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解剖资料  成年男尸 ,约 5 0岁。解剖中发现双侧巨大腹股沟直疝疝内容进入阴囊 ,疝内容物均为大网膜及小肠。左侧直疝由腹股沟内侧窝向前突出 ,穿过下腹壁薄弱肌层及腹外斜肌腱膜 ,越过腹股光韧带前方下降至阴囊直达其底部 ,精索及睾丸位于疝囊后外侧。疝囊颈呈圆形 ,前后长径和左右宽径均为 5cm。右侧直疝由腹股沟韧带内侧窝向前下突出 ,经腹股沟韧带纤维束间隙 (内侧部分即为腹股沟浅环处 )突出 ,进入阴囊直至其底部 ,精索及睾丸位于疝囊前内侧。疝囊颈呈椭圆形 ,前后长径5cm ,左右宽径 4cm。左、右疝囊颈内侧毗邻膀胱 ,前外侧…  相似文献   

2.
右侧腹股沟直疝疝出腹股沟管皮下环,经精索后方达阴囊的睾丸下端水平,甚属罕见。作者在尸检中发现1例,报道如下。男尸70岁。双侧腹股沟内侧窝底的腹膜向前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的疝囊,经海氏三角达腹股沟管皮下环浅表。右侧疝囊经精索的后方向下伸入阴囊,达睾丸下端水平。此囊呈长袋形,大小为10cm×3cm×3cm(附图)。囊壁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切开囊壁,见大网膜经疝囊颈(直径1.5cm)突入囊腔的上部。囊壁内面不光滑,有一些胶状物沉淀。推测患者生前存在腹股沟直疝合并交通性积液。左侧疝囊在精索的前方,向下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腹股沟斜疝和股疝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经手术证实的腹股沟斜疝和股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盆腔CT检查,分析16排螺旋CT鉴别诊断腹股沟斜疝和股疝的准确性,观察疝的位置、走行、形态、内容物、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等影像学特征。结果 16排螺旋CT鉴别诊断腹股沟斜疝和股疝的灵敏度为92.13%(82/89),特异度为90.63%(29/32),准确率为91.74%(111/121)。73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存在腹股沟管扩大征象61例(83.56%),腹股沟管深环不同程度扩大46例(63.01%),轴位、冠状位见82个疝囊位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前侧52个(63.41%),前内侧30个(36.59%),矢状位见疝囊源于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前方。股疝患者轴位可见疝囊起源于腹壁下动脉内下方,位于股静脉内侧或前内侧,疝内容物位于耻骨结节后外象限,冠状位可见疝囊位于"影像学股三角"内,矢状位可见疝囊位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结论腹股沟斜疝和股疝在16排螺旋CT检查中有特征性的图像表现,CT鉴别诊断腹股沟斜疝和股疝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腹股沟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为腹股沟直疝.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加用疝囊颈结扎治疗老年性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选择60岁以上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用开放式经前路疝囊颈结扎并将补片伴状网尖端固定于结扎线处,成型补片平铺于精索后,并缝合固定于耻骨结节、联合腱、内环及腹股沟韧带。共修补腹股沟疝62例64侧,其中斜疝54例(双侧疝2例,复发疝3例)。直疝7例,滑疝3例。结果:全组均痊愈。平均住院时间10天。术后无发生切口感染及阴囊积液并发症。3例发生尿潴留。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除应用常规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法外,加用疝囊颈结扎,并将补片缝合固定,对固定补片,避免移位,减少术后复发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Lichtenstein式无张力修补术在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应用人工网片实行无张力疝修补术逐渐得到广大外科医师的认同。2003年6月~2007年12月,我们应用Lichtenstein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18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18例,其中腹股沟斜疝86例,直疝30例,斜疝嵌顿2例。年龄26~80岁,单侧发病110例,双侧发病8例;男113例,女5例。1.2手术方法①手术在局部麻醉下或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下进行,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5~6 cm,将精索及其上的提睾肌纤维从腹股沟管后壁和耻骨上分离,通过分离提睾肌纤维(斜疝)或提拉精索(直疝)游离疝囊,将疝囊分离至颈部,疝囊内所有的疝内容物回纳至腹腔内,疝囊本身回纳到腹膜前腔隙。较小的和中等大小的疝囊翻转回纳至腹膜前腔隙内,不需缝合结扎。巨大直疝时,翻转疝囊后,用荷包缝合将其固定。巨大的滑入阴囊的疝囊可沿腹股沟管在其中点处横断,疝囊的远端部分开放,近端部分则进行缝合结扎。将网片内侧端剪成圆弧形,与腹股沟管内侧端形状一致。将网片放置于腹股沟管的后壁,用不可吸收的单股缝线将其圆角缝合在耻骨上的腹直肌鞘,采用连续缝合,将网片下缘缝合在腹股沟韧带上,...  相似文献   

7.
王东升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3):746-746
腹股沟疝在外科临床上是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一名外科临床医生是经常遇到的。临床上多数医生对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的鉴别是下了一番工夫的,笔者记得自己做实习医生时带教老师也对其进行了仔细的鉴别,对一些不易鉴别的病例往往是争论不休,面红耳赤,有时还做了病例讨论。实际上临床上有许多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病例术前是鉴别不清楚的,只有在手术中得到证实,也就是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是斜疝,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是直疝。  相似文献   

8.
1病例摘要
  患者,王某,男,25岁,主因右腹股沟区饱满,出现可复性肿物一年,于2012年5月10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右腹股沟区可触及5cm ×4cm ×3cm的肿物,不坠入阴囊,质软,界限清楚,光滑,无压痛,其上可闻及肠鸣音,透光试验阴性,用手上推肿物还纳入腹腔,还纳后压迫内环处,增加腹压,肿物不突出,解除压迫,肿物又出现。腹股沟外环口增大,可容2横指,阴囊正常,诊断为右腹股沟斜疝。经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术中于精索内上方找到“一囊袋”,打开见其壁厚,内有少量淡黄色液体,内口直径约0.3cm,其周围为结缔组织,向下不通阴囊。鉴于以下原因,考虑该囊不是疝囊:①该囊较小,比术前发现的囊性肿物小的多。②囊内为淡黄色液体,并无大网膜或肠管等疝内容物。该囊内环口很小,不可能造成临床上较大的可复性肿物,所以暂放弃剥离,于其内上方找到疝囊打开,见其内有大网膜,肠管已还纳,该内环口可容一指有余。腹壁下动脉位于其内侧,可探及假内环口位于其外下方约1cm处。术中诊断:右腹股沟斜疝合并右交通性精索鞘膜积液。先常规处理疝囊并高位悬吊,再将精索鞘膜部分切除,翻转缝合,假内环口缝合关闭,最后,行佛格逊氏法疝修补。住院7d 痊愈出院。术后随访一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0岁。左腹股沟包块8月余,进入左阴囊,还纳后局部仍壅肿,压迫内环包块不出现,在连硬麻醉下行左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及提睾肌,有较多腹膜外脂肪包裹疝囊和精索囊,并突出于外环口处。打开疝囊,于内环口内侧扪及腹壁下动脉.膀胱左侧壁有D=5cm的憩室,与疝囊后壁及腹膜外脂肪紧密相贴。分离疝囊后壁损伤膀胱,有尿液溢出,立即修补膀胱。修补腹横筋膜4针,行Halsted修补术,皮下置皮片一条,留  相似文献   

10.
1 病历报告患者 ,男 ,72岁。因右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 4年于 2 0 0 3年 9月 9日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好 ,心肺腹无异常。站立位 ,右腹股沟可见隆起性梨形包块 ,大小约 15cm× 10cm×8cm ,质软 ,呈囊性感 ,无明显压痛 ,外环口明显扩大 ;嘱其平卧 ,包块能消失 ,压迫内环口嘱其站立 ,包块不出现 ,松开内环口包块再次出现。入院诊断 :右侧腹股沟斜疝。常规术前检查后择期行右侧腹股沟疝巴德补片无张力修补术。术中见疝囊位于精索前内侧 ,囊壁较薄 ,呈灰白色 ,约 12cm× 6cm×5cm ,无疝内容物 ,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直疝三角处缺损较大 ,约 3cm×…  相似文献   

11.
1患者,男性,65岁,因发现双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以“双侧腹股沟直疝”收住院。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见右侧外斜肌腱膜变薄,游离精索,沿精索方向纵形切开提睾肌,令病人咳嗽见一半球形疝囊随病人咳嗽而膨出。游离疝囊时发现其内侧壁外有较多脂肪组织且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在腹股沟疝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9例(54侧)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行术前超声检查,确认腹壁下动脉与腹股沟疝囊颈的解剖位置关系,若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即为斜疝,若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功脉内侧即为直疝.同时测量疝囊颈的大小,并与术中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诊断腹股沟斜疝47侧,直疝4侧,股疝1侧,漏诊2侧,误诊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6.3%,斜疝和直疝的分型诊断准确率为98.0%.超声测量疝环内径值与术中测量值的相关系数为0.94.结论:超声能较准确地诊断腹股沟疝,并能有效地指导腹股沟疝的修补.  相似文献   

13.
腹外疝是指内脏器官或组织,经过栗一正常或不正常的孔隙进入腹壁突出体表的伴或不伴症状的疝出物。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的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腹股沟疝就是指发生在这个区域的腹外疝①。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腹股沟斜疝是指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内环(深环),向内、向下、  相似文献   

14.
腹股沟斜疝腹横筋膜修补术98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 10月~ 2 0 0 1年 12月 ,我院采用腹横筋膜重叠缝合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 98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98例 ,男 80例 ,女 18例 ;年龄 2~ 82岁。其中复发疝 2例 ,双侧疝 12例。1.2 手术方式 ①高位缝扎疝囊 :按常规切开皮肤和腹外斜肌腱膜 ,在游离精索后 ,打开疝囊并回纳疝内容物 ,离断疝囊 ,于近端高位作内荷包缝合加贯穿缝扎。②缩小深 (腹 )环 :游离精索至深环处。牵开精索 ,分离腹横筋膜移行的精索内筋膜 ,用示指伸入深环 ,触摸腹壁下动脉的位置。在深环上下缘间断缝合腹横筋膜数针 ,缩紧深…  相似文献   

15.
腹股沟斜疝是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经过腹股沟管,再由腹股沟管的外环(皮下环)突出者为斜疝.斜疝可经外环进入阴囊.我院普外科自2008年10月以来共收治腹股沟斜疝嵌顿疝患者80例,其中2例因未及时就诊病情危重入院后抢救2h死亡,其余的患者经我科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全部治愈出院,现就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腹壁疝、腹股沟疝及股疝的超声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彩超检查依据肿块内容物、动态变化、血管,与周围组织、腹壁下动脉及精索、阴囊的关系,确定或排除疝的诊断.腹股沟疝、股疝及直疝的声像图表现可归纳为;疝囊内容物为肠管呈多层中强回声,肠壁有多条彩色血流,腔内气泡为动态点状强回声.  相似文献   

17.
腹股沟疝是指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内、向下进入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皮下环,可突入阴囊内或大阴唇前端的疝。它是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腹股沟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约占腹股沟疝的90%,是由于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形成。  相似文献   

18.
腹股沟斜疝的发病机理与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股沟斜疝指疝的内容物由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经过腹股沟管穿出外环,进入阴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腹股沟疝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高频超声于仰卧位及站立位时探测腹股沟疝情况,确定疝的发病部位,观察疝囊的外形、走向、与腹股沟韧带的关系、与精索的关系、与腹腔相通处、与阴囊的关系、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结果112例腹股沟疝全部经手术证实,其中斜疝98例,直疝6例。股疝8例。术前超声检出110例,检出率98.2%(110/112),漏诊1例,占0.9%(1/112),误诊1例,占0.9%(1/112)。结论高频超声能对腹股沟疝的类型作出较准确的鉴别,并能确定疝内容物、疝是否有嵌顿绞窄,还能将腹股沟疝与其他腹股沟区包块作出准确鉴别,可作为腹股沟疝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巨大斜疝1例     
患者,男,75岁。因会阴及阴囊巨大肿物胀痛不适40余年于1995年3月30日入院。查体:消瘦,腹股沟区及阴囊皮肤高度膨胀,有一约30cm×12cm肿物。可移动,柔软,光滑,与皮肤无粘连。站立时较大,平卧后可部分自行还纳人腹腔。阴茎被肿物包藏,尿液从肿物内溢出。腹壁松驰,外环口能容纳5指,肿物叩诊呈部分鼓音,闻及明显肠鸣音。诊断:双侧腹股沟完全性巨大型斜疵。人院后行平行于腹腔沟的双侧斜切口各约15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剪开腹外斜肌健膜,钝性分离腹股沟韧带,显露并游离精索,沿精索方向纵行切开提睾肌,见疵囊膨大饱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