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肺癌血供的动脉造影CT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采用动脉造影CT(CTA)与DSA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探讨支气管肺癌的血供来源,为肺癌的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例支气管肺癌患,中央型14例,周围型6例。在介入治疗前分别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CTA和DSA检查。结果 20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DSA均可见肿瘤血管显影及肿瘤染色,支气管动脉CTA(CTBA)则可见肿瘤明显强化,且强化血管位于肿瘤外带;肺动脉DSA与CTA(CTPA)均未见肺动脉分支向肿瘤供血。20例中,10例动脉DSA显示肿块所在区域肺动脉管径大小及肺血灌注正常,其CTPA则显示瘤肺交界区的肺动脉分支与肿块相贴或被肿块包埋,另10例DSA显示肺动脉管径变细、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而其对应的CTPA则未见肺动脉分支显影。结论 支气管动脉是肺癌的供血血管,肺动脉不参与肺癌供血。支气管肺癌的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应经支气管动脉进行,而不必经肺动脉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咯血患者肋间动脉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影像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对73例大咯血患者的支气管动脉和其他可能的体循环供血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栓塞靶血管止血。结果:病灶多支供血动脉有:单独支气管动脉36例(49.32%),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共同参与供血37例(50.69%),起始胸主动脉的肋间动脉18例(24.56%)。肋间动脉是支气管动脉外最常见的病灶供血动脉。结论:肋间动脉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对大咯血有着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超选择靶血管栓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88年3月至1990年7月对102例肺癌进行了288次经皮支气管动脉造影和灌注化疗,5例加无水酒精栓塞。其中4例术后发生横断性脊髓损伤,现报道如下,并就有关病因和预防等进行讨论。1 病例介绍 见附表。 本组病例脊髓损伤有如下特点:①多在术后1~2小时发生;②均在治疗之支气管动脉同侧;③除1例无法随访外,余3例均为可逆性损伤,多在一月左右恢复;④除1例为误入肋间动脉外,余3例均有肋间支气管动脉干存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 Allura Xper FD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对47例肝脏肿瘤患者行常规DSA及旋转DSA检查,并将旋转DSA图像传至3DRA工作站进行图像三维重建,运用多种后处理软件显示血管及病灶。结果 47例患者中,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均能较好的显示肿瘤供血血管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在3DRA工作站上能清楚看到供血动脉的角度;有8例肝癌患者常规DSA无法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行旋转DSA三维重建后,肿瘤供血动脉全部清晰显示;2例肝癌患者在大的主病灶周围有较小的子病灶,其供血动脉常规DSA观察不清,旋转DSA三维重建后显示清楚。结论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有较大优势,在显示肿瘤与供血动脉关系上优于常规DSA,是对常规DSA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旋转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8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 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明显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CT与血管造影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照研究CT与支气管动脉造影对肺癌胸内淋巴节转移的显示率,及对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的指导价值。对象及方法:选择有支气管动脉造影前两周内行CT检查,并由病理及临床、生化检查证实胸内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3例,年龄41-77岁,平均62岁。男22例,女1例。CT显示中央型22例,周围型1例。对肺癌原发灶供血动脉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并与相应CT的淋巴结显示情况进行对比。结果:①CT与支气管动脉造影共同确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5例脑动静脉畸形应用二维DSA、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率.结果 本组常规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46例、幼稚型17例、路过型12例;显示供血动脉112条,引流静脉89条.旋转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52例、幼稚型11例、路过型12例;显示供血动脉135条、引流静脉112条.图像三维重建清晰显示畸形团的立体形态、供血动脉及行程等65例,显示供血动脉116条、引流静脉112条.旋转DSA及图像三维重建显示动静脉畸形团立体形态、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数与常规D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5;χ2=7.26,P<0.01).结论 旋转DSA及图像三维重建较常规DSA而言,可为脑动静脉畸形的分型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更加详细的影像资料,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三维旋转数位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内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5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于介入栓塞治疗前行三维旋转DSA和三维图像重建的内脏动脉瘤患者25例,应用Siemens Artis DTA或Philips Allura F20 DSA机行靶血管的三维旋转DSA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与常规二维DSA进行对比。结果:25例患者中肝动脉瘤8例,脾动脉瘤10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肾动脉瘤3例,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瘤1例。所有患者三维旋转DSA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三维旋转DSA和三维重建图像均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载瘤动脉直径、瘤颈和瘤腔等解剖学信息。25例患者共发现30个动脉瘤。常规二维DSA仅明确诊断了30个动脉瘤中的27个,而且15个动脉瘤瘤颈由于动脉瘤瘤腔较大重迭或靶血管扭曲未能清楚显示。结论:与常规二维DSA相比,三维旋转DSA和三维图像重建能更精确地显示内脏动脉瘤的解剖信息,特别是对瘤颈的显示,从而可为介入诊断及治疗提供更精确的图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旋转DSA技术在检查脑动脉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旋转DSA的检查方法对36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36例脑动脉瘤患者中常规DSA检查发现30例,其中14例动脉瘤供血动脉及周围血管关系显示不清,16例动脉瘤颈部显示不清,经旋转DSA检查,动脉瘤瘤体、瘤颈、供血血管及与周围血管关系均清晰显示。结论:旋转DSA在脑动脉瘤的检查诊断治疗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并发症的易发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678例患者,肺癌灌注加栓塞化疗共584例,大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94例,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明确供血血管,在支气管动脉干或支气管动脉分支内超选择插管下灌注化疗或栓塞。化疗药物:5-FU、丝裂霉素、顺铂、阿霉素。栓塞物质:无水酒精、明胶海绵、丝线。结果单纯化疗组脊髓损伤0.3%。化疗加酒精栓塞组,肺动脉栓塞及脊髓损伤均为10%,肋间动脉缺血30%。明胶海绵加丝线栓塞组,脊髓损伤及肺动脉栓塞1.1%,异位栓塞及肋间动脉缺血均为3.2%。结论无水酒精支气管动脉栓塞应慎用,明胶海绵、丝线是相对安全的栓塞物质,同轴微导管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插管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在变异支气管动脉的情况下,行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治疗各种病因咯血的技术和价值。方法:在9例支气管动脉变异的肺癌、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中,右支气管动脉与第3、4、5右肋闯动脉共干4例;左右支气管动脉共干1例;右下支气管动脉与左下支气管动脉共干2例;左支气管动脉由左第6肋间动脉约7cm处呈“T”形垂直发出1例;右支气管动脉由右锁骨下动脉发出1例。采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技术插管,先送入5F或6F的型号的Cobra导管行支气管动脉造影,继选择微导管对病变供血的支气管动脉分支逐支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或/和PVA颗粒栓塞剂进行栓塞。结果:9例患者均插管成功,术后咯血停止及病情得到控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微导管技术,行超选择性相关支气管动脉逐支插管,采用明胶海绵+超液化碘油和/或PVA的介入方法,对变异的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存在病变血管与周围血管重叠问题,应用旋转DSA(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RDSA)及三维重建(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ed im-ages by use of 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是否能解决这一问题?目的评价RDSA及3D-DSA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诊断的应用意义.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2002-05/2002-07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8~70岁,平均43岁.干预所有患者均应用传统DSA,RDSA及3D-DSA技术进行检查.血管造影机使用GE公司Adventx L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及Mark VProvis高压注射器.用于图像后处理的计算机为采用Sun Spare UNIX系统的AW4.0三维处理工作站.图像的采集和处理通过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连接.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技术方法获得的血管造影图像质量、颅内病变血管位置及病变结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R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8例3D-DSA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RDSA结合3D-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有助于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及康复介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支气管动脉(BA)联合非支气管体动脉(NBSA)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栓塞治疗大咯血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30例接受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治疗的大咯血患者行系统的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膈下动脉造影,分别对出血及异常责任血管进行末梢及主干完全栓塞。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结果患者原发病为:肺结核64例,单纯性支气管扩张41例(1例有肺叶切除术史),支气管肺癌8例,隐原性咯血12例,尘肺3例,支气管囊肿1例,慢性肺栓塞1例。130例大咯血患者累计栓塞异常及出血动脉324支,其中BA210支(64.8%),NBSA114支(35.2%),114支中包括肋间后动脉64支、胸廓内动脉32支、甲状颈干11支、膈下动脉6支、食管固有动脉1支。本组患者TAE后,即刻止血129例,有效率达99.2%。术后随访复发3例,复发时间分别为3d、8月和1年,其中1例为胸廓内动脉再次出血,1例为肋间动脉再通出血,1例未发现异常血管,经支气管动脉注入立止血3U、手术结束3d后再次咯血。本组病例术后胸闷11例;胸痛5例;术后第2天前胸壁轻度红肿1例,系栓塞右侧内乳动脉;1例术后第2天下床活动时感觉右下肢轻度无力,2周后症状消失;其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大咯血患者具有多支动脉供血情况并非少见,有必要栓塞前全面探查病灶供血动脉。针对病灶的多支供血动脉栓塞是治疗大咯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全脊髓血管造影(CTA)在诊断脊髓动静脉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3例临床表现及MRI符合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其中11例3~5 d内做DSA检查,8例手术治疗。结果:13例患者7例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6例髓周动静脉瘘(SPMAVF),与DSA或手术诊断一致;CTA全部较好的显示了异常血管病变的范围;7例SDAVF中有5例CTA与DSA或手术对供血动脉的诊断一致,6例对瘘口的诊断一致,1例DSA阴性;6例SPMAVF中3例CTA与DSA或手术对供血动脉的诊断一致,5例对瘘口的诊断一致。结论:256层螺旋全脊髓CTA可以清晰的显示脊髓动静脉瘘的病变范围、供血动脉及瘘口的位置,较DSA相比安全、无创、快速,可以作为DSA检查前、指导手术及术后随访必要的检查手段,部分可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支气管动脉性咯血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8例大咯血患者利用16层螺旋CT进行CTA检查,并分别在DSA对照下对支气管动脉CTA影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支气管扩张或慢性炎症以及8例肺癌的咯血患者均显示有支气管动脉的异常,表现为支气管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扩张、迂曲以及远端血管网的形成,部分有肺外体循环参与供血。2例CTA阴性表现中,经DSA血管造影证实均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动脉扩张并移位。【结论】CTA能显示咯血患者扩张的支气管动脉、其所在位置以及数量等信息有助于对再次咯血的预测和指导介入治疗,其无创、方便值得大咯血病例临床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6.
CT 和MR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对于TIPSS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及MR血管造影对门脉高压患者TIPSS治疗的价值。方法 TIPSS术前10例患者进行了三维MR血管造影,2例用MR团注技术测量门脉血流速度。60例进行了三维CT血管造影。所有病例经临床和DSA证实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其中,68例行TIPSS治疗。MR血管造影使用西门子1.5T MR机,CT血管造影使用GE High Speed CT/i扫描机。结果 MR血管造影:10例患者均可见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分支扩张,但其中2例有布加综合征的表现。3例患者可见侧支循环及静脉曲张,表现为胃左静脉丛和左肾静脉曲张、脾肾分流。应用MR“团块追踪”技术测量了2例门脉主干的血流速度,分别为11.8cm/s和10.6cm/s。CT血管造影:准确地显示了60例患者的肝动静脉解剖、门脉主干扩张及其小血管分支,以及19例侧支循环及曲张血管。结论 CT血管造影和MR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充分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解剖及变异,为TIPSS术前提供了重要信息。CT血管造影的空间分辨率优于MR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掌握关键技术环节,避免并发症。材料与方法:61例支气管动脉栓塞患者,肺癌32例,肺结核并大咯血21例。支气管扩张咳血6例,支气管动静脉瘘2例。使用无水乙醇作为栓塞剂28例,使用明胶海绵26例,另7例是无水乙醇 明胶海绵和微球 明胶海绵。栓塞剂的量视病灶而定。结果:超选择插管38例,插管成功率100%,肺癌支气管动脉栓塞后总有效率87.5%,大咯血栓塞后的止血总有效率92%(26/27例)。有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动脉损伤症状。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致死性大咯血内科治疗无效时应尽早行介入治疗,见有脊髓动脉显影应视为绝对禁忌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