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与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人造血管内瘘和其使用过程中的护理要点。方法对6例行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进行总结。结果6例患者实施人造血管移植术后,血流通畅。2例术后出现瘘管部位皮肤感染,经抗炎、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结论做好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护理工作,有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时明涛 《安徽医药》2021,25(11):2248-2251
目的 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人造血管内瘘(AVG)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的应用对比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MHD病人81例,按治疗方式分为AVF组46例(给予AVF治疗)与AVG组35例(给予AVG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径路首次通畅率、再次通畅率、血管径路中位生存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VF组血管径路首次通畅率明显高于AV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通畅率80.43%比37.14%,12个月通畅率65.22%比11.43%,24个月通畅率28.26%比5.71%,36个月通畅率19.57%比2.86%,均P<0.05);AVF组血管径路再次通畅率与AV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血管径路中位生存时间为39.344个月,AVG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6.27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V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皮下血肿、血清肿、渗血并发症发生率与AV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AVF治疗MHD,血管径路首次通畅率高于AVG,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VG组,安全性较好,但两种手术方式血管径路再次通畅率、中位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马春红  蓝天座 《贵州医药》2011,35(4):383-384
血液透析是目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近年来,随着尿毒症患者的高龄化及各种血管疾病的增多,人造血管内瘘在透析人群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使用聚四氟乙烯(PTEE)建立动静脉内瘘,填补了本市市级医院维持性血透病人中无人造瘘管的空白。由于PTEE柔软、多孔,易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人造血管的护理,延长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我院398例次应用人造血管内瘘的老年性患者进行回顾性护理分析。结果 398例次人造血管通畅率为100%,使用时间最长为36个月,2例次发生血栓堵塞再通后通畅,杂音响亮。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掌握良好的人造血管的穿刺技术和方法,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对延长患者的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折中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毒症患者由于自身血管硬化或内瘘闭塞等原因使动静脉内瘘无法进行,但又需要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人造血管解决了内瘘闭塞或建立自体动静肪内瘘困难的难题,因人造血管内瘘管壁纤维受损后不能修复,因此掌握人造血管的穿刺方法和护理是延长瘘管使用寿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人造血管内瘘的特点,探讨人造血管内瘘的穿刺技术和护理。方法选取本科室6例人造血管病例,从术后护理、穿刺前评估、穿刺要点、止血方法、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人造血管内瘘与自身血管内瘘的护理有本质的区别,人造血管有其自身的特点。结论日常治疗护理中医、护、患三方共同参与人造血管内瘘的管理,对延长瘘管的使用寿命,维持正常的血液透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8.
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而穿刺技术及护理是透析治疗的重要保障。总结我科对人造血管穿刺、护理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9.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来说,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的前提,是患者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临床上常用的血管通路是血管内瘘。血管内瘘(AVF)是指动、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血管通路,适用于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肾功能衰竭患者。现将我院建立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6例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早期的护理。方法对已确诊的90例患者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中术后加强对患者的精心护理。结果各患者都没有因此手术而音响治疗。结论保持患者自体动脉内瘘长期安全通畅,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一旦闭塞,对患者精神上、肉体上、经济上和生活上都造成不适、痛苦和创伤。因此,建立维护好一个透析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实施动静脉穿刺过程中,不仅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还有具备扎实的内瘘护理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2.
建立和保护好一条理想长久的血管通路,对于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Brescia-Cimino于1966年首创前臂动静脉端端吻合的内瘘术(称经典内瘘)存在手术难度大,需要显微外科技术;吻合口易出现狭窄、血栓形成等问题。作者自2003年3月以来,成功采用前臂血管插入式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为20例尿毒症患者建立了永久性血管通路,认为该术式具有术式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血透中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对68例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导致内瘘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血液透析中低血压是导致内瘘闭塞最主要原因,穿刺不当及患者对内瘘的保护意识不强是内瘘闭塞的危险因素。结论避免透析中低血压是防止动静脉内瘘闭塞的重要措施,合理使用和保护内瘘及加强健康教育是预防内瘘闭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患者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内瘘是血液透析(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因此保护内瘘,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52例维持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干预,正确掌握新瘘使用时间,穿刺的方法及拔针后处理,预防内瘘阻塞及患者自我保健,可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汝侠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8):125-126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一种方法。血管通路是他们的“生命线”,其中动静脉内瘘具有出血少、易穿刺、血流量大、可长期应用等优点而成为永久性血管通路。因此保护好血管通路就意味着给患者更多的生存时间和更好的生存空间,那么对内瘘的保养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还要有扎实的内瘘护理知识和技术。76例患者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有效地减少了内瘘的并发症,确保了透析成功。现将“成熟”内瘘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前后的护理及成熟使用后的日常护理。方法对54例血液透析患者从动静脉内瘘手术前后的护理及成熟使用后的日常护理,加强健康宣教等方面进行全程的护理管理。结果内瘘静脉血管充盈良好,搏动明显,每次穿刺成功,血流量200~280mL/min,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透析效果满意,未出现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结论通过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共同护理,使内瘘得到良好的保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使用寿命,使患者得到充分透析,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王强  陈利宏  黄敏  徐衡  高秀霞 《安徽医药》2012,16(10):1491-1492
目的 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并发症.方法 对36例尿毒症行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手术,分为高位组20例,腕部标准组16例,比较两组内瘘的血流量、kt/v、成熟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内瘘在成熟时间无显著差异,但kt/v、内瘘血流量、假性动脉瘤形成差异显著(P<0.05),高位内瘘闭塞1例,标准内瘘闭塞1例,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和12.5%(P<0.05).结论 高位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为血管条件差的老年患者以及多次前臂内瘘手术失败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血流量足、长期通畅、并发症少)是至关重要的。现总结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近8年来346例动静脉瘘(AVF)的日常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冰  张卉 《哈尔滨医药》2009,29(2):64-64
血液透析病人由于自身血管的硬化、糖尿病、肥胖、疾病末期等原因,自体动静脉瘘无法使用。近年人造血管是血液透析理想的血管通路之一,但人造血管与自身动静脉瘘不同,在管壁纤维受损后不能修复,只能靠管周结缔组织增生充填。故掌握人造血管的穿刺与护理是延长其使用寿命的重要环节。我们白2003年先后为9位病人穿刺近万次,大大超过平均两年的使用寿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