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老年病区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携带多重耐药相关基因的情况,为耐药性监测及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筛选解放军总医院2008-2010年自临床分离的120株不重复鲍曼不动杆菌,患者平均年龄85(65~95)岁.使用Whonet 5.6软件分析其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方法检测10种耐药相关基因(blaOXA-51-like、blaOXA-23-like、blaOXA--24-like、blaOXA-58-like、blaTEM、blaampC、armA、ISAba1、intI1和intI2),依据耐药基因的检出情况,分析并命名相应的耐药基因谱(RGP).结果 上述120株鲍曼不动杆菌除了对多黏菌素B的敏感率超过90%以外,对其他15种抗生素均具有较高的耐药率(70.8%~97.5%);耐药相关基因blaOXA-51-like、blaOXA-23-like、blaOXA-58-like、blaTEM、blaampC、armA、ISAba1和intI1的阳性率分别为100%、81.7%、0.8%、10.8%、91.7%、81.7%、86.7%和83.3%,未检出blaOXA-24-like和intI2;共发现18种耐药基因谱,其中多重耐药谱RGP1(blaOXA-23-like+blaampC+armA+ISAba1+intI1)所占的比例高达60.8%.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相关基因携带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非常严重;应积极、有效、合理地防控和治疗老年住院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与临床医师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Fournier等[1]对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耐药株AYE和敏感株SDF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 resistance A.baumannii,MDRAB)菌株AYE中,有大小为86kb的耐药岛,命名为AbaR1。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不同来源的MDRAB菌株中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CU内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携带耐消毒剂基因的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PDR-Ab进行耐消毒剂基因的检测与分析。结果 75株PDR-Ab中73株携带耐消毒剂基因qac E△1-sul I,检出率为97.3%(73/75);12株携带qac A/B,检出率为16.0%(12/75);8株携带qac G,检出率为10.7%(8/75);未检出qac C或qac J基因阳性的菌株。结论 ICU内PDR-Ab耐消毒剂基因检出率高,主要以qac E△1-sul I为主,提示PDR-Ab可能对消毒剂存在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耐药机制及抗菌药物组合对其的体外抗茵效应。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3年6月分离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共30株,利用脉冲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型。测定抗茵药物单药及组合用药的抑茵浓度,判别药物作用类型。结果30株MDRAB根据PFGE条带分析发现属于同一克隆A。体外联合作用中利福平+多粘菌素B,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协同比例大。米诺环素+利福平,氨苄西彬舒巴坦+妥布霉素、头孢他啶+环丙沙星有较高的相加作用。有些出现协同拮抗作用。结论30株MDRAB根据PFGE条带分析发现属于同一克隆A,说明为同一克隆株的播散流行。利福平+多粘菌素B存在较高的协同作用,在严重MDRAB感染情况下可以考虑应用。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也有较高的协同作用,部分菌株的试验中有拮抗作用,可能由于存在adeS基因,应用这两类组合时要考虑茵株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5.
6.
鲍曼不动杆菌分布特征及耐药趋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为临床使用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统计分析27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耐药状况。结果273株鲍曼不动杆菌中,252株来自痰及支气管吸出物(占92.3%),其次为伤口分泌物12株(占4.4%)。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科室ICU病房检出率最高,占40.7%,其次为呼吸内科,占16.1%。273株鲍曼不动杆菌中,48株鲍曼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10.0%),氨苄青霉素(97.0%)耐药率最高。慢性肺部疾病和脑血管疾患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的主要基础疾病。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多来自于痰及支气管吸出物标本,感染率最高为ICU病房,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控并防治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含舒巴坦制剂联合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茵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资料完整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42例,应用舒普深+碳青霉烯类药物联合治疗者22例,单用舒普深治疗者20例,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用药组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2.7%和78.1%,明显高.于单药组40%和4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含舒巴坦制剂联合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可提高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率,可适用于该类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是1954年由Brisou等人提出菌属概念,1968年Baumann等人确认Acinetobacter的表型特征,其最重要的代表就是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在过去的30年中,由于其具有的显著的获得性耐药能力,使其成为威胁当前抗生素的病原微生物之一,也是所有国家的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出现对所有已知抗生素有抗性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该菌通常针对最脆弱的住院患者和严重呼吸道疾病患者。根据回顾性的研究报告,医院获得性肺炎仍是由该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最常见的感染。最近,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和软组织和骨的感染已经出现,这将对医疗机构造成严重威胁。目前有研究认为广谱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可诱导细菌基因发生改变形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其耐药机制为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抗生素作用靶位变异、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外排泵基因的影响。面对MDRAB院内快速传播的严峻医疗形势,加强医院感控管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和细菌疫苗的研究,为临床上防治MDRAB的产生提供治疗方向。作者主要对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和应对措施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黄真强 《西南军医》2010,12(6):1112-1112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方法 对我院2004~2008年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进行统计,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株数与构成比.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株数从2004年的2%逐年递增到2008年的21%,上升幅度明显.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除对亚胺培南仍保持着较好的敏感性外,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都超过了70%,对头孢他啶+舒巴坦的耐药率2008年也达到了52%.结论 广谱抗生素特别是加酶抑制剂类抗生素的使用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水平影响较大,临床使用应慎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2007—2011年鲍曼不动杆菌在本院内分布特征和耐药状况的分析,为医院各临床科室预防院内感染及对本菌感染的细菌学诊断和 治疗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11年住院和门诊患者送检的标本中分离到的77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 结果标本来源以呼吸道为主,占864%;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率最多,占32.4%。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从2009年的46 4%下降至2011年的132%,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从2008年的684%下降至2011年的112%,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从2009年的60%下降至2011 年的32%。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引起感染和医院感染的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的非发酵菌之一,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应引起临床各科室高度重 视。严格规范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抗菌治疗,减少因治疗而诱导耐药酶产生导致的耐药菌,防止耐药种类和耐药菌株的逐年攀升。  相似文献   

12.
沈丹  薛婧  张蕊  王伏星  王楠 《武警医学》2013,24(10):869-871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其药敏结果。结果 共检出309株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痰液分布率最高,占88.03%;科室分布以ICU为主,占50.16%。药敏结果显示:对黏菌素和多黏菌素较敏感,耐药率低于1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17.5%);对米诺环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低于50%,对其余19 种抗生素耐药率均高于50%;其中对头孢哌酮、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达到100%。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多黏菌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对碳氢酶烯的耐药率增高,应加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同时,应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泛耐药菌株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移植术后鲍氏不动杆菌阳性检出的分布和药敏情况,分析阳性检出受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161份肝移植受者鲍氏不动杆菌阳性样本的定植分布特征及药敏结果;回顾性地比较不同阳性分布来源患者的术前相关风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阳性样本主要来自痰液(58.39%,94/191)、腹腔引流液(18.01%,29/161)、静脉导管尖端(8.70%,14/161)、胆汁(7.45%,12/161)和血液(7.45%,12/161);除2009年腹腔引流液阳性率高于其他年度外(2=15.294,P=0.002),阳性分布没有显著性年度差异。敏感率较好的抗生素依次为黏菌素、多黏菌素、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高达85.09%(137/161)。阳性分布与术前应用三代头孢菌素显著相关(2=14.117,P=0.007)并严重影响患者ICU停留时间(F=2.681,P=0.034)、机械通气时间(F=4.281,P=0.003)和手术后早期死亡率(2=15.450,P=0.004);血液和胆汁培养阳性患者具有更高的临床风险。结论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定植是肝移植术后医院内感染的重要风险因素,血液、胆汁培养阳性检出往往伴有严重后果,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苯扎溴铵对ICU内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的杀菌效果及抗性。方法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观察苯扎溴铵对ICU内分离的PDR-Ab的杀菌效果,并与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进行对比;采用PCR法检测PDR-Ab中qacE△1-sulI的携带情况。结果苯扎溴铵对65株PDR-Ab的MIC值是9~36 mg/L,大部分高于标准菌株;500 mg/L苯扎溴铵作用5 min以上对PDR-Ab的杀灭对数值>5.00;65株PDR-Ab中51株携带qacE△1-sulI基因,检出率78.46%。结论 ICU内PDR-Ab携带qacE△1-sulI基因携带率高,提示ICU内的PDR-Ab对苯扎溴铵存在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鲍曼不动杆菌(ABA)对3种醇类消毒剂的抗性与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选择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和耐药基因PCR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并与标准菌株作平行比较检测。结果 2株MRSA对3种醇的MIC值高于6株鲍曼不动杆菌,稍高于标准菌株6538和8099。杀菌实验结果显示,3种醇对2株MRSA的杀灭对数值均低于标准株6538和8099,对MRSA-1杀灭对数值大于MRSA-2,对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杀灭对数值大于标准株8099;作用至1 min时,3种醇均能将8099全部杀灭,对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杀灭对数值D162〈3070122〈3070341〈3040217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变化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探讨导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变化的抗菌药物因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251医院2009--2012年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复合制剂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同期鲍曼不动杆菌对其耐药率,用SPSS软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4年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亚胺培南一西司他丁钠、美洛培南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正相关,头孢哌酮钠舒巴坦.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无相关性。结论合理控制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亚胺培南一西司他丁钠、美洛培南的用药强度可使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减缓或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筛选出优化治疗方案,制定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4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标本,整理临床资料,对收集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筛选出50株临床资料完善的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根据《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和《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解读》选择常用药物,并根据CLSI 2012年颁布的抗菌药物临界浓度标准进行耐药性分析。在耐药性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4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分别测定了7种抗菌药物和5种联合用药方案的药敏试验。联合用药方案为: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多粘菌素+米诺环素;多粘菌素+亚胺培南;多粘菌素+多尼培南;替加环素+亚胺培南。比较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的抑菌效果。结果 50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ICU)、神经外科和普通外科。根据药敏值将50株鲍曼不动杆菌分成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40株,其中,4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包括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0株。分离株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耐药率最低,均为0,多粘菌素2年的耐药率分别为20%和16%。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50%以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6%和64%。2014年头孢哌酮/舒巴坦(2:1)和2013年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96%,为各种抗菌药物耐药率之最高值。联合用药结果显示,在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组中,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和无关作用分别占7.5%、30.0%和62.5%;多粘菌素+米诺环素组中,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和无关作用分别占22.5%、27.5%和50.0%;多粘菌素+亚胺培南组中,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和无关作用分别占55.0%、22.5%和22.5%;多粘菌素+多尼培南组中,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和无关作用分别占12.5%,67.5%和20.0%;替加环素+亚胺培南组中,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和无关作用分别占32.5%、40.0%和27.5%。本研究未发现拮抗现象。除去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3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单用和联合用药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MIC值与相应单用药物MIC值相比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10株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单用和联合用药结果显示,除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组,其他联合用药组的MIC值均比相应单独用药MIC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药敏结果提示,我院2013—2014年的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对替加环素、米诺环素均100%敏感,多粘菌素敏感率为82%,处于较高水平;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耐药率较高,分别达到56%和90%,头孢哌酮/舒巴坦(1:1)在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上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2:1),但整体耐药性也较高。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结果提示,多粘菌素+亚胺培南组、替加环素+亚胺培南组与其他联合用药组相比,FIC值更低,表现出更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特征。方法采用MicroScan-WalkAway96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测定2000年1月-2004年12月从痰标本中分离得到的275株鲍曼不动杆菌和10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其药物敏感性;对18例患者肺部相继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5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2种抗生素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尤以2000-2001年上升显著。鲍曼不动杆菌2000年对头孢菌素类(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2000~5000,而2004年已上升至70%~81%;2000年对阿米卡星、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为20%~40%;而2004年耐药率为63%~86%。5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为≤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2000年分别为25%、50%、0%和0%,而2004年分别为76%、76%、95%和95%;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对其他6种抗生素均高度耐药,5年来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低,为≤20%。结论临床细菌室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的监测;加强对同一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相继感染的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5年341例真菌感染标本的病原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指导临床有效治疗真菌感染。方法各种临床标本通过沙保弱培养基培养钔岛出真菌后,采用美国VITEK-AMS60全自动细菌分析仪YBC卡进行鉴定分析;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Fungus药敏试剂盒,分别测定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结果白色念珠菌检出率最高,占65.10%;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占13.49%;近平滑念珠菌,占8.21%;光滑念珠菌,占7.62%。药敏试验结果耐药性由低到高依次为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结论医院真菌感染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耐药监测,为防治真菌感染及抗真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