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始三叉动脉伴海绵窦巨大动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51岁,反复鼻衄2周,鼻腔填塞止血效果不佳。于2003年6月23日被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入院后头部CT,MRI检查显示右侧颞部占位,伴流空效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见图1、2。颈内动脉闭塞试验(BOT)阴性,在全身麻醉下,置入6F导管鞘,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59岁,因“突发意识障碍1h”于2012年10月收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规律服用降压药,血压维持平稳。入院时意识呈浅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分,Hunt-Hess分级Ⅳ级。头部CT检查提示,鞍上池、纵裂池、双侧侧裂池见条状高密度影,双侧侧脑室后角见少量积血(图1a)。头部CTA检查提示,左侧后交通动脉起始处见瘤样突起,约为12.3mm×5.2mm(图1b,1c)。患者在入院后2h接受“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经左侧翼点入路,在外科显微镜下开放额叶蛛网膜及视交叉池,缓慢释放脑脊液,使脑压逐步下降。剪开侧裂和蛛网膜及颈动脉池蛛网膜,显露左侧颈内动脉,探查见左侧床突上段后下方动脉瘤(图1d)。暴露瘤颈过程中,发生动脉瘤颈破裂出血,血流汹涌,通过双吸引器保证术野清楚(1支吸引器对准破裂口,另1支清除瘤体周围血液)。  相似文献   

3.
患者1男,18岁。刀刺伤左侧颈部,在外院伤口缝合后,于2004年2月2日送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入院体检:意识清楚,右侧肢体偏瘫,失语,数小时后意识淡漠。头部CT检查提示,左侧大脑顶枕部脑梗死,大脑中线向对侧移位。急诊行左侧顶枕部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意识恢复。术后CT血管造影(CTA)提示,左侧颈总动脉处有2个假性动脉瘤,大小分别为2.6cm×1.5cm和1.8cm×1cm。动脉瘤颈宽且载瘤动脉受颈部血块压迫而明显狭窄(图1a、1b)。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8岁。闪突发头痛5d,外院CT提示脚间池、环池偏右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图1a),遂因“大脯后动脉灾层”于2009年2月26日入住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外伤史。Hunt—Hess分级为I级。外院行DSA榆查,显爪右侧大脑后动脉P1段夹层,  相似文献   

5.
崔韬  范锋  赵性泉 《山东医药》2006,46(12):45-46
对32例Foix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海绵窦区、鞍区或眶上裂肿瘤12例,痛性眼肌麻痹10例(2例出现海绵窦区占位性软组织影,其中1例第12周复查时占位性软组织消失),海绵窦动静脉瘘5例,动脉瘤2例,海绵窦血栓形成1例,结核性肉芽肿1例,糖尿病性神经病1例。经采用不同方法治疗,预后较好。表明Foix综合征以肿瘤、痛性眼肌麻痹为主要病因。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确诊后应根据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0岁,因突发头痛伴呕吐24 d于2014年6月19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5月26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以后枕部、颈部为主的炸裂样疼痛,并且伴有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昏迷、大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侧脑室出血、三脑室出血、四脑室出血(图1a~1c);急诊行全脑DSA检查提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中段(延髓后段)动脉瘤。先后在当地两家三甲医院行介入治疗,均未能成功。给予脱水、预防脑血管痉挛等药物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到我院进一步治疗。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 mm,对光反应灵敏。双侧眼球活动正常,未见眼球震颤。口角不歪,伸舌居中。颈软。四肢活动肌力V级,四肢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共济失调征阴性。既往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入院后完善各项术前检查,进一步行全脑DSA检查,提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延髓后段梭形动脉瘤(图2,3)。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及告知家属手术风险后,行左侧小脑后下动脉侧-侧吻合术。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后,将患者右侧俯卧位,头部俯曲,Mayfield头架固定,取枕部正中切口,骨膜下分离肌肉,暴露枕骨大孔及寰椎后弓。咬除寰椎后弓、枕骨大孔后缘及枕骨鳞部,以左侧偏多。“Y”型剪开硬脑膜,开放枕大池,缓慢放出部分脑脊液,使脑张力下降。进一步分离左侧小脑延髓侧池,显露左侧椎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起始处。术中操作仔细,以避免损伤脑神经。进一步分离,可见小脑后下动脉瘤。动脉瘤位于扁桃体腹侧、延髓表面,动脉瘤体呈梭形,大小为3 mm ×4 mm,动脉瘤远端小脑后下动脉仍有部分动脉瘤样突起(图4)。小心分离动脉瘤与周围粘连组织,尤其注意与延髓及脑神经的粘连,数支与瘤体粘连的小脑后下动脉穿支均被仔细分离。因动脉瘤呈梭形,无明显瘤颈,因而无法采用常规方法夹闭,改行动脉瘤切除及小脑后下动脉侧-侧吻合术。吻合部位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瘤两端的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尾袢附近,并且为两端最靠近处(图3),避开供应脑干的穿支。清除需要吻合的血管外膜周围组织,临时阻断小脑后下动脉。外科显微镜下切开需要吻合的小脑后下动脉两侧,形成吻合口,反复使用肝素等渗盐水冲洗,使用血管缝合线(10-0)连续吻合。先撤出远端临时阻断夹,排空气体,然后撤出近端临时阻断夹,可见血流通畅,吻合后无渗血,阻断时间为22 min。采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测,显示吻合后血流通畅(图5)。然后切除动脉瘤及病变累及的小脑后下动脉,以减少动脉瘤复发风险。切除后血管残端用迷你瘤夹夹闭(图6),再次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测,见吻合口通畅。术毕,患者意识清楚,四肢活动正常,无呼吸困难,无吞咽功能障碍,行走正常。术后DSA复查提示吻合口血流通畅(图7a,7b)。出院3个月多次电话随访,患者未出现神经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1岁。2008年3月,患者因视力下降、右侧上眼睑下垂、左侧视野同向偏盲,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自1997开始出现颈枕部疼痛,未行治疗。2005年10月,出现饮水呛咳、左侧肢体无力症状,于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部MRI检查,提示延髓前方球形占位,可疑动脉瘤,鞍区及周围结构正常(图1)。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9岁,头痛伴恶心,呕吐半年,突发左眼突出1个月,在外院行头颅MRI检查,提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同时发现左侧海绵窦区异常信号(图1),考虑垂体瘤,并累及左侧海绵窦。2003年12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合并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相似文献   

9.
修彩梅 《山东医药》2006,46(8):52-53
对12例以无痛性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即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例。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8例(66.67%).栓塞95%4例(33.33%)。随访2a,11例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不完全恢复。认为临床应重视以眼科首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6岁。既往有餐前腹痛史,曾行胃镜检查提示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用抗酸药物后症状缓解;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不明,亦未接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有功能性便秘史,自服乳果糖、多潘立酮等药物可缓解。近3月余感上腹部隐痛,时伴反酸,门诊胃镜检查示胃窦病灶如图1。取溃疡周围活组织行快速尿素酶检查(RUT)提示H.pylori阴性;另取溃疡周围组织4块送病理检查提示活动期黏膜炎症。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57岁。主因活动后头痛、头晕3个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入院体检:意识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眼球活动正常,四肢活动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前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示左侧脑室前角椭圆形巨大不均匀高低密度占位,外围不连贯的蛋壳样钙化影,大小约3.5cm×2.7cm×2.7cm,左侧脑室前角受压(图1)。  相似文献   

12.
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PCoA)镜像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手术时机与方法,以及显微外科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8例(16个)PCoA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二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PCoA镜像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①PCoA镜像动脉瘤均位于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的分叉处,两侧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完全对称(Ⅰ型)的有6例,不完全对称(Ⅱ型)的有2例。动脉瘤大小:0.5~1.5cm的有9个,〉1.5—2.0cm的有5个,〉2.0cm的有2个。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Ⅱ级的有2例,Ⅲ级的有4例,Ⅳ级的有2例。②直接夹闭PCoA镜像动脉瘤15个,未处理的有1个。一期手术5例,均经双侧开颅,夹闭PCoA动脉瘤10个,对其中2例同时清除脑内血肿。二期手术2例,第1次手术夹闭一侧PCoA动脉瘤2个,对其中1例同时清除脑内血肿,第2次手术夹闭另一侧PCoA动脉瘤2个。夹闭一侧PCoA动脉瘤后,对侧动脉瘤未处理者1例。③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良好的有6例,轻残的有1例,重残的有1例。随访3~48个月,动脉瘤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PCoA镜像动脉瘤效果显著,将PCoA镜像动脉瘤分为Ⅰ型和Ⅱ型,有助于判断出血的责任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患者Hunt-Hess分级及周身状况等选择一期或二期手术,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bFGF-胶原蛋白海绵对宫颈糜烂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青  高树生  彭菲  李黎  许华  刘蓓  李校堃 《山东医药》2006,46(11):41-42
对58例宫颈糜烂患者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胶原蛋白海绵治疗;将bFGF-胶原蛋白海绵1片贴敷于宫颈糜烂面,每3d放置1片,2~4片为一疗程。观察糜烂面愈合情况。结果58例患者均取得了显效和痊愈的治疗效果。轻度(100%)和中度(96.4%)糜烂痊愈率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重度(37:5%)糜烂,P〈0.01。证明bFGF-胶原蛋白海绵对宫颈糜烂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阻抗血流图对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肺心病患者及48例临床疑诊肺心病患者在临床缓解期应用ZK-Ⅵ多功能阻抗测试仪检测。检测结果应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鲁昌珍教授诊断系统进行分析。结果:18例肺心病患者的肺阻抗血流图提示肺心病16例(88.9%),提示肺动脉高压的为18例(100%);48例疑诊肺心病患者的肺阻抗血流图提示肺心病的为27例(56.3%),提示肺动脉高压的为29例(64.6%),提示负荷后肺动脉高压的为42例(87.5%)。结论:肺阻抗血流图对代偿期肺心病的诊断符合率及失代偿期肺心病的诊断符合率均与文献报道的50%-70%和83%-93.3%相近似。它不但能早期诊断肺心病,也可早期发现肺动脉高压及隐性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25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均在临床症状明显恶化后8h内接受28次动脉内罂粟碱灌注。其中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灌注10次,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灌注5次,ACAAI段灌注5次,MCAMI段灌注5次,基底动脉灌注3次,采用质量分数为0.4%的罂粟碱溶液,用微量泵以2-4ml/min的速度动脉内缓慢注入,每支动脉罂粟碱注入量〈200mg,每次灌注总量〈600mg。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治疗前、后痉挛严重侧MC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采用Barrel指数对治疗前、后临床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3例患者(92%)经脑血管造影发现原痉挛血管明显扩张,TCD显示治疗前、后MCA平均血流速度由(192±4)cm/s降至(138±4)cm/s(P〈0.05),术后意识、肢体活动和语言功能明显改善者21例(84%),治疗前Barrel指数为(29±6),治疗后为(49±7),P〈0.05。在颈内动脉局部灌注中,行反复血管内治疗3例,发生低血压1例;在基底动脉灌注时,出现瞳孔散大1例,发生短暂性脑干功能抑制1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严重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疗效良好,但必须注意控制药物剂量和输注速度,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7岁。因突发头痛伴呕吐1d,丁2011年5月收入南办厌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未规律服药;无动脉瘤家族史。神经系统榆查:除腑膜刺激征阳性外,其余未处阳性体征。头部CT提示蛛膜下腔出血,急诊行DSA.强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图1a),颈外动脉造影木见颅内供血分支;左侧椎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7.
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是一种生理性心室内干扰现象,一般无需治疗,但往往提示存在心脏原发性病理改变。如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时常提示可能有潜在的心脏疾患。现对两例典型病例分析如下(图1、图2)。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海绵窦瘘及动、静脉瘤的放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颈动脉海绵窦及动、静脉瘤可以进行放射外科治疗。此法对低流量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较好,对动、静脉瘤的疗效不肯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73岁。因“心律不齐”于2007年4月7日作心电图检查。临床未提示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图1示Ⅱ导联。P1-4,9波按序出现,P波呈“正负”双向,结合PaVR倒置、Pv5,6直立(图略),可判为窦性起源伴P波电轴显著左偏(-30°)。P—P间距0.84—0.90s(66—71次/分),下传QRS波呈Rs型,外形正常,P—R间期0.14s。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主动脉夹层(AD)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对我院急诊内科、心内科、胸外科33例曾经误诊为其它疾病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中被螺旋CT证实16例(48.5%),磁共振证实10例(30.3%),彩色多普勒证实10例(30.3%),l例(3%)来不及检查,尸检证实。AD的临床特点:(1)50岁以上17例(81.8%);(2)伴高血压病24例(72.7%),动脉硬化25例(75.8%);(3)剧烈疼痛:都有剧烈疼痛,其中:胸腹痛29例(87.9%),腰痛8例(24.2%);(4)血压脉搏两侧不对称10例(30.3%),总误诊漏诊33例(100%),误诊时间(36.0±41.6)h,误诊疾病:心血管病10例(30.3%),消化系统疾病12例(36.4%),呼吸系统疾病8例(24.2%)。结论:熟悉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时采用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可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