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医学心悟·痹》 "痹者,痛也.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游走不定也. 寒气胜者为痛痹,筋骨挛痛也.湿气胜者为着痹,浮肿重坠也.然即曰胜,则受病有偏重矣. 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通用蠲痹汤加减主之.痛甚者,佐以松枝酒. 复有患痹日久,腿足枯细,膝头肿大,名曰鹤膝风,此三阴本亏,寒邪袭于经络,遂成斯症,宜服虎骨胶丸,外贴普救万全膏,则渐次可愈.失此不治,则成痼疾,而为废人矣."  相似文献   

2.
凡肌腱、筋骨、关节间发生酸、麻、肿、痛,甚至运动受限制等症,统称为痹证。“痹”者,闭也。前人认为人体受风寒湿三气混合侵袭,以致经络闭阻,气血不能畅达,就会发生痹证。《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痹证的病因既然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之邪,治则固应以驱风、散寒、去湿等法为主。故古人根据三气各有偏胜之不同,制定有蠲痹  相似文献   

3.
赵和平导师认为,痹者,实为经脉闭阻不通之意。究其痹阻之因,不外外感之风、寒、湿、热及内生之痰浊、瘀血诸邪。痹证的初起阶段以外邪为主,此时用祛风散寒除湿的方法治疗,取效较速。然痹证病情缠绵,反复难愈,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扶正气,重视气血肝肾;祛邪气,着重痰瘀互结;求速效,需多法共施;防复发,注重养生调摄等。  相似文献   

4.
脾胃学说在痹证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与胃具有重要生理功能,治疗湿痹,从健脾益气除湿入手,兼以祛风散寒,取效甚捷;治疗寒痹,除了散寒温阳、祛风除湿之外,更加黄芪、党参健脾益气,使气旺则阳旺;夏季健脾可祛湿治痹,秋季健脾可防治筋痹与肝痹,冬季健脾则主要有助于防治骨痹和肾痹。甘温除热法是治疗痹证发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分型辨治 刘老认为,痹证的论治,风寒湿痹者不离祛风、散寒、利湿、通络;风热湿痹者当疏风、清热、利湿、通络.对病延日久不愈者,尤要注意调补气血,或补肾、益肾、健脾,或祛痰化瘀,总的治则是补助真元,宣通络脉,使气血流通,则痹自愈.  相似文献   

6.
浅谈痹证的护理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孙学英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部白秀琴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科张晓云“痹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由于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等,是...  相似文献   

7.
痹证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种多发病.痹者,闭也,有阻塞不通之意,正如张景岳氏所谓:“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其病具有反复性、发作性和渐进性的特点,临床上表现极为顽固,故日人,丹波元简谓:“……痹病所指极广,故加字,明其麻痹之痹.”根据痹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诸多表现,现代医学中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等病,均属本病之范畴.如顾伯华氏为主编的《实用中医外科学》,即将痹证按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痛风论治.  相似文献   

8.
痛证的辨治思路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为痛证的病因病机包括不通则痛、毒损致痛与失荣而痛;论治原则是重者治标为主、轻者治本为主;治疗方法包括辨证治痛与辨经治痛;详细审察病机是提高痛证疗效的根本,不通可不痛,虽通也可痛,不通之痛与失荣之痛常相兼夹;精心配伍用药是提高痛证疗效的关键,对间接止痛药与直接止痛药、广效止痛药与专效止痛药、归经止痛药与引经止痛药、散寒止痛药与清热止痛药进行适当配伍,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止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国磊  刘健  洪靖  王星儒  孔雯 《中医学报》2020,35(2):244-247
《伤寒杂病论》认为,痹证的产生在外与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有关,在内与营卫不和、脏腑虚损及瘀血闭阻等因素有关。张仲景治痹核心既不离治病求本,又不离"痛"之一字。治痹大法有发汗、散寒、祛湿、清热、补益脏腑、调和营卫及活血化瘀等。常用治痹药对有:麻黄伍桂枝,辛温逐寒、发汗解表,治风寒痹;乌附佐甘草,辛甘化阳、温阳散寒,治寒痹;防己配黄芪,扶正祛邪、益气除湿,治湿痹;石膏须知母,清润相合、清热解肌,治热痹;地黄协薯蓣,补益脾肾,治脏腑虚损痹;桂枝合芍药,调和营卫,治营卫不和痹;水蛭须虻虫,搜剔活血,治瘀血闭阻痹。  相似文献   

10.
痹者,闭也。痹证是闭阻不通的病证之义,本来范围甚广。现代公认痹证是指肢体、关节疼痛或肿着酸麻、活动困难的证候。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故症状以痛为主。“不通”不是专责邪气闭阻,亦多有阴阳气血失养而“不通”的,故当为细辨,不可动辄作风湿治疗,以贻后患。大抵初起多由风、寒、湿、热闭阻,久痹每为阴虚、血弱、痰凝、瘀阻所致。我据前人经验及自己临床实践,将痹证分八类疏方药。一、风痹诊断: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风者善行而数变),多为初起(风者百病之长),可兼见恶风、脉浮。治疗:祛风通络。金元刘河间有防风汤(防风、秦艽、当归、赤茯苓、杏仁、黄芩、葛根、麻黄、肉桂、生姜、甘草、大枣)。观此方颇杂,临床时宜有取舍,因风邪多为兼  相似文献   

11.
痹证辨治四则付喜凤(河南省武陟县人民医院,河南454950)主题词痹证/中医药疗法医案治痹之法,当以祛邪为要,或祛风,或散寒,或除湿,或清热,视其偏胜之邪而施之;然亦需兼顾杂合之邪及病之久暂,体质之偏,辨证论治。余将临证十多年来治疗痹证的典型病例作一...  相似文献   

12.
坐骨神经痛是由风、寒、湿等邪气侵袭人体致脉络不通,经气痹阻而引发,属中医"痹证"范畴.  相似文献   

13.
痹证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也是用针灸治疗最广泛的一种疾病。《中藏经》解释“痹者,闭也。”郑玄《易·通志》云:“痹者,气不达为病”。凡由气机闭塞不通的疾病均可称“痹证”,如“喉痹”等。本文论述因经脉痹阻不通,而表现筋肉关节部位疼痛、重着麻木、甚至肿胀的病症。  相似文献   

14.
<正> 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也称粘连性关节囊炎,俗称肩凝、冻结肩或露肩风,又称“五十肩”。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痹证之一。痹即闭阻不通之意。由于年老体弱,气血虚损,感受风寒湿三邪袭虚而入,从而使气血循行受阻,产生“不通则痛”致成病症。用调理气血、祛风除湿、散寒通络等中药治疗,固然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没有针刺或穴封阳陵泉方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沈津湛教授依据《素问·痹论》治疗痹证的临床思路与经验。[方法] 通过跟师临证学习,从沈师对《素问·痹论》原文的解读,对痹证病因、病机、病位、治法、用药、传变、预后等方面的理解运用,以及对固本培元派、温补学派诸位医家治痹经验的继承,总结整理沈师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与方药特色,并选取一则系统性硬皮病验案进行佐证。[结果] 沈师认为,痹证为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其根本病因为正气虚弱,包括营卫不足、运行异常与精血亏损、阳气不足两方面,病位多在脾、肾。发病之初尚在五体,是治疗绝佳期,久而入络,转为脏腑痹,则为难治。治疗上,沈师主要继承固本培元派及温补学派多位医家的治痹思路,以脾、肾为核心,将扶正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邪在肌表及痹证发作期,以除邪为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兼以扶正;邪入经络、脏腑后,以养正为要,依据侵邪之偏重施以补剂,风盛补血,寒甚补火,湿重补气。所举验案乃阳虚寒甚之系统性硬皮病,沈师先治以温阳散寒、除痹止痛,四诊后主以养正温阳、补益气血,取得较好疗效。[结论] 沈师系统解读《素问·痹论》,认为治痹当“养正为要,除邪为先”,以温阳、益气、养血、除邪、止痛、通络六法治疗痹证,疗效尚佳,对临床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痹证分类及治疗体会如下。1痹证的分类按病位可分为五体痹和五脏痹。在五体痹中,以肌肤麻木或疼痛者,为皮痹;以肌肉酸痛为主者,为肌痹;以筋痛拘急,屈伸不利的,为筋痹;以血脉凝而疼痛的,为脉痹;而以骨节酸痛;重而不举的,称为骨痹。若痹证迁延日久,正气虚惫,邪气也可内传于脏腑,并表现以五脏病证为特点的临床表现,称为五脏痹。2$证的针灸治疗以近部与循环取穴为主,辅以可是穴。2.l选穴。肩部先肩格、肩码、瞬俞。肘部达曲他、合谷、天井、外关、尺泽。购部选阳地、外关、阳溪、脱骨。脊背选水沟、身往、腰阳关。助部…  相似文献   

17.
痹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病、老年病,常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胡国恒教授诊治此病经验丰富,在“络病理论”“以络治痹”“脏虚络痹”的认识基础上,认为络痹应以“阴络”为要,络痹发病之本为肾精气虚,肾络不通,病机关键为心气血虚,心络不通,病理基础为心肾络痹,痰瘀为患。治疗上,重视通心益肾,调治气血,在宣痹通络,化痰祛瘀的原则上倡导刚柔并济,徐徐图之。临床疗效颇佳,验证了从“心肾”以络治痹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故本文结合临床医案,对胡教授治疗痹证临证经验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8.
吴鞠通论治湿热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其论痹的专篇《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演变规律都有阐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已有了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治痹的专方。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除了对风痹、湿痹、寒痹加以论述外 ,还对热痹的因、症、治作了概括 ;清代尤在泾《金匮翼·热痹》专论热痹 :“热痹者 ,闭热于内也 ,……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感风寒湿邪客气 ,热为寒郁 ,气不得通 ,久之寒亦化热。”清代温病学说兴起 ,对热痹的认识亦随之加深 ,特别是湿热病理论和证治的系统化 ,湿热痹作为湿热病的一类病…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临床证候分为实痹和虚痹,实痹包括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虚痹包括气血虚痹,阴虚痹,阳虚痹。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痹证62例,行痹,痛痹,着痹以祛风,散寒,除湿,温通经脉为主治疗,方用蠲痹汤加减;热痹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主治疗,方用白虎桂枝汤加减,气血虚痹,阴虚痹,阳虚痹以祛邪扶正,攻补兼施为主治疗,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显效18例,有效3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7%。  相似文献   

20.
骨关节病,中医称为骨痹.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疾病.痹证,即痹阻不通,"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是人体感受风寒湿等邪气引起人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重浊麻木、屈伸不利或关节肿胀的一类疾病.骨痹多发生于骨关节部位,发病后直接影响肢体活动和生活起居,其发病趋势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