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①目的 探讨视神经动脉起源、数目、分布及相关动脉的病理变化,为视神经因缺血所致视野缺损提供形态学依据。②方法 在体视显微镜扣手术显微镜下对100侧成人脑标本观察视神经动脉来源、数目和分布,对其中年龄50-70岁60侧脑标本的视神经和相关动脉进行病理切片观察。③结果 视神经动脉主要来源于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争前交通动脉。其中单来源3侧(3%),双来源68侧(68%),3来源29侧(29%)。病理切片观察动脉管壁有粥样硬化改变53侧(88.3%),其中被硬化斑块阻塞眼动脉的3侧(5、7%)。阻塞垂体上动脉的4侧(7.5%),小动脉管腔狭窄11侧(20.8%)。与小动脉阻塞相对应的视神经切片。可见有神经纤维萎缩、变性等病理改变。硬化的颈内动脉壁压迫视神经可以形成明显的压迹。④结论 50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的周边或中央视野缺损。脑动脉硬化导致视神经供血障碍病因不能除外。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在15具30侧的成人标本上,用大红油画染料氯仿溶液和ABS丙酮溶液进行髂总动脉灌注.解剖和铸型后观察股骨头动脉的来源、数目、外径及分布范围. 结果 髋关节的近侧动脉环主要营养关节囊,而远侧动脉环对股骨头血供起重要作用,其中参与组成近、远侧动脉环的旋股内侧动脉分布最广泛;股骨头的营养动脉有上、下、前、后4组颈升动脉,其中来自旋股内侧动脉的上颈升动脉有外径较粗、数量较多的分支营养股骨头. 结论 ①髋关节的近、远侧两条动脉环是该关节血供的主要动脉来源;②旋股内侧动脉是供应股骨头血液的主要动脉来源.  相似文献   

3.
前臂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前臂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筋膜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上肢标本18侧,显微剥离表皮组织,观察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及各自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与其它血管的吻合情况;新鲜整尸标本5具,动脉灌注显影剂,剥离体被组织于X光下摄影,分析皮动脉的分布及其与毗邻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前支与贵要静脉伴行,两者周围分布着外径大于0.5 mm的营养动脉,平均3.4支,它们分别来自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和尺动脉,营养动脉彼此吻合,形成动脉血管链。其中第一支位于肘横纹上21.25±6.33 mm,血管外径1.03±0.24 mm。结论可以在前臂内侧部切取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筋膜皮瓣,供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4.
李春燕 《中原医刊》2007,34(5):27-28
目的 探讨丘脑不同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临床表现。方法 根据临床与解剖学的关系建立模板进行研究。结果 ①丘脑膝状体动脉(TG)供血区梗死以对侧偏侧型感觉障碍为主;②丘脑结节动脉(TT)供血区梗死多表现为神经精神障碍及丘脑性失语,偏侧忽视;③丘脑旁正中动脉(TP)供血区梗死可表现为意识障碍、痴呆及红核丘脑综合征等;④丘脑脉络膜动脉(PC)供血区梗死可表现为象限盲、轻瘫与偏身感觉障碍。结论 丘脑不同动脉供血区梗死可引起各具特征性临床症候群。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10例婴儿中脑各群动脉入脑后的分布范围和中脑内部各结构的血供来源。中脑内部动脉的配布形式,以中脑导水管为中心呈辐辏状排列。前内侧群动脉分布于中缝两侧的区域,主要供应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红核和内侧纵束;前外侧群动脉分布于大脑脚、黑质和内侧丘系;外侧群动脉分布于外侧丘系、中央束和网状结构;后群动脉主要供应上丘和下丘。  相似文献   

6.
通过解剖尸体标本观察隐动脉及大隐静脉的位置,及其与胫骨及小腿内侧皮肤之间的关系,测量相关血管的外径。可以看到,隐动脉与大隐静脉伴行,在小腿内侧上部与胫前返动脉及来自胫后动脉的肌间隔皮支形成广泛的吻合,除了分布于小腿的内侧皮肤外,还有骨膜支分布于胫骨骨膜,因此可以切取带血供的胫骨皮瓣。该组织瓣包含隐动脉,大隐静脉及较宽的筋膜皮蒂供血系统,血供丰富。当腓骨皮瓣、髂骨皮瓣或肩胛骨皮瓣不能应用时,可以用于修复对侧胫骨及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基底静脉的解剖结构,以便为术中分辨这条静脉提供标志。方法观察研究15例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30侧)。于中脑的前缘、外侧膝状体、中脑外侧沟处测量基底静脉和小脑幕切迹之间的直线距离。结果所有标本左右侧基底静脉均有注入位置、直径上的差别。在外侧膝状体处,基底静脉和大脑后动脉之间的距离为(4.998±1.465)mm。基底静脉大多位于大脑后动脉的上内侧,附于中脑的外侧,直径1.2~3.8 mm。基底静脉大多注入大脑大静脉。在中脑外侧面的前缘、外侧膝状体、中脑外侧沟处基底静脉到小脑幕切迹的平均直线距离分别为(9.434±0.754)、(4.998±1.465)、(6.644±2.155)mm。结论基底静脉和中脑、小脑幕切迹的距离、位置关系相对恒定。本文数据有助于外科医生在基底静脉周围操作时,避免损伤这一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隐血管蒂逆行组织瓣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隐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 隐动脉和膝降动脉关节支在 84 .33%的情况下共干于膝降动脉 ,膝降动脉在距股骨内侧髁上平均 8.4 2cm处发出 ,起始处外径 (1.79± 0 .32 )mm ,走行 (4.0 2± 2 .2 0 )cm后发出关节支后主干延续为隐动脉。隐动脉起始部外径 (1.14± 0 .2 3)mm ,营养缝匠肌的下 1/3段和膝内侧上部的皮肤。隐动脉终末支分布于小腿内侧上段皮肤 ,并在鹅足区附近皮下与膝下内侧动脉皮支和胫后动脉肌间隙皮支有恒定的吻合。膝降动脉关节支主干长 (6 .0 7± 0 .98)cm ,起始部外径 (1.19± 0 .2 3)mm ,营养大收肌腱和股骨内侧髁。结论 隐血管蒂逆行组织瓣移位可以修复小腿中上段骨和 (或 )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
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主干分支及中央支的显微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应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翼点入路下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其发出后先水平向外行为水平段M 1,然后分为M 2-M 5段。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动脉分为内侧群和外侧群;内侧群:在大脑中动脉起点1 cm内,约3-6支,多呈直角发出,较短而细;外侧群:从大脑中动脉起点1cm以外发出,约4-8支,多起源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mm范围内。结论:大脑中动脉主干为颈内动脉的延续,供血范围内易栓塞。其起始M 1、M 2段上壁、内侧壁发出的中央支多呈直角状,临床上易破裂出血。在M 1、M 2段下壁解剖可避免损伤其穿通支血管。  相似文献   

10.
小腿内侧皮瓣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成人小腿内侧皮支的血供来源、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铸型后行分层碱腐蚀,用游标卡尺和坐标纸法获取各项数据,观测成人小腿内侧皮支的来源、浅出点、分布、吻合及供血区的面积。结果:小腿内侧皮肤上1/3的血供主要来自隐动脉,并与膝下内侧动脉和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吻合;中1/3的血供主要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并与胫前动脉和腓动脉的肌间隙支吻合;下1/3主要来自胫前动脉的内踝前动脉和胫后动脉的踝上支。成人小腿内侧皮肤的血供来源丰富,它们相互真性吻合成明显的血管链,并与隐神经伴行,可以看似为一条完整的动脉。成人内踝与胫骨内侧髁的距离为(33.5±0.5)cm(28~37cm),大多数皮支分布在距内踝尖20cm范围内,占总数的80%,在一定的范围内的皮支数目越少,则皮支的平均管径越粗。结论:以隐神经营养血管链为轴截取筋膜蒂皮瓣,旋转点可设计在内踝后缘与胫骨内髁的连线上任意一点,用于膝周、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大脑后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脑后动脉分支及走行。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4—60倍,观察58例116侧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走行。结果:大脑后动脉P1段左侧稍粗于右侧,P2、P3段管径左右变化较大,主要与后交通动脉的管径有关。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可分为:单干型、双干型、三干型、四干型和五干型。颞下前动脉和颞下中动脉合干起于颈内动脉尚属首见。结论:大脑后动脉供应枕叶的大部分和颞叶的底面,以及参与形成第三脑室的脉络丛。  相似文献   

12.
42侧成人尸体上肢,动脉内注射有色乳胶后,用大体和显微解剖法,观察了肘关节的动脉起源、吻合及分布,测量了动脉起始部外径及其起点到内上髁的距离。肘关节的动脉供应符合关节血供的一般规律,动脉在关节周围吻合成网,与关节周围肌肉的血供关系密切,关节伸侧较屈侧血供丰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解剖及观察翼点入路中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的形态与行程,为临床对该间隙的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显微镜下解剖12具(24侧)已灌注的尸头,观察颈内动脉上间隙中穿通动脉的直径、走行和在前穿质的分布情况.结果 所有穿通动脉均在朝向脑组织的一侧.8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存在穿通动脉.11侧大脑中动脉存在内侧豆纹动脉,行程短,进入前穿质时与其他穿通动脉存在重叠;4侧内侧豆纹动脉与A1段穿通动脉间存在吻合现象.24侧大脑中动脉恒定出现中间豆纹动脉以及外侧豆纹动脉.豆纹动脉绝大部分从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前段发出,但是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越早,分叉后发出的穿通动脉越多.22侧半球存在大脑前动脉A1段的穿通动脉,进入前穿质时分支较多.当一支主干动脉上存在的穿通动脉较少时,穿通动脉直径则较大.结论 颈内动脉上间隙可作为一个手术间隙,部分病例可以通过主动离断部分内侧豆纹动脉及A1穿通支从而在该间隙取得一个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慢病毒scrapie接种于仓鼠一侧纹状体后。用~(14)-2脱氧葡葡糖自显影术,以光密度计作半定量检测,观察脑的功能改变。密度的改变选择性地出现于脑的某些结构,并有一定顺序,下丘脑、丘脑的改变最早,依次为内侧膝状体、上橄榄核,而直接接种慢病毒的纹状体改变最晚;病变先出现在接种侧,后涉及对侧,呈进行性加重。在疾病末期两侧的密度值又趋于相等。但这不是病变的改善,而是对侧葡萄糖的消耗也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9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测。结果195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有硬化病变185例(94.9%),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51例(272块),占77.4%,左侧多于右侧,CCA分叉处〉CCA主干〉ICA起始段〉ECA起始段。发生颈动脉狭窄为33例(16.9%),其中轻度狭窄19例,中度狡窄9例,重度狭窄5例,软斑与溃疡斑是脑梗死的主要的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检测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对临床预防及治疗脑梗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的显微解剖,为该部位的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5具尸头标本,在4-40倍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的显微解剖关系。并计算其相关参数。结果: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源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根据其血管来源及走行,穿通动脉可分为:无分支、近端分支及远端分支型,其中以近端分支型的穿通动脉管径较大,分布区域较广。这些穿通动脉终止在相对较远的区域。(1)前部:视交叉、垂体柄及漏斗;(2)中部;乳头体及灰结节;(3)后部:后穿质及后颅窝;(4)外侧部:旁中线穿质及视束前部。在中线部位,穿通动脉与两侧的大脑后动脉重叠及吻合相对较少。结论: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可分为三型,其中近端分支型的穿通动脉管径较大,分布较大。了解这些解剖结构的特点,可避免在第三脑室底手术中损伤这些血管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ructural and histogenetic features of the smooth muscle cells (SMCs) in the medial layer of the bifurcation of human cerebral arteries in fetus. METHOD: Segments of the cerebral arteries from the circle of Willis including the bifurcations of normal human fetuses were sectioned in 1 of the 3 orthogonal planes, wherein the three- dimensional medial layer structure composed of SMCs was observed with light microscope. RESULT: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identified 1.1 to 9.0 SMC layers in the medial layer of the cerebral arteries from the circle of Willis in the fetuses at different weeks before birth, and 30.3% of the specimens were found to have focal defects of the medial SMC layers at the bifurcation of the developing arteries. CONCLUSION: The number of SMC layers consisted in the medial layers of the cerebral arteries develops with the fetal growth,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ngenital anomaly of the medial SMCs may help verify the hypothetical pathogenesis for cerebral saccular aneurysms.  相似文献   

18.
中枢性眩晕患者的92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观察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中枢性眩晕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并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比例及分布(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中枢性眩晕患者92例,病变137侧,其中前循环(颈动脉系统)病变15侧(10.95%);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2侧(89.05%),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31例(33.70%),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侧(28.47%),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3侧(9.49%),后循环变异59侧(43.06%).结论:后循环狭窄和变异可能是中老年人中枢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大脑后动脉的显微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00侧成人的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大脑后动脉主干右侧稍粗于左侧,分为P_1~P_3段。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干型可分为五型:单干型;双干型;三干型;四干型和五干型。颞下前动脉有3例直接起于大脑中动脉的起端附近。分布海马回外侧及颞下回下面的前部。在其他材料里尚未见到。距状裂动脉除直接发自大脑后动脉外,尚发自颞下后动脉和顶枕动脉,以加强视区皮质区的血液供应,称为副距状裂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