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肛门直肠肌层切除术 (即直肠后壁肌层部分切除及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是先天性巨结肠治疗方面的又一进展。该法最初做为经腹会阴根治性手术的补救措施,用于Swenson法及Sta-te-Rehbein法等手术后狭窄段遗留过长,或因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而症状复发的病例。近年来,该法用于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亦收到了根治性的手术效果,所以该法应做为根治性手术之一。 1972年8月以来,我科应用该法治疗11例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11例均为男孩;年龄:10月~2岁5例,3~6岁5例,12岁1例;狭窄段长度距肛门2.5~6.5厘米(从钡灌肠的侧位X线片测量)。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20,(3):285-288
目的:观察出口梗阻性便秘(OOC)患者(OOC组)相对于混合痔患者(对照组)直肠肌壁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中Cajal间质细胞的异常变化,研究OOC患者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通过改良TST法切除手术收集出口梗阻性便秘(OOC)患者及混合痔患者的梗阻段直肠黏膜及肌壁各36例,应用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标记Cajal间质细胞,然后人工计数和免疫组化分析软件观察CD117在患者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中的表达有无异常改变。结果: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直肠黏膜下层和肌层中CD117的表达数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直肠黏膜固有层中CD117的表达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变化不大,甚至有所升高。结论:出口梗阻性便秘直肠黏膜下层及肌层中CD117的表达下调,这可能和Cajal间质细胞的分化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施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术治疗小儿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0年7月~2010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与协作医院,共计对68例术前诊断为小儿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病例,分别实施了非开腹手术,即经会阴切口施行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手术,对其适应证、具体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讨论.结果 术中及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非短段型巨结肠者7例,术后巨结肠症复发,改为开腹手术;其余61例(54例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7例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短者2年,长者6年,巨结肠症均未见复发.结论 经会阴实施肛门内括约肌及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手术,治疗小儿短段型、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方法安全可行、操作简便、免开腹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实践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肛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治疗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附二例报告)李章红(附院普外科)肛门直肠肌部分切除开始作为先天性原结肠病理活检手术的一种方法应用临床,后lyim将其用以短段及超短段先天性巨结肠患者治疗,且取得满意疗效。我们近来应用此术式治疗2例短段型先天...  相似文献   

5.
全结肠直肠上段切除、直肠牯膜肃脱,直肠肌鞘回肠肛管吻合术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病的手术方法之一。我院自1992年此手术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家族性腺瘤病6例。  相似文献   

6.
PPH对出口梗阻型便秘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手术方法治疗出口处梗阻型便秘,探讨利用吻合器切除脱垂直肠粘膜、修补直肠前突、治疗因直肠粘膜脱垂及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美国强生公司PPH设备对直肠低位的粘膜及粘膜下肌层实施环形切除术,使直肠前壁的前突消失,直肠前壁及粘膜保持微张力状态。结果痊愈18例,明显好转5例,3例术后直肠粘膜脱垂改善不明显,2例直肠前突改善不满意。结论对于前突及直肠粘膜松弛所致的便秘采用PPH作粘膜与粘膜下肌层环形切除术行之有效,创伤小、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安全性高。但治疗直肠前突其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手术治疗直肠阴道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林雁  杨新庆 《北京医学》1997,19(3):154-156
因产伤、感染及不恰当使用硬化剂或坏死剂注射治疗痔疮,造成的直肠阴道瘘,给妇女健康及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如适时采取正确手术治疗则可修复,解除患者痛苦。本文报告了自1992 ̄1995年间手术治疗直肠阴道瘘12例,提出以纽扣为支架,充分完整切除瘘管及周围瘢痕组织,分离直肠粘膜层,直肠壁肌层,左右提肛肌边缘及阴道粘膜层。分层间断缝合,保证组织血液供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直肠阴道瘘临床分析(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产伤、感染及不恰当使用硬化剂或坏死剂注射治疗痔疮,造成的直肠阴道瘘,给妇女健康及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如适时采取正确手术治疗则可修复,解除患者痛苦。本文报告了自1992~1995年间手术治疗直肠阴道瘘12例,提出以纽扣为支架,充分完整切除瘘管及周围瘢痕组织,分离直肠粘膜层,直肠壁肌层,左右提肛肌边缘及阴道粘膜层。分层间断缝合,保证组织血液供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初诊时为多原发大肠癌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万源  李德川  陈贤贵 《浙江医学》2000,22(10):632-635
我院1996年11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初次诊治时即发现为多原发大肠癌6例,现就发病及诊治情况探讨如下。本组6例的临床资料见表1。表16例初诊时为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资料例号123456性别男男男女男男年龄(岁)62476738704部位直肠下段直肠上段直肠下段升结肠直肠下段结肠肝润深度浆膜浆膜浆膜浆膜外浆膜浆病理中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部位直肠上段乙状结肠直肠中段升结肠乙状结肠乙状结肠浸润深度浆膜浆膜浅肌层粘膜下粘膜下浆膜病理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Cajal间质细胞(ICCs)及突触素(SY)在肛门直肠畸形胎鼠直肠肠壁的胚胎发育过程,探讨其表达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正常与肛门直肠畸形胎鼠直肠末端组织c-kit、SY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组结肠及直肠壁内肠壁肌层及黏膜肌层c-kit、SY大量表达;畸形组胎鼠直肠末端壁内的分布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发育延迟,但随着远离盲端,c-kit、SY出现并逐渐增多.正常胎鼠直肠末端壁内c-kit、SY总蛋白量明显高于畸形组(P<0.05).结论 Cajal间质细胞及突触素的分布异常是肛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直肠末端壁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 1 987年开始用液氮冷冻法治疗超短段型巨结肠至 2 0 0 0年共 4 8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 8例 ,男 37例 ,女 1 1例。年龄 1个月~ 1 4岁。全组病儿均有排便困难、重度腹胀、肛诊激发排便等表现。钡灌肠检查直肠末端 2~4cm处有明显狭窄段 ,2 4小时后直肠有钡剂滞留。术中取直肠末端 2~ 4cm处粘膜和肌层组织作病理检查 ,无神经节细胞 ,病理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1 2 治疗方法  患儿术前清洁洗肠两周 ,口服肠道消炎药 3天。选择分离加骶管麻醉。首先于直肠末端后壁 2~ 4cm处取直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肠内脱垂致梗阻性排便综合征(ODS)患者直肠 Cajal 间质细胞(ICC)数量的变化。方法选择行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治疗的 ODS 患者13例(ODS 组),取直肠全层标本进行常规 HE 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直肠 ICC 数量的变化。对照组为同期因重度脱垂性痔病行 STARR 的患者11例。结果常规光镜下观察,HE 染色结果显示 ODS 组直肠黏膜层呈轻度慢性炎症改变,肌间神经丛和肌层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直肠 ICC 主要包括4个部分,即黏膜下的 ICC(ICC - SMB)、环肌层 ICC(ICC - CM)、肌间神经的 ICC(ICC - MP)和纵肌层 ICC(ICC - LM)。与对照组相比,ODS 组直肠 ICC - SMB、ICC - CM、ICC - MP 和 ICC -LM 数量均显著减少(P <0.05)。结论 ODS 患者直肠 ICC - SMB、ICC - CM、ICC - MP 和 ICC - LM 数量均明显减少,其可能是 ODS 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 先天性巨结肠症(以下简称巨结肠)(Hirschsprung′s)报道于1886年,近百年来,该病的诊断方法不断地改进,现概括为以下几种。1.直肠造影证明肠管狭窄段和继发扩张段。2.直肠肌层病理证明神经节细胞缺少。3.直肠肛门测压证明直肠肛门压力上升和肛门松弛反射消失。4.吸取直肠粘膜组织进行化学检查,证明直肠粘膜内  相似文献   

14.
女性患有顽固性便秘者,其中直肠前突出者占大多数,约80%。直肠前突出的发病原因是由于直肠前壁长期地进行性扩张,或一过性地过度扩张,使直肠下段的环肌纤维广泛分离,肌层变薄,纤维变细,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与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因直肠黏膜脱垂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痔吻合器设备对直肠低位的黏膜及黏膜下肌层实施环形切除术(PPH)治疗47例由直肠黏膜脱垂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患者。结果:39例患者术后排便恢复良好,排便过程中无梗阻感,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明显好转5例,3例术后直肠黏膜脱垂改善不明显。结论:对于直肠黏膜脱垂所致的便秘采用PPH作黏膜与黏膜下肌层环形切除术行之有效,创伤小、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TME)治疗直肠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成年防腐固定的盆腔标本结合28例腹腔镜TME手术对直肠周围筋膜及间隙等结构的解剖特点进行观察测量。结果①直肠系膜中、上段较厚,与直肠连接疏松,有纤维束伸入直肠壁;下段逐渐变薄至2.2±1.1mm,并有1.58±0.46cm长的系膜与直肠肌层连结紧密。②Denonvilliers筋膜薄而致密,最薄处为1.3±0.6mm。③上腹下丛紧贴肠系膜下血管的后方,直肠后方的脏层筋膜与壁层筋膜之间的疏松间隙内无明显自主神经分支。④本组手术时间126~235min,平均156min。手术出血量平均59ml(60~350ml)。28例均获随访2~36个月,平均16个月,无局部复发。结论直肠系膜及Denonvilliers筋膜是包裹直肠的独立结构,沿骶前间隙及直肠两侧壁锐性分离可完整游离直肠系膜。掌握腹腔镜直肠手术的解剖学特点,能减少该手术的失误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86例出口处便秘患者外科治疗的结果。86例均经物理检查、肠道传输时间、排粪造影诊断。治疗包括对直肠前突行修补手术,对直肠内套叠行粘膜肌层缝合及硬化剂注射术。随访3月~2年,76.7%  相似文献   

18.
以往治疗直肠下段癌均采用腹会阴联合直肠肛管切除、腹部乙状结肠造口术,由于粪流改道给患者带来生活上不便和精神上巨大痛苦。我科于1984年以来对直肠下段癌根治后改用会阴部原位造口的方法,近2年对直肠下段癌恶性程度不高或较早期的直肠下段癌又采用了保留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的手术方法共施行65例。此种术式,改善了患者的生  相似文献   

19.
小针刀钩切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针刀钩切法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PR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1例诊断明确的PRS患者局麻闭合状态下采用小针刀钩切耻骨直肠肌 (PRM )约 1.5~ 2 .0cm。结果  11例PRS患者中便秘明确改善10例 ,好转 1例 ,无一例有严重并发症。结论 相对于开放性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法治疗PRS ,小针刀疗法具有微创、易行、并发症及后遗症少等优点 ,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肛门直肠脱垂、俗称脱肛。是指肛道直肠或乙状结肠、由肛门垂脱向外翻的一种常见病,多见于幼儿和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以往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效果不够满意,我科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观察情况介绍如下。临床分类Ⅰ直肠粘膜与肌层分离向下移位者。Ⅱ直肠粘膜及盆结膜各层全部向下移位者。Ⅲ盆结肠脱出腹外腹膜也随之脱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