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郁积的特征是胆汁郁积反复发作。本文报道的26例患者有下述不寻常表现和/或在本病患者中从未报告过;①每侧患者,其胆汁郁积的发作均为刻板的;②15%患者胆汁郁积发作时没有并发瘙痒;③在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者,其胆汁郁积的发作可能是偶然同时发生;④不少良性复发性胆汁郁积患者发现有胆石,而且胆石的存在可能较一般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方法学的进步,对于胆汁生成的机制和肝内胆汁郁积的病理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综述如下。胆汁生成的结构基础胆汁主要由肝细胞生成。与胆汁生成有关的微细结构如下图:  相似文献   

3.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郁积症(BRIC)是以反复发生皮肤搔痒、黄疸为主要表现的良性疾病,间歇期临床症状和肝生化异常均可完全恢复。1959年 Summerskill 与 Walshe二氏对本病首先作了描述,迄至1980年文献记载已有66例,国内尚未见有本病的报道。病因与发病机理本病因未明,可能不是单一病因所致。文献记载一家族中有兄妹、姊妹同患本病或一家三代多例患病。此外,本病在儿童及青年中发病较高,提示其病因可能为先天性,现多认为本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与妊娠肝内郁胆或口服避孕药也有一定的关连。  相似文献   

4.
作者为了探讨熊去氧胆酸(ursodeoxy cholicacid,UDCA)对药物性迁延性肝内胆汁郁积病者的效果,进而探讨 UDCA 对伴随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所出现的胆道系统酶类的影响,共对6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4例患者中3例有黄疸,1例无黄疸但碱性磷酸酶(ALP)高值,另2例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伴胆道系统酶类异常。所有病例服 UDCA 600mg/d,对3例黄疸患者都起到黄疸减退的作用,其中1例因安乃近引起药物性肝内胆汁郁积,曾给强的松40mg/d,效果不佳,总胆红素值增高至28.9mg/  相似文献   

5.
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症,是产科中一种比较多见的并发症。以往西医教材和一些文献报道均认为本病对母婴预后良好,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本病对母婴影响较大。如羊水污染严重、新生儿青紫窒息甚至死胎,并发妊高、子痛、产后出血等,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关于肝内胆汁郁积的发生机制与胆汁形成的生理过程有密切关系,对此有不少研究,文献介绍的材料也很多。近来由于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扫描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各种化学药物和内分泌激素造成实验动物胆汁郁积获得成功,对肝内胆汁郁积的发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目前认为肝内胆汁郁积与胆汁酸的分泌、结合、排泄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这三个环节常常同时受到损害,同时发生作用。关于结合与分泌障碍屡见介绍,本文仅就胆汁酸排泄障碍在肝内胆汁郁积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7.
肉样瘤病常可累及肝脏,由多发性肝肉芽肿组成而在临床上却无明显的肝病症状。表现为肝细胞衰竭和门脉高压等严重肝病者罕见。但是,另一罕见类型为慢性肝内胆汁郁积,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很酷似。本文报道2例由慢性肉样瘤病引起慢性肝内胆汁郁积,是经Kveim-Siltzbach皮肤试验活检组织检查和血清血管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汁郁积症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料:近3年来我院住院治疗的41例肝内胆汁郁积症患者,诊断标准为B超或CT检查均未见肝内胆管系统扩张;直接胆红素人总胆红素≥60%,ALT、GGT、胆固醇均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阴性。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28例,平均年龄64.5岁(61~72岁)叫k老年组(年龄<60岁)13例,平均年龄31.4岁(20~51岁)。两组均给予复方丹参液,酚妥拉明等治疗。统计方法用x2和亡检验。对两组病例的性别、病因、伴发疾病、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了比较。同时对老年组药物性和病毒性肝炎所致肝内胆汁郁积症的胆…  相似文献   

9.
总结16例老年人肝内胆汁郁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26例中青年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药物和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老年人肝内胆汁郁积的常见原因,尤以药物所致者显著增多.老年患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两年龄组胆汁郁积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和预后等并无明显差别,但由于老年患者常伴随多种疾病,特别是胆囊结石,使病情趋于复杂,极易误诊为胆石引起的肝外阻塞性黄疸.因此,对老年黄疸患者应尽早超声探查肝胆系统.以确立肝内胆汁郁积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妊娠性肝内胆汁郁积症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病在我国并非少见,迄今国内报告的病例数已超过535例。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与雌激素急剧增加有关。最近一例患者胸前上肢出现较多的蜘蛛痣及肝掌亦可得到进一步的支持。本病有家族性发生的倾向,同外是44~50%,国内是5. 3%,姐妹,甚至同卵双胎姐妹,母女在孕期皆可患病。谱系调查表明本病的亲代遗传是按照孟德尔优势遗传的模式进行的。家族中的男性可以是携带者,其表现型是被抑制的。从而推测遗传性对性激素过敏或类固醇激素代谢的酶系统有缺陷是引起本病的基础。近年发现智利的 Araucanian 印第安混血种的人发病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1例口服噻苯咪唑后引起严重及持久性的肝内胆汁郁积,死后经病理剖验证实。死者系32岁妇女,因子女中1人发现蛲虫,全家大小于8天内各服噻苯咪唑25毫克/公斤共4次,作为预防。死者服第4剂后数小时出现冷感及发热,2天内全身出现痒疹,4天后巩膜出现黄染及尿色变深,同时有恶心及右上腹轻痛。过去有磺胺类药及青霉  相似文献   

12.
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症(ICP)是孕妇特有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瘙痒、黄疸,肝功能异常,胆酸及碱性磷酸酶升高.ICP占妊娠期黄疸的25%~40%,发病率为0.08%~4%,本病可导致23%胎儿窘迫,36%~37.2%胎儿早产,使围产儿死亡率高达11%~20%.笔者采用健脾利湿中药治疗ICP 1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总结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肝硬化合并肝内胆汁郁积症的临床疗效。选择 35例住院病人 ,均诊断为肝炎肝硬化 ( 2 3例有腹水 ) ,且血清总胆红素为 ( 189~ 658) μmol/L。中医辨证主证均为血瘀 ,部分病例有兼证 ,以活血凉血 ,行气破血 ,扶正固本和清热解毒等为原则进行组方 ,辅以西医支持及对症治疗 ,疗程 8周。疗效判断标准 :疗程结束后 ,血清总胆红素降至 51μmol/L以下者为显效 ;降至 51~85μmol/L之间者为好转 ;仍 >85μmol/L者为无效。结果表明 ,显效 2 6例 ,有效 5例 ,总有效率为 88.57%。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值、有…  相似文献   

14.
药物过敏性肝炎、急性甲、乙型及非甲非乙型肝炎合并胆汁郁积病人的末梢血淋巴细胞分别用过敏原药物、HBsAg 及 PHA 等特异性刺激,可产生一种淋巴因子,该因子能诱发实验动物的急性肝内胆汁郁积,因而称为胆汁郁积因子(Cholestatic factor-CF)。现已确认胆汁郁积病人血清和肝组织  相似文献   

15.
茵陈丹芩汤治疗妊娠肝内胆汁郁积症1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妊娠肝内胆汁郁积症是在妊娠期间以黄疸和皮肤搔痒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高危妊娠,可致早产、胎儿宫内窘迫、围产儿死亡和产后出血等,近年来,笔者应用自拟茵陈丹芩汤治疗此类患者共1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胆汁郁积性肝炎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herlock 提出,胆汁排泌是由毛细胆管、毛细胆管周围的细胞质(微丝,微管、紧密联合、桥粒)、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高尔基体)及一些细胞内的转运囊泡所组成.胆汁的排泌与包括肝细胞血窦膜面在内的整个肝细胞器的功能活动有关.当肝细胞内胆汁压力大于毛细胆管腔内压力的100倍时,肝细胞就向毛细胆管分泌胆汁,这种胆汁流的形成是由依赖  相似文献   

17.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郁积(BRIC)是在无其他异常的病人中,以突然发生严重的胆汁郁积、几周后又自行消退为特征。迄今,所有试用过的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消胆胺、苯巴比妥和S-腺甙甲硫氨酸的效果均不满意。晚近,Bijleveld等报告BRIC患者的胆汁酸池缩小,  相似文献   

18.
我院1982年~1984年共收治妊娠黄疸147例,其中16例经肝穿刺病理检查确诊为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症,仅次于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本文就此16例临床表现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年龄:24~31岁。初产妇14例。晚期妊娠15例。家族妊娠黄疸史、妊娠黄疸复发史均阴性。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尿黄占100%,皮肤搔痒占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熊去氧胆酸(UDCA)可用于治疗其他胆汁郁积性肝病,并且对成人、儿童无严重副作用,作者对UDCA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的有效率和安全性进行了小样本开放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妊娠病毒性肝炎(VHP)和妊娠肝内胆汁郁积症(ICP)分别占孕期黄疸的40%和20%以上,两病在隔离、治疗、预后、阻断母婴传播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在国家重视围产期保健的今天,两病的鉴别更显重要。爱将59例VHP(急黄42、急无黄9,慢迁4、慢活1、暴肝1、肝炎肝硬化2、38例在院分娩,12例曾肝穿)和13例ICP(8例在院分娩,3例曾肝穿)的资料作一比较,冀找出鉴别要点。1.上消化道症状:VHP57.6%有之,32.3%症状明显,ICP7.7%有之(P<0.01),且症状轻微,为早期重要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