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缺血性肠病的螺旋CT表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所致缺血性肠病的蚴旋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因SLE病人急性腹痛而行腹部螺旋CT扫描检查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其中增强CT扫描16例,CT平扫7例。着重观察肠道、肠系膜和肠系膜血管的异常CT表现性,同时也记录其它腹部异常征象,如浆膜腔积液、实质性脏器异常、淋巴结肿大等。结果:肠壁肿胀、增厚19例(19/23,82.6%),肠壁“靶征”12例(12/16,75%),肠管扩张16例(16/23,69.6%)。肠系膜肿胀和脂肪密度增高21例(21/23,91.3%),肠系膜血管充血、增粗18例(18/23,78.3%),肠系膜血管“梳状”排列4例(4/16,25%)。其它CT异常征象包括腹水、胸水、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肾脏异常、腹膜后淋巴结肿等。结论:缺血性肠病是SLE病人出现急性腹痛最主要的病理改变,其肠壁、肠系膜和肠系膜血管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异常CT表现。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评价SLE缺血性肠病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主要CT征象,总结其CT诊断要点,提高CT对其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为临床及时提供更可靠的影像诊断依据。方法:对临床已确诊的32例急性缺血性肠病病例的多排螺旋CT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各病例均曾采用16排或64排螺旋CT进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由两位富有经验的影像学副主任医师对CT影像进行分析及总结,意见相左时通过讨论达成一致。结果: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主要CT征象有:肠壁增厚、肠壁密度及增强异常、肠壁积气、肠管积气积液扩张、嵌顿或扭转的肠曲、小肠积粪征、结肠脾曲截断征、肠系膜血管管径及密度异常改变、漩涡样排列并绞窄的肠系膜血管、肠系膜血管内充盈缺损、肠系膜静脉或门静脉积气、肠系膜水肿及积液、气腹、腹水等。结论:多排螺旋CT能快速、准确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并能探明病变范围、病情程度及病因等。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肠病19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误诊原因及如何确诊。方法:统计分析我院近5 a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19例,其中15例为结肠病变,4例为小肠病变。结果:本组19例患者首诊时,有11例误诊,误诊率为57.9%。结论:缺血性肠病单纯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困难,结合肠镜、气钡双重造影、B超、多普勒超声、CT等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肠病(acute intestinal ischemia,AII)是指由于肠系膜动脉或静脉栓塞、闭塞以及血栓形成等导致肠缺血、肠坏死的急危重症。AII虽然临床少见,但危害大,病死率高,诊断困难。AII往往发病凶险,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技术对其诊断仍不理想,早期诊断极不容易;加之患者多为高龄,往往并存心血管疾患等多种严重内科疾病,因而误诊率和病死率都  相似文献   

5.
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SLE的误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引起血液学改变以贫血最常见,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比较少见,易误诊为血液病。现将我院收治的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5例SLE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例,女4例;年龄19~44岁,平均30.5岁。发病到就诊时间0...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肠病的病理学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缺血性肠病的病理学廖松林(北京医科大学病理学系100083)1概念及同义语缺血性肠病(ischaemicboweldisease)或称缺血性结肠炎(ichaemiccolitis)这是60年代方开始提出来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由于...  相似文献   

7.
对我院收治的1例临床表现为急性阑尾炎最终手术确诊为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分析如下. 1 病例介绍  相似文献   

8.
赵凌杰  邱艳  蔡辉 《临床荟萃》2013,28(10):1179-1181
患者,女,44岁,以反复上腹痛1年余,加重伴腹泻半个月于2011年12月15日入住我科。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不适,无发热,无恶心呕吐,至当地医院检查提示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出院半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右上腹疼痛,当地医院查胃镜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患者1年来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无明显规律,时有双腕、双肘、双膝关节疼痛,自诉无发热,至当地诊所给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肠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小肠病变的CT表现,并与18例正常病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肠病变CT表现:8例肠壁和肠系膜有异常改变;6例肠系膜有异常改变,但肠壁未见明显异常;2例CT检查阴性.结论 CT可以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肠病变受累情况及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肠病也称肠系膜血管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明显及饮食结构等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发病率明显增加,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1〕。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  相似文献   

11.
克隆氏病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克隆氏病患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克隆氏病的CT图像。结果所有病例均显示肠壁增厚和肠腔狭窄。4例同时伴有小肠梗阻;3例同时见腹腔脓肿;3例有瘘管形成。结论CT在显示克隆氏病的病变范围以及肠梗阻、腹腔脓肿、瘘管等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的rCBF显像与CT/MRI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简称狼疮脑病)患者rCBF显像结果并与CT/MRI比较,探讨rCBF显像对狼疮脑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狼疮脑病患者根据神经精神表现程度分为两组:严重神经精神疾病表现组20例(严重组),轻度神经精神疾病表现组20例(轻度组)。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显像和CT/MRI脑扫描。结果严重组20例患者rCBF显像阳性20例(100.0%),其中19例局部脑血流降低,1例局部脑血流增加;20例患者CT/MRI头部扫描阳性4例(20.0%),与rCBF显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轻度组20例患者rCBF显像阳性18例(90.0%),均表现为局部脑血流降低;CT/MRI扫描20例患者未见异常,同rCBF显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rCBF显像与CT/MRI比较,诊断狼疮脑病更灵敏。狼疮脑病患者rCBF显像有脑血流改变,多表现为局部脑血流降低。rCBF显像对狼疮脑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诊断急性肠及肠系膜闭合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证实的急性肠及肠系膜闭合性损伤患者的CT表现,以提高螺旋CT对急性肠及肠系膜闭合伤的诊断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01年7月-2011年3月,32例患者经手术证实为急性肠及肠系膜闭合性损伤,均为男性,年龄18~53岁,中位年龄36岁,均于受伤后24 h内进行CT扫描;主要症状为腹痛和腹部压痛,部分患者伴多部位伤的相应症状.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CT和MRI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很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CT和MRI功能成像能够提供脑血流、代谢等方面的信息,在形态学发生变化前早期发现缺血病变,有利于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Muñiz AE 《CJEM》2000,2(2):117-120
Abdominal pain is a common complaint in children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infection, bowel necrosis and perforation, especially if they are taking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corticosteroids or immunosuppresive agents, which may mask the signs and symptoms of the underlying condition, hence dela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case of an adolescent girl whose abdominal pain was related to cardiac tamponade and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ardiac and gastro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of SL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拟诊为AICVD患者,于发病24h内行头颅CT平扫和全脑CT灌注(CTP)成像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4D-CTA)图;于CTP检查后24h内复查MR,分析其CTP、4D-CTA及MRI表现。结果常规CT平扫示8例有脑缺血病灶,12例未见明显异常。全脑CTP20例患者共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32个缺血灶,MRI发现26个病灶表现为梗死灶。4D-CTA显示责任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20例患者中14例血管狭窄,2例闭塞,4例正常。结论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同时获得CTP、4D-CTA图像,实现对AICVD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S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怀疑或诊断冠心病的104例患者行128层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CTA)并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有意义(50%)的患者行导管法冠状动脉数字减影检查(DSA),并与CTA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6例患者CTA未见明显狭窄,42例轻度狭窄,17例中度狭窄,19例重度狭窄及闭塞,共检出30例(28%)心肌桥;47例患者行导管法DSA,共检出9例(19%)心肌桥,其中6例患者CTA评价狭窄程度较DSA偏轻。结论:128层螺旋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初步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筛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MRI常规序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脑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白质高信号(WMH)及腔隙灶进行评估,初步分析SLE患者脑小血管病变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9例SLE患者及29例年龄、性别与SLE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EPVS、WMH及腔隙灶的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级及评分。并记录SLE患者临床及化验室检查指标。应用SPSS 24.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等级资料用Kolmogorov-Smirnov Z检验分析组间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EPVS、WMH及腔隙灶与临床、实验室检查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半卵圆中心,SLE组的EPVS评分(2.52±0.91)显著高于对照组(1.34±0.55,P<0.01);SLE组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PVH)和深部脑白质高信号(DWMH)均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SLE组腔隙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半卵圆中心EPVS及PVH与补体C3相关(r=0.505,0.400,P均<0.05);EPVS和WMH与病程呈正相关(r=0.460、0.428、0.416、0.404,P均<0.05)。结论:脑小血管病变是SLE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常见表现,并与补体C3及病程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