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讨论乳腺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被确诊为双侧乳腺孤立性粒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骨髓常规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例在发病前无白血病病史的62 岁女性患者体检发现双侧乳腺无痛性肿块。组织病理学可见肿瘤细胞呈列兵样排列或弥漫性分布,肿瘤细胞形态及大小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质少,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象及核仁易见,可见未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提示MPO、CD45、CD34、CD68、CD117和CD43呈阳性,CD20、CD3、CD30、CD10和CKpan呈阴性。结论:双侧乳腺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罕见。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特征,通常被误诊为淋巴瘤或其它良性肿瘤。肿瘤局部切除、系统化疗及放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临床罕见的乳腺原发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诊治经过,并复习此类疾病的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乳腺原发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检查的特异性均不高,术前容易误诊,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治疗上尚无规范的治疗指南,术前确诊的患者宜遵循血液系统肿瘤治疗原则,以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生物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结论: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与乳腺常见上皮来源恶性肿瘤治疗方案及预后完全不同,临床医生在诊断乳腺肿瘤时应警惕非乳腺来源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是一种少见的由髓系起源的未分化细胞组成的髓外局限性肿瘤,发病率仅占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ML)的1%~2%,查阅近5年国内外文献,只有少数发生于眼眶及睾丸等部位的报道,发生于乳腺的粒细胞肉瘤更是极其罕见.我院曾诊治一例乳腺粒细胞肉瘤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颅内孤立性粒细胞肉瘤较罕见,本文旨在探讨了解孤立性颅内粒细胞肉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孤立性颅内粒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左额叶肿瘤术前误诊为脑膜瘤。行手术全切除,肿瘤累及硬脑膜及临近额眶骨,术后免疫组化确诊粒细胞肉瘤。外周血象及骨髓涂片正常。术后配合局部放射治疗。随访6个月无复发,外周血象无异常。结论:孤立性颅内粒细胞肉瘤临床罕见,易误诊为脑膜瘤或恶性淋巴瘤。确诊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对局部浸润可配合放疗,而外周血象及骨髓涂片正常者不宜常规化疗,宜长期随访并监测血象,注意出现髓系白血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 ,33岁 ,因左乳腺肿物术后复发入院。患者 1 5个月前发现左乳腺肿物 ,直径约 3cm,行局部切除 ;3个月前肿物复发 ,再次局部切除 ,两次手术均按良性病变处理。 1个半月前再次复发 ,生长迅速 ,入院体检见左乳头内陷 ,乳腺中央区巨大肿物 ,直径约 9cm,分叶状 ,质硬 ,界清 ,光滑 ,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2 0 0 2年 1 1月 2 8日行左乳腺单纯切除 ,病理诊断为间质肉瘤 ,瘤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 ,退变坏死明显 ,部分区域黏液样基质丰富 ,部分区域分化差 ,Vimentin( + ) ,SMA( + ) ,S- 1 0 0 ( + ) ,Desmin( - )。复阅前两次手术的病理切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为育龄期女性,25岁,因怀孕期间偶然发现左侧乳房无痛性肿块而住院诊治。组织学显示,肿瘤由形态多样的原始细胞组成,弥漫浸润,其间夹杂幼稚嗜酸性粒细胞。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粉染颗粒状,胞核偏位,呈圆形或折叠核、肾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纤细透亮、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阳性表达MPO、CD34、CD117、CD15、CD99、CD56、TIA1和S100;部分表达LCA、CD45RO和PAX-5;Ki67增殖指数40%~60%;余抗体阴性。结论发生于乳腺的粒细胞肉瘤罕见,预后差。组织学上需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其他小细胞性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7.
双侧乳腺血管肉瘤非常罕见,临床上很容易误诊、误治。笔者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其认识。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20岁,因“腹痛半个月、加重2 d”于2014年12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普外科行紧急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回肠远端,大小约3 cm×4 cm,质硬,侵出浆膜,盆底大小约1.5 cm种植病灶。术后病理活检示:镜下见肠壁组织结构被破坏,代之以大量未成熟细胞弥漫性浸润,细胞胞质少,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分散,核仁小而清楚,核分裂像可见,部分细胞胞浆红染,核偏位;周围脂肪组织中见异型细胞浸润(图1A);免疫组织化学示:CD20(-),CD3(-),Ki-67(LI约45%),CD10(-),Bcl-6(-),Bcl-2(+),Mum-1(散在+), DOG-1(-),CD117(+),CD34(部分细胞+),MPO(+)(图1B);分子病理学示:EBER(-),考虑髓系肉瘤。后转入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血液科继续行相关检查,骨髓细胞学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巨三系增生无明显异常;骨髓免疫分型示粒细胞约占67.5%,表型较成熟,检测范围内未见免疫表型异常细胞;染色体核型(46,XY,+20)。临床诊断为孤立性小肠髓系肉瘤。于2015年1月14日给予标准DA方案化疗1个疗程。患者腹痛症状缓解,后继续给予DA、MA方案给予巩固治疗4次,随访1年,多次复查患者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学检查均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骨髓形态和免疫表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4岁,临床表现为右侧乳腺肿块。镜下瘤细胞呈列兵样排列或弥漫分布,瘤细胞形态大小一致,中等大小,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质少,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象易见,核仁易见,可见不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示瘤细胞MPO、CD34、CD45为阳性,CD20、CD3、CD15、CD79α、Syn、CK、EMA、E-cad均阴性。结论: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临床较罕见,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易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浸润性小叶癌等,掌握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1病例简介患者女,46岁,发现右侧乳房包块半年就诊。于2007年8月无意间发现右乳房外上有一鸽蛋大小包块,无压痛,当时未引起注意,半年后发现包块增大。体检:发育正常,营养良好,颜面无水肿,心肺听诊正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右乳房外上象限有一鸽蛋大小包块,质中,无压痛,可活动,边界清晰,于2008年2月B超检查提示:  相似文献   

11.
12.
13.
患者江某,男性,32岁,干部。以左侧髋关节持续性疼痛2周于2003年11月12日入院。1995年6月患者因低热、左上腹肿块,白细胞明显增高住院,诊断为Ph^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以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并rhIFN-α治疗3个月获CR(完全缓解)出院。8年多来先后间断以羟基脲、IFN-α维持治疗,病情相对稳定,处于缓解期、慢性期阶段,尚能从事正常工作。体检:  相似文献   

14.
周鑫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6(10):956-956
病例1:患者女性,41岁。因"右乳肿块反复切除3次,再次复发肿块2月伴进行性增大及破溃数天"入院。1993年患者因右乳上方条索状肿块,表面伴红色结节,外院行肿块切除术;2004年右乳切口处长出肿块,约鸡蛋大小,表面仍伴红色结节,于外院行肿块切除术;2006年右乳原切口处再次长出肿块,呈进行性增大,伴皮肤破溃、出血,再次于外院行肿块切除术;上述3次手术后均未行病理检查。专科检查: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14岁.因发现右侧鼻翼肿物1年余,于2006年12月收入我院头颈外科治疗.查体:右鼻翼肿物,色红,约4 cm×3 cm,肿物侵及右鼻前庭、下鼻甲前端及双侧颌下,颈深Ⅱ、Ⅲ区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直径约0.5~1 cm不等.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活检病理提示:间叶组织肿瘤,横纹肌肉瘤可能大.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n(+),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30%,AE1/AE3(-),EMA(-),CEA(-).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9岁,2010年11月4日因右乳进行性增大包块5年余入院.体检:右乳见一巨大肿块,20cm×20cm×20cm大小,呈分叶状,部分皮肤已溃烂,肿块质硬,无波动感,边界欠清,活动度差,双侧锁骨上、下窝及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临床拟诊乳腺恶性肿瘤,并行右侧乳腺单纯切除术.病理检查:单纯切除乳腺一个,23cm×21cm×20cm大小,切面实性、鱼肉状、质较软,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镜下:肿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呈梭形,大小不一,胞质红染,有异型性,核分裂像>5个/10HPF,可见病理核分裂像(图1、2).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质呈SMA(+)(图3),Vim(+)(图4),S-100(-),CD68(-),Myoglobin(-),CK7(-),CK5/6(-),AE1/AE3(-).病理诊断:右乳腺平滑肌肉瘤.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患者,女,39岁,2010年11月4日因右乳进行性增大包块5年余入院。体检:右乳见一巨大肿块,20cm×20cm×20cm大小,呈分叶状,部分皮肤已溃烂,肿块质硬,无波动感,边界欠清,活动度差,双侧锁骨上、下窝及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47岁,主因发现左乳肿物20余年于2011年3月16日入院.肿物约"核桃"大小,无不适症状,肿物增长缓慢.查体:左乳外上象限可见两处浅表静脉曲张,可及一分叶状肿物,大小约6.0 cm×5.0 cm×3.0 cm,质硬,表面光滑,与皮肤有粘连,与胸壁无粘连,双侧腋窝及锁骨上下均未及肿大淋巴结.乳腺钼靶摄片:左乳外上象限分叶状肿瘤,不除外恶变.局麻下取活检快速冰冻,病理示:左乳腺浸润性癌,考虑软骨肉瘤.遂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石蜡切片病理结果诊断:(左侧)乳腺恶性软骨肉瘤(图1,2);乳头未见肿瘤;区域淋巴结未见转移(0/29),分组如下:胸小肌外侧组(0/20),胸小肌后组(0/9).免疫组化染色:S-100(+++),vimentin(+),广谱CK(+),PR(-),ER(-),C-erbB-2(-),Ki-67指数约50%.AB/PAS染色(+).术后恢复良好,电话随访患者健在.  相似文献   

19.
 横纹肌肉瘤是起源于横纹肌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但出现乳腺转移者较少见。我科2003年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是一种少见的由未成熟的髓样细胞形成的髓外肿瘤.多为局部浸润的实体瘤.现将山东省胸科医院确诊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26岁,因"胸痛1年,胸闷、憋喘20余天",于2011年2月入院.1年前出现间断胸痛.20天前出现胸闷、憋喘伴夜间盗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