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本院60例冠心病患者和60例非冠心病的颈动脉B超声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75.0%(45/60),对照组为26.7%(16/60)。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组11例轻度狭窄,17例中度狭窄,32例重度狭窄,观察组IMT和斑块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可用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指标,但它与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重构间的关系,对90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的住院病人,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表明:①冠脉狭窄轻度(<50%)、中度(50%-75%)、重度(>75%)均可见血管重构,狭窄处血管面积分别为13.8&;#177;4.9mm^2、15.9&;#177;14.2mm^2及15.8&;#177;115.5mm^2,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②脂质性斑块可见明显的血管重构(P<0.05),脂质性、纤维性及钙化性斑块狭窄处血管面积分别为16.7&;#177;4.6mm^2、13.1&;#177;3.9mm^2及13.9&;#177;5.3mm^2,而参考血管面积分别为12.0&;#177;4.0mm^2、12.8&;#177;3.6mm^2及12.9&;#177;4.2mm^2。③61条血管为偏心性斑块,34条血管为同心性斑块,其狭窄处血管面积分别为16.1&;#177;3.6mm^2和13.7&;#177;5.1mm^2,参考血管面积为11.87&;#177;3.80mm^2和12.93&;#177;4.67mm^2。偏心性斑块可见明显的血管重构(P<0.05),同心性斑块血管重构不明显(P>0.05)。结论:血管重构与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关系,而与斑块的性质及形态有着明显的关系,偏心性斑块和脂质性斑块可见明显的血管重构。因此,由于血管重构,血管内超声可显示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冠脉造影可无明显狭窄表现。  相似文献   

3.
陈燕  常志文 《首都医药》2003,10(8):35-37
目前己知许多因素均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20世纪70年代Ross R等人提出损伤反应学说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基础,此学说涵盖了脂肪浸润学说、血小板聚集学说和血栓形成学说等,认为各种危险因素最终的作用都是损伤血管内膜,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此后许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4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观察组)和4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照组)接受64层螺旋CT检查,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两组肾功能、FBG、LDL-C、HDL-C和TC等相关指标,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两组FBG、LDL-C、HDL-C和T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BUN和SCr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与BUN和SCr呈正相关(r=0.638、0.763,P<0.01),对照组中尚未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与BUN和SCr存在相关关系(r=0.037、0.080,P>0.05)。结论肾功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一个较好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根据卫生部最新统计,位居我国人口死亡疾病谱中前三位的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道疾病。三者约占死亡人数的72%。糖尿病作为代谢性疾病,患病率在不断的逐年成长,根据调查结果统计,我国约有3000万糖尿病患者[1]。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断增多,糖尿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是一般人群的2~4倍,并且其危害性较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明显加大。早在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就提出了“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的理念[2]。本文就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治疗予以阐述。1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尚不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TG)对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血管病变范围的影响。方法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并植入金属支架的1367例患者按TG测定结果分为三组:I组TG〈1.70mmol/L(n=748),Ⅱ组TG≥1.70mmol/L、≤2.25mmol/L(n=279),Ⅲ组TG≥2.26mmol/L(n=340),分析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水平越高、年龄越轻,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越高,I组患者既往心肌梗死患病率高于Ⅱ、Ⅲ组(P〈0.05);三组间的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HDL—C、空腹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三组患者的病变血管范围、冠状动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水平对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病变血管范围无影响,不是CHD严重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见影响因素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性,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9年1月入住我院的疑诊冠心病并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276例,根据冠脉CTA结果将其分为正常、轻度粥样硬化及冠心病三组,用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常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X^2=14.394,P=-0.006)、高血压(X^2=6.445,p=0.040)、总胆固醇(X^2=8.464,P=0.015)、甘油三酯(X^2=7.084,P=-0.029)、低密度脂蛋白(X^=2=6.399,P=0.041)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影响;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Wald=14.433,P=-0.000)、吸烟(waid=7.425,P=-0.007)及总胆固醇(Wald=4.637,P=0.031)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较其它因素更大。结论本研究发现年龄、吸烟及总胆固醇是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可控危险因素给予积极有效的控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治疗依从性,能更有效地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指位于心肌表面与脏层心包之间的脂肪组织,包绕着冠状血管的主要分支,与心肌及血管并无明显的解剖界限.心外膜脂肪组织的量可由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心外膜脂肪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密切相关.关于心外膜脂肪转录组的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开辟了新的途径,心外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 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并经颈动脉B超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冠状动脉狭窄组和正常组(对照组) ,再根据狭窄程度分成三个亚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结论:对中年以上,尤其有多种危险因素者需行颈动脉B超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筛选冠心病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震  李海滨  刘坤申 《河北医药》2004,26(5):385-386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与人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10 2例胸痛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对照组 2 8例、病变组 74例 (单支病变组 3 2例、两支及以上病变组 42例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各组血清HCMV IgM抗体 ,并对各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 2 8例中HCMV IgM抗体阳性 4例 ( 14 .2 8%) ,病变组74例中阳性 3 2例 ( 4 3 .2 4%)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且两支及以上病变组HCMV IgM抗体阳性率 ( 5 7.14 %)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 ( 2 5 %) (P <0 .0 5 )。HCMV IgM阳性患者冠脉积分明显高HCMV IgM阴性患者 (P <0 .0 0 5 )。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52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患者,术前抽血检测其肺炎衣原体抗体。结果 36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中,肺炎衣原体抗体阳性22例;16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中,肺炎衣原体抗体阳性3例,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5)。结论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刘淼 《中国实用医药》2013,(11):170-171
目的探讨降低血脂与抗血小板凝集联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口服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同时口服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及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脂、炎症水平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结果血脂指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等血脂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炎症指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s-CRP及MM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低血脂与抗血小板凝集联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同时改善患者脂质代谢功能和抗炎功能,增加斑块稳定性,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9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259例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为不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单纯心肌桥组)122例和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13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结果289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出心肌桥259例,心肌桥检出率8.96%。男性心肌桥检出率为4.46%,女性心肌桥检出率为4.50%,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8例为前降支肌桥。单纯心肌桥组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患者性别、肥胖、高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高龄、吸烟史、高血脂、高血糖、家族史是其危险因素;与单纯心肌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好发于前降支,高龄、吸烟、家族史、高血脂、高血糖与冠状动脉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性别、肥胖、高血压与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王连生  尹航等 《江苏医药》2000,26(4):292-293
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术后再狭窄 (RS)发生机制和防治手段的探讨 ,一直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全世界对RS的防治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新近血管内放射防治PTCA术后RS的初步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就血管内放射防治PTCA术后R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血管内放射防治PTCA术后RS的机制PTCA术后RS形成的生物机制目前大多认为是血管对创伤性治疗的一种同伤口愈合过程相同的病理反应 ,主要包括 :内膜增生、血管重构 (remodel ing)和基质生成。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手术后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9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PCI手术治疗患者的病历502例,通过拟定若干指标(年龄、体质量、血脂、病变部位、用药情况等)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在28~92岁之间,男376例,女126例,其中50~70岁发病率最高.占82.1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各占63.17%、53.98%和31.27%;PCI术后再狭窄96例,占19.12%;PCI术后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并与抗高血压类、调血脂类等药物合用.结论:该院PCI术后临床用药状况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14 7例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同时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 ,根据颈动脉检查的结果分为 6组 ,比较不同组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内膜出现不同程度粗糙增厚粥样硬化改变者 119例 ,其中 75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 (6 3.0 3% )。而颈动脉检查结果内膜正常的 2 8例患者中 ,只有 1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 (35 .71% )。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P <0 .0 1)。 结论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的病理改变与冠状动脉内膜病变正相关 ,可以作为基层医院评测冠心病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5例冠心病患者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体检的45例无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全部患者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EDD)、颈动脉斑块数、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数、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EDD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病具有紧密联系,两者是临床预防冠心病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患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CAS患(CAS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对照组)各16例,提取其外周血白细胞DNA,纯度检测合格后用地高辛标记的端粒探针行Southem杂交,经图像分析系统扫描和软件分析后测得端粒长度。结果 CAS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2.431,P=0.021)。结论 CAS患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缩短支持动脉粥样硬化(AS)是系统性慢性炎症的观点,且结合其他研究提示端粒可能在AS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肾血管性高血压犬中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的区别.方法 10只雄性beagle犬随机均分为缩窄组及假手术组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术后1年经彩超证实颈动脉有粥样硬化形成后,分别对2组犬的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行DSA及病理上H&E、苏丹Ⅲ及MOVAT染色观察,比较其粥样硬化特征的区别.结果 术后3月始,缩窄犬的平均收缩压(SBP)由术前的(138.80±9.20) mmHg升达峰值(171.20±3.56) 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后,5只DSA上缩窄犬有4只发现颈动脉有狭窄,有3只出现冠状动脉壁不光滑,但无明显狭窄(P<0.05);病理上缩窄犬颈动脉观察到由平滑肌细胞、蛋白聚糖和胶原纤维形成增殖性斑块,很少含脂质;冠状动脉内膜下观察到有脂质沉积,无明显细胞增殖现象.假手术犬两者均没有发现粥样硬化征象.结论 肾血管性高血压犬中颈动脉易形成主要含平滑肌细胞、蛋白聚糖和胶原纤维的增殖性斑块,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不明显,只在内膜下有少量脂质沉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1年5月期间确诊的29例冠心病患者的心脑血管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造影结果将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狭窄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比较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分布差异性不大(P>0.05);重度狭窄组的Califf危险记分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1);脑动脉中重度狭窄比例方面Califf危险记分≥2分组显著高于0分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分布较为一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脑动脉的狭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