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创"操作减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操作减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68例胸椎管狭窄疗患者采用“削薄”、“打磨”、“漂浮”、“蚕食”等微创操作行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术后随访1-8年(平均20个月),根据脊髓功能评分进行疗效综合评价。结果:68例患者中优27例(39.7%),良24例(35.2%),可10例(14.7%),差7例(10.2%),优良率为75.0%。疗效差的7例患者中2例为脊髓压迫时间过长导致不可逆性脊髓损伤;3例为外院术后疗效不佳于我院行二次手术;2例为胸椎管狭窄合并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结论:后路“微创”操作减压术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及早期全椎板减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991~2004年期间35例手术治疗该类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2例术后明显恢复,8例症状缓解,5例术后无恢复。结论:全椎板减压术是治疗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及早期全椎板减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35例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22例术后明显恢复,8例症状缓解,5例术后无恢复。结论全椎板减压术是治疗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0例通过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诊断的胸椎管狭窄症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疗效随访与评估。结果随访1~84个月,平均41个月。其中优10例(50%),良7例(35%),可1例(5%),差2例(10%),优良率85%。结论胸椎管狭窄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根据致压物与脊髓的关系,合理选择减压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椎管狭窄症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疗效欠佳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1994~1998年,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椎管狭窄12例。结果 随访30~84个月,平均59个月,可5例,差7例。结论 胸椎管狭窄症应采用病灶切除的直接减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和总结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20例通过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诊断的胸椎管狭窄症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疗效随访与评估。结果 随访1~84个月,平均41个月,其中优10例(50%),良7例(35%),可1例(5%),差2例(10%)。优良率85%。结论 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根据致压物与脊髓的关系,合理选择减压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手术中,应用骨刀和非骨刀两种减压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胸椎后路及部分上腰椎后路减压手术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效果。220例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应用骨刀减压组(126例)。B组为非骨刀减压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历时、术后改善率,平均随访2年3个月。结果骨刀减压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历时、显著低于非骨刀减压组,而术后改善率与非骨刀减压组则无显著性差别。结论对于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行后路减压手术,在获得相同疗效下应用骨刀减压比非骨刀减压更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局麻下椎板减压内固定术治疗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的远期效果及其与胸椎后凸角改变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01-2012-01收治的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单纯减压组患者接受局麻下椎板切除减压术,内固定组患者接受椎板减压手术同时行内固定治疗,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远期疗效及胸椎后凸角度的变化。结果单纯减压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情况优于减压内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年后治疗效果及胸椎后凸角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3年单纯减压组疗效及胸椎后凸角情况与减压内固定组比较,明显较差(P0.05)。结论对于氟骨病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实施椎板减压手术同时行后路内固定治疗,可以有效避免胸椎后凸角增大,改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胸椎管狭窄症误诊误治15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海波 《颈腰痛杂志》2003,24(4):232-234
目的 总结胸椎管狭窄症误诊误治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并对治疗特点进行探讨。方法 对15例胸椎管狭窄症误诊误治和及时采取恰当手术补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误诊为腰椎问盘突出症6例,误诊为腰椎管狭窄症7例,病变节段漏诊2例。纠正诊断后采用传统胸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术5例、整块半关节突椎板切除术10例(其中包括加行侧前方减压术4例),平均随访3年6个月,优8例,良5例,改善1例,差1例。结论多种因素可造成胸椎管狭窄症误诊为腰椎疾患或漏诊胸椎管的病变节段。手术原则是彻底减压和脊髓保护。  相似文献   

10.
手术治疗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对2003年9月-2006年3月之间经手术治疗的15例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5例患者中,2例术后无明显缓解,13例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前术后评分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短节段整块揭盖减压与蚕食减压相结合为治疗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较好的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胸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与总结胸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23例通过症状、体征及MRI诊断的胸椎管狭窄病人经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后进行疗效随访与评估。结果:23例共随访到19例,其中1例3个节段,进行了3次手术。随访时间1~9年,其中优28.6%(6例),良33.3%(7例),中19.0%(4例),差19.0%(4例),优良率为61.9%。结论:在术中SEP或MEP肌电监护下进行后路胸椎管减压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的较好手段。  相似文献   

12.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护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0年4月~2003年11月共有32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男21例,女11例,年龄38~75岁;其中单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3例,胸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0例,胸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胸椎孤立后纵韧带骨化9例。单纯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4例,单纯后路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椎管扩大减压术9例,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环脊髓减压、椎管扩大减压成形术19例。术中均应用丹迪Key—Poim脊髓监护系统进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结果:23例术中监护无异常,术后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2例患者术中即可见波形改善。4例术中出现波形异常,其中2例术后发生神经功能障碍。4例术中监护未见异常。术后症状加重,假阴性率12.5%。1例术中波形异常,但术后无脊髓损伤表现,假阳性率3.1%。结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护可及时发现术中危及脊髓的因素,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率。与其它监测方法合用可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14例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症状、体征、X线片、CT及MRI诊断特点进行了分析,用磨钻行椎板打磨后路整块切除术,术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4例患者术后2周疗效评价,优5例,良6例,差3例,有效率78.6%。结论:磨钻打磨、后路椎板整块切除术是治疗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单纯椎板减压治疗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的远期疗效及其与胸椎后凸角度改变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3~1997年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治疗的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获得长期随访的患者,使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测量并统计手术前后各时期胸椎后凸Cobb角,分析其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本组随访5年以上者27例,JOA评分由术前的4.26±0.9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6.33±0.88分,胸椎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9.60°±2.50°逐渐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41.70±2.81°,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ANOVA)显示术后2年开始胸椎后凸显著增大,而JOA评分逐步下降,4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因胸椎后凸明显加大,症状恶化行二次手术。结论:单纯椎板切除减压对于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胸椎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伴随胸椎后凸的增大远期手术效果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后路漂浮法减压及内固定术治疗严重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科收治严重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15例,根据Miyakoshit分型均为融合型,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40~67岁,平均5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MRI检查,并采用后路漂浮法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通过JOA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疗效。结果术后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5个月~3年,平均10.3个月。根据JO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优1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6.7%。其中2例出现硬脊膜撕裂,经腰背筋膜修复后痊愈。结论后路漂浮法可以安全有效地对受压胸髓实现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可以提供脊柱稳定,是治疗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6.
胸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各种原因致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及其治疗效果。结果:69例获得平均6年8个月随访。采用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包括8例加行侧前方减压术)共治疗41例,优33例。良5例、无改变2例,差1例;前路椎体部分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2例为优;传统椎板减压术26例,优13例、良3例、无改变5例,差5例。结论:胸椎管狭窄症可由多种脊柱疾患引起;根据不同病理改变相应采用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或加侧前方减压、前路减压术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7.
胸椎管狭窄症漏诊误诊及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分析胸椎管狭窄症漏诊、误诊及再手术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漏、误诊及再手术的胸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进行了分析。结果:24例再手术的原因有:10例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做了颈椎减压手术,漏诊了此症;4例误诊为腰椎病变,行腰椎减压手术无效;首次胸椎减压手术范围不够及节段错误各1例;3例首次肷椎减压手术后,其它节段又发生狭窄;3例因全生骨疾患致胸椎管狭窄,术后其原因进一步发展;2例为胸脊髓前、后方同时压迫而单行后方减压。结论:上述原因可导致胸椎管狭窄症的漏、误诊及再手术,应避免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的特点及后路减压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51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33~74岁,平均(56.2±10.0)岁。胸椎管狭窄因素:黄韧带增生骨化16例;黄韧带骨化合并小关节突增生12例;后纵韧带骨化8例(其中3例合并黄韧带骨化);椎间盘突出8例;小关节突增生4例;发育性椎管狭窄合并后凸畸形3例。胸椎管狭窄合并颈椎管狭窄13例;合并腰椎管狭窄12例;同时合并颈椎管和腰椎管狭窄2例。非手术治疗12例,后路减压手术治疗39例。[结果]随访12~48个月(26.7±7.9个月),手术治疗组术后JOA评分优良率85%。非手术治疗组神经功能无恢复或加重。[结论]胸椎管狭窄症病因多样化,可合并颈、腰椎节段狭窄,术前需仔细评估,明确诊断。非手术治疗疗效不明显,后路减压手术可获满意疗效,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导致胸椎椎管狭窄的影像学特点,探讨改良椎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胸椎黄韧带骨化症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6—73岁,平均45.7岁。术前均行MR、CT检查以明确诊断。合并颈椎管狭窄3例、腰椎管狭窄5例,颈胸腰椎管狭窄同时存在者2例;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椎间盘突出症9例。单节段3例,双节段12例,三节段11例,四节段以上5例。局限型6例,连续型17例,跳跃型8例。共94个病变节段,其中上胸段(T1~T4)23个节段、中胸段(T5~T8)19个节段、下胸段(T9-T12)52个节段。手术采用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椎管扩大成形术。对9例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椎间盘突出者,在后方减压的同时,行切除椎管前方突出椎间盘的环脊髓减压及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疗效评价参照Epstein标准。结果24例患者随访6—63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疗效优14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7.5%。1例因术后停用脱水药物过早引起下肢瘫痪症状加重;2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2例硬脊膜撕裂。结论MR结合CT检查是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最有效的手段,全椎板截骨再植椎管扩大成形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旨在正确认识这一疾病,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经过手术治疗的胸椎管狭窄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0例行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4例侧前方入路行椎管减压、病灶清除术,6例行后路“微创”有限减压术。结果4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最长96个月,最短时间6个月,平均36个月,疗效参照Epstin标准,优23例、良12例、改善4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1、胸椎管狭窄症一旦确诊,尽快手术治疗是唯一选择。2、按不同的病理改变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效果。3、彻底减压与术中脊髓的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