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口腔疣状癌的误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口腔疣状癌误诊的原因,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例口腔疣状癌的首次诊断及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口腔疣状癌首次临床诊断符合率为35%,首次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常易被误诊为疣状增生、乳头状瘤、牙源性囊肿、牙周炎、慢性唇炎。结论 加强对口腔疣状癌生物学行为多样性的认识,掌握不同类型口腔疣状癌的生物学行为特征是提高诊断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口腔疣状癌的病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990—2012年收治的86例经组织病理确诊的口腔疣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症状、病灶区影像学表现、病理学表现、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86例患者中44例于肿物边缘外1.0~1.5 cm单纯行病灶扩大切除,21例除行病灶扩大切除外均同期行临近瓣转移修复术,11例行病灶扩大切除及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9例行病灶扩大切除及颌骨部分切除术,1例行病灶扩大切除+右侧颌下腺摘除+颌下腺导管改道术。对术后患者随访调查,单纯行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5年内复发3例(其中包括同期行临近瓣修复患者1例),余未见复发。对复发病例再次行肿物扩大切除,未见复发。结论 疣状癌的诊断需靠临床表现、镜下形态以及生物学行为判断,外科根治性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术后应定期复查、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疣状癌超微结构特征,对疣状癌提出分型。方法:取正常口腔黏膜,口腔疣状癌,口腔高分化鳞癌及低分化鳞癌石蜡标本各8例,常规电镜制样,H-600型透射电镜检测。结果:口腔疣状癌超微结构可归纳为3种类型:Ⅰ型:癌上皮细胞分化较好,形态规则,细胞间隙略窄,细胞间有丰富且形态规则的桥粒,胞浆内线粒体少,但粗面内质网丰富,胞浆内未见桥粒。上皮问可见角化珠。Ⅱ型癌上皮细胞分化很差,细胞异形性明显,细胞间桥粒散在,细胞内桥粒丰富,包裹成团,粗面内质网少。Ⅲ型:癌上皮细胞瘦长,核浆浓缩,细胞间隙较高分化鳞癌宽,细胞间桥粒瘦长且丰富。结论:口腔疣状癌超微结构变化是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多样性的基础,由此推测疣状痛自身可能存在不同的亚型和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口腔疣状癌患者癌组织与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方法:应用 cDNA 芯片技术对4例口腔疣状癌患肯的疣状癌组织及其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的 mRNA 进行检测。结果:在3900条基因中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371条,差异表达基因占9.5%,其中表达增强200条(显著增强56条),表达降低171条(显著降低43条)。结论:口腔疣状癌的发生涉及多基因改变,cDNA 芯片技术能高效研究多个基因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利用人乳头瘤病毒(HPV)公共引物及HPV16型特异引物分析了12例口腔疣状癌中HPV的感染.结果表明9/12例公共引物PCR呈HPV相关序列阳性;4/13例HPV16特异性引物PCR结果阳性,说明HPV参与了口腔疣状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疣状癌是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一种。1948年Ackerman 最先将它作为一型独立的疾病加以描述。现在,疣状癌作为一型独立的疾病已得到公认。到1982年止,国外已报道了400多例,到1985年止,国内对疣状鳞癌的报道尚多局限于临床病理方面。现将  相似文献   

7.
口腔疣状癌(oral verrucous carcinoma, OVC)是一种具有独特组织学改变和生物学行为,有别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的恶性肿瘤,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其首次临床诊断符合率仅为35%,常被误诊为疣状增生、牙源性角化囊肿、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颌骨骨髓炎等疾病。OVC的治疗手段和预后与OSCC不尽相同,误诊和误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制定OVC临床诊治专家共识的目的,是希望减少OVC误诊误治,提高早期诊断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MDM2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腔疣状癌是鳞状细胞癌的特殊类型。它生长缓慢 ,有局部侵袭性 ,很少发生转移。本文作者通过观察MDM2 在疣状癌中的表达 ,对疣状癌的生物学行为做出了新的认识。但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和调节的复杂过程 ,对其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更是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观察和研究 ,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口腔疣状癌VEGF基因蛋白免疫电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从超微定位水平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蛋白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 ,探讨其在口腔疣状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电镜技术检测 13例口腔疣状癌、10例高分化鳞癌和 10例低分化鳞癌VEGF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口腔疣状癌VEGF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和血管内皮细胞核和核膜上 ;在胞浆主要定位于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上。VEGF在正常口腔黏膜 ,口腔疣状癌 ,高分化鳞癌 ,低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0 .0 % ( 0 / 8)、3 0 .8% ( 4 / 13 )、5 0 .0 % ( 5 / 10 )和 60 .0 % ( 6/ 10 )。口腔疣状癌VEGF蛋白的平均染色强度低于高、低分化鳞癌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其染色强度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 (P <0 .0 5 )。高分化鳞癌与低分化鳞癌染色强度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VEGF蛋白在口腔疣状癌的发生及临床表型中起重要作用 ,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口腔疣状癌(oral verrucous carcinoma,VC)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鳞癌,以颊粘膜或牙龈多见,发生于口唇者甚少,现将本院近十年内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口腔疣状癌E-cadherin基因蛋白免疫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超微定位水平检测上皮钙粘附素(E-cadherin,E-cd)蛋白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口腔疣状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电镜技术检测13例口腔疣状癌、10例高分化鳞癌和10例低分化鳞癌E-cd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E-cd在正常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和口腔疣状癌及鳞癌细胞中主要位于胞膜及胞浆上,其中在胞膜主要定位于桥粒,胞浆主要定位于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上。E-cd在正常口腔粘膜、口腔疣状癌、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7/8)、61.5%(8/13)、50.0%(5/10)和30.0%(3/10)。口腔疣状癌E-cd蛋白的平均染色强度与高分化鳞癌间无显著差异,但明显低于正常粘膜组(P<0.05)而高于低分化鳞癌(P<0.05)。结论 E-cd基因蛋白在口腔疣状癌的发生及临床表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口腔癌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通过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在口腔癌中的表达情况 ,探讨TGF β1 与口腔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为利用TGF β1 治疗口腔癌患者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本实验收集口腔鳞癌根治标本 5 8例和 1 0例正常口腔粘膜做对照 ,按照分化程度、浸润方式、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口腔癌中的TGF β1 抗原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口腔粘膜和 5 8例口腔鳞癌标本均表达TGF β1 。但在口腔鳞癌标本中TGF β1 主要在癌细胞周围基质中表达 ,而癌细胞本身不表达TGF β1 。在癌基质中强表达TGF β1 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低 ,浸润能力强 ,淋巴结转移率高。结论 口腔癌细胞本身自分泌TGF β1 的能力减弱或消失 ;而肿瘤基质中旁分泌产生的TGF β1 促进了肿瘤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些口腔粘膜的慢性疾病,诸如口腔粘膜白斑(Oral Leukoplakia简称LK)和口腔粘膜扁平苔癣(Oral Lichen planus简称LP)已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癌前病变。但对由LK和LP恶变而来的口腔鳞癌,在临床上有何特征?在治疗中应注意什么?则还未见报道。本文对1978~1988年间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61例在LP和LP基础上癌变的口腔粘膜鳞状上皮癌的临床诊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脂肪肉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它约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15%。它好发于人体下肢,臀部及腹膜后;而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脂肪肉瘤却非常少见。到目前为止,国外文献报道仅有42例[1,2];而国内文献仅有6例报道。我科近二年收治3例口腔颌面部脂肪肉瘤。本文回顾性分析研究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微波热凝治疗口腔扁平苔藓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微波治疗口腔扁平苔藓(OLP)27例。并追踪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口腔平苔藓经微波热凝治疗。痊愈18例,有效7例,无效2例。结论:微波热凝治疗口腔扁平苔藓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在口腔颌面外科误诊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鼻咽癌临床误诊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 6例病例。结果 误诊原因为 6例病人中 2例未及时作鼻咽部活检 ;2例因病灶位置隐蔽 ,经多次鼻咽部检查方才确诊 ;有 2例鼻咽部虽然经多次检查仍为阴性而取颌下肿块作了活检证实为转移癌灶。结论 鼻咽癌诊断困难原因主要有医生对此病警惕性不够和症状及体征不典型 ,活检取材位置不正确和深度不够。对面颈部包括腮腺区及颌下、颏下肿块患者要仔细检查鼻咽部 ,多次、多部位深取材活检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以及对鼻咽部多次检查阴性而腮腺区、颌下、颏下肿块增大迅速及时进行肿块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系统的主要成份(u-PA、PAI-1及PAI-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的特征。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口腔鳞癌和20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u-PA系统各因子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u-PA系统各因子表达阴性,而在口腔鳞癌组织中u-PA系统表达则呈不均质性。在40例肿瘤中PAI-2阳性表达2例,u-PA系统中u-PA和PAI-1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病理学分级无关(P>0.05)。在21例Ⅰ、Ⅱ期口腔鳞癌中u-PA、PAI-1呈低水平表达,19例Ⅲ、Ⅳ期口腔鳞癌中则呈高水平表达,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颈淋巴结转移者u-PA和PAI-1呈高水平表达,而无转移者则呈低水平表达,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u-PA与PAI-1表达水平显著呈正相关(P<0.05)。结论 u-PA系统的表达异常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及颈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ORAL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明确吸烟与口腔鳞癌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病例组 74例口腔鳞癌患者和对照组 13 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吸烟史进行了调查分析 ,计算优势比 ( OR) ;为排除性别和年龄这两个可能的混杂因素的影响 ,同时对男性患者和 45岁以上患者吸烟史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例组有 43例吸烟 ,3 1不吸烟 ;对照组有 2 9例吸烟 ,10 2例不吸烟 ;OR为 4.9( P<0 .0 0 5 )。在男性患者和 45岁以上患者中 ,OR分别为 6.0和 5 .3 ( P<0 .0 0 5 )。结论 吸烟是口腔鳞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