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出生体重与分娩方式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本院近19年来足月妊娠,头位分娩,无合并症的产妇年龄、孕周、出生体重和分娩方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26479例产妇资料被输入计算机,采用SSP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随年代递增,产妇年龄逐渐增大,孕周减小,出生体重增加。阴道产率下降,剖宫产率上升,产钳助产率变化无规律。男女婴比例接近,男婴出生体重主同于女婴,随年代不同,两者均增长,但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结论 近十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妇孕期体重对新生儿体重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12月在三亚市妇幼保健院进行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产妇2 038例,按孕期体重增大总值分为A组(体重增加≤15 kg),B组(15 kg<体重增加<25 kg)和C组(体重增加>25 kg),并分别随访其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结果:B组、C组分娩巨大儿明显高于A组;B组、C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A组。结论:孕妇肥胖导致巨大胎儿发生率高,剖宫产率高,应加强孕期营养指导,合理膳食,适宜运动,控制孕期体重增幅。 相似文献
3.
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孕妇孕期体重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分析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孕妇孕期增重的范围 ,为指导孕期营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将孕妇按孕前体质指数大小分为 3组 ,计算各组孕妇孕期增重范围。 结果 低体重组、理想体重组及超重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分别为 (16 .2± 4 .0 ) kg、 (15 .7± 4 .4 ) kg、 (13.2± 4 .3) kg,低体重及理想体重组妇女孕期增重大于超重妇女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孕中期体重增长幅度大于孕晚期 ; 结论 低体重及理想体重妇女孕期平均增重大于超重组妇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庆市主城区9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及其与出生方式的关系。方法:对2002~2010年重庆市主城区筛查的104 234名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及出生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及其与出生方式的关系。结果:9年间重庆市主城区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增加趋势;剖宫产率处于较高水平;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出生方式存在差异,出生体重大于4 000 g和出生体重3 500~4 000 g的新生儿组剖宫产率高于其他组。结论:胎儿体重的增长,增加了剖宫产率。重视孕妇孕期体重管理,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可作为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 361名学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与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探讨交互作用。 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1.33%,腹型肥胖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与顺产的学生相比,经剖宫产者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44%(OR=1.44,95%CI=1.16~1.80);高出生体重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62%(OR=1.62,95%CI=1.09~2.42)。调整多因素后,未观察到出生体重和出生方式与学生腹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P值均>0.05)。经剖宫产出生与父母肥胖对学生的超重肥胖(RERI=0.33,95%CI=0.02~0.65)和腹型肥胖(RERI=0.39,95%CI=0.12~0.6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剖宫产及高出生体重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高有关联。剖宫产出生方式与父母肥胖可能协同促进儿童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年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现状及分娩方式,为临床及孕期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该院2004年~2013年住院分娩的孕37周~41+6周单胎活产新生儿出生情况,计算10年间足月活产新生儿平均剖宫产率、低出生体重儿及巨大儿发生率,计算足月各孕周出生体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近10年间足月单胎活产新生儿20 909例,男婴10 995例,女婴9 914例,男女比例为1.11∶1。阴道分娩12 629例,剖宫产8 280例,平均剖宫产率39.60%。低出生体重儿430例,平均发生率2.06%;巨大儿1 654例,平均发生率7.91%。2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 344.46±450.10)g,新生儿体重呈上升趋势。3低出生体重儿总体呈下降趋势,巨大儿总体呈增长趋势。4各年份剖宫产率明显低于于阴道分娩率,剖宫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年份剖宫产平均出生体重高于阴道分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平均出生体重(3 316.24±401.45)g,低于10年间平均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平均出生体重(3 388.15±498.69)g,高于10年间平均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39~39+6为分娩高峰孕周,平均出生体重为(3 352.86±405.99)g,与10年间平均出生体重[(3 344.46±450.10)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37~37+6、38~38+6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10年间平均出生体重(P<0.05);40~40+6、41~41+6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10年间平均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新生儿出生体重随孕周增加逐渐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年来足月活产新生儿体重呈上升趋势,剖宫产率也有所增长,说明加强孕期合理营养指导及保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西农村120 145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耀明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2):168-169
【目的】研究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性别、孕母年龄、胎龄、分娩方式的关系,为孕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120145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其相关因素。【结果】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值为(3.02±0.41)kg,男婴大于女婴;出生体重随胎龄增加而增大,早产儿组平均体重只有(2.33±0.45)kg;孕母的年龄<20岁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低于其他组;县级剖宫产率高于乡级,巨大儿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和低体重儿。【结论】广西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我国出生体重正常值,提高孕期保健工作质量,加强孕期营养,加强儿童早期综合干预,是广西"十一五"期间农村孕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5026名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出生体重是反映新生儿成熟程度和营养状况,也是反映新生儿健康与决定分娩方式的重要指标。为了解我区新生儿出生体重现状,以及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早产儿的发生情况,更好地做好围产保健工作,现对我区5026例新生儿出生体重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出生体重与性别、胎次、孕周、分娩方式的关系,为妇幼保健工作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方法将近3年来住院分娩的1140例出生婴儿的体重及相关因素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男婴平均出生体重明显高于女婴。出生婴儿体重随着胎次和孕周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出生婴儿体重增加,剖宫产率亦增加。早产儿和双胎是发生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应加强孕期检查,指导孕期卫生,减少早产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孕妇的合理营养指导,适时终止妊娠,以避免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不同分娩体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临床孕妇进行体位管理,探讨其在产程进展、产后出血、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等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单胎头位,无严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初产妇4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实验组产程进入活跃期者选择以坐、蹲、站等立位为主的分娩方式,对照组采取传统卧位分娩。结果:通过临床观察选择以坐、蹲、站为主的分娩方式能有效矫正胎方位,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减少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结论:立位为主的分娩方式是促进自然分娩的更人性化、更有效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重管理模式对初产妇孕期控制体重的效果,并评价其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缙云县妇幼保健院参加孕期管理的单胎初产妇273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从怀孕早期即运用体重管理模式对所有孕妇进行健康教育、饮食调节、体重控制;并选择同期未接受体重管理的孕产妇1200例作为对照组。最终根据孕期体重增加数将观察组又分为:A组(体重增加12.5~15.0kg)2103例,B组(体重增加15.1~17.5kg)581例,C组(体重增加17.6~21.0kg)38例以及D组(体重增加大于21.0kg)8例。追踪监测各组孕妇的孕前、孕后BMI值、BMI值增加数、妊娠周数、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体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分娩前体重、孕期体重增加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194、8.912,均P<0.05)。观察组A组、B组、C组、D组中,初产妇孕期BMI值增加数随之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256、4.285、3.127,均P<0.05),且剖宫产率依次显著增加(χ2值分别为5.273、4.126、3.264,均P<0.05),各组新生儿体重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8.550,P<0.05)。结论初产妇孕期体重的增长与剖宫产率和新生儿体重呈正相关,孕期体重增长过度会致使剖宫产率以及巨大儿的分娩率增加,从而增加分娩风险,故初产妇需要进行体重管理模式指导,控制其体重增长在适宜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Aircraft noise and birth weigh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aul Knipschild Hans Meijer Herman Sallé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1981,48(2):131-136
Summary Data from six infant welfare centres in the vicinity of Amsterdam airport were analysed. Birth weights of 902 infants were related to aircraft noise levels to which the mother was exposed in pregnancy. The analysis was restricted to deliveries in hospital, single births and mothers aged 20–34 years.In high noise areas the mean birth weight was 69 g lower than in low noise areas. Of the infants in high noise areas 24% had a birth weight less than 3000g, compared with 18% in low noise areas.In the analysis the effect of sex of the infant, birth order and to some extent socio-economic status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An effect of smoking seemed unlikely. The results, together with existing knowledge, give some suggestion that aircraft noise can decrease birth weigh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描述分析中国双生子出生体重变化趋势。方法 使用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在中国8个省份收集的1995-2012年出生的双生子人群(共10 827对),采用病例回顾方法分析出生体重各指标情况和变化趋势。结果 调整性别、卵型、出生地区后,出生年份每推迟5年,双生子出生体重平均值降低0.01 kg(P=0.041).随着时间变化,双生子优势方出生体重、劣势方出生体重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出生体重相对差与出生体重不一致率在2007年以后有升高趋势。结论 1995-2012年中国双生子出生体重呈下降趋势,出生体重不一致率逐渐上升。考虑到出生体重不一致与某些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存在关联,应对双生子出生体重不一致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孕妇体质指数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孕妇体质指数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孕前和产前体质指数(BMI)分组,孕前肥胖组33人,孕前体重正常组327人;产前肥胖组204人,产前体重正常组156人.对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等进行调查并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 孕前肥胖组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前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肥胖组剖宫产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与产前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产前体重增加值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相关(P<0.05).结论 加强围生期保健,控制孕期体重,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母亲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以便为研究母亲宫内发育不良对子代发育的影响提供线索。方法 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了解母亲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并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母亲出生体重对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的影响。结果 SGA的发生率为7.04%,LGA发生率为14.6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母亲出生体重每增加1 kg,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174 g(β=0.174,95% CI:0.134~0.213)。随母亲出生体重的增加,SGA发生率递减(χ趋势2=13.791,P<0.001),LGA的发生率递增(χ趋势2=7.900,P=0.005),母亲低出生体重(<2 500 g)是SGA的危险因素(OR=2.458,95% CI:1.333~4.534);以孕期增重分层分析后,结论一致,但出生体重较低的孕妇(<2 500 g)孕期增重不足会导致SGA发生风险增高。结论 孕妇出生体重低是分娩SGA的危险因素,随着孕妇出生体重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大,但未发现LGA与孕妇出生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妇肥胖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孕妇体重指数(BMI)分组。孕前肥胖组33例,孕前体重正常组327例;产前肥胖组204例,产前体重正常组156例;按孕期体重绝对增加值分组分为≤10kg(A组)、10.5~15kg(B组)、15.5~20kg(C组)、20.5~25kg(D组)、>25.5kg(E组)共5组。以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孕前肥胖组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与孕前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与产前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3组分别与A、B两组比较,巨大儿、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控制孕期体重,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对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孕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产前BMI≥28为肥胖组、产前BMI28为正常组及孕期BMI增幅4为Ⅰ组,4≤BMI≤6为Ⅱ组,6为Ⅲ组。以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进行随访。结果:产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体重明显增加(P0.05);孕期BMI增幅≥4孕妇剖宫产增加、孕期BMI增幅6孕妇巨大儿明显增加(P0.05)。结论: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结局有关,控制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可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前抑郁与胎儿出生体质量和分娩孕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8年5月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产检的1 61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采集研究对象一般社会人口学信息、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创伤史及分娩史,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抑郁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焦虑状态,并从舟山市妇幼保健院电子医疗系统中提取分娩的相关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产前抑郁与胎儿出生体质量和分娩孕周的相关性。结果孕期无抑郁组脑力劳动者、高孕次人数、出现早孕反应及孕期存在焦虑的比例均少于孕期有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01);无抑郁组平均文化水平高于有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前抑郁与孕妇分娩孕周无关;孕早期中重度抑郁能降低胎儿出生体质量(β=-69. 76,P=0. 039 1),各怀孕阶段中至少1期(β=-59. 05,P=0. 005 1)、至少2期(β=-61. 49,P=0. 027 1)出现抑郁均能降低胎儿出生体质量,至少1期出现中重度抑郁(β=-88. 03,P=0. 004 5)对降低胎儿出生体质量的效应更为显著。结论产前抑郁与胎儿出生体质量呈负相关关系,但与出生孕周无关,因此要加强孕妇的心理健康管理,维护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