;神经鞘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14∶1,脊膜瘤患者女性∶男性比例为5.8∶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神经鞘瘤好发于胸腰段(47.9%),脊膜瘤好发于胸段(35.3%)。神经鞘瘤和脊膜瘤的根性疼痛症状所占比例分别为67.5%和35.3%,感觉障碍症状为28.2%和76.5%,肌力减退症状为25.6%和73.5%,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01,P<0.001,P<0.001)。神经鞘瘤和脊膜瘤的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肿瘤体积在10cm3以内的亚组分析中,神经鞘瘤的平均体积为(3.5±2.2)cm3,脊膜瘤的平均体积为(2.3±1.8)cm3,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主要以神经鞘瘤和脊膜瘤为主。脊膜瘤的平均发病年龄比神经鞘瘤大;神经鞘瘤好发于胸腰段,脊膜瘤好发于胸段;神经鞘瘤的症状以根性疼痛为主,脊膜瘤的症状以感觉和运动障碍为主。  相似文献   

5.
蓝旭  许建中  刘雪梅  葛宝丰 《中国骨伤》2015,28(12):1117-1120
目的:探讨胸腰段神经鞘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管内神经鞘膜瘤17例,其中男11 例,女6 例;年龄46~67 岁,平均53 岁;病程3~5 年,平均3.3 年。胸段患者表现为胸背痛,逐渐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或行走不稳;腰段表现为腰背痛,下肢放射痛或感觉麻木,以及间歇性跛行。术前VAS评分 (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 5~8分,平均6.12分。11例患者神经功能受损,Frankel C级4例,D级5例,E级2例。CT和MRI检查提示病变部位:胸段3例,胸腰段5例,腰段3例,腰骶段6例;硬膜外5例,髓外硬膜下12例。6例单纯行椎管减压、肿瘤切除术,11例行椎管减压、肿瘤切除及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未发生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术后伤口均正常愈合。17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60 个月,平均32个月。胸背痛、腰背疼痛和下肢放射痛等显着改善,下肢麻木感明显缓解。末次随访VAS评分 0~3分,平均1.5分。神经功能受损患者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D级5例,E级6例。结论:MRI 是胸腰段神经鞘膜瘤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影像学表现决定具体手术方法,手术目的是椎管有效减压、肿瘤彻底切除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硬膜外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6年12月经显微手术切除的52例硬膜外哑铃形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向椎管内外生长的特点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后方选择后正中或旁正中入路,前方在颈部选择侧前方入路,胸部选择胸腔镜辅助,腰部选择腹膜后腹腔镜辅助。于显微镜下用神经外科显微器械行硬膜外神经鞘瘤切除术。后正中全椎板入路且无小关节破坏时行椎板成形术,小关节被破坏时行一期内固定。均严密缝合肌肉及筋膜层。结果采取后正中入路42例(全椎板入路20例,半椎板入路22例),旁正中入路4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6例。全切除50例,2例因肿瘤包绕同侧椎动脉行次全切除。其中36例行一期脊柱内固定术或椎板成形术。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81 min;术后引流1~2 d;术后住院时间7~12 d,平均9.5 d。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5例伤口深方积液,术后无感染、脑脊液漏、瘫痪及死亡。术后随访6~60个月,(26.8±6.2)月。33例疼痛患者疼痛均消失;42例肌力下降患者肌力较术前提高Ⅰ~Ⅱ级;44例感觉异常者中,感觉恢复正常33例,感觉减退区域缩小5例,无明显变化4例,新发或感觉障碍区域扩大2例。按Mc Cormick分级,均为Ⅰ级。结论硬膜外哑铃形神经鞘瘤向椎旁生长大多在4 cm以内,可通过单纯后方入路切除;当向椎旁生长4 cm时需联合前方入路切除。通过适当的入路显微手术,可Ⅰ期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0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高颈段脊髓神经纤维瘤,男性19例,女性11例,主要临床表现:肢体无力23例,枕颈部麻木、疼痛不适21例,主要神经学阳性体征:两上肢或四肢肌力减退24例,其中4例四肢完全性瘫痪。CT及MRI扫描检查对高颈段脊髓神经纤维瘤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肿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技巧,以求提高疗效。方法 对近5年来用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的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室管膜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6例星形细胞瘤,只有1例镜下全切;3例神经鞘瘤全切除。术后15例神经系统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髓内良性肿瘤应尽可能做到全切除,术前神经系统中度损害的病例,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神经鞘瘤是椎管内常见肿瘤之一,其好发部位是髓外硬膜下或硬膜内外[1],脊髓髓内神经鞘瘤临床十分少见,髓内神经鞘瘤继发出血更为罕见。我院骨科2009年3月~2012年2月共收治脊髓髓内神经鞘瘤3例,其中1例继发髓内出血,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于2014-12诊治1例椎体成形术穿刺损伤脊髓神经,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女,75岁。因摔伤致腰部疼痛1 d入住外院,诊断为L1椎体压缩骨折,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双边L1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于术后第2天转入本院治疗。检查:L1棘突两侧压痛叩击痛阳性;左下肢膝关节以远感觉减退,右下肢腹股沟平面以下感觉减退;髂腰肌肌力左侧2  相似文献   

11.
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外科分期及手术策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分期、手术入路、切除方法及内固定重建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7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年龄18-80岁,平均39岁;男18例,女19例。肿瘤性质:神经鞘瘤25例,神经纤维瘤3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5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根据肿瘤侵袭的范围和区域自行设计外科分期系统:Ⅰ期8例,Ⅱ期9例,Ⅲ期13例,Ⅳ期5例,Ⅴ期2例。经颈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术20例,前后联合入路(后外侧+前外侧)行肿瘤切除术17例;26例采用后路钉棒/钉板内固定系统重建,5例采用前后联合固定,6例未行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7年,平均39个月。术后出现单侧上肢一过性肌力减弱1例,单侧颈后部感觉麻木1例,霍纳征1例,1例术中因一侧椎动脉损伤而行椎动脉结扎,2例恶性神经鞘瘤者术后1-2年因局部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术后疗效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改善或缓解,19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例未行内固定术的患者于术后1-2年出现不同程度的颈椎反屈畸形。结论 根据肿瘤的部位、性质及外科分期制定手术治疗策略能显著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内固定重建对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术中应准确判断肿瘤与神经根、椎动脉和颈髓的关系并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鞘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神经鞘瘤的疗效。结果本组54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经过1~2年的随访,5例恶性神经鞘瘤无复发;良性神经鞘瘤,1例术后出现皮肤感觉麻木,3例出现运动功能障碍,6个月后基本恢复。结论周围神经鞘瘤经显微手术治疗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神经的损伤,可最大程度地完整切除肿瘤,对于恶性神经鞘瘤,扩大切除可降低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脊髓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已经治疗的34例脊髓神经鞘瘤(男16例,女18例),从病史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疼痛、感觉异常和踝震挛为主要症状及体征,MRI为重要的检查手段;结论 对于腰背痛而夜间症状明显,需活动后减轻症状,感觉异常,检查脊柱无侧弯,反射亢进的患者要警惕脊髓神经鞘瘤的可能,早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后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及对健侧颈7神经根所支配区运动、感觉的影响。方法 对25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均采用健侧颈7神经根(全部10例,后股15例)移位修复,其中修复上千6例,正中神经13例,桡神经3例,肌皮神经3例;并观察手术前、后健侧颈,神经根所支配肌肉功能和感觉的变化及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术后5~28个月随访到24例。结果 对健侧肢体的影响:10例健侧颈,神经根全部切断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桡侧1~3指感觉减退、肢体酸胀、痛和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术后1年完全恢复正常。1例出现伸拇、伸指不能,1年半后仍无明显恢复。15例健侧颈,神经后股切断者,其中1例失访。术后2例无明显感觉障碍,但伸腕、伸指无力,3周后恢复正常。12例出现示、中指感觉异常,8例于术后3~4周后逐渐恢复正常,4例于6个月后症状消失。患肢功能恢复:术后随访至12~18个月,受区神经支配的部分肌肉获得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后健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不遗留明显的远期损害,但也偶有解剖因素导致其支配区功能的无法恢复。颈7后股移位能为受区神经提供足够的运动纤维,同时也减少了对健侧肢体感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椎管内神经鞘瘤及神经鞘膜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发脊柱肿瘤中 ,神经鞘瘤几乎占 1/3,临床医师早期难以明确诊断。我院 1986— 1998年收治 12例 ,其中恶性神经鞘瘤 2例 ,椎管内多发神经鞘瘤 2例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2例患者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2 7~ 79岁 ,平均 5 3岁。肿瘤发生部位 ,颈椎管 2例 ,胸椎管 4例 ,腰椎管 9例 ,病程 1个月~ 15年。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 9例 ,肢体麻木 ,放射痛 12例 ,局限性叩击痛 12例。腰段者可出现剧烈疼痛 ,如刀割或烧灼样 ,卧床休息时亦不缓解 ,疼痛呈进行性加重。肢体无力 ,行走不稳 8例 ,部分瘫痪及全瘫 3例 ,大小便功能障碍 4例。颈胸椎段患…  相似文献   

16.
黄勇  吕振山  刘理迪  吴迪  李乔  张绍昆 《中国骨伤》2015,28(11):1013-1016
目的:总结脊柱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探讨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6例脊柱节细胞神经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例,女2例;年龄2~63岁,平均34.6岁;病程3 d~17年。5例患者有与肿瘤所在水平相关的浅感觉减退,肿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肌力Ⅱ-Ⅳ级);2例肌张力增高,双侧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5例为相应节段椎管内单发病灶,1例合并胸腔内巨大占位性病变。结果:6例患者中5例肿瘤全切除,1例行次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可见肿瘤性节细胞散在或成束穿插于Schwann细胞间质中。术前2例神经根痛患者,术后1例症状缓解或消失,1例无变化。术前4例上下肢运动障碍者,术后均改善。随访时间0.3~6.8年,平均2.5年。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状态按ASIA分级标准评价,5例好转,1例不变。1例次全切除患者因合并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术后行放化疗,另5例无复发。结论:脊柱节细胞神经瘤较罕见,肿瘤本身为良性,临床上以根性疼痛及感觉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其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手术全切除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巨大巨长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8例巨大巨长型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肿瘤全切除,2例因瘤体巨大未能全切。术后患者局部疼痛和麻木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结论手术是治疗该肿瘤唯一有效的方法,术中充分显露,整体切除,注意预防颈髓损伤及重建脊柱稳定性是其操作关键。  相似文献   

18.
椎管内畸胎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椎管内畸胎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1997年8月~2008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椎管内畸胎瘤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7~54岁,平均26.5岁.下肢麻木、疼痛12例,大小便功能障碍10例,双下肢无力6例.MRI检查显示肿瘤含有低、等、高混杂信号,多数无明显强化.肿瘤位于颈段1例,其余19例均位于胸腰段脊髓圆锥附近;肿瘤位于髓内5例,硬膜下-髓内外15例.均于显微镜下行肿瘤分离切除术,清除肿瘤囊内容物,切除囊壁和肿瘤的实性部分.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1例,泌尿系感染2例.术前12例肢体疼痛麻木患者术后10例症状缓解或消失,2例无变化;6例运动障碍者3例术后功能改善,2例无变化,1例加重;10例大小便功能障碍者6例改善,4例无变化.病理检查20例患者均为囊性成熟性畸胎瘤.随访3个月~10年,平均4.1年,脊髓功能状态按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价,好转15例,不变4例,恶化1例.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椎管内畸胎瘤多分布于脊髓圆锥区域,良性多见,以慢性脊髓及神经压迫症状为主要表现.在显微镜下尽量全切肿瘤的囊性部分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Wu Z  Zhang JT  Jia GJ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2):103-105
目的:探索海绵窦区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方法:22例MR确诊为海绵窦区神经鞘 瘤的患者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经颞-颧入路手术者14例,颞-枕经小脑幕入路手术者8例。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95.5%)肿瘤全切除,1例肿瘤次全切除。切除的肿瘤组织均经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术后患者的头痛及突眼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外展神经功能障碍的19例中;12例术后3个月外展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6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4例术后功能恢复;1例肢体活动障碍者恢复良好;并发脑积水者术后积水减少。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6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肿瘤次全切除的患者,术后3个月行γ-刀治疗,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颞-颧或颞-枕经小脑幕入路行显微手术切除海绵窦区神经鞘瘤,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髓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脊髓神经鞘瘤患者进行脊髓造影或MRI检查。13例患者肿瘤全部切除,2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结果:肿瘤全部切除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次全切除2例有好转,部分切除1例复发。结论:脊髓神经鞘瘤行手术全部切除是可行的,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