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妍 《江西中医药》2007,38(11):65-65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肝、胃、冲任等有密切关系.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行为乳汁,下行则为经水,从病机论治首当疏肝解郁,次宜调理冲任.但本病为有形之积,乳中累累有块,或为痰凝或为血瘀.因而可认为"乳癖"之为病,不外乎气、血、痰的病变.三者夹杂为病,互为影响.  相似文献   

2.
弦脉一、历代诸家对弦脉形象的认识《内经》论弦脉,有属时令正常之弦,有病脉之弦,有死脉之弦,弦非一种.《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春胃微弦曰平".(王冰注:言微似弦)此言春时之脉微弦,即是略弦.又说:"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王冰注:谓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也),言弦多,则是偏于弦;言胃少,则是缺乏柔和之胃气,故属病脉;至于但弦而无柔和之胃气,则为死脉.又说:"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王冰注:如竿木梢,言长耎也),揭、高举也,招招即迢迢,举长竿之末梢,末梢细耎,根端粗重,则觉所持之末梢耎弱而迢迢,且有强感,以此象征肝脉,说明柔和之中有强感.又说:"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王冰注:长而不耎,故若循竿),循、《说文》"行顺也",《正韵》"摩也".如摩长竿,但觉盈实而滑,不见软弱,以此象征肝之病脉.又说:"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观此则肝脉当柔和而长,其形微弦,病脉之弦当盈实而滑,死脉当如新张弓弦之劲急;后世形容弦脉曰如新张弓弦,是以死脉形容病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文献早就有“乳房属胃”,“乳头属肝”的记载。乳房形体中空,居躯壳之外,由肌肉经络组成,具有“收藏”与“排泻”乳汁之功能,是哺育婴幼儿唯一重要器官。从祖国医学脏腑学说来看,根据其功能分脏、腑、奇恒之府,而乳房定期“藏”、“泻”乳汁,类似奇恒之府,故笔者就自己的认识分析如下: 一、乳房的生理 1.乳房与经络的关系:从经络的分布来看,  相似文献   

4.
论肝风证治     
<正> 肝风之为病,与肝火、肝气同出一源、皆属肝用太过之病.临床所见甚多,经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且风动则无一息之宁,变幻不已,为病非止一端,故前人说"风为百病之长."然风有内外之辨,证有虚实之分、临床辨治,并非易事.若辨治失误,虚虚实实,危害非浅.现据笔者临床体会来谈谈肝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林毅教授对中医药防治乳腺病见解独到,注重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预防为主的思想。具体主要体现在情志有节,饮食有度,健身运动,重视普查等方面,其在情志、饮食、运动几方面的基础源于乳房与脏腑经络关系特点。女子乳房属胃,乳头属肝,乳房位于胸中,为经络交汇之处,被称为"宗经之所"。若情志有节,则肝气疏畅条达;饮良有度,则脾胃运化有序;常健身运动,则肝胃经络畅通,乳病无以生。加上重视乳房普查,可判断乳房的健康状况,提出相应的保健措施,进行健康干预。如此实现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体现未病先防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与气血的关系,探讨从瘀论治乳病.乳房疾病多与足厥阴和足阳明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有肝气不舒,肝胃蕴热,瘀热互结;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痰瘀互凝."瘀"、"结"、"痛"为其临床基本特征.治疗应审因论治,注重活血化瘀.气滞血瘀之乳癖,宜行气化瘀;热瘀内结之乳痈,应清热化瘀;痰瘀相凝之乳疬,当消痰化瘀;乳癌术后阴虚血瘀者,需养阴化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7.
“柚麦饮”是我市已故名老中医江墨恒先生自创经验方,临床治疗妇女乳房诸疾,颇具效验。该方由炒柚子核15g、生麦芽30g组成。柚子核,民间常用其治疗小肠疝气。具有硫肝理气之功。中医认为“诸子皆降”,“核可消核”。江老屡经临床实践,发现本品散核消胀,殊有奇效,实为治疗乳核乳胀之要药。生麦芽善入肝脾两经,张锡纯盛赞其舒肝之妙用。该药既健胃消食。又回乳消胀。妇女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乳房疾患之治不离肝胃两经。柚子核、生麦芽配伍肝胃同治,  相似文献   

8.
现行七版大专教材《中医外科学》乳房病概论中讨论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时:“足阳明胃经贯乳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故有‘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之称谓”。而笔者认为女子乳房的生理、病理都与肾功能密切相关,由肾气所主宰,所以女子乳房应属肾,现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9.
慢性结肠炎属中医"肠癖"、"久痢"、"休息痢"、"滞下"范畴."泻皆成于水湿,湿皆本于脾虚"."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唐容川·血证论>).可见慢性结肠炎病机以脾阳虚损为主,而肝木抑郁,失其疏泄,是诱发及加重的重要因素.而肝主疏泄,采用调肝法治疗慢性结肠炎,往往可取得较好疗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肝气郁结证的PET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医理论历来有"肝与脑相关"的认识,肝主谋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生理上,<辨证奇闻>中云"目之系,下通于肝,而上实属于脑";经络上,<灵枢·经脉>篇云:"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病理上,<辨证奇闻>中云"脑气不足,则肝之气应之,肝气大虚,不能应脑","肝气实则怒,虚则悲",此都说明了中医肝与脑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高国宇  王晓红 《河北中医》2012,(10):1487-1488
中医古籍谓"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在我们课堂教学的时候以及大多数医生临床治疗中,也一直把它作为治疗的依据。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治疗体会,认为这个结论有失偏颇。我们认为,女子乳房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应属胃,但是在其他时候则与男子一样,也应属"肾",其理由如下。1乳房的生长发育过程与肾、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肝为五脏之一 ,与胆相连 ,藏血而主疏泄 ,和人体气血密切相关。女子以肝为先天 ,乳房之部位属腹胃 ,乳房之经络属肝胆。临床上乳房病均与肝气郁滞有关 ,故以疏肝法治疗乳房病多能取得满意效果。1 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法治乳癖 (乳腺小叶增生 )患者 ,女 ,34岁 ,1998年 4月 6日初诊。两侧乳房胀痛 4月余 ,时值经前疼痛加剧 ,右侧乳房外上方可触及 2 cm× 1.5 cm的扁长形肿块 ,质较硬 ,活动度尚好 ,伴有胸闷、嗳气、饮食不佳 ,舌淡、苔薄、脉滑。乳房红外线扫描提示 :乳腺小叶增生。证属肝气郁滞 ,痰阻肝络。治宜疏肝理气 ,健脾化痰 ,通络止痛…  相似文献   

13.
刘如明 《河北中医》2007,29(1):68-68
《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高度概括了眼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篇》又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说明五脏中眼与肝脏关系尤为密切.临床上眼病从肝论治的方法颇多,现将泻肝法在眼科临床中的运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多娜 《天津中医药》2011,28(6):445-446
1 胃失和降为发病基础王长洪主任认为食管为胃之系,为胃气所主,通过其蠕动功能将食物推进胃中,传化物而不藏,与胃同属六腑的范畴.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食管乃胃之门户,胃土受病,食管亦受影响.反流的形成,首先责之于胃的通降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反顺为逆,胃气上逆,《临证指南医案》中述:"胃宜降则和……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失调,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清浊相干,形成反流.《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中说:"酸者,肝木之味也……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若平素性情急躁或抑郁,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机不畅,横逆犯胃,胃浊上逆,亦成反流.肝升肺降可促进脾运胃纳,使胃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肝气不升,肺失肃降,也会影响脾升胃降功能,致痰气阻隔,上逆于咽,发为本病.  相似文献   

15.
李今垣 《天津中医药》2009,26(6):463-465
中医学之痰涎,来源于五谷,是由于机体代谢失常产生.张景岳讲到"痰即人身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按:'化'即代谢).此痰亦即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即成痰."李时珍也曾说过"痰之为物……入于肝则流伏,蓄聚而成胁痛"及尤在泾"左胁之痛,多因留血,右胁之痛.悉是痰积",说明肝有一特异证候,即痰涎肝.痰涎肝与脂肪肝无论生理、病理、体征等极为相似,故冠以痰涎肝之名.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清代叶天士演绎推广"通"法之义,提出"凡病宜通"的治疗思想.叶天士又提出"久病入络",有易滞易瘀的病机特点.慢性胃炎常见病因虽有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脾胃虚弱等等不同,但因其病程长,反复发作,最终多致脾胃之络"不通"引发各种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续系统论与藏象学说(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三、脾系统脾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脾、胃、肉、唇、口、意等.(一)对脾系统中主要脏腑的解剖认识1.脾的解剖位置及外部形态结构:《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难经》也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更明确地指出:"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据这些记载,可知脾位于胃的左侧,与胃相连,是一个形如刀镰的扁广器官.从解剖的角度看,与现代医学所指的脾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8.
1 脾胃与人体阴阳平衡 脾具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作用,称为"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仓廪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脏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脾之阴阳.如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万密斋《养生四要》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血证论》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饮食物在胃中,初步消化,形成食糜,将精微物质游行布散,上输于脾,通过脾之运化,散精归肺,供养周身.  相似文献   

19.
仲景辨治,颇重脾胃,调胃保津以祛邪,理脾益气以补虚,均属之.仲景认为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中起着主导作用.所谓"阳明居中","万物所归","四季脾旺不受邪",为其立论的主旨.论治则以"补"、"泻"二字演绎化裁.例如:1."调胃"祛邪.强调"无犯胃气",于诸治法中配以人参、甘草、枣、姜及米、蜜等品,与驱邪之药,融于一炉,以调胃  相似文献   

20.
柴胡解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柴胡属伞形科植物,其根或全草均可入药.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尤以解热降温作用为突出.柴胡的解热作用在《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柴胡治……寒热邪气."《中药大辞典》云:"柴胡具有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诸症之作用.关于柴胡解热降温的药理作用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草纲目》说:"盖热有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明确指出柴胡是治疗多种发热性疾病不可缺少的要药.《珍珠囊》云:"柴胡除虚劳,散肌热,去早晨潮热,寒热往来".《药性本草》称:"柴胡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之良."肯定柴胡有解热作用.关于柴胡的解热作用机制,历代医家有着不同的经验.《本草正义》认为:"柴胡味苦而专主邪热."柴胡……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指出柴胡的解热作用机制是与其药性苦寒有关;而《医学启源》说:"柴胡……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柴胡解热作用是与扶助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