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Skp2蛋白在大肠癌组织及大肠其他良性病变中的表达,探讨Skp2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kp2蛋白在83例大肠癌、18例大肠腺瘤和20例大肠正常黏膜中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中Skp2蛋白阳性率[(28.65±12.60)%]显著高于大肠腺瘤组织[(17.28±10.66)%]](P<0.01)和大肠正常黏膜组织[(6.60±5.54)%](P<0.01)。Skp2蛋白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结论大肠癌组织中Skp2的高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和p53蛋白在大肠腺瘤、大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大肠腺瘤和42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PTTG、p53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TG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4%(3/42),p53蛋白未见阳性表达;PTTG、p53蛋白在大肠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00%(41/50)和90.00%(45/50),表达强度均未达到过度表达标准;PTTG、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10%(37/42)和95.24%( 40/42),其中部分呈过度表达,过度表达率分别为45.24%(19/42)和69.05%( 29/42).PTTG和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且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低于大肠腺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大肠腺瘤组织中,PTTG与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密切相关(P<0.05),但在大肠癌组织中,两者之间的阳性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 0.05).此外,PTTG的过度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1),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则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TTG、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在大肠腺瘤组织中密切相关,两者联合观察可以作为大肠腺瘤癌变的分子指标;PTTG、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呈过度表达,PTTG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TTG的过度表达可以作为判断大肠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大肠癌患者不同临床分期外周血及淋巴结中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 mRNA)相对表达量,为大肠癌术前诊断及分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40例大肠癌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及淋巴结中CEA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40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EA mRNA表达阳性率为87.5%,与正常对照组(10人元1例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A+B期阳性率15.8%,C+D期阳性率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P<0.05).C+D期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 mRNA阳性率较A+B期为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5,P>0.05).结论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健康者,检测结果有助于大肠癌患者术前辅助诊断;淋巴结CEA mRNA阳性表达与不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可作为大肠癌患者临床分期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艰难梭菌感染与大肠癌、大肠腺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8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大肠腺瘤患者354例,为大肠腺瘤组;大肠癌患者257例,为大肠癌组;体检人群60例,为对照组。观察和记录三组对象艰难梭菌感染阳性率、毒素基因。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有意义变量。结果大肠腺瘤组大肠癌家族史构成比3.39%,大肠癌组7.00%,对照组为0,三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组艰难梭菌感染率12.06%高于大肠腺瘤组4.80%,大肠腺瘤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组毒素A基因(+)毒素B基因(+)检出率90.32%、二元毒素A基因(+)二元毒素B基因(+)检出率6.45%,均高于大肠腺瘤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艰难梭菌感染是导致大肠腺瘤发生、进展为大肠癌高危风险因素。结论艰难梭菌感染与大肠腺瘤、大肠癌相关性,可能与毒素A基因、毒素B基因和二元毒素等细胞毒性作用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而产生损伤、破坏效应机制有关,所以艰难梭菌感染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环氧合酶-2(COX-2)和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在大肠腺瘤、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初步探讨二者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78例大肠癌组织(大肠癌组)、21例大肠腺瘤组织(大肠腺瘤组)和13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对照组)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OX-2及Cyclin D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大肠癌组COX-2阳性表达率(78.2%,61/78)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52.4%,11/21)和对照组(7.7%,1/13);COX-2表达与Dukes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性别、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Cyclin D1在大肠癌组的过表达率(69.2%,54/78)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19.0%,4/21),而对照组中未见Cyclin D1过表达;Cyclin D1过表达与患者性别、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Dukes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COX-2和Cyclin D1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其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相关性.Cyclin D1过表达可作为大肠癌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肠钙粘连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大肠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肠钙粘连蛋白在47例大肠癌及其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7例大肠癌组织中肝肠钙粘连蛋白样阳性表达38例,总阳性率为80.4%,而肝肠钙粘连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没有表达.肝肠钙粘连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Duke's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肝转移间无关(P>0.05).结论:肝肠钙粘连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大肠癌细胞的转移、浸润、生长和粘附有关.肝肠钙粘连蛋白有助于大肠癌分化程度的判断和预测大肠癌淋巴结有无转移.  相似文献   

7.
nm23-H1蛋白在大肠癌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nm23-H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组织学类型、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76例大肠癌组织标本、43例癌旁组织标本及正常大肠黏膜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m23-H1蛋白表达.结果大肠的正常黏膜有不同程度nm23-H1蛋白表达;大肠癌组织nm23-H1蛋白表达(80.3%)高于癌旁组织(58.1%,P<0.05)及正常黏膜(48.8%,P<0.001);nm23-H1蛋白表达未显示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结论大肠癌组织nm23-H1表达明显增高,提示nm23-H1蛋白的表达升高可能与大肠组织的恶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下大体形态、腺管开口(Pit)类型、病理形态及内镜下处理等进行研究.方法 记录所有大肠LST的电子肠镜下病变大体形态,所有病变均行超声肠镜检查,观察病变的Pit类型.结果 8例患者共检出9个病灶,病变部位:升结肠2个,横结肠1个,降结肠1个,乙状结肠2个,直肠3个.电子肠镜下病变大体形态:颗粒均一型1个,结节混合型5个,扁平隆起型3个,假凹陷型0个;Pit类型:Ⅱ型2个,ⅢL型4个,Ⅳ型3个.病理形态:管状腺瘤4个,绒毛状管状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3个,增生性息肉伴腺瘤样改变2个.8个病灶行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1个病灶行外科手术.结论 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处理方法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EPM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与p53在大肠癌和肠道异型增生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大肠癌、40例肠道异型增生、20例正常肠道黏膜组织中GST-π与p53的表达情况。结果30例大肠癌、40例肠道异型增生病变、20例正常肠道黏膜组织中GST-π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52.5%和15.0%,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47.5%和0,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阳性者GST-π阳性率高于p53阴性者。结论肠道病变由正常黏膜、异型增生向恶性变化的过程中,组织内GST-π与p53也逐渐升高,说明GST-π与p53和肠道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结肠表面型病变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肠表面型病变内镜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2168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单人操作法,退镜时行全程电子放大染色,若发现结肠表面型病变,对腺管开口进行分型,判断其性质和浸润程度.根据病变的大小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结果 在432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696枚.有93例患者发现表面型病变94个,其中炎性病变20个,增生性病变10个,管状腺瘤43个,绒毛状腺瘤18个,早期大肠癌3个.大肠腺管开口类型:炎性病变和增生性病变的腺管开口以Ⅱ型为主,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以ⅢL、Ⅳ型为主,早期大肠癌以Ⅴ型为主.结论 应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有助于结肠表面型病变的诊断和及时的内镜下治疗.腺瘤病变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 L或Ⅳ型,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大肠癌中cychn D1、p27和p16的表达情况,以及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三者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一步法,分别检测cyclinD1、p27和p16在53例大肠癌组织(大肠癌组)和30例正常大肠黏膜(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大肠癌组和对照组中cyclin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15%(34/53)、6.67%(2/30);p2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19%(16/53)、76.67%(23/30);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40%(23/53)、83.33%(25/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分化大肠癌患者与低分化大肠癌患者比较,三项指标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Dukes分期A+B期与C+D期cyclinD1、p27和p16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clinD1、p27和p16与大肠癌的发生及恶性程度有关,可作为评价大肠癌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并为大肠癌患者临床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测定20例正常大肠黏膜和68例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结果Surviv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52.9%),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0.0%)(P<0.01);与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有关(P<0.01)。Caspase-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41.2%),明显低于正常组织(80.0%)(P<0.01);与Dukes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0.05)。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381,P<0.05)。凋亡指数与Surviv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458,P<0.01)。凋亡指数与Caspase-3的表达呈正相关(r=0.634,P<0.01)。结论Survivin、Caspase-3与大肠肿瘤的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参与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在大肠癌恶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肠癌中Noteh1蛋白的表达以及Noteh1蛋白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对30例大肠癌标本组织及18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其Noteh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Noteh1蛋白在大肠癌中高表达,其平均阳性率为(45.5±0.7)%,Noteh1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中低表达,其平均阳性率为(6.8±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eh1蛋白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oteh1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大肠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teh1蛋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是潜在的致癌基因。Noteh1有望成为大肠癌治疗新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结直肠癌及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STAT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 TM,法检测40例结直肠癌,30例腺瘤性息肉和3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TAT3蛋白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STAT3蛋白在结直肠癌、腺瘤性息肉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0.0%、56.7%和30.0%。结直肠癌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腺瘤性息肉组织(P〈0.05)。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组织电。STAT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P〈0.05)。STAT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浆膜浸润、肿瘤远处转移、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STAT3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夏恶性演进有关。在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阳性的组织细胞可能是潜在的癌前细胞。检测STAT3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16蛋白在结直肠癌的表达情况及在结直肠癌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直肠p16蛋白。结果 37例结直肠癌标本中p16蛋白的阳性率为75.7%,在高、中和低分化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和17%;在直肠癌中p16蛋白的阳性率为68%低于结肠癌的阳性率为100%,并存在显著性差异;在Dukes分期中A、B期与C、D期p16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1%和69%,在淋巴结未转移的结直肠癌中p16蛋白的阳性率高于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结论 p16蛋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而与Dukes分期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存在一定关系。p16蛋白的检测可作为结直肠癌自然病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癌胚抗原(CEA)和c-erbB-2癌基因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在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M 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和临床病理资料数据库,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乳腺癌中ER、PR、c-erbB-2和CE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6%、66.5%、66.2%和45.5%。浸润性小叶癌的ER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P<0.05)。乳腺导管原位癌的c-erbB-2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P<0.01)。ER与PR及CEA与c-erbB-2的共同阳性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呈显著性相关(r=-5.3,P<0.01;r=8.2,P<0.01;r=3.5,P<0.05)。CEA和c-erbB-2共同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显著增加(P<0.01)。ER、PR共同阳性表达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长(P<0.01);但CEA与c-erbB-2共同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短(P<0.05)。结论乳腺癌中ER与PR;CEA与c-erbB-2共同阳性表达或共同阴性更能反映乳腺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生物学特性,联合检测乳腺癌中ER、PR、CEA和C-erbB-2的表达在临床治疗和预后预测中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感染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2月-2011年5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病历资料,对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96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50例,感染率为16.9%;共检出64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37株,占57.8%,革兰阳性球菌21株,占32.8%,真菌6菌株,占9.4%;肥胖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高,为24.1%,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率较无糖尿病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Dukes分期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伤口感染与患者体质肥胖、糖尿病及Dukes分期有重要关系,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CD_8、CD_(28)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CD_8、CD_(28)单克隆抗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50例大肠癌患者(大肠癌组)CD_8、CD_(28)进行测定,并与30例非肿瘤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大肠癌组CD_8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32.24±8.38)%比(22.18±7.55)%](P<0.01);而CD_(28)、CD_8~+,CDf的表达低于对照组[(52.03±10.94)%比(60.60±7.98)%,12.18-I-4.28比16.38±4.94](P<0.01).大肠癌组Dukes分期D期患者CD_8~+/CD_(28)~+的表达明显低于Dukes分期B期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CD_(28)、CD_8~+/CD_(28)~+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1),已浸润浆膜层患者CD_(28)、CD_8~+/CD_(28)~+的表达则低于未浸润浆膜层患者(P<0.01).结论 大肠癌患者CD_8、CD_(28)的表达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观察淋巴细胞表型CD_8、CD_(28)变化,对大肠癌患者的免疫状态及预后监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系统对大肠癌患者的术前营养风险进行评估,并观察患者的适用性及对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259例,按照NRS2002评分标准进行术前营养风险评估,观察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分化情况及Dukes分期大肠癌患者的评分特点,及不同评分对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 行NRS2002评分患者243例,NRS2002评分≥3分80例,<3分163例.大肠癌患者性别、病理分化与术前NRS2002评分无关(P>0.05),年龄、肿瘤部位、Dukes分期与术前NRS2002评分有关(P<0.01).243例患者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住院时间10~ 101(21.6±9.7)d.≥3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24/80),高于<3分患者的17.2% (28/163);≥3分患者住院时间(20.5±8.2)d,短于<3分患者的(23.9±1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分化情况、Dukes分期、手术方式与大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无关(P>0.05),NRS2002评分与大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关(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住院时间与NRS2002评分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 NRS2002评分适合于我国大肠癌患者的术前营养风险评估,且老年和青年、近端大肠、Dukes分期D期的大肠癌患者相比于中年、远端大肠及其他Dukes分期的患者更易存在术前营养风险.NRS2002评分≥3分的患者预示术后更易发生并发症和更长的住院时间,提示NRS2002评分≥3分的患者在术前需要加强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