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0年.日本学者发现.短暂的、轻微的脑缺血可对1—7d后的再次严重的脑缺血产生部分保护作用,此现象被称为脑缺血耐受(cerebral ischemic tolerance,CIT)现象,而提前给予的短暂性缺血则称为缺血预处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不单是缺血预处理,其他多种预处理方式均可诱导脑缺血耐受。低氧预处理(hypoxia preconditioning,HP)作为一种干预措施,已被证实能使脑组织产生缺血耐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表达影响,探讨TNF—a与缺血耐受的关系及其在内源性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耐受的动物模型。选用30只SD大鼠.随机将30只大鼠分为实验组:预缺血+缺血(IP+MCAO);假手术组(SS+MCAO):假手术代替IP,余同实验组:对照组(SS+SS),每组10只。评价指标包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光镜下组织病理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比较各组TNF-a的表达变化。结果局灶性IP能够明显改善3d后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减轻组织学的损伤,下调了TNF—a的表达,IOD值实验组(8109.53±571.21)对比假手术组(10704.72±58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3.59,P〈0.05)。结论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随后的脑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下调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预处理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及其最佳剂量。方法:实验于2004-06/07在锦州医学院药理学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又分为5,15,45,150mg/kg4个剂量组。以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制作脑缺血模型。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断头取脑制备组织匀浆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结果:阿司匹林5mg/kg组、15mg/kg组和45mg/kg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0.67&;#177;0.39),(0.83&;#177;0.75),(1.50&;#177;0.24)分,缺血对照组为(2.50&;#177;1.05)分(P&;lt;0.01),iNOS活性分别为(0.84&;#177;0.54).(0.91&;#177;0.43),(1.06&;#177;0.27)U/mg,缺血对照组为(1.54&;#177;0.56)U/mg(P&;lt;0.01)。阿司匹林150mg/kg组在神经功能评分及iNOS活性方面分别为(2.17&;#177;1.17)分,(1.56&;#177;0.75)U/mg,与缺血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预处理对随后的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iNOS活性,最佳剂量为5mg/kg。  相似文献   

4.
背景:脑缺血耐受与脑自体神经干细胞均具有脑保护作用,但前者能否促使脑自体神经干细胞增殖,学者们报道不一致.目的:明确缺血预处理与大鼠脑梗死后7 d海马区自体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关系,以及其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行为学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二次线栓法建立局灶-局灶性SD大鼠脑缺血耐受模型,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假手术+缺血组,预缺血+缺血组,每组10只.脑梗死后3,7 d采用Zea-Longa评分方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运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脑缺血侧海马区BrdU标记阳性细胞数量. 结果与结论:脑梗死后3,7 d的Zea-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预缺血+缺血组低于缺血组、假手术+缺血组(P < 0.01),而缺血组和假手术+缺血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脑梗死后7 d缺血侧海马区BrdU标记阳性细胞数,缺血组、假手术+缺血组、预缺血+缺血组高于假手术组(P < 0.01);预缺血+缺血组高于缺血组、假手术+缺血组(P < 0.01);而缺血组和假手术+缺血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缺血预处理可促进大鼠脑梗死后海马区齿状回颗粒下层成体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并能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将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9只、假手术+再缺血组45只、预缺血+再缺血组45只,后两组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预缺血10min),分别在预缺血后1d、3d、7d、14d、21d进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然后取脑检查。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lα与EPO蛋白的表达,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EPOmRNA和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①与假手术组各对应亚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中的1d、3d、7d亚组HIF-lα蛋白表达增高,3d、7d亚组中EPO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②与假手术组各对应亚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3d、7d亚组中HIF-lαmRNA及EPOmRNA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EPOmRNA表达与HIF-1α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预缺血诱导的内源性HIF-lα及EPO表达增加参与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兔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再次严重脑缺血的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5只,随机分为3组:A组5只,为假手术组;B组10只,为缺血组,将微导丝直接从颈总动脉(CCA)经颈内动脉(ICA)插至大脑中动脉(MCA)起始部4 h, 再灌时,抽回导丝至CCA内;C组10只,为预处理组,导丝从CCA经ICA插至MCA起始部停留15 min,再灌时,抽回导丝至CCA内45 min,如此重复3次,制备出缺血预处理模型,24 h后导丝再次从CCA经ICA插至MCA起始部停留4 h,完成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评价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兔损伤神经行为学、脑病理学和影像学的影响.结果:脑缺血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缺血组.脑缺血预处理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缺血组.结论:兔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再次严重脑缺血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氧水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FCI)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钠离子通道在双氧水预处理中的作用。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FCI模型,随机分为A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前24h用微量泵1h内缓慢静脉泵入3%的双氧水1ml;C组,缺血前24h给予利多卡因(5mg/kg,ip);D组,利多卡因加双氧水预处理组,每组10只。于再灌注后24h行脑功能障碍评分,并处死测量脑梗死容积。结果:B组脑功能障碍评分和脑梗死容积显著低于A组(P〈0.05);C、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双氧水预处理对大鼠FCI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此作用可被利多卡因阻断,提示钠离子通道参与此效应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预处理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及其最佳剂量。方法:实验于2004-06/07在锦州医学院药理学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又分为5,15,45,150mg/kg4个剂量组。以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制作脑缺血模型。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断头取脑制备组织匀浆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结果:阿司匹林5mg/kg组、15mg/kg组和45mg/kg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0.67±0.39),(0.83±0.75),(1.50±0.24)分,缺血对照组为(2.50±1.05)分(P<0.01),iNOS活性分别为0.84±0.54),(0.91(±0.43),(1.06±0.27)U/mg,缺血对照组为1.54±0.56)U/mg((P<0.01)。阿司匹林150mg/kg组在神经功能评分及iNOS活性方面分别为(2.17±1.17)分,(1.56±0.75)U/mg,与缺血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预处理对随后的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iNOS活性,最佳剂量为5mg/kg。  相似文献   

9.
生地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TNF与NSE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比较中药生地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与特异性神经元 烯醇化酶(NSE)表达变化。方法:实验选用25只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20g,随机将25只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组、生地预处理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热凝椎动脉,钳夹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全脑缺血模型,缺血预处理组预缺血3min,3d后给予缺血1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假手术组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双侧大脑颈总动脉1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TNF与NSE含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中TNF与NSE含量增加(P<0.05),生地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血清中TNF与NSE含量降低,生地预处理组TNF与NSE含量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P>0.05,两者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P<0.05。结论:生地预处理对随后的脑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其机制可能是调节TNF与NSE的病理性表达。  相似文献   

10.
脑缺血耐受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重新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治,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内源性神经保护治疗策略提供现实可能,也为新的脑保护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即早基因、兴奋性氨基酸、腺苷、Bcl-2表达、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等参与了脑缺血耐受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 2、Bax表达的影响及缺血耐受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将 6 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预缺血 再缺血组 (PC MCAO) ,假手术 缺血组 (SS MCAO) ,假手术组 (SS SS) ,观察神经功能评分、脑水含量变化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 xl、Bax表达。结果 PC MCAO组神经功能评分、水含量均明显低于SS MCAO组 ,预处理组诱导Bcl xl蛋白及抑制Bax蛋白表达。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 ,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凋亡调控基因Bcl xl、Bax蛋白表达变化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局灶性的脑缺血预处理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的影响,以及给予乐脉颗粒干预治疗后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和眼科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①预缺血组:二次线栓法建立脑缺血耐受模型,预缺血10min,3d后给予大脑中动脉完全阻塞2h,再灌注22h。②假手术组:未进行缺血预处理,而单纯暴露动脉处的解剖结构10min,余同预缺血组。⑧乐脉颗粒组:预缺血10min,给予乐脉颗粒(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香附,木香等组成)1.5g/(kg&;#183;d)灌胃,3d后给予大脑中动脉完全阻塞塞2h,再灌注22h。各组大鼠处死前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4分,0分为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4分为不能自发行走);在再灌注22h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测定脑梗死体积;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比较各组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以评估脑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正常神经元存活情况。结果: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体积:乐脉颗粒组明显小于假手术组与预缺血组[(96.84&;#177;4.99),(147.62&;#177;4.70),(114.33&;#177;7.81)mm^3,P〈0.01]。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乐脉颗粒组显著低于预缺血组(2.06&;#177;0.08,2.18&;#177;0.22,P〈0.01),两组均低于假手术组(3.18&;#177;0.16,P〈0.01)。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的IA值:预缺血组与乐脉颗粒组均高于假手术组(6610.83&;#177;741.43,11937.70&;#177;868.34,3500.53&;#177;143.34,P〈0.05,0.01),但乐脉颗粒组增高更为明显。④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的IA值:乐脉颗粒组高于预缺血组和假手术组(9773.58&;#177;614.77,5459.82&;#177;605.14,2666.12&;#177;359.72,P〈0.01);预缺血组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①局灶性缺血预处理10min能够对3d后的SD大鼠脑再梗死提供脑保护,诱导缺血耐受的形成。②局灶性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通过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加减少神经元的损伤,乐脉颗粒能够增强这一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局灶性的脑缺血预处理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的影响,以及给予乐脉颗粒干预治疗后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和眼科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①预缺血组:二次线栓法建立脑缺血耐受模型,预缺血10min,3d后给予大脑中动脉完全阻塞2h,再灌注22h。②假手术组:未进行缺血预处理,而单纯暴露动脉处的解剖结构10min,余同预缺血组。③乐脉颗粒组:预缺血10min,给予乐脉颗粒(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香附,木香等组成)1.5g/(kg·d)灌胃,3d后给予大脑中动脉完全阻塞塞2h,再灌注22h。各组大鼠处死前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4分,0分为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4分为不能自发行走);在再灌注22h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测定脑梗死体积;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比较各组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以评估脑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正常神经元存活情况。结果: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体积:乐脉颗粒组明显小于假手术组与预缺血组[(96.84±4.99),(147.62±4.70),(114.33±7.81)mm3,P<0.01]。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乐脉颗粒组显著低于预缺血组(2.06±0.08,2.18±0.22,P<0.01),两组均低于假手术组(3.18±0.16,P<0.01)。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的IA值:预缺血组与乐脉颗粒组均高于假手术组(6610.83±741.43,11937.70±868.34,3500.53±143.34,P<0.05,0.01),但乐脉颗粒组增高更为明显。④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的IA值:乐脉颗粒组高于预缺血组和假手术组(9773.58±614.77,5459.82±605.14,2666.12±359.72,P<0.01);预缺血组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①局灶性缺血预处理10min能够对3d后的SD大鼠脑再梗死提供脑保护,诱导缺血耐受的形成。②局灶性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通过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加减少神经元的损伤,乐脉颗粒能够增强这一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脑缺血耐受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5例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为TIA组,并选择110例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组。结果TIA组和对照组在脑梗死体积(7.68mm^3 vs 11.2mm^3)、治疗前与治疗后15d、30d的中国卒中量表评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21±3)vs(26±5);(14±2)vs(20±2);(7±3)vs(16±3)]P〈0.05。结论TIA后发生脑梗死对减轻脑细胞损伤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应用大鼠脑缺氧耐受实验可以认识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目的:观察脑缺氧预处理大鼠模型的脑缺氧耐受特点.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4/2004-04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基础动物实验中心完成.纯系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 6只/组;缺血对照组,20只,预缺氧(3 h,8%O2和92%N2) 缺血组:60只,根据缺氧时间不同分为5个时相点,即30 min,1,3,5,6 h点,每个时相点12只大鼠.预缺氧组:18只,根据缺氧时间不同分为3个时相点,即1,3,5 h点,每个时相点6只大鼠(3只用于TTC染色,3只用于苏木精-伊红).方法:①缺氧预处理:在固定体积的密闭玻璃容器中,首先放入钠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氧气,然后输入8%O2和92%N2的混和气体,放入动物,3只/次.并尽量保持温度、湿度恒定.②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缺血模型.③通过神经病学评分、梗死体积判定、病理标本制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等一系列步骤对该模型进行评价.④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病学评分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预缺氧(8%O2,1,3,5 h) 缺血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缺血对照组 (P<0.01).缺氧8% O2,30 min及6 h)组神经功能评分,与缺血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预缺氧(8%O2,1,3,5 h) 缺血组脑梗死平均体积比,低于缺血对照组,(P<0.01).缺氧 (8% O2,30 min及6 h)组平均梗死体积比为与缺血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大鼠缺氧预处理,能有效减轻局灶性脑缺血所致的神经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用缺氧预处理建立的脑缺血耐受模型操作简便,稳定性好,对实验动物损伤小,是一种研究脑缺血耐受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对后继急性期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首先在老年人群中宣传肢体缺血预适应的益处,动员每人用弹性绷带绑紧大腿根部,造成下肢短时间缺血。早、中、晚各3次,5min/次,间隔10min,建立健康档案,长期跟踪观察。发现有脑梗死症状者,立即住院行脑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后,随机归为NDLIP组,共30例。并随机选取30例未用此方法的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病例入院时即给予脑CT检查、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Fugl-Meyer(FMA)总分评定。结果 NDLIP组脑梗死体积(3.54±2.17)cm3,对照组脑梗死体积(4.64±2.18)cm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LIP组NIHSS评分(12.48±3.11),对照组NIHSS评分(20.46±2.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LIP组BI指数评分(67.1±3.863),对照组BI指数评分(39.8±2.8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LIP组FMA总分(35.28±5.47),对照组FMA总分(20.76±9.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LIP可缩小梗死体积,减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脑梗死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具有很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有望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可行的、简便的、有效的非创伤性预适应保护。  相似文献   

17.
内毒素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局灶脑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内毒素预处理后急性局灶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凋亡细胞数和凋亡抑制基因Bel-2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内毒素预处理对急性局灶脑缺血损伤大鼠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2在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动物室完成。采用Haruo Nagasawa法制作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将48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内毒素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组,每组16只。内毒素预处理组大鼠在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前3d,皮下注射内毒素0.05mg/kg;缺血预处理组大鼠在第一次缺血预处理再灌注3d后再次麻醉大鼠,把插线再次推进到第一次插线深度,停留60min后,将线退出;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在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前3d,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mL。各组大鼠在局灶脑缺血1h再灌注23h后断头取脑,红四氯氮唑染色观察大鼠脑梗死的体积;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e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红四氯氮唑染色显示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的梗死体积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4&;#177;14.74),(71.3&;#177;10.35),(159&;#177;9.79)mm^3,P〈0.01]。②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仅可见散在的凋亡细胞出现于皮质、胼胝体及基底节区。生理盐水对照组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内可见大量神经元胶质细胞及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梗死灶周围的凋亡细胞数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少[(33.5&;#177;7.45),(35.6&;#177;4.18),(57.88&;#177;0.96)个/切片,P〈0.01]。③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缺血侧大脑半球Bel-2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缺血侧梗死周边区Bel-2蛋白表达也增加。但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缺血侧大脑半球Bel-2阳性细胞数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增加明显[(111.38&;#177;13.59),(105.88&;#177;9.99)(47.5&;#177;11.43),P〈0.01]。结论:小剂量内毒素预处理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凋亡抑制基因Bel-2蛋白的表达诱导抗凋亡,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产生缺血耐受,从而减少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制备成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冷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预处理组(C组),免疫组化观察Bcl2、Bax蛋白表达,测定肾功能、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病理切片观察肾组织损伤形态学的变化。结果:B组、C组BUN、CR测定值均显著高于A组,而C组低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C组大鼠肾组织超氧化物酯化酸水平较B组显著升高,而丙二醛水平显著性下降(P〈0.01);B组、C组Bcl2、Bax蛋白较A组均明显增加,C组较B组Bcl—2表达显著增强,Bax表达明显下降(P均〈0.01),肾组织损伤的病理分级显著减轻。结论:缺血预处理对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和下调Bax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内毒素预处理后急性局灶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凋亡细胞数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内毒素预处理对急性局灶脑缺血损伤大鼠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2在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动物室完成。采用HaruoNagasawa法制作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将48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内毒素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组,每组16只。内毒素预处理组大鼠在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前3d,皮下注射内毒素0.05mg/kg;缺血预处理组大鼠在第一次缺血预处理再灌注3d后再次麻醉大鼠,把插线再次推进到第一次插线深度,停留60min后,将线退出;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在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前3d,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mL。各组大鼠在局灶脑缺血1h再灌注23h后断头取脑,红四氯氮唑染色观察大鼠脑梗死的体积;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红四氯氮唑染色显示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的梗死体积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4±14.74),(71.3±10.35),(159±9.79)mm3,P<0.01]。②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仅可见散在的凋亡细胞出现于皮质、胼胝体及基底节区。生理盐水对照组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内可见大量神经元胶质细胞及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梗死灶周围的凋亡细胞数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少[(33.5±7.45),(35.6±4.18),(57.88±0.96)个/切片,P<0.01]。③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缺血侧大脑半球Bcl-2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缺血侧梗死周边区Bcl-2蛋白表达也增加。但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缺血侧大脑半球Bcl-2阳性细胞数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增加明显[(111.38±13.59),(105.88±9.99)(47.5±11.43),P<0.01]。结论:小剂量内毒素预处理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诱导抗凋亡,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产生缺血耐受,从而减少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的表达影响,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缺血耐受的关系及其在内源性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选用30只SD大鼠,随机将30只大鼠分为实验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每组10只。利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耐受的动物模型。实验组预缺血10min,3d后给于缺血2h,再灌注22h处死。假手术组暴露解剖结构10min,3d后同实验组;对照组两次均为假手术。运用对脑梗死体积的测定、光镜下组织病理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比较各组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假手术组梗死体积犤(126.0±22.4)mm3犦与预缺血组犤(102.0±24.2)mm3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假手术组病理改变最为明显,实验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假手术组,仍可见皮质和基底核神经细胞溶解,核皱缩,但可见尚存的大脑皮质的正常神经元排列结构。对照组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本实验中BDNF蛋白阳性细胞表达定位于胞浆呈棕黄色。假手术组阳性细胞的平均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阳性细胞的平均A值与假手术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随后的脑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其可能的机制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