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T—T改变(一)ST改变的机制与分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T段在心电图上从 QRS波终末至 T波开始 ,正常时位于基线上。在体表心电图上 ,最容易产生错误分析的是 ST段和 T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ST段和 T波常依据描述而不是所测的值 ,这就需要对其有足够理解以减少误诊。1 . ST段形成机制和 ST段改变分类ST段相当于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 2相 (缓慢复极期 ) ,位于基线上意味着心室复极平台 2期无明显电位差。ST段改变包括时程延长或缩短 ,或从基线向上或向下偏移 ,也可伴有 T波改变。其中 ST段偏移又分为 :原发性 ST段改变和继发性 ST段改变。前者与心肌复极有关 ,后者与心室肌复极无关。2 …  相似文献   

2.
正常心电图(ECG)的一个心动周期是由除极和复极二个基本过程组成。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QRS波群结束至T或U波结束代表心室复极。心室复极波段包括J波、ST段、T波和U波。最近有关心肌细胞电生理异质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对心室复极波段的离子和细胞机制有了深刻的认识。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及临床意义加以简述。  相似文献   

3.
正常心电活动由心肌除极和复极两部分组成。心室除极指心室肌激动的过程,心电图表现为QRS波。而心室复极指心室肌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心电图表现为J波、ST段、T波和/或U波。临床上常用QT间期代表心室复极。心室复极异常可引起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例如,长QT综合征,无论是遗传性或  相似文献   

4.
QT、QTU间期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QT间期是QRS波起始至T波终末部的时间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过程。QT间期的改变主要与心室复极化有关,其中ST段相当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这一间期的长短呈心率依赖性。T波反映3相快速复极过程,该间期受自主神经张力、血钾浓度以及心脏本身病变等因素的影响。当  相似文献   

5.
心电图心室复极波的细胞离子流机制与临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心电图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无创性检查手段。虽然心电图不是直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但其每一个波形都反映了心脏电场在体表电位的变化。心电图的波形可分为两大类, 即除极波和复极波。心室的除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 波,心室的复极波则为J波、ST段、T波和U波。过去二十年中,对跨心室壁电学不均一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心室复极波的离子和细胞学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本文着重就心室复极的心电图信号——J波、ST 段、T波及U波的细胞电生理和离子流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的心电图表现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ST段即ORS波的终点至T波开始,反映心室去极化终末至复极开始之间的无电位变化时段,ST段变化分为抬高和下移两种。  相似文献   

7.
一.正常心脏的心室除极和复极正常心脏,窦房结发出冲动后,电激动使心房除极产生P波,与此同时,电激动沿结间束下传至房室交界区并缓慢传导经过该区。此后,电激动便沿着左、右束支迅速下传至心室,使心室除极产生QRS波,之后心室复极产生ST段和T波。这样,每个心动周期,依次在心电图上出现P波、PR间期、QRS波、ST段和T波。左束支粗短、右束支细长,故心室最早开始除极的部位,即电兴奋最早部位是室间隔左侧中下1/3处,由此整个心室开始除极,除极的大致顺序如图1  相似文献   

8.
ST段改变的形态学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电图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任何能影响心室复极的因素都能引起ST段的形态学改变.特异性ST段的改变是指ST段改变与特定原因相关,而非特异性ST段改变是指ST段的改变缺乏特定的原因.非特异性ST段改变并非不重要,但需要进一步的动态观察以便确定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心电图心室复极波段异常的细胞学机制与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图每个心室激动波都是由除极和复极二个基本过程组成。心室复极波段包括:J波、ST段、T波和U波。近年来,异常J波、ST段抬高、T波双峰、T波电交替、QT间期延长、QT间期缩短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已引起临床关注,如异常J波与心室颤动(简称室颤)、Brugada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短QT间期综合征等已成为临床心律失常研究的热点。笔者简述这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自主神经与T波改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电图的T波代表快速的心室复极。心室复极过程中,多数的复极电位相互抵消,故T波实际反映未被抵消的心室复极电位差。任何影响3相快速复极的因素,都可引起T波改变。心室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推进,而心室复极则从心外膜向心内膜推进。所以,正常时T波的极性和Q R S波群的极性应一  相似文献   

11.
ST段是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时段,相当于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正常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也有轻微的偏移,但ST段抬高在V1-V3导联不超过0.2mV,V4-V6及肢体导联不超过0.1mV;ST段下移不超过0.05mV;时限0.05—0.12s。  相似文献   

12.
T波形成机制与T波改变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T波是心室复极顺序发生细微变化的敏感指标。 T波异常是一常见现象 ,它可见于正常人 ,也可见于轻重不一的心脏疾病以及心外疾病。1 .T波形成机制1 .1心室阶差超强电休克可使心室肌同步除极 ,心电图上仅有 T波而无 QRS波 ,该 T波面积即代表心室阶差。它主要来自复极的非均一性 ,依赖复极速率的不同而不是心室肌激动顺序。局部动作电位的轻微变化可引起 T波形态明显的改变 ,但 T波变化并不一定与异常复极的心肌面积成比例 ,因为某些心电向量抵消和不同复极部位对 T波影响可不同。1 .2 M细胞近年研究表明 ,存在于心室壁中层的 M细胞对 T…  相似文献   

13.
ST段抬高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ST段是QRS波终点至T波起点的线段,反映心室肌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曲线上为2相。相当于缓慢复极期,其形成主要是Ca^2 缓慢内流的结果。正常情况下,ST段亦可抬高,肢体导联和V4~V6导联不应超过0.1mV,V1~V3导联不应超过0.3mV。ST段抬高程度超过正常范围是心肌损伤的心电图特征性表现,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ST段是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连段。相当于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正常ST段多为一等电线,有时也有轻微的偏移,但ST段抬高在V1~V2导联不超过0.3mV,V3导联不超过0.5mV,V4~V6及肢体导联不超过0.1mV。J点后60~80ms处ST段抬高大于等于0.1mV,右胸导联大于等于0.25mV,左胸导联大于0.1mV为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对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门诊确诊的98例早期复极综合症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发于青年男性,在老年男性及女性中的发病较少。主要表现为ST段抬高及T波改变。在患者运动结束后记录的即时心电图中,有86例患者的ST段和T波振幅回降到等电位线,其余患者的ST段出现了轻微压低,未见T波倒置现象。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遇到ST段抬高且伴有高耸对称T波的心电图时.要注意结合患者的临床状况及其它检测结果对疾病类型进行合理判断。  相似文献   

16.
ST段改变与测量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电图ST段代表心室除极后心室肌的缓慢复极时间,这时心室肌细胞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正负离子的跨细胞膜的移动处于平衡状态,使跨膜电位变化甚微,因而呈等电位线.  相似文献   

17.
在心电图中T波是代表心室晚期复极的电位变化,相当于动作电位曲线的3位相,为心室复极波。凡能影响心室复极及除极的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引起T波改变。所以T波改变在心电图分析中既是一常见现象,也是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具体分析的重要部分。1 正常T波 在正常心电图中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同(简称同向)。从向量角度讲即在额面和横面T向量与QRS向量趋向相同方向。在正常心电图中Ⅰ、Ⅱ、V_4-  相似文献   

18.
高耸T波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念 T波与心室肌动作电位3相曲线相一致,代表快速心室复极末期的电位变化。正常T波形态平滑呈半圆形,两肢不对称,前半部平缓后半部陡峭。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9.
至今,早复极的定义及分型尚未统一。2012年,Heng根据QRS波的终末顿挫与切迹的振幅,以及J点振幅等条件,将早复极分成5种类型。[早复极的分型](1)Wasserburger于1961年提出:早复极是指胸前V4~V6导联QRS波与ST段交界处的J点抬高,伴有ST段呈凹面向上型抬高,T波对称,QRS波终末  相似文献   

20.
Q-T间期是QRS波群、ST段及T波时间的总和,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所需要的时间。长Q-T间期易诱发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而短Q-T间期近年来亦认为可致心律失常性猝死和临终前的心电图改变,也是一种严重的心电现象〔1〕。本文报告3例因ST段缺失致短Q-T间期综合征。例1男,43岁,晕厥原因待查入院。入院后晕厥发作时心电图示心室颤动(图1Ⅱa),经电击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心率47~48次/min,P-R间期0.20s,QRS波群时间0.14s,QRS波群结束后立即出现T波上升肢,ST段消失,Q-T间期0.28s,为预测值的63%[Q-T间期预测值计算方法为656÷(1 心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