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隐神经移位至腓肠神经治疗足跟部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因马尾神经损伤后导致足跟部溃疡长期不愈的9例患者,采用踝内侧的隐神经移位至外側的腓肠神经上。结果术后9例患者随访10~55个月,平均34个月,患者足跟、足底外侧感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足跟溃疡逐渐愈合,无复发。结论对神经源性的足跟外侧部溃疡,行隐神经-腓肠神经移位术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2.
背景:上臂后上切口入路肱三头肌肌支转位移植修复腋神经牵拉三角肌时易损伤腋神经后支及锁骨上臂丛,探查和联合其他神经转位时需变更体位.目的:分析腋窝入路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转位移植修复腋神经的可行性.方法:取常规甲醛固定成人上肢标本10具20侧,于标本平卧,上肢外展外旋位,腋窝入路,对腋窝处神经血管进行显微解剖.测量腋神经起始处至分支处距离及其分支起始处的横径,肱三头肌各肌支起始处横径,各肌支由入肌点向近端进行无损伤分离长度.结果与结论:腋神经肩胛下肌下缘分成前后两支,前支横径平均为2.5(1.6~3.4) mm.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起点处横径为2.2(1.4-2.8) mm.桡神经与腋神经距离平均为18.2(10.2~30.0) mm.腋神经前支与桡神经肱三头肌支横径相似,距离短.表明腋窝入路可暴露和辨别腋神经前后分支,桡神经肱三头肌支在背阔肌腱表面水平靠近腋神经,可选择任一肌支转位移植修复腋神经.  相似文献   

3.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Ⅱ组运用传统方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后30min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对2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0.1±2.8)min和(12.9±1.8)min,Ⅱ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1.5±2.7)min和(14.6±2.2)min,I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较Ⅱ组明显缩短(均P〈0.05)。2组均未出现动脉损伤、气胸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方法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更高.阻滞实施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根神经阻滞在某些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右拇掌伸肌键吻合术2例;右食指近节骨折,食指浅屈肌腱断裂1例;左小指浅屈肌腱断裂、第五掌骨骨折1例。结果:4例病人采用对应的单根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手术过程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病人无不适感。术后随访,神经分布区未出现异常感觉,病人反映手臂活动良。结论:四肢手术及神经分布比较明确的手术区。特别是比较重的病人。采用单根神经阻滞是可取的,病人乐于接受。同时提高了手术病人的安全性,降低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上肢神经多个位点的横截面积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确诊为DPN的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高频超声检查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多个位点:包括正中神经腕管处、前臂中点、肘窝处及上臂中点的横截面积;尺神经平腕横纹处、前臂中点、肘管处及上臂中点的横截面积;桡神经桡神经沟处、肘窝处的横截面积,对比分析各位点的横截面积及神经的声像图特点并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 DPN组正中神经在腕管处、前臂中点、肘窝处和上臂中点处的横截面积,尺神经在腕横纹处、肘管处和上臂中点处的横截面积,桡神经在桡神经沟的横截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检查可以为DPN的早期发现和评价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周围神经损伤是手显微外科的常见病,其治疗及功能恢复一直都是手显微外科的难题。周围神经缺损后如何促进再生修复,提高神经缺损的治疗效果,使患者功能恢复较好,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热点、难点。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周围神经解剖及其再生微环境的认识,周围神经损伤治疗方法已经由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发展到基因工程等,为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思路。本文就周围神经缺损后周围神经修复的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8.
骨骼肌包埋神经片段桥接与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导1993年1-1997年10月应用自主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桥接修复48例60条神经缺损,并比较两者的疗效;方法:其中30例38条神经行神经移植,18例22条神经行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桥接;结果:术后随访8mo-24mo,按MCRR标准对肢体神经运动感觉功能评定疗效;优良率神经移植组2cm-5cm,占83.8%,6-10cm,占76.9%,11-20cm,占57.1%,骨骼肌包埋自体神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神经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了解其对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营养作用。方法 12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分成三组。实验组:切断左侧腓总神经,把腓总神经远断端吻合到胫神经的侧方,胫神经外膜开窗,腓总神经近断端结扎反转固定于肌肉上12例。未吻合组:于左侧相应部位切断右侧腓总神经,远、近断端结扎反转固定于附近肌肉上6例。正常组:腓总神经不予切断6例。术后7个月行肌肉组织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测试。结果 实验侧胫前肌体积和正常组近似,而未吻合组胫前肌萎缩明显。组织学发现实验组胫前肌形态良好,而未吻合组肌肉细胞核明显增多,肌纤维截面积缩小。实验组胫前肌均可引出不同比例的“M”波,波幅接近正常组,而未吻合组却始终未引出诱发电位。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法可以对失神经肌肉提供神经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传统理论认为人体类固醇激素在肾上腺皮质、性腺和胎盘组织合成,这些类固醇分别调节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及代谢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系统自身也可以合成并分泌类固醇激素,不需外周内分泌腺的帮助。并发现神经类固醇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神经类固醇的提出与命名神经类固醇的概念是在1981年由Baulien等[1]首先提出的。当初Baulien等发现成年雄性大鼠前部和后部脑组织中孕烯醇酮(PREG)、硫酸孕烯醇酮(PREGS)、别孕烯醇酮(THP)、脱氢表雄酮(DHEA)及其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含量显著高于血浆含量,即使将分泌…  相似文献   

11.
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的效应并确定哪组传入神经起重要作用。 4 3例健康人分为 3组 :腓总神经组 (CPN组 ) 19例、腓总神经皮支组 (CBPN组 ) 16例及对照组 8例。CPN组中 8例接受 0 9×MT电刺激 ,11例接受 1 2×MT电刺激 ;CBPN组中 8例接受 1 5×PT电刺激 ,8例接受 3 0×PT电刺激 ;对照组接受安慰电刺激。除对照组外 ,另两组Hmax/Mmax比值均降低 ;除 0 9×MTCPN组和对照组外 ,其他组的H反射潜伏期延长。不同的经皮神经电刺激产生不同的抑制效应 ,其中腓总神经皮支的传入纤维中Ia类和Ⅱ类纤维在比目鱼肌运动中介导抑制效应 ,并且后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导1993年1月~1997年10月应用自体神经移植及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桥接修复48例60条神经缺损,并比较两者的疗效;方法:其中30例38条神经行神经移植,18例22条神经行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桥接;结果:术后随访8mo~24mo,按MCRR标准对肢体神经运动感觉功能评定疗效;优良率神经移植组2cm~5cm,占83.8%,6cm~10cm,占76.9%,11cm~20cm,占57.1%,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桥接组2cm~5cm,占80%,6cm~10cm占62.5%,11cm~20cm,占50%;结论:两者疗效在短距离或长距离缺损时差异不明显,而中等距离缺损时疗效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张长杰 《中国康复》2023,(5):306-306
最近的数据表明,耳鸣感知与听觉皮层的过度活跃和大脑功能连接的改变有关。本研究探讨了神经阻滞和神经刺激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的疗效。受试者为63名顽固性或复发性耳鸣患者。受试者接受单侧或双侧神经阻滞,0.5%利多卡因施用于面神经(第七颅神经)和耳颞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下颌神经的分支)。  相似文献   

14.
下颌神经阻滞入路的相关解剖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下颌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下颌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实验于2002-11/2005-11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由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120侧成人颅骨(男60侧,女60侧)和30侧尸体(男20侧,女10侧);均为无主尸体。测量了120侧成人颅骨卵圆孔等结构的数据,观测了30侧成人尸头下颌神经的毗邻结构。 结果:①与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男性除卵圆孔前壁厚、女性除颧弓中点下缘至翼突基部距离、卵圆孔宽径、卵圆前壁厚、卵圆孔前外侧缘至三叉神经压迹最近距离外,其余结构均存在侧别差异(P〈0.05~0.01)。除左侧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距离、左侧卵圆孔宽径、卵圆孔前壁厚外,其余侧别结构均存在性别差异(P〈0.01)。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的距离,男性左侧为(40.4&;#177;0.3)mm,右侧(40.9&;#177;0.4)mm。女性左侧为(39.8&;#177;0.6)mm,右侧为(40.2&;#177;0.7)mm。②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下颌神经长度(10.4&;#177;1.6)mm,宽度为(4.5&;#177;1.5)mm,其中颅内段长(6.3&;#177;1.5)mm,卵圆孔内段长(5.1&;#177;0.6)mm。脑膜中动脉外径左侧为(1.5&;#177;0.3)mm,右侧为(1.5&;#177;0.4)mm。至上颌动脉起点的距离左侧为(7.1&;#177;0.4)mm,右侧为(8.3&;#177;0.3)mm。大部分脑膜副动脉入棘孔以前发出,起源于脑膜中动脉者22侧(73%)。上颌动脉者7侧(23%)。以双根起始者1侧(3%)。分支数,1支型24侧(80%)。2支型2侧(7%)。不存在4侧(13%)。脑膜副动脉分别经卵圆孔、蝶导血管、骨性翼棘孔入颅腔。下颌神经与脑膜中动脉的位置关系:脑膜中动脉位于下颌神经的后外侧22侧(73)%。位于下颌神经的外侧8侧(27%)。 结论:获得了下颌神经的长度、宽度,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以及圆孔、棘孔、破裂孔、颈静脉孔、海绵窦内等穿过的结构及毗邻关系的观测结果。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存在侧别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膈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为膈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由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24具尸体,男20具,女4具。对48侧尸体头、颈、胸部的标本与膈神经穿刺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 结果:①膈神经进针的深度:皮肤至膈神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上距其锁骨头25-30mm头侧为进针点)为26.0&;#177;0.3(21~30)mm。②膈神经与胸膜顶,肺尖、胸导管等结构毗邻的关系:胸膜顶的体表投影,胸膜顶的内侧界距胸骨柄上缘中点两侧均为10-19(14.2&;#177;0.3)mm。胸膜顶的外侧界与胸锁关节之间的距离左侧为43~70(55.3&;#177;0.6)mm。右侧为51~80(57.5&;#177;0.6)mm。胸膜顶的最凸点与锁骨之间的距离左侧为11~29(21.6&;#177;0.4)mm,右侧为11-39(26.5&;#177;0.5)mm.左侧锁骨上缘点位于胸锁关节外侧为19-28(22.5&;#177;0.3)mm,右侧为13-29(23.0&;#177;0.4)mm。胸膜顶的外侧界距颈正中线两侧均为50-90(72.1&;#177;0.8)mm,肺尖与颈正中线两侧均为31-52(38.1&;#177;0.4)mm。胸导管在颈动脉鞘后方,椎动脉、椎静脉及膈神经前方弓形入静脉角,胸导管末端的弓高平均为5.2~12.5mm。③膈神经与副膈神经、颈交感干联系的观测结果:颈交感干与膈神经和副膈神经联系的出现率为43.6%,主要与膈神经相联系,与副膈神经则较少。它们与颈下神经节联系最多为60.4%,其次与颈中神经节为17.5%。此外也有与椎动脉神经节、锁骨下袢、颈中、下神经常之间相联系,于此可见膈神经在颈部与交感干有广泛的联系。 结论:为膈神经穿刺的入路进针深度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 ,中枢神经系统成熟的神经元很难或不能分裂。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分离培养和增殖成功 ,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1神经干细胞的定义1989年 ,Temple等从 13天大鼠胚胎脑隔区取出细胞进行培养 ,发现这些细胞发育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1] 。其后从成年鼠脑纹状体、海马齿状回等处分离出能在体外不断增殖 ,并具有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潜能的细胞群[2、3 ] 。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许多实验都证实 ,人脑内也同样存在神经干细胞[4 6] 。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神经干细胞的概念是由Mckay在 1997…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与优势。近年来随着神经干细胞以及神经发生现象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外对中药有效成分药效的机制探讨也偏向于此。本文对近年相关的实验研究,从神经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临床常见的损失,致残严重,治疗困难,神经移位是目前早期治疗的重要方法[1].我科2008年2月~2010年4月电视胸腔镜下切取膈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收到满意的疗效.现将手术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症(CTS)患者神经传导检测特征。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47例行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检测。结果47例cTs患者中女性占76.6%,其中共有82侧腕管神经出现病变,双侧病变占74.5%。82侧腕正中神经指3-腕感觉潜伏期、SCV、感觉诱发波幅及DML与正常参考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传导检测对CTS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浅支修复桡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并对腓浅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桡神经缺损性损伤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大体一致.5例病例平均随访11(8~26)个月.按文献标准评定,优3例,良2例。[结论]腓浅神经浅支可作为修复桡神经缺损理想的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