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来重建血运,对一些药物治疗适应证和疗效均有限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风险高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裸金属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置入均具有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并明显减少了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文章针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特点、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安全性及生物相容性等方面进行探讨,证实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在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上是可行的,也是安全的,并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临床应用特点及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QT离散度及校正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应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由第一作者以"支架置入,QT离散度,校正QT离散度"等检索1998/2010时限内与支架置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QT离散度影响有关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文献22篇.常用支架为金属裸支架与药物支架.金属裸支架置入操作简便易行,并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临床应用优势,但术后早期再狭窄发生率高;药物支架有效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但远期安全性尚不明确.同时因经济投入高、置放技术要求严格等不易进行临床推广.从临床应用效果来看,支架置入显著缩短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以及校正QT离散.结论:支架置入显著缩短QT离散度以及校正QT离散,有效改善心肌再灌注,降低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但不同类型支架置入引起QT离散度的对应性变化,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背景:药物涂层支架由于显著降低了冠脉内支架置入再狭窄的问题,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的:从材料学及临床应用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中药物涂层支架的相容性.方法:以 "药物涂成;心血管支架;生物相容性;老年;介入"为中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5-01/2010-10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章.纳入与老年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药物涂层的相关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25篇文献为主重点分析了药物涂层支架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相容性.结果与结论: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正日益增多,支架置入治疗疗效及应用价值在此领域已经得到循证医学的验证,但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身心状况等问题,以及长期置入支架后会导致血栓、动脉瘤、支架移位等并发症,所以老年患者置入支架的安全性及生物相容性有较高的要求.药物涂层支架的出现,将心血管介入治疗手段与局部缓释技术完美结合起来,大幅减低传统支架血管再狭窄概率,提高了置入后的生物相容性,为老年心血管疾病带来很好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训练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支架置入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索维普数据库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有关文献和康复运动对冠心病患者治疗的有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01/2009-10.检索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再狭窄、康复运动.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共入选相关文献20篇.结果: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于段,而支架置入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门课题.置入支架后的前期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康复运动治疗,解决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同时,能明显减少血管再狭窄和降低支架血栓的发生率.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进行规律的康复运动,有助于减轻血管再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后的心理状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06/2007-06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后置入支架的患者86例,置入支架105枚.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以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及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86例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将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作为阳性组,其余为阴性组.随访1年,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差异.结果:86例患者中阳性组47例,阴性组39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焦虑抑郁发生率为54.65%.2组在性格、教育程度低、低收入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阳性组随访12个月内再发心绞痛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应及时干预,以降低未来事件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李里 《中国临床康复》2011,(29):5445-5448
背景:药物涂层支架由于显著降低了冠脉内支架置入再狭窄的问题,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的:从材料学及临床应用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中药物涂层支架的相容性。方法:以"药物涂成;心血管支架;生物相容性;老年;介入"为中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5-01/2010-10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章。纳入与老年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药物涂层的相关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25篇文献为主重点分析了药物涂层支架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相容性。结果与结论: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正日益增多,支架置入治疗疗效及应用价值在此领域已经得到循证医学的验证,但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身心状况等问题,以及长期置入支架后会导致血栓、动脉瘤、支架移位等并发症,所以老年患者置入支架的安全性及生物相容性有较高的要求。药物涂层支架的出现,将心血管介入治疗手段与局部缓释技术完美结合起来,大幅减低传统支架血管再狭窄概率,提高了置入后的生物相容性,为老年心血管疾病带来很好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7.
背景:支架置入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目的:探讨不同心血管支架材料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管狭窄及血管内皮素含量的影响。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网1995-01/2011-06文章。检索关键词为"心血管支架,老年冠心病,内皮素,血管再狭窄"。结果与结论:单纯球囊扩张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漫性血管病变、血管壁损伤、血栓形成、炎性刺激的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较中青年明显增多,术后中远期靶血管再狭窄率比中青年高;金属裸支架置入降低了单纯球囊扩张靶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及血栓形成、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改善了中远期靶血管再狭窄率;药物支架有效制止了血管弹性回缩和负性重塑,使老年冠心病支架置入中远期靶血管再狭窄率显著下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背景:许多学者极力呼吁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生物学治疗的同时也应进行心理学的干预,并建构整合生物-心理-社会治疗和干预计划.但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首先需要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究竟如何.目的:应用问卷调查评估法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和冠状动脉搭桥后再发胸痛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寻找其主要因素.方法:选择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和冠状动脉搭桥后再发胸痛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60±10)岁.以中国人身心健康状态综合评估与诊断系统为测评工具,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患者躯体症状、积极情绪、消极情绪、认知问题、行为问题、自我评价、社会适应问题等7个分量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提取的主成分有4个(其累积贡献率达到83.89%),第一主成分主要涉及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其贡献率达40%,第二主成分主要涉及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第三主成分主要涉及认知问题和自我评价,第四主成分主要涉及躯体症状.结果说明应该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和冠状动脉搭桥后再发胸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应该从心理角度引导患者的积极情绪,减低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9.
背景: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均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由于支架架构、支架药物、药物载体上的差异,多个研究对两种支架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结果不完全一致.目的: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评价两类支架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1966-01/2010-07)、Embase(1980-01/2010-07)、Cochrane library(2010-0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01/2010-07)及相关参考文献,收集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的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的随机方法学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10个对照研究,共纳入4391例患者,其中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组2429例,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19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可吸收涂层物支架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支架置入后6~12个月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脏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明显小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P<0.05).提示生物可吸收涂层物支架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安全、有效,并不劣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且可能在减轻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后内膜过度增生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背景:支架置入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目的:探讨不同心血管支架材料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管狭窄及血管内皮素含量的影响。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网1995-01/2011-06文章。检索关键词为"心血管支架,老年冠心病,内皮素,血管再狭窄"。结果与结论:单纯球囊扩张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漫性血管病变、血管壁损伤、血栓形成、炎性刺激的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较中青年明显增多,术后中远期靶血管再狭窄率比中青年高;金属裸支架置入降低了单纯球囊扩张靶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及血栓形成、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改善了中远期靶血管再狭窄率;药物支架有效制止了血管弹性回缩和负性重塑,使老年冠心病支架置入中远期靶血管再狭窄率显著下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与非老年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特点.方法 217例冠心病患者,依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72例和非老年组(≤65岁)145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404处病变,相应接受了245次PCI治疗,其中有153例患者成功植入冠状动脉支架172枚,记录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合病史分析两组特点及区别.结果 老年组女性患者比例、高血压、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多支病变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支架植入率均高于非老年组;但老年组吸烟率、合并高脂血症及单支病变率均低于非老年组;两组患者重度血管狭窄(狭窄≥90%)率及手术成功率相似(P>0.05).结论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PCI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老年组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后MACE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因此,对老年患者行PCI治疗前应权衡利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总结经验体会。方法对本院接受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80例进行护理干预。结果造影术患者300例,成功率98%,支架植入术患者80例,成功率95%,除个别患者伤口局部血肿,少量皮下出血,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接受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变率显像(SRI)技术结合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在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左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28例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周和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QTVI测量二尖瓣环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Sa、Ea和Aa,SRI测量各狭窄冠脉供血节段(缺血节段)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心肌长轴峰值应变率SRs、SRe和SRa;计算Ea/Aa和SRe/SRa;比较分析支架置入前后各检测指标。结果①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Ea/Aa显著增高(P〈0.01);与术前及术后1周比较,术后1个月sa、Ea和Ea/Aa均显著增高(P〈0.05或〈0.01)。②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SRe、SRe/SRa显著增高(P〈0.01),与术前及术后1周比较,术后1个月SRs、SRe、SRe/SRa均显著增高(P〈0.05或〈0.01)。⑧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Ea/Aa与SRe/SRa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SRI结合QTVI可对支架置入术前后心脏局部和整体功能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为术前手术指征的确定及术后疗效的判定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和FTCA、支架植入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造影143例,其中的54例76支病变冠状动脉植入支架59枚,包括前降支25枚、回旋支12枚和右冠状动脉22枚。结果: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依次为前降支、右冠、回旋支及其他分支。老年人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及多支病变狭窄的发生率较中青年明显增加。狭窄血管经PTCA及支架植入后血供明显改善,但仍有可能发生再狭窄。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人冠脉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术后冠脉造影随访结果及临床事件。方法冠心病患者在成功冠脉内裸金属支架术后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复查,根据患者年龄分为≥60岁的老年组及<60岁的非老年组,对两组支架植入术后冠脉造影随访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89名患者共植入121个裸金属支架,非老年组53例患者植入71个。两组在病变类型、狭窄程度、残余狭窄、支架长度、直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分别有心力衰竭10例(11.2%)与1例(1.9%)(P<0.05)。冠脉造影发现,两组分别有47个及24个支架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别为38.8%及33.8%(P>0.05),再狭窄类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及非老年组中有新病变或病变进展者非别为22例(24.7)%及23例(43.4%)(P<0.05)。结论老年人成功冠脉裸金属支架植入术后,冠脉造影随访发现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与非老年人相似,但发生心力衰竭者明显高于非老年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血清炎症因子对再狭窄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炎症介导,支架材料"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文数据库及Medline数据库2001/2010相关文献。纳入研究对象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需要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不限定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及地域,且同意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检测指标为炎症因子表达。排除感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白血病、严重肝病、严重肾功能不全及肿瘤者。重点对23条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支架置入后随着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增加sCD40L浓度也增加。支架置入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均明显升高,并上调了黏附因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8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有明显影响。结论:结果说明在支架置入过程中,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一系列挤压斑块因素,促进了炎症因子释放,增加了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冠脉血管损伤后血管重构及再灌注也是促其增高的原因,而升高幅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患者血清中相关炎症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冠状动脉疾病,冠脉支架置入术,炎症介导素类,内膜增生,凋亡,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NKI:1995/2008)采用电子检索方式进行文献初检,语种限定为中文.收集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相关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相关文献17篇,从冠心病并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研究对象、实验分组、标本采集、测定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加以整理,同时对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基本的分析,结合支架置入后的相关炎症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17篇有关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文献均显示,患者血清中相关炎症与细胞因子水平呈动态变化,其可能的机制有:①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不可避免地损伤内皮细胞,内皮受损、脱落、胶原暴露,可引发或促进斑块破裂,使斑块中的炎症递质或细胞因子促炎因素暴露于血循环中,使循环血中性粒细胞激活,并上调白细胞勃附分子CD11b的表达和激活.②多种刺激可以诱发核转录因子介导的炎性反应,产生白细胞介素6,刺激肝细胞产生C一反应蛋白.③支架置入后仅数天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置入前升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增高趋势,同时通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调节增殖;通过诱导内皮素的基因表达,使内皮素合成增加等共同作用,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且与球囊损伤有关,可能是再狭窄的机制之一.结论:相关炎症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炎症反应强弱的指标;可溶性cD40配体、C一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可能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依维莫司洗脱支架能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置入后的炎症反应,减少再狭窄的发生率。Firebird支架是目前中国使用最广泛的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XIENCE.V支架是目前使用最多的雷帕霉素衍生物依维莫司洗脱支架。目的:比较国产雷帕霉素洗脱Firebird支架及进口XIENCE.V支架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7月间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12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47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5例。经药物治疗病情72 h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Firebird支架组58例,XIENCE.V支架组54例。结果与结论:与置入前相比,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置入后24 h显著升高(P 〈0.01),置入后1个月显著下降(P 〈0.05)。置入后24 h、1周、1个月,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术中及置入后1个月均无心脏意外事件发生,两组安全性及组织相容性相似。结果证实,Firebird支架与XIENCE.V支架治疗均能抑制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置入后炎症反应,且临床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