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我科2009-05-2011—07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75例分为脑梗死组(研究组)112例,无脑梗死组(对照组)63例,对照分析2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临床表现异同点。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大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斑块中软斑块比例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脑梗死组TIA发作次数及频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相对较多,且以不稳定软斑块为主,应早期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寻找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及评价筛选颈动脉狭窄的方法。方法 对106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询问病史、检验血脂、体检颈动脉、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必要时行全脑血管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TIA组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50%有7例(6.6%),有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的患者颈动脉严重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颈动脉狭窄率超过30%者多有血管杂音;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与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是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通过对高危人群体检颈动脉作初步筛选,再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狭窄程度,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和尿酸的关系.方法 对156例TIA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和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 有斑块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P<0.001),有斑块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清胆红素、尿酸均为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尿酸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TIA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TIA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TIA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中不稳定粥样斑块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粥样斑块组,P〈0.01。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有显著临床意义,早期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助于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相关性。方法根据CD133和KDR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TIA、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EPCs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EPCs数量呈降低趋势,颈动脉重度狭窄与轻度和中度狭窄相比有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较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EPCs数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EPC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急性缺血可能会增加EPCs的动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溶血磷脂酸(LpA)、D-二聚体(D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6例TIA患者,同时选择1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由两位B超室副主任医师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厚度、回声强度,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斑块的部位、形状、大小及表面是否有溃疡等。结果 TIA患者组的LpA、DD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者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的增加,LpA、DD水平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通过不同斑块性质的比较发现,各组间LpA、DD水平均P<0.05,DD水平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LpA、DD水平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LpA、DD水平相关,LpA、DD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对8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和76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血管形态、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和颈动脉内径。同时进行血脂水平测定。结果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3.41%),对照组检出率(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血脂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进行的积极干预,对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及性质等。结果TIA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发生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72例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因子PAC-1与P-选择素(CD62P)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 TIA组PAC-1和CD62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TIA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PAC-1和CD62P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亚组PAC-1和CD62P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IMT增厚亚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亚组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均P<0.01).结论 TIA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增高.检测TIA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有助于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寻找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及评价筛选颈动脉狭窄的方法。方法 对 10 6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询问病史、检验血脂、体检颈动脉、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 ,必要时行全脑血管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 ;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TIA组患者 ;颅外颈动脉狭窄≥ 5 0 %有 7例 (6 6% ) ,有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的患者颈动脉严重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 ;颈动脉狭窄率超过 3 0 %者多有血管杂音 ;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与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是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可通过对高危人群体检颈动脉作初步筛选 ,再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 ,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狭窄程度 ,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我们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通过观察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的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促发病机制,提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TIA和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通常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及近侧颈内动脉.有报道在不同的人种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和狭窄程度不同[1,2].颈动脉是连接心脑两个重要器官通道,所以颈动脉可能与两者皆有关系.已经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心病存在相关性.并且随着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的加重,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我们对冠状动脉3支病变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同时对冠状动脉3支病变的患者中,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颅内动脉受累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 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及性质等。结果TIA组I 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发生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P彩色超声仪对15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分为脑梗死侧组和非脑梗死侧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和狭窄程度的比较,并将患者的病史、个人史和生化检查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软斑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侧组高,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糖基化血红蛋白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多种因素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方法应用美国ATL-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对急性脑梗死组(120例)和对照组(4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2.5%,对照组为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浆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8月于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6例TIA且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记录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结果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将病例组分为斑块不稳定组与斑块稳定组,进一步比较两组间各参数差异。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糖、RDW、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5);(2)斑块不稳定组RDW明显高于斑块稳定组[(13. 21±0. 46)%vs (12. 8±0. 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RDW是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TIA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血糖、RDW、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密切相关,且RDW升高可能是TIA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RDW有望作为一个评估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廉价常规指标。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导致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有效防治,是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阿托伐他汀钙是一种疗效确切的调脂药物,但能否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研究不多.本研究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以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16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1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85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TIA患者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特征,并探讨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TIA的关系。方法以68例TIA患者为观察对象,以6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用彩超扫描颈动脉颅外段,观察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并进行比较。结果 TIA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9.12%,对照组为20%;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狭窄>50%的病例更多见于TIA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锁骨下动脉起始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多于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的可靠方法。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TIA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预后较差,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在疾病发生及发展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为最主要因素[1]。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N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人们发现通过监测NO水平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观察,进而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