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选取2002年4月-2006年4月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病例30例,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预示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评价:良好10例,中残7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4例。结论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容易并发脑梗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造成漏诊误诊。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观察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提高颅脑外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选取2002年4月~2006年4月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病例30例,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预示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评价:良好10例,中残7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4例.结论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容易并发脑梗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造成漏诊误诊.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观察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提高颅脑外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现代神经影象学的发展使许多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得以查明原因并得到及时治疗 ,但仍有一部分SAH患者病因不明 ,文献报道这部分病人的预后较有明确病因的预后好 ,但有些病人仍可因再出血致死或致残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选择 1996年 4月~ 2 0 0 0年 4月间 ,我院收冶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并被CT和 /或腰穿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85例 ,其中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12例 ,占 14 %。按WHO标准 ,本组 12例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其中男性 7例 ,女性 5例 ,11例恢复顺利 ,1例住院期间有再出血表现经保…  相似文献   

4.
宋晓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587-1588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梗死患者发病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因素,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观察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情况,其中男56例,女70例,迟发脑梗死患者32例(25.39%)。[结果]两组在性别上差异不明显,而年龄、体重指数、脑梗死病史和糖尿病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量大小、是否应用立止血、注射用尼莫地平是否足量、收缩压和舒张压等多种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梗死与患者发病的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因素有关,应当及时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重要并发症,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对SAH并发脑血管痉挛的机制及防治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和脑梗死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基层医院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DCVS和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适时TCD、CT检查,观察DCVS和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出现时间、发生率,并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 DCVS的出现时间为3~18d,脑梗死的出现时间为4~20d。DCVS的发生率为41.9%,脑梗死的发生率为9.3%。FisherⅢ、Ⅳ型患者DCVS的发生率较FisherⅠ、Ⅱ型高,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发病年龄偏大,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易并发脑梗死。结论 SAH后DCVS出现时间相对较早,DCVS和脑梗死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DCVS易转化为脑梗死,FisherⅢ、Ⅳ型患者更易发生DCVS,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易发生脑梗死。TCD、CT检查对SAH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重复脑血管造影的益处和危险性。方法回顾分析140例SAH患者154次(首次140例,重复14例)脑血管造影的结果及其并发症。结果首次造影发现动脉瘸107例(76%),烟雾症2例,血管畸形1例。14纠重复脑血管造影捡查时发现前交通动脉瘸1例;12例进行了脑、脊髓MRI扫描,发现丘脑、脊髓血管畸形各1例、全部154次造影检查中,术后8h内死亡1例,脑梗死1例,血管痉挛6例,穿刺点感染2例,并发症比例4.2%(10/154)。结论首次脑血管造影检查时,若技术及设备优良,拍片仔细。结合CT MRI检查及临床特点,则重复造影不必进行;当首次造影结果无可靠,伴有脑血管痉挛或再出血者,重复脑血管造影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李秀娟 《药物与人》2014,(10):223-22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一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措施。结果:38例患者治愈35例,2例放弃治疗,1倒死亡。结论:严密细致的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张青  张玉辉 《泰山卫生》2006,30(5):27-27
自1985年8月-1995年8月,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50例,经治疗和细心的护理,90%患者康复,50%的患者功能部分康复,死亡2例,现将护理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总结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与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头颅CT产扫后确诊的213例SAH结合临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3例中兴奋型65例。抑制型43例、跟踪式综合征29例,无症状者76例。其病因缺氧占38.03%,产伤占28.17%,早产13.14%,正常产占20.66%。结论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表现为兴奋型与抑制型,但也有约1/3的病例无症状。缺氧与产伤为其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1.
林楚 《医药与保健》2007,15(7):11-12
今年55岁的张大爷,平时患有高血压病。这天晚上解大便时,突然感到剧烈的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家人急忙把他送到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 ,具有病死率高 ,致残率低之特点 ,如病人存活 ,几乎不留明显后遗症。近年来各地学者均在寻求新的治疗方法 ,以提高临床疗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被大多数临床医师所接受。常规操作繁琐、痛苦、损伤大、易粘连。我院自 1999年 10月到 2 0 0 2年 4月收治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15例 ,采用蛛网膜下腔埋管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 ,临床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5例 ,男性 9例 ,女性 6例 ;年龄 2 6~ 4 6岁 ,平均年龄 37岁 ,神志清楚…  相似文献   

13.
尹健初 《现代保健》2009,(31):142-143
本文分析74例经腰穿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26例经CT检查为外伤性SAH的CT和临床表现,着重探讨了自发生SAH的病因诊断,笔者认为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腑动静脉畸形(AVM)、高血压动脉硬化,而动脉瘤AVM最为常见,占查出原因的74%。CT像上有SAH表现的又以动脉瘤最常见,根据CT像上SAH的分布及贴近并发的脑内血肿可推断动脉瘤破裂的位置。本文还概括了SAH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最后简单分析了CT检查无SAH表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的要点。方法对1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危重病期以及头痛、脑血管痉挛、并发症等进行护理。结果治愈144例,死亡12例,致残10例,治愈率为86.75%。结论通过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实施有效技术护理和心理护理,对并发症早识别、早干预,有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的转归,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致病原因,探讨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RI)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检查;1例脑室内小动静脉畸形,行γ刀治疗;3例因复查CT发现出血量增加形成脑内血肿而紧急手术;2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发现6例动脉瘤.结果 40例患者中保守治疗30例,29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经全脑血管造影、MRI检查及手术探查发现10例阳性结果,经γ刀、手术及介入治疗痊愈.结论 对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SAH患者在治疗上应重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或结合临床行MRI或MRA复查.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老年人自发性SAH临床资料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自发性SAH仍以动脉瘤破裂出血为主,56例患者中行DSA检查43例(76.8%),发现动脉瘤患者35例(81.4%),发现动脉瘤42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4例,动脉瘤多分布在前、后交通动脉。DSA阴性者6例,动静脉畸形(AVM)2例。头痛、脑膜刺激征常不明显,早期出现意识障碍者和有并发症、伴发病者多见。结论了解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早期DSA检查并积极治疗,可减少再出血的风险,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通常由颅内动脉瘤、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动静脉畸形等引起 ,病死率较高 ,其主要原因系SAH后发生脑血管痉挛[1,5] (CVS)有关。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能有效地防治CVS的发生 ,疗效确切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3年 1月~ 1995年 11月的SAH病人应用尼莫地平治疗为治疗组 ,本组病人 4 2例 ,男2 4例 ,女 18例 ;年龄最大 78岁 ,最小 18岁 ,平均年龄55 2岁。头痛 4 0例 ,头晕 8例 ,精神症状 4例 ,浅昏迷 2例。同期对将SAH病人未应用尼莫地平治疗的为对照组 ,本…  相似文献   

18.
李完莲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9):1894-1895
通过对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总的体会是:做到耐心、热情,避免并发症和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张青 《泰山卫生》2006,30(3):34-34
自1985年8月~1995年8月,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50例,经治疗和细心的护理,909/6患者康复,50%的患者功能部分康复,死亡2例,现将护理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0.
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综合症 ,简称SAH。约占出血性脑卒中的 2 0 % ,死亡率为2 5 % ,再出血死亡率为 41%~ 46%。我院自 1996年 8月~ 2 0 0 2年 8月 ,共收治SAH病人 10 0例 ,经准确诊断 ,正确治疗 ,优质整体护理后好转治愈率高达 90 %。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10 0例病人均为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为SAH的患者 ,其中男 76例 ,女 2 4例 ,年龄为 14~ 74岁。查出明确病因经内科治疗及手术治疗后好转痊愈者 78例 ,不明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