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胶原膜引导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胶原膜引导骨组织再生的形式,了解膜的理化特性、降解情况,并探讨引导性骨再生的机制。方法成年新西兰兔造成10mm桡骨缺损,实验组缺损处移植胶原膜及表面脱钙异体骨,对照组仅移植表面脱钙异体骨,并行X线、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实验组移植区域存在明显骨膜反应,新骨增生明显,骨重建顺利,骨缺损完全修复。对照组移植区域由于纤维结缔组织的占据,新骨生长及成熟骨替代均较实验组延缓。结论胶原膜能有效地发挥阻隔与引导的作用,同时,膜管能使内、外源性BMP不断聚集,有效分布,BMP分布特征影响着组织细胞及骨愈合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增强引导性骨再生 (GBR)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18只兔分为 5组 ,每组 3只 (第 5组 6只 ) ,造成双桡骨干 10 mm骨缺损 ,以硅胶管桥接骨断端 ,实验组于 0、2和 4周分别在硅胶管内注射自体骨髓 0 .3ml;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注射等量外周静脉血。在不同时间内作 X线片、大体、组织学观察及生化检测。结果 实验组成骨活跃 ,10周骨缺损完全修复 ,对照组各时间点均较实验组差 ,10周时仍无 1只兔骨性愈合。术后 2、4周实验组钙及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自体骨髓可明显增强 GBR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以及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移植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56只,切取自体髂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I型胶原复合,实验分成4组(n=16)。A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I型胶原,B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C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用于修复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D组:空白对照组(n=8),双侧桡骨缺损不作处理。术后2、4、8和12周,行X线片、组织学观察,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检测,比较各移植物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结果X线片显示,A组术后8周即可使骨缺损完全修复,而B组术后12周使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8、12周骨量测定A组成骨量最多,12周生物力学测定显示移植物修复后的骨缺损具有最佳生物力学表现,而C组则不能完全修复骨缺损。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I型胶原及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均能有效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以复合BMP移植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4.
长段同种异体骨与自体活骨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研究长段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腓骨套叠式复合骨移植体的愈合机制和规律。方法 采用健康成年杂种犬36只胫骨结节下切除3.0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腓骨,对照组仅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均用7孔93cmAO加压钢板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术后1、2、3、4个月分别行X线摄片、ECT检查、大体标本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X线示实验组较同时期对照组异体骨吸收、新骨形成明显,第4个月实验组宿主骨一异体骨接合部愈合率83.3%,对照组未愈合或不愈合。ECT检查:实验组较同期对照组骨代谢活跃,但变化规律相似,均为术后1、2个月活跃,于第2个月达高峰,第3、4个月呈下降趋势。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较同期对照组异体皮质骨髓腔内壁及哈佛管内的内吸收、成骨活动显著增强。结论 长段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腓骨复合移植修复骨缺损效果良好,带血管自体腓骨能促进长段同种异体骨的血管化,加速其爬行替代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肌瓣包裹气管移植段促进血液循环重建的基础上复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rhBMP)-2,观察rhBMP-2对自体及异体移植段气管软骨的诱导作用。方法16条犬随机等分为4组,取颈部5环气管为移植段。A1组:自体复合BMP/I型胶原组;A2组:自体移植组;B1组:异体复合BMP/I型胶原组;B2组:异体移植组。术后4周取材,观察比较大体及组织学改变。结果A1组软骨再生最明显(P<0.05);A2、B1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软骨再生;B2组软骨再生最少。结论在肌瓣包裹移植段气管的基础上,BMP可明显诱导移植段软骨的再生,且自体移植软骨再生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自体或同种异体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Ⅰ型胶原复合,并采用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组织学、骨密度、生物力学等检测手段,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比较。结果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比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成骨效果优良,其中复合BMP组在8周即可使骨缺损修复,髓腔通畅,在骨缺损修复各时期,其成骨速度及成骨量均好于未复合BMP组。结论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两种方法促进新骨形成无明显差异,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是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基于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组织工程技术与自体骨软骨柱镶嵌移植术(Mosaicplasty)相结合的方法修复骨软骨及促进缺损间隙的整合效果。方法12只中国山羊于术前2周抽取骨髓,体外培养自体BMSCs。术中以自制器械分别制造山羊双后肢股骨内髁负重区直径5 mm、深3 mm的复合骨软骨缺损各一处。在Mosaicplasty技术填充缺损后,即以动物自体BMSCs与透明质酸凝胶相复合,注射填充于左后肢骨软骨柱之间及与周围组织的间隙内,右后肢单纯自体骨软骨柱移植作为对照组。术后第4、8、16周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及蛋白聚糖含量等检测。比较16周时两组的缺损区惨复软骨组织与正常软骨的蛋白聚糖含量。结果两组自体骨软骨柱移植软骨均以透明软骨存活,与周围正常软骨间无明显差异。实验组骨软骨柱的间隙内可见新生软骨修复,组织学表现与周围正常软骨相同。交界区整合良好,间隙消失;对照组各时间点软骨间的间隙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填充,仍有间隙存留。移植软骨的基质、实验组骨软骨柱间隙内的新生软骨基质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蛋白聚糖含量比较显示,对照组骨软骨柱间隙内新生组织的蛋白聚糖含量均低于正常软骨和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基于BMSCs的组织工程技术结合Mosaicplasty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骨软骨缺损间隙的整合,改善修复效果好,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促进骨软骨缺损修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胫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摸球法分为3组。建立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在固定期第2 d,实验组于牵张间隙注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组不注射任何物质。[结果]在固定期2周及6周实验组牵张区在大体观察、HE染色、X线观察方面成骨质量均好于对照组和空白组。12周后取牵张成骨区标本作骨组织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新生骨质量较高,骨愈合情况要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提高兔胫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质量。  相似文献   

9.
自体成骨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诱导培养来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细胞或成骨细胞的前体细胞,进行自体成骨细胞异体骨复合移植实验研究。方法 抽取动物骨髓、抗凝稀释,以适当条件培养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分析细胞生物学特性。成骨细胞生长在同种异体骨制成的载体上,形成复合物,植入人工缺损处,观察骨修复情况。结果 可以诱导培养出大量的成骨细胞或成骨细胞的前体细胞。自体成骨细胞异体松质骨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本实验为自体成骨细胞异体骨复合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应用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细胞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定向诱导和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观察其在体外培养的情况。体外复合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然后复合MSCs,并以电镜观察复合物在体外培养的情况。在动物模型中,以不同的复合物植入大鼠直径5mm的颅骨缺损,并于术后摄X线片及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颗粒骨、CPC和MSCs的复合材料可以修复骨缺损,效果优于其他实验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颗粒骨、CPC和MSCs的复合材料可以再生骨组织,可以用于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云南白药促进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阐明云南白药促进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的愈合机制,为临床上治疗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6只新西兰兔制作桡骨缺损不愈合模型和引导性骨再生模型,随机均分用药组及对照组,手术后3d、1、3、5、10、12周取材,观察骨痂愈合程度的差异及骨痂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组有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并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膜内成骨作用强于对照组,结论:云南白药对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自体颅骨粉末移植和膜引导再生技术修复兔颅骨缺损模型,观察其组织学演变过程。方法选取5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直径1 cm的颅骨全层缺损模型。移植自体骨粉修复兔颅骨缺损,并在移植的骨粉上放置可吸收生物膜,以纤维蛋白胶固定。术后2、4、6、8、12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2周,可观察到颅骨缺损区大量骨粉,炎性细胞、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由周围向内浸润,骨粉被吞噬吸收,周边小部分是新生骨,两者之间界限明显。术后4周,观察到骨粉吸收和新骨形成活跃区域向缺损中央内移较多,新生编织骨有所增粗,编织骨之间连接更为紧密,观察到的组织和细胞成分与术后2周时无明显变化。术后6周,基本观察不到未被吸收的骨粉,新生的编织骨变粗,联系更紧密。术后8周,完全观察不到骨粉,缺损中央部已形成单层新生骨,周边部形成的编织骨较为粗大,与正常骨紧密连接,形成初级骨髓腔。术后12周,缺损中央部形成双层新生骨,可见新生骨的改建和较为成熟的骨髓腔,腔内容物形态和成分与正常骨无区别。结论应用自体颅骨粉末移植和膜引导再生技术可以修复颅骨缺损,其组织学演变过程实质是引导性和诱导性骨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将组织工程技术和引导性骨再生技术相结合修复长骨节段性缺损。方法 兔 2 7只 ,动物模型均为桡骨 1 2cm节段性骨 骨膜缺损 ,分成 3组 ,A组 :利用体外构建的细胞 材料复合物膜修复 ;B组 :利用单纯的膜材料进行修复 ;C组 :断端不作任何处置作空白对照。分别观察 3、 6、 12周后进行X线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的骨愈合优于B组 ,在 12周时已经完成骨缺损的修复 ,B组在术后 12周仍处于塑形改建之中 ;C组 12周形成典型的骨不连。结论 将组织工程的技术与引导性骨再生技术相结合 ,可以比单纯的引导性骨再生更好地修复长骨节段性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上颌窦外提升联合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进行上颌后牙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 取2021年7月-2022年9月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收治的60例上颌后牙区牙体缺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 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CBCT引导下单纯上颌窦外提升进行修复,试验组 采用CBCT引导下上颌窦外提升联合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进行修复,比较两组种植成功率、骨厚度、骨密 度及修复后咀嚼情况。结果 试验组种植成功率、种植治疗3个月后骨密度、骨厚度、咀嚼效率均高于对照 组(P<0.05)。结论 上颌后牙种植修复采用上颌窦提升联合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治疗效果较好,能提高 种植治疗成功率及植体植入区的骨密度和骨厚度,改善患者的咀嚼效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异种牙本质修复兔颅骨骨缺损的疗效,探索其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的有效性。方法:将因正畸原因拔除的人健康前磨牙,制成直径2~3mm的牙本质块。在1%氯己定中浸泡5min。使用12只雄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在颅骨各建立4个临界骨缺损,将自体骨、人牙本质随机填入骨缺损区,术后4、8、12周随机处死4只兔子,取出颅骨,通过大体观察、Micro-CT及组织学观察颅骨缺损修复情况,使用Micro-CT分析每个时间点新骨形成面积占骨缺损总面积百分比。结果:所有实验动物伤口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经影像学评估,自体骨比异种牙本质成骨量相似,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染色示:围绕在移植材料周围,可见新骨形成。结论:异种牙本质能促进和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有望为促进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和纤维结合蛋白(FN)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动态变化,探讨隔膜技术引导性骨再生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兔20只,桡骨中段截骨10 mm制备标准骨缺损模型;实验组(10只)在缺损处填充自体血凝块,并用胶原膜包绕固定,对照组(10只)不作任何处理;于术前和术后1、2、4、6、8、10周时耳静脉取血,以改良Gress法检测NO含量,以火箭免疫电泳法检测FN含量.结果:实验组NO峰时较对照组后移,FN水平在峰值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胶原膜引导性骨再生促进骨缺损修复机制与NO和FN的动态调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自体红骨髓(RBM)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其作为自体骨移植替代材料的合理性、可行性.方法在42只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备骨缺损模型,分为4组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BMP、RBM复合物植入组(A1组20侧)、单纯牛脱蛋白松质骨植入组(A2组20侧)、自体骨植入组(B1组20侧)、空白对照(B2组20侧).在2、4、8、12周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12周时,A1组、B1组骨缺损均已完全修复,而A2组、B2组骨缺损未修复;生物力学测试术后4周A1组的最大扭矩和抗扭刚度均高于B1组,而术后8周后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BMP、RBM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可修复骨缺损,并能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一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8.
Tissue response to bioactive glass and autogenous bone in the rabbit spi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ioactive glass S53P4 and autogenous bone were used as bone graft materials in an experimental rabbit model for spinal fusion. The study focused on differences in bone formation using bioactive glass and autogenous bone as bone graft materials. Bioactive glass, a mixture of bioactive glass and autogenous bone or autogenous bone was implanted for 4 and 12 weeks at the thoraco-lumbar level. Undecalcified sections were prepared for histological and histomorphometric evaluation. New bone formation was seen in all implanted areas, with the bone growing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vertebrae enclosing both glass and autogenous bone in the bone fusion mass.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e measured amount of bone remained at the same level in the autograft group, while in the glass and the glass/autograft bone groups it increased. By ¶12 week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ne formation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was observable. The bone formation in two selected standardized areas at 12 weeks was 21 and 24% in the glass group, 23 and 28% in the glass/autograft bone group and 27 and 26% in the autograft bone group. We consider bioactive glass as a potential bone graft material in experimental spinal f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