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药七情配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七情配伍探析周祯祥,柯新桥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将用药的基本情况总结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即为"七情"。其中单行是指单味药物治病,"不与诸药共剂"(《本草蒙筌》),故不屈配伍的内容。其余六者,都是说明药物配伍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握瑜 《家庭中医药》2006,13(10):15-16
三、相杀、相畏、相恶 最有争议的是对相杀、相畏、相恶配伍的认识。这三类配伍都属于制约性配伍,但如何制约甲制约什么?历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不统一。《神农本草经》将前二者并提:“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就是说相杀相畏的配伍可以使药物的毒性受到制约之意,如“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  相似文献   

3.
中药七情系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中药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是中药配伍理论的核心内容。相恶是中药七情中最具争议的配伍关系之一,其内涵在历代本草中不尽相同,是否作为配伍禁总也未见定论。现代《中药学》教材将相恶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宵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笔者对相恶涵义的历史沿革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考证与探讨,希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相恶理论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药七情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配伍是中药临床运用的重要形式 ,中药配伍理论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配伍理论的核心就是中药配伍的七情理论。七情理论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注册》 :“药有阴阳配合 ,子母兄弟 ,根茎花实 ,草石骨肉。有单行者 ,有相须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恶者 ,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凡此七情 ,合和视之。”七情理论的提出 ,对后世中药配伍运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本经》未对七情作任何解释 ,以至后世对七情的理解多种多样。本人根据前人认识 ,结合自己的体会 ,在此对七情作一简单探讨。1 单 行单行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以及许多…  相似文献   

5.
张义涛  刘喜微 《河北中医》1998,20(2):124-125
中药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者,是指单用某一种药物,以其单项作用治疗某种疾病并收到效果.因其不具备相须、相使等配伍意义,故我们不拟论述.爱将后六者分别论述如下.中西药物合理配伍应用治疗各种疾病能使药物更好发挥治疗效果,使中西药物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有些中药还能降低或消除西药的毒性.反之,不合理的伍用则降低药物疗效或产生毒副作用.1中西药物配伍之相须、相使中西药物合用,只要做到药物选择正确,剂量恰当、给药途径及方法合理,一般都能起到相须、相使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药配伍 ,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 ,也是基本形式。它是中药向方剂过渡的一个桥梁 ,中药配伍之后 ,再确定恰当的剂量和剂型 ,既成为方剂。中药配伍应用 ,可以适应复杂的病情 ,或者增强药物的作用 ,改变药物的作用方向 ,还可以减轻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药“七情”配伍理论的记载 ,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序例云 :“药……有单行者 ,有相须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恶者 ,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凡此七情 ,合和视之。”并曰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 ,可用相畏相杀者 ,不尔 ,勿合用也。”至今 ,现行“中药…  相似文献   

7.
中药配伍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形式,它是中药向方剂过渡的一个桥梁,中药配伍之后,再确定恰当的剂量和剂型,即成为方剂。中药配伍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七情”作为传统中药配伍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介绍传统中药配伍理论时必然要提及。现行《中药学》教材也仍将《神农本草经》的药物“七情”作为中药配伍的主要理论和内容来学习掌握。鉴于“七情”的重要性,本文拟讨论“七情”英文翻译现状、存在问题,并就如何翻译的问题,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8.
在中药药性理论中,载有七情配伍的内容。七情配伍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对其中的“单行”,自古至今有不同的看法,且分  相似文献   

9.
牛国莲 《家庭中医药》2007,14(11):68-68
中药"地下工作者"是活跃在中药家族中的一支生力军。这些小动物长期生存在地下,有些是人类的益虫,有些是植物的害虫,但无论是益虫还是害虫,它们都有良好的医疗效用,被历代医家所常用,现简介其中的几位主要成  相似文献   

10.
董霞  范颖 《中医药学刊》2008,26(3):618-619
目的:考察七情配伍对中药复方毒/效关系的影响,探讨其内在联系。方法:以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结果为依据,分析总结七情对中药复方毒/效影响及其作用的规律。结果:七情配伍中相须、相使配伍能产生增效减毒效应,相杀、相畏配伍具有减毒增效之功,相反、相恶配伍有潜在的增效作用,七情合和在病证的影响下对复方整体毒/效关系起多样性作用,能使复方毒性最小化,疗效最大化。结论:中药七情配伍与复方的毒/效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合理利用七情对药物毒/效关系的影响,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高药物疗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概述中药配伍含义、发展与应用基础上,探析了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中药"七情配伍"新型药理关系;以期对促进现代中药配伍及其临床应用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马骏  曼琼  邓毅  杨志军  杨秀娟  李鹏杰 《中草药》2020,51(1):276-280
中药七情是中药配伍的主要形式。代谢组学主要研究代谢谱差异,通过分析代谢物以及代谢通路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阐释药物的作用机制,分析配伍用药的作用关系。通过归纳近年来运用代谢组学分析中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7种配伍方式产生的增效、减毒、药性变化及作用机制,为客观地阐释中药七情配伍应用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雨山答《神农本草经》云:“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古代医家将中药使用时出现的七种用药结果,总结概括为“七情”。  相似文献   

14.
中药方剂,大都由多味药配伍组成。不同的中药配伍在一起,必然会产生相互的影响。如配伍不当,就会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性而造成严重事故。因此,注意配伍禁忌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现对相反,相畏药物浅谈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七情配伍与中药复方毒/效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七情配伍对中药复方毒/效关系的影响,探讨其内在联系.方法以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结果为依据,分析总结七情对中药复方毒/效影响及其作用的规律.结果七情配伍中相须、相使配伍能产生增效减毒效应,相杀、相畏配伍具有减毒增效之功,相反、相恶配伍有潜在的增效作用.七情合和在病证的影响下对复方整体毒/效关系起多样性作用,能使复方毒性最小化,疗效最大化.结论中药七情配伍与复方的毒/效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合理利用七情对药物毒/效关系的影响,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高药物疗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谈中药的相互作用与配伍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中药相对配伍的概念,阐明其作用,举例论述了其所包涵的八种形式,指出运用时的四点注意事项。旨在揭示中药配伍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药物的功用,应对复杂证候,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药七情合和配伍理论与药物相互作用理论学习认知,以及对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基础上,提出中药配伍禁忌的3类作用模式:表征相反配伍特征的致毒增毒作用模式;表征相恶/相畏配伍特征的降效减效作用模式;表征相反/相恶/相畏多元配伍特征的毒效复合作用模式。探索性地提出导致中药配伍禁忌的8个可能机制:药物相互作用促进毒性物质的溶出释放而增毒;药物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毒性成分而致毒;成分间相互转化致使毒性成分含量增加而增毒;药物相互作用抑制功效物质的溶出释放而降效;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某功效物质的破坏或失活而减效;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产生毒性代谢产物而致毒;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体内过程产生不利影响;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酶系的活性及其调控产生不利影响。并探讨了不同作用模式及其可能机理与七情配伍关系的相互关联,为中药配伍禁忌本质特征的认识与科学实质的揭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历代医家对于小剂量施药甚为重视,如张仲景的不少经方中屡见小量配伍的妙用。金代李东垣治劳倦内伤,方药小量而频投,使慢性病患者徐徐恢复生机。明代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的“清上蠲痛汤”,通治一切头痛,方中每味药不过4克,称作“以轻取治”法,疗效显著。现代已故名老中医蒲辅周善施“轻舟速行”法,也以药量小巧、收效又佳而著称。  相似文献   

20.
田培虹  郑颖 《河北中医》2011,33(1):99-99,103
中药注射剂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肉、穴位、皮内、皮下、静脉以及其他组织器官)的灭菌制剂以及供临床前配制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