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休克期切痂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作用。方法临床观察81例烧伤患者,根据切痂植皮的时间不同分成休克期切痂组(A组)及非休克期切痂组(B组)。结果B组术前及术后SIRS发生率均高于A组(P<0.01),且切痂前、后血浆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含量居高不下,显著高于A组(P<0.05~0.01),A组SIRS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0.01),死亡率也明显降低。结论休克期切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早期主要炎性介质的大量释放,减少SIRS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对预防MODS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防治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探讨休克期切痂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作用。方法 临床观察81例烧伤患者,根据切痂植皮的时间不同成分休克期切痂组(A组)及非休克期切痂组(B组)。结果 B组术前及术后SIRS发生率均高于A组(P〈0.01),且切痂前、后血浆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含量居高不下,显著高于A组(P〈0.05 ̄0.01),A组SIRS并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或多脏器衰竭的发病机理,对68例MOD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进行了动态观察。采用不同细胞因子生长依赖细胞株生长指数(MTT法)测定方法,检测MODS患者发病时及治疗3、5、7、10及15天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TNF、IL1及IL6水平。结果:MODS患者发病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TNF、IL1及IL6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并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增加,经治疗后于第5天逐渐下降,至第15天时降至接近发病初期水平。由此表明:MODS发病与细胞因子参与的机体过度炎症反应及超强免疫反应过程密切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可作为MODS病情轻重的客观判定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进行体外循环(PB)病人围术期动脉血和冠脉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化物(LPO)及肌酸激酶-MB(CK-MB)的变化。方法 13例病人分别于CPB前、升主动脉开放后5min、30min、术毕、术后6h、术后18h采集动脉和冠状窦血样本,测定血浆TNFα、LPO的浓度及SOD、CK-MB的活性和动脉血气,测算不同时间点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心肌TNF-α的净释出量(冠状窦内血液TNFα含量减去动脉血含量)。结果 血液的TNFα水平在开放升主动脉后至术毕前明显增高(P〈0.05),CPB期间心肌TNFα净释出量明显增高(P〈0.05);LPO在开放升主动脉后明显升高且持续到术后6h(P〈0.05),其峰值在开放升主动脉后5min;SOD含量逐渐下降并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承气颗粒剂和清胆灵对胆胰疾病所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对66例急腹症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将内毒素血症期、SIRS和MODS患者分别按病种及APACHE-Ⅱ评分,分层随机分为综合安慰组和综合中药组,对后者根据病种使用大承气颗粒剂或清胆灵;动态观察血LPO、TNFα、IL-6、内毒素等的变化。结果:内毒素血症期,综合中药组第1dLPO及第3d内毒素降低,用清胆灵1d后LPO降低(P〈0.05),第3d有降低趋势;SIRS阶段,大承气颗粒剂或并用清胆灵于用药3、7d能显著降低急性胰腺炎或胆道感染伴结石者LPO、内毒素(P〈0.05),第3d大承气颗粒剂并清胆灵能降低胆道感染伴结石者IL-6、TNFα(P〈0.05);MODS阶段,大承气颗粒剂用药3、7d分别降低内毒素、TNFα(P〈0.05)。结论  相似文献   

6.
急性胰腺炎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病程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28例急性胰腺炎病人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白介素6(IL6)。结果急性胰腺炎病人血液中TNFα,SIL2R,IL6含量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并与临床症状的变化相一致。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急性胰腺炎病程发展的过程,并且是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依据临床指标对大面积烧伤病人施行休克期切痂植皮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验证依据临床指标对大面积烧伤病人施行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可行性。方法 对33例大面积烧伤病人在无Swan-Ganz导管监测条件下,当获得下述临床标准时开始施行休克期切痂:①尿量80 ̄100ml/h;②意识清楚;③口渴明显减轻;④无消化道症状;⑤心率100 ̄110次/min;⑥呼吸平稳,20 ̄24次/min;⑦血红蛋白≤150g/L,红细胞压积≤0.5。与另32例非休克期切痂组病人对比,观察两组病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或多脏器衰竭的发病机理,对68例MOD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进行了动态观察。采用不同细胞因子生长依赖细胞株生长指数(MTT法)测定方法,检测MODS患者发病时及治疗3、5、7、10及15天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TNF、IL-1及IL-6水平。结果:MODS患者发病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TNF、IL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腹腔感染(IAI)致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MSOD)早期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在制作IAI致MSOD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对感染组(行盲肠结扎加穿孔手术)及对照组(行盲肠探查术)兔在实验0、1、2、3、4、5、6及24小时不同时相的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和6(IL1,IL6)进行了检测,并记录动物死亡情况和生存时间。结果显示:感染组血浆内毒素和TNF水平在实验后1小时、IL6在实验后2小时开始显著升高,IL1无显著变化。感染组兔于1周内均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84.1±39.0小时,对照组兔1周时均存活,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实验所观测到的IAI时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早期变化特点为临床防治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依据临床指标对大面积烧伤病人施行休克期切痂植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依据临床指标对大面积烧伤病人施行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可行性。方法对33例大面积烧伤病人在无 Swan-Ganz 导管监测条件下,当获得下述临床标准时开始施行休克期切痂:①尿量80~100ml/h;②意识清楚;③口渴明显减轻;④无消化道症状;⑤心率100~110次/min;⑥呼吸平稳,20~24次/min;⑦血红蛋白≤150g/L,红细胞压积≤0.5。与另32例非休克期切痂组病人对比,观察两组病人脓毒症、MODS 的发生率和炎性介质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TNF)、血浆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结果 33例休克期切痂病人术后病情均稳定,脓毒症的发生率低于非休克期切痂组(34.4%:56.3%),MODS 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较非休克期切痂组为低,血浆 LPS、TNF、IL-6、IL-8水平显著低于非休克期切痂组。结论依据临床指标指导休克期切痂,安全可靠,可减少脓毒症和 MODS 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休克期切痂植皮对小型猪烧伤后能量消耗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观察贵州三系实验用小型猪正常及烧伤后静息能量消耗(REE)的变化规律及休克期切痂植皮是否对烧伤后REE产生影响。方法借助小型猪烧伤模型,应用代谢车面罩法测量单位时间内氧气消耗量、二氧化碳产生量及REE的变化。结果 休克期切痂植皮组、非休克期切痂植皮组和单纯烧伤组伤后REE值均明显升高,但休克期切痂植皮组由于及时切痂植皮封闭创面,REE值在伤后96h开始下降,并于伤后12d内明显低于非休克期切痴植皮组和单纯烧伤组,而后两组则仍保持了持续的高代谢状态。结论 严重深度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机体的高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严重烧伤休克期大面积切痂对休克复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休克期大面积切痂对休克复苏的影响。方法 采用40%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随机分为切痂组(E组)和非切痂组(C组)。两组动物于伤后1h按parkland公式补充复方乳酸钠溶液复苏,E组在伤后3h切除全部焦痂,立即植以新鲜异体皮。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氧供、氧耗和血乳酸的变化。结果两组犬烫伤后30min均立即发生严重休克,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心作功指数(LVWI)显著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乳酸含量明显增加。E组动物伤后3h切痂,CO、CI、血液流变学和乳酸含量较术前及C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烧伤后单纯补液不能较快纠正休克,休克期大面积切痂是安全可行的,并能有效纠正休克。  相似文献   

13.
应用“四早”方案提高成批烧伤的救治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早”救治方案在成批严重烧伤病人救治过程中的可行性。方法对12年内18批155名烧伤病人实施“四早”救治方案,即:对延迟复苏者休克期采用早期快速液体复苏;对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坚持早期气管切开,辅以气道湿化、灌洗,保持气道通畅;对深度大面积烧伤从休克期开始有计划地施行切(削)痂植皮;坚持早期胃肠道营养。结果成批严重烧伤病人应用“四早”救治方案后,显著地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并减少了并发症。结论对成批严重烧伤实施“四早”救治方案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应用“四早”方案提高成批烧伤的救治水平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四早”救治方案在成批严重烧伤病人救治过程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12年内18批155名烧伤病人实施“四早”救治方案,即:对延迟复苏者休克期采用早期快速液体复苏;对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坚持早期气管切开,铺以气道湿化、灌洗,保持气道通畅;对深度大面积烧伤从休克期开始有计划地施行切(削)痂植皮;坚持早期胃肠道营养。结果成批严重烧伤实施“四早”救治方案后,显著地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并减少了并发症。结论  相似文献   

15.
大面积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防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Sheng Z  Yang H  Chai J  Guo Z  Shen C  Zhang C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6):435-438
目的 将临床与实验研究所得结果应用于临床治疗 ,分析其对降低严重烧伤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病率的作用。 方法 总结自 1970年 1月至 1999年 10月共收治的严重烧伤 (烧伤面积均大于 30 %TBSA)患者 6 5 7例 ,以 1990年 1月 1日为界分为 2组。 2组的伤情有可比性。 1990年 1月至 1999年 10月之间的患者广泛地应用了新的治疗措施 ,主要为及时、快速、充分的液体复苏 ,应用山莨菪碱恢复肠道血供 ,氧自由基清除剂阻止氧自由基的损害 ,休克期广泛切痂、植皮 ,早期经口营养 ,主要器官功能支持等。 结果  1990年 1月前 36 9例 ,MODS的发病率为 17 3% ,病死率为 87 5 % ;1990年 1月至 1999年 10月之间 2 88例的MODS发病率为 6 9% ,病死率为 40 0 % ,两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在治疗中减轻或消除MODS的病因或诱因的措施 ,可以显著地降低MODS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时机的临床指标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无监测条件下开展休克期切痂的同行提供一些实且的临床观察指标。方法 总结了60例休克期切痂病人的临床经验。结果 提出了选择休克期切痂时机的临床观察指标。1.第一个24小时放量2.6-3.0ml.kg^-1,15TBSA^-1;2尿量80-100ml/小时,3;意识清楚;4.口渴明显减轻,无恶心呕吐;5.心率100次/分左右;.6血红蛋白≤150g/L,7红细胞压积≤0.50。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烧伤休克期切痂和休克期后切痂对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利用小型猪制成35%Ⅲ度烧伤动物模型,分为两组,休克期切痂组(S组)于伤后24小时切痂,对照组(C组)于伤后96小时切痂,分别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并计算ET/NO。结果两组ET及NO均高于伤前,伤后96小时开始S组ET明显低于C组;而NO水平S组明显高于C组;ET/NO亦显示伤后24小时开始S组明显低于C组。结论休克期切痂可减轻内皮细胞损伤,减轻渗出与水肿,减少组织缺氧,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8.
休克期切痂对血浆内皮素及NO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烧伤休克期切痂和休克斯后切痂对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 利用小型猪制成35%Ⅲ度烧伤动物模型,分为两组,休克期切痂组于伤后24小时切痂,对照组于伤后96小时切痂,分别检测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并计算ET/NO。结果 两组ET及NO均高于伤前,伤后96小时开始S组ET明显低于C组;  相似文献   

19.
早期切痂对重度烧伤患者静息能量消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代谢车动态观察烧伤患者早期切痂植皮对静息能量消耗 (REE)的影响。方法 根据首次切痂植皮时间 ,将 5 6例重度烧伤患者分为早期切痂植皮组 (A组 ,39例 ,伤后 5d内手术 )和非早期切痂植皮组 (B组 ,17例 ,伤后 5d后手术 )。首次切痂时将Ⅲ度及其周围深Ⅱ度创面全部切除 ,切痂后创面用异体皮加自体微粒皮覆盖。在治疗期间应用新型代谢车床旁动态监测患者REE变化 ,同时检测 9例A组患者和 7例B组患者的血浆白细胞介素 (IL)6、IL 8、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内毒素 脂多糖 (LPS)等变化。  结果 全部病例治愈 ,尽管两组患者REE均明显升高 ,但A组在切痂前、后及伤后 14d内REE明显低于B组 (P <0.0 5 )。A组患者血浆IL 6、IL 8、TNF α、LPS水平明显低于B组 (P <0.0 5 )。  结论 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早期切痂植皮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机体的高代谢状态 ,其原因可能与及早封闭创面从而减少多种炎性介质的过度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