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评价正常人左室短轴局部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方法 健康志愿者21例,获取左室短轴二尖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二维图像,测定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各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及整体心肌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 (1)正常人左室短轴各水平间心肌整体径向峰值应变相互比较,乳头肌水平>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在大多数节段,P<0.05,各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正常人左室短轴各水平间心内膜下心肌径向峰值应变相互比较,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均大于心尖水平,在大多数节段,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3)正常人左室短轴各水平间心外膜下心肌径向峰值应变相互比较,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能准确评价左室心肌径向应变,并评价室壁局部心肌功能,为心肌疾病的定位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研究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短轴心肌径向应变变化规律,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对左心室短轴径向运动的影响.方法 35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MVR组)和20例正常人(对照组),经胸采集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二维图像,利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算各平面不同节段心肌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RS).结果 MVR组术前二尖瓣水平各节段心肌RS较正常组减低,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大部分节段心肌RS较正常组增高(P<0.05);MVR组术后2周二尖瓣水平各节段心肌RS较术前组减低,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大部分节段心肌RS较术前组减低,部分节段较正常组减低(P<0.05);MVR组术后1年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各节段心肌RS均显著增加,显著高于术后2周组(P<0.05),心尖水平大部分节段心肌RS与正常组及术后2周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VR组术后早期左心室短轴心肌径向应变减低,MVR组术后1年左心室短轴心肌径向应变显著改善;人工机械瓣对二尖瓣环局部的心肌运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短轴心肌旋转及扭转运动特征.方法 HCM组35例,正常对照组30名,获取左室短轴二尖瓣环水平,心尖水平二维图像.测定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各节段心肌收缩期旋转角度峰值,计算左室短轴心肌收缩期扭转角度峰值?结果(1)HCM组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及心尖水平各节段心肌收缩期旋转角度峰值较正常组增大(P<0.05).(2)HCM组左室短轴心肌收缩期扭转角度峰值较正常组增大(P<0.05).结论 HCM组左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均较止常组增高.  相似文献   

4.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正常人二维应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8,自引:9,他引:38  
目的 运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正常人左心室各个节段二维应变。方法 对21例正常人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短轴观二尖瓣、乳头肌、心尖部图像和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左室长轴观高帧频图像,应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测量各节段的二维应变,同时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量心尖位纵向应变,检验二者对同一部位应变测量的重复性。结果 二维应变所测得心尖位左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纵向应变依次递增,基底段最小,心尖段最大。二维应变测量重复性高,心尖位变异系数观察者内为1.5%,观察者间为1.8%;短轴变异系数观察者内为6.1%,观察者间为14.2%;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量纵向应变变异系数观察者内为65.1%,观察者间为78.3%。结论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心肌节段二维应变不依赖室壁运动的方向,具有较高重复性,其在各种心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在评价猪闭合性心肌挫伤后左室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小型撞击器撞击9只实验猪,建立闭合性心肌损伤模型,应用二维应变技术测量撞击前及撞伤后各时间点左室短轴切面的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旋转角度(ROT)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撞伤前左室心肌各节段RS、CS、ROT无统计学差异(P〉0.05);撞伤后0.5h、2h、4h、8h、12h左室心肌各节段RS、CS、ROT均较撞伤前下降(P〈0.05);撞伤后8h、12h LVEF较撞伤前降低(P〈0.05)。结论二维应变技术为定量评价闭合性心肌挫伤后左室收缩功能提供了一种快速、操作简便、无角度依赖的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扭转运动的特征.方法 随机选取心功能测值正常的HCM患者及正常对照各35例,取胸骨旁左室心尖和心底短轴观二维图像对左室旋转及径向位移进行测量分析,记录并计算心底部旋转角度峰值(Prot-MV)、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Prot-AP)、扭转角度峰值(Ptw)、收缩期末扭转角度(AVCtw))、等容舒张期末扭转角度(MVOtw)、解旋率(Untw R)、解旋减半时间(HTU)、收缩期末径向位移(AVCdisp)、等容舒张期径向位移(IVRTdisp),比较两组间上述各参数的差别;同时构建左室扭转一径向位移环,并分析其各形态参数.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HCM组Prot-MV、Prot-AP、Ptw、AVCtw、MVOtw、HTU测值均增加,Untw R测值减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VCdisp、IVRTdisp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HCM组内左室旋转心尖部达峰时间较心底部测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HCM组收缩期及等容舒张期左室扭转-径向位移环的变化斜率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I显示HCM患者左室旋转运动力学参数较正常人有明显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观察高血压不同左室构型患者收缩期心肌多种方向上的应变和心室扭转.方法 将221例LVEF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分为正常构型(NG)、向心性重构(CR)、向心性肥厚(CH)和离心性肥厚(EH)4组,应用二维应变技术分析各组左室收缩期纵向、周向、径向峰值应变以及扭转角度.另取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血压者30例为对照组(NC).结果 NG和CR组只出现左室纵向应变降低(P<0.05),CH和EH组的各向应变指标均低于NG和CR组(P<0.05),而各构型组扭转角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着左室重构程度的加重出现空间上不同程度的收缩应变受损,早期以纵向应变降低为主,随后出现多种方向上心肌应变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评价健康人左室心肌节段和整体扭转运动特征.方法 运用STI技术对35例正常人左室心尖、乳头肌和心底水平整体和节段旋转角度进行测量,计算并记录左窒整体及节段扭转角度峰值(peak-tw)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w),从而定量分析心动周期中左室整体和节段扭转特征.结果 正常人心室扭转特征为:收缩期,心尖部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心底部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心室逆时针方向扭转;舒张期,心室反向解旋;心肌各节段室壁对整体扭转贡献由心尖至心底递减.结论 斑点跟踪显像技术可以无创性地评估左室整体及节段心肌扭转,具有良好重复性,为临床评价左室心功能提供一种敏感而可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常人左心室心肌扭转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对65例健康志愿者先行常规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Simpson法获取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射血分数(EF);左心室长轴切面M型超声测量左心搏出量(SV)、左心室小轴缩短率(FS);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测二尖瓣血流频谱,获得舒张早期E波加速度(E-acc)、E波减速时间(EDT)、E/A及E峰加速时间(E-AT)等。随后应用二维斑点跟踪成像(STI)技术定量分析胸骨旁心尖水平和心底水平的左心室扭转,观察左心室心肌扭转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与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值参数的关系。结果正常人心尖水平心肌运动表现为逆时针旋转,基底部表现为顺时针旋转,左心室整体表现为逆时针旋转。常规超声测值中SV与左心室收缩末扭转峰值呈正相关(r=0.618,P=0.002),多普勒测值中E-acc和扭转角度呈显著正相关(r=0.953,P=0.004),EDT和扭转角度呈负相关(r=-0.950,P:0.003)。结论STI技术可以无创评估左心室心肌扭转运动,SV、E-acc和EDT与左心室扭转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扭转(left ventricular twist,LVtw)重构特征的应用价值。 方法25例原发性3级高血压患者与30例正常成人经胸采集标准动态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的胸骨旁短轴二维图像并存贮。在Echo PAC超声工作站上获取各层面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左室的旋转角度和旋转率度曲线。LVtw(率)值定义为左室心尖部与基底部2个层面旋转角度(速度)的差值。为消除不同个体间心率差异,对时间参数进行标化。 结果原发性3级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的左室旋转和解旋曲线的走行趋势基本一致。扭转曲线图:收缩期左室呈短暂的逆时针扭转后,心底水平迅速呈顺时针旋转,同时心尖水平呈逆时针旋转,2个水平的旋转角度均于收缩期末达峰值。左室扭转角度均在(97±10)%(收缩末期)达到峰值。至舒张期,心室则表现为快速反向的解旋运动;与正常组相比,原发性3级高血压患者的左室峰值扭转度明显增大(P〈0.001),左室峰值扭转速度及达左室峰值扭转速度时间测值则无明显差异(P〉0.05);左室舒张期解旋率显著减小(P〈0.001),解旋速度达峰时间延长(P〈0.05),解旋峰值速度增大(P〈0.05)。 结论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全程量化左室扭转重构,并从机械力学角度对左室心肌功能进行合理解释,为临床防治原发性高血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观察正常人等容收缩期局部心肌纵向应变特点。方法 采集27名正常人心尖四腔心、两腔心和心尖左心室长轴切面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获得等容收缩期应变曲线,计算等容收缩期出现正向应变(ε+IVC)曲线的心肌节段数及其检出率,分析最大负向应变(ε-IVC)、ε+IVC检出率、ε+IVC峰值在各水平(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各室壁(后间隔、侧壁、下壁、前壁、后壁、前间隔)心肌间的差异。结果 正常人等容收缩期的应变曲线以绝对值逐渐增大的负向应变曲线最为多见,ε-IVC的绝对值从基底段至心尖段递增,后壁、后间隔、下壁均小于前壁、侧壁、前间隔,除后间隔和下壁与前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0.89%的节段出现正向应变曲线,其中基底段心肌比心尖段心肌多见,后壁、后间隔、下壁心肌比前壁、前间隔、侧壁心肌多见,除下壁与侧壁和前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心肌是有形变的,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可快速、简便地检测等容收缩期心肌的形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2DSE)定量分析常规方法显示室壁运动正常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患者的左心室扭转运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38例CHD患者和31例对照组患者的左心室短轴二尖瓣环及心尖水平切面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像,测量各项左心室扭转指标并获得相应曲线;二维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各项常规超声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心尖及瓣环扭转曲线的正负方向改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整体扭转率的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左心室的扭转方向及整体扭转率可以检出CHD左心室壁收缩异常,敏感性高于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非心肌梗死性冠心病患者左室应变及扭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选取未发生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30例(冠心病组)和正常成人30例(正常组),应用STI技术分析左室二维应变、二尖瓣水平旋转角度及旋转率、心尖水平的旋转角度及旋转率、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及扭转率。结果冠心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基底水平及乳头肌水平的前室间隔、前壁,心尖水平的前室间隔、前壁、后室间隔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降低(P0.05);心尖水平前间隔、前壁的收缩期圆周峰值应变降低(P0.05);基底水平前室间隔、前壁,乳头肌水平前壁的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降低(P0.05);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及扭转率,心尖及瓣环水平的旋转角度及旋转率绝对值均较正常组降低,其中左室整体扭转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心肌梗死性冠心病患者相应节段心肌的应变及扭转运动已受到影响,应用二维STI技术可以准确评价非心肌梗死性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应变及扭转运动,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CM)左室扭转(LVtw)运动特征。方法DCM患者33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经胸采集3个心动周期标准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短轴二维图像并存贮,运用Echo 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获取每个切面的旋转值。左室扭转值定义为左室心尖部旋转值与心底部旋转值的差值。对不同研究对象间心率差异进行时间校标。结果从左室心尖来看,正常人LVtw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DCM患者LVtw运动于收缩期仍维持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及心脏整体收缩期逆时针方向的扭转运动,但其左室扭转峰值[(6.56±2.19)°/(14.44±1.55)°,P<0.001]显著减低。左室峰值扭转与左心功能显著正相关,相关关系密切(Spearman相关系数r=0.762,P=0.00)。结论DCM患者组收缩期左室扭转值减低对于左室收缩功能有很大影响。STI技术为准确地评估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探讨不同年龄正常成人左室扭转运动特征。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121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45岁)、中年组(46~64岁)和老年组(≥65岁)。取胸骨旁左室心尖和心底短轴观对左室旋转进行测量分析,计算出扭转角度峰值(Ptw)、收缩末期扭转角度(AVCtw)、等容舒张末期扭转角度(MVOtw)、解旋率(UntwR)、解旋减半时间(HTU)、扭转速度峰值(PTV)、扭转速度达峰时间(TPTV)、解旋速度峰值(PUV)和解旋速度达峰时间(TPuV),比较不同年龄组的差别。结果正常人左室扭转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扭转速度参数的方向在收缩期主要表现为逆时针方向扭转;舒张期则表现为顺时针方向扭转。扭转角度于收缩末期达峰值。随年龄增加,Ptw、AVCtw、MVOtw、HTU和PuV测值逐渐增加,UntwR测值逐渐减低,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uV、PTV、TPTV测值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可无创性评价正常人左室扭转运动特征。临床在应用扭转评价左室功能时,应充分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评价临床情况稳定的“健康”心脏移植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探讨“健康” 移植心脏与正常心脏左室应变参数之间的差异,为2D-STI技术监测移植术后排异反应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在2017-2018年在我院行心脏移植手术后长期临床随访未发现明显排异反应的患者50例作为心脏移植组(A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B组),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用EchoPAC软件分析心脏移植患者左室心肌内膜、心肌外膜、整体纵向应变(EndoGLS、EpiGLS、GLS)、环向应变(EndoGCS、EpiGCS、GCS)及左室整体径向应变(GRS);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脏移植患者纵向应变参数GLS、endoGLS、epiGLS,环向应变参数endoGCS、GCS、epiGCS及径向应变参数GRS均减低(P<0.001),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康”心脏移植患者左室收缩功能与正常人相比仍然存在差异,探索更适合心脏移植患者的左室应变参数参考值范围可为2D-STI技术监测术后排异反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正常人左室射血分数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与常规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 2 4例正常志愿者的左室射血分数 ,比较两种测量方法一致性和相关性。结果 所有志愿者均可获得满意实时三维与M型超声图像 ;两种方法所得测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并具有良好相关性 (P <0 .0 0 1)。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正常人左室射血分数是准确和可性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左室局部心肌功能改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只,制备急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10只.两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4周、8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内径(LVIDd、LVIDs)、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和左室质量(LVM).记录左室乳头肌短轴高帧频图像,应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测量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PRS)、环向应变(PCS).实验组大鼠检查结束后处死,取出心脏行TTC染色并计算梗死面积;VG染色观察心肌组织中的胶原纤维.结果 根据TTC染色结果将实验组大鼠左窀分为梗死心肌、梗死周围和远处心肌.术后1周VG染色显示实验组大鼠左室各节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沉着.与术前及同时期假手术组相比,实验组大鼠于术后1周时梗死心肌、梗死周围及远处心肌的PRS、PCS均明显降低(P<0.01),并持续至第8周.与术后1周时相比,术后4周、8周实验组大鼠梗死心肌、梗死周围及远处心肌的PRS、P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大鼠于术后4周和8周LVIDd、LVIDs及LVM明显增加,FS明显减低(P<0.05).二维应变测量组间及组内比较均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 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可定量评价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不同血供区域局部心肌的功能改变,为无创性跟踪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进程提供了一种敏感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方向M型超声与二维应变技术对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径向收缩不同步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对30例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组)和28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同时行全方向M型和超声二维应变分析.选取全方向M型超声测定的左心室12节段收缩期运动位移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_m-12-sd)和最大差值(T_m-12-dif)、二维应变技术测定的左心室12节段径向收缩期应变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_(SR)-12-sd)和最大差值(T_(SR)-12-dif)作为左心室内不同步指标.以正常对照组各测定指标的均数加上2倍标准差作为单侧97.7%上限值.心力衰竭组各测定指标大于该值判定为存在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对两种方法评价心力衰竭组左心室不同步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心力衰竭组左心室12节段的T_m-12-sd、T_m-12-dif、T_(SR)-12-sd与T_(SR)-12-dif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1);T_m-12-sd与T_(SR)-12-sd,T_m-12-dif与T_(SR)-12-dif对心力衰竭组左心室不同步的检出结果有一致性(Kappa值:0.661、0.733).结论 全方向M型超声与二维应变技术对左心室径向运动同步性的评价结果一致,两种技术均能评价左心室径向运动同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