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可诱发视网膜损伤[1].研究表明,异丙酚可减轻心脏、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3],其对肠缺血再灌注诱发视网膜损伤的影响尚未定论.本研究拟探讨异丙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诱发视网膜损伤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aemia-reperfusion iniury,IRI)是指肢体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的合称,临床中术中应用止血带、骨筋膜室综合征、休克、断肢再植、带血管蒂组织移植等过程骨骼肌均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不仅损伤肢体局部组织,导致骨骼肌的纤维化、挛缩以及肢体的坏死,而且可影响远隔的内脏器官,引起多器官的功能衰竭,危及生命[1],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其中自由基介导的损伤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就自由基在骨骼肌IRI中的作用机制及其防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缺血-再灌注损伤常与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而多烯脂肪酸的氧化往往可能破坏生物膜结构或产生某些毒性代谢物如丙二醛(MDA)等。已知异丙酚的化学结构与某些自由基清除剂相似例如生育酚或二叔丁对甲酚(butylated hydroxytoluene)等。作者为了观察异丙酚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氧化作用,特选择20例(ASAⅠ)用止血带的四肢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异丙酚(n=9)和异氟醚(对照组,n=11)两组。全部病人均未用过维生素,术前45min口服安定10mg。异丙酚组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围术期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常在肺移植术、心跳骤停复苏后、失血性休克、体外循环和萎陷肺复张等情况下发生。有研究表明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与异丙酚的抗氧化作用有关,但异丙酚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尚未定论。本研究拟探讨异丙酚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5.
各种原因造成的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征象,虽然恢复缺血器官血流是防止细胞不可逆损伤的必要条件,但是再灌注本身可能加重缺血组织的进一步损伤[1],此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异丙酚是一种新型静脉麻醉药,其除了麻醉作用外,现认为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本文对此做一综述。1缺血再灌注的细胞效应及异丙酚的作用1.1缺血的细胞效应长时间的缺血导致多种多样的细胞代谢和超微结构的变化。首先,缺血诱导的细胞氧化磷酸化减少,进而引起高能酸盐(ATP和肌酐)的合成障碍,使膜上ATP依赖的离子泵功能下降,Ca2+、Na+和水进入细胞内,…  相似文献   

6.
异丙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有研究表明异丙酚在麻醉浓度下对心、脑等组织过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但异丙酚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尚无定论。本实验拟探讨异丙酚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动物选择及分组SD大鼠32只,雌雄各半,体重230-300g,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C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丙酚预先用药组(P1)组和异丙酚治疗组(P2组),每组8只。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组织细胞问粘附分子-1(ICAM-1)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异丙酚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B组)和缺血再灌注异丙酚预处理组(C组),按异丙酚用量又分为50mg·kg-1、100mg·kg-1和150mg·kg-1三个亚组,缺血前10min腹腔注射。全脑缺血10min再灌注24h时,断头处死大鼠。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海马组织ICAM-1与NF-κB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组织ICAM-1及NF-κB蛋白的表达,用电镜检测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ICAM-1与NF-κBmRNA的表达水平增高,异丙酚可下调ICAM-1与NF-κBmRNA的表达;缺血再灌注亦可明显诱导ICAM-1与NF-κB蛋白在海马的表达,异丙酚预处理可显著抑制ICAM-1与NF-κB蛋自在海马的表达;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损害,异丙酚可减轻海马线粒体的损伤程度。结论异丙酚可能通过抑制:ICAM-1与NF-κB基因的表达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1986年,Murry等[1]发现短暂的缺血和再灌注能使心肌耐受后续长期的缺血,这与以往认为缺血再灌注次数越多、损伤越严重的看法相矛盾,由此提出了缺血预处理的概念(ischemiapreconditioning,IP),即预先反复短暂的缺血再灌注,诱导机体产生一种内源性的保护机制,以增强机体对随后长时间缺血再灌注的耐受性,减轻脏器损伤的现象。随后众多研究发现IP不仅可在心脏中发生,同样也可发生在肝脏、骨骼肌、脑、小肠、肺、肾脏等组织器官。1997年,Peralta等[2]发现肝脏经IP后,阻滞其血供90min再灌注,能明显降低血液中各种转氨酶含量,随后Yin等[3]报道…  相似文献   

9.
异丙酚对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发生在心、脑、肺、肾等器官,有研究表明异丙酚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对心、脑等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尚无定论。本研究拟观察异丙酚对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及分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0-3.0 kg,月龄10-12 月,雌雄不拘,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丙酚组(P组)。  相似文献   

10.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因表达变化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缺血组织或器官重获血流灌注或氧供后 ,对组织和器官所产生的损伤作用 ,涉及氧自由基的产生 ,中性粒细胞损伤区浸润等多重病理生理改变 ,机制十分复杂。细胞膜损伤、细胞内钙增加、高能磷酸酯的耗竭 ,线粒体失功 ,渗透压改变 ,细胞内 pH下降及氧自由基的生成 ,可引起细胞的凋亡和坏死 ,是损伤细胞的典型改变[1] 。损伤开始后 ,机体可通过基因调控的增生性反应和拮抗损伤机制 ,对损伤组织和器官进行最大限度的修复。一、应激和基因表达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机体是一种应激反应。应激时细胞对外界环境变化需要做出即时反应以…  相似文献   

11.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肢体的创伤、断肢再植、血栓形成、组织移植以及止血带的应用时间过长均可引起肢体1缺血,随着血流的恢复,在随后一定时间内组织损伤不仅不减轻反而逐渐加重,这种现象即是缺血再灌注(IR)损伤。它不仅影响缺血组织的存活及功能,而且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严重时可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病人死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复杂,目前尝未完全阐明,主要的观点有:1.无复流(no-reflow)现象:缺血肢体再灌流后,仍有较大比例的营养性毛细血管不能灌流,从而延长组织缺氧时间,加重组织损伤。这种现…  相似文献   

12.
<正>止血带可减少术野出血,保证手术野的清晰而成为骨科常用的设备。但长时间止血带后又必然使肢体产生缺血-再灌注损伤(limbs ischemia reperfusion,LIR),主要表现细胞因子的释放、中性粒细胞粘附后释放毒素介质及氧自由基的形成。一方面影响了局部组织功能,另一方面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累及心肺等器官[1]。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损伤最为重要,常表现为应激性心肌缺血和心功能损伤等[2]。已有研  相似文献   

13.
任何组织的缺血,只要达到一定时间和程度,必然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1985年McCord经过研究发现,长时间的组织器官缺血后的再灌注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是再灌注挽救了缺血的组织器官,以防止进一步的缺血损伤,然而不可控的再灌注也引起了组织器官的再灌注损伤,故此提出了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这一概念.骨骼肌是组成肢体的重要组织之一,同时它对缺血十分敏感,人类骨骼肌在室温下完全缺血2.25 h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功能损害.在骨科的临床工作中,动脉断裂栓塞、断肢再植、应用止血带时间过长,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骨骼肌缺血,随后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影响患者肢体的存活,甚至造成截肢的后果.  相似文献   

14.
异丙酚对心肌细胞、离体及在体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剂量依赖的保护作用,但最佳的给药时机及保护作用的持续时间尚无定论,本研究拟观察异丙酚不同处理方式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预防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60年Jenn ings首先提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 i-a-reperfusion in jury)的概念: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Toledo-pereyra则指出:在临床移植中,再灌注损伤实际上是器官的供体维持、热缺血、保存、移植、再灌注期间总的损伤。再灌注损伤不仅见于临床,而且也为不同种属的大量动物实验所证明,在机体内,许多组织器官,如心、肾、肝、肺、胃肠、脑、肢体和皮肤等都可发生再灌注损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 IR I)是肝脏外科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多发于…  相似文献   

16.
异丙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脑组织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异丙酚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对脑组织c-fos蛋白及c-fos mRNA表达的影响,从蛋白和分子水平探讨异丙酚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Pulsinelli-Brierley四血管闭塞的方法制作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异丙酚处理组,后者根据异丙酚剂量又分为C1(50 mg·kg-1)、C2(100 mg·kg-1)和C3(150 mg·kg-1)三个亚组。全脑缺血10 min再灌注60 min时处死大鼠,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缺血/再灌注后脑内c-fos蛋白及c-fos mRNA在海马组织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皮层、海马、纹状体及边缘区等脑区均有大量的c-fos阳性蛋白表达,其中对照组呈强阳性表达,假手术组仅有少量c-fos阳性蛋白表达,异丙酚处理组则能明显抑制各脑区c-fos蛋白的表达,尤以海马CA1区最为显著;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c-fos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而异丙酚处理组则可明显抑制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c-fos mRNA的异常表达。结论 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c-fos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异丙酚对常温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将异丙酚应用于整个手术中旨在观察常温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不同时点的肝脏酶学改变与超氧歧化酶及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含量及活性的改变,来探讨异丙酚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范里  刘世清  杜飞 《中国骨伤》2003,16(11):658-660
目的探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后微循环变化及蝮蛇抗栓酶(Svate)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气囊止血带造成兔左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组分别在缺血前及再灌注前给予Svate静注,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用活体微循环显微镜观察兔缺血前及再灌注后骨骼肌微循环的变化并作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对照组:全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红细胞严重聚集、纤维蛋白原增加,大量白细胞附壁和白色微栓形成,无复流现象严重,微血管有渗出、渗血,骨骼肌组织损伤较重.随再灌注时间的推移,微循环障碍逐渐加重;实验组经Svate保护,血液流变学状况、微循环障碍明显好转,骨骼肌组织损伤较轻.结论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造成严重的微循环障碍和肌组织损伤;②Svate通过疏通微循环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异丙酚是麻醉诱导与维持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之一.研究表明异丙酚可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缺血再灌注时可诱发单核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一氧化氮(NO)等细胞因子,从而导致组织损伤.肝脏Kupffer细胞是位于肝窦内的巨噬细胞.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异丙酚对缺氧复氧诱导大鼠肝脏Kupffer细胞释放TNF-α、IL-1β和NO的影响,探讨其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 (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0例需充气止血带止血进行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n =10 )和IPC组 (n =10 )。IPC组患者术前应用 3次 5min循环缺血 ,间隔 5min再灌注预处理后在止血带下进行手术 ;对照组直接在止血带下进行手术。在肢体缺血前和再灌注 30min、90min、180min分别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PK)、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 (LDH)、丙二醛 (MDA)和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结果 随着肢体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 ,血中CPK、AST、LDH、MDA含量逐渐升高 ,而SOD活性逐渐降低。IPC组在缺血前及再灌注同时间 ,血中CPK、AST、LDH、MDA含量低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而SOD活性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IPC能有效地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 ,提高肢体缺血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