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不同房室间期(AVD)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Ⅲ度AVB患者51例,按不同AVD分为前后4期:A期AVD为心房感知(SAV)90 ms、心室起搏(PAV)120 ms;B期为SAV 120 ms、PAV 150 ms;C期为SAV 150 ms、PAV 180 ms;D期为SAV 180 ms、PAV 210 ms。每期观察2个月,分别比较Ⅲ度AVB患者4期心电图QRS波时限和形态,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心脏超声左房内径(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三尖瓣返流等参数。结果Ⅲ度AVB患者行不同AVD起搏时LAD、LVDd、LVDs、IVST、LVPWT及LVEF无变化;而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随AVD的延长而依次减少;起搏QRS波时限A期较D期长(149.21±8.10 ms vs 145.27±6.94 ms,P<0.05);NT-proBNP随AVD的延长而减少(中位值分别为365.51,327.54,279.13和270.10 pg/ml)。结论Ⅲ度AVD患者不同AVD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会产生影响,短期内对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影响不明显,选择起搏间期为SAV180 ms、PAV 210 ms时患者的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房室延迟(AVD)的双腔起搏对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影响及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优化AVD。方法测量20例心力衰竭患者及10例心功能正常者(对照组)不同房室延迟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同时以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测量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指标。结果心力衰竭组房室延迟在134±13、131±12、136±10ms起搏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右心室舒张功能指标较AVD基线穴100ms雪及250ms显著改善;140±17ms起搏时,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较AVD基线及250ms显著改善。对照组AVD在162±14ms起搏时,血流动力学参数较AVD基线及250ms显著改善。结论优化AVD可即刻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优化AVD随心功能状态不同而改变。  相似文献   

3.
观察双腔起搏不同房室延迟(AVD)对即刻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以优化的AVD起搏对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影响。用SwanGanz导管和彩色多谱勒心脏超声仪分别测定20例心功能ⅡⅢ级患者不同AVD起搏时心功能参数的变化,将心排血量(CO)最大的和/或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嵌压(MPCWP)下降最明显的AVD定为优化AVD。其后,所有患者分别进行8周常规AVD及8周优化AVD起搏,分别在8周结束时对患者进行心脏B超测试及测定血浆内皮素(ET)、心钠素(ANP)、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结果:根据心导管及心脏B超测量的优化AVD分别为134±13ms及131±12ms。优化AVD组较常规AVD组对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有改善,但未达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在优化AVD组较常规AVD组明显改善。神经内分泌因子在优化AVD组较常规AVD组明显减低。结论:优化AVD起搏对心力衰竭患者远期心功能有改善作用,能明显降低有关神经内分泌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房室间期(AVD)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房室顺序起搏(DDD)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DDD起搏治疗的Ⅲ°AVB患者16例,其中男女比例3∶1,平均年龄(64.50±15.96)岁。起搏器术后调整不同的AVD,应用左心导管检查测量左心室内压力上升/下降的速率(±dP/dT),评价不同AVD对Ⅲ°AVB患者DDD起搏后心功能的影响。结果:个体间最佳AVD的离散度较大(120~260 ms);不同AVD时,±dP/dT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AVD在160~220 ms区间的分布较集中;在160~220 ms区间的+dP/dT水平与其他区间的+dP/d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dT组最佳AVD与-dP/dT组最佳A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AVD对Ⅲ°AVB患者DDD起搏后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影响,最佳AVD能使其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前列腺切除术对患者控尿恢复情况与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 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均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A组,28例)、60~70岁组(B组,26例)和>70岁组(C组,2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三组控尿恢复率、最大尿流率(Qmax)及残余尿量(PRV),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价患者症状,采用QOL评分评定患者QOL。结果术后三组患者的控尿恢复率高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优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A组的控尿恢复率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Qmax均高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高于术后1个月;三组PRV均低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低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A组和B组Qmax高于C组,PRV显著低于C组(P<0.05),而A组和B组的Qmax和PR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的IPSS和QOL均低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低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A组和B组的IPSS和QOL低于C组(P<0.05),而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切除术后不同年龄段前列腺增生患者控尿恢复和QOL存在差异,70岁以上患者的控尿恢复相对延迟,该类患者宜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最佳房室延迟(OAVD)设置方法进行比较,探讨OAVD设置的简单、实用的方法。选择36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设置不同的AVD,于超声心动图下记录左室射血分数(EF)、舒张期二尖瓣返流、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Time1)、最早出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的AVD(临界AVD),并通过同步心电图测定QT间期(QTI)、QT离散度(QTD)及QRS波群时间(QRSI)。将各指标预测的OAVD与OAVD(EF最大时的AVD)进行比较。结果:①心功能正常者心房起搏或心房感知时在AVD为170ms或140~160ms时EF达到最大,且与OAVD时EF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心功能不全者在AVD为130~140ms时EF达到最大,但与OAVD时EF相比差异有显著性。②三种心电图指标预测的OAVD与OAVD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其预测的OAVD在心功能不全患者与OAVD显著相关。③预测OAVD、AVD=200或180ms时预测的OAVD与OAVD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下述简单方法设置OAVD:OAVD=200ms(或180ms)减去200ms(或180ms)时Time1,以提高随访效率。  相似文献   

7.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心脏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4年至2006年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86例,其中A组:单腔心室起搏(VVI)心尖起搏组(right ventricle apex RVA)31例;B组:VVI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 septum RHIVS)8例;C组:双腔心脏起搏(DDD)RVA起搏组38例;D组:DDD RHIVS起搏组9例。分别于起搏治疗前后行心电图、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心脏射血分数(EF)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并进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患者生活问卷调查(MLHFQ)。结果:1.单腔起搏器组,无论RVA或RHIVS组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EF、ESVI、ED-VI、MLHFQ)均有下降趋势,A组于术后6个月,B组于术后12个月时出现下降趋势。2.双腔起搏器RVA组于术后12个月时心功能出现下降趋势,而双腔RHIVS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3.组间比较显示:D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术后均高于A、B、C组。结论:DDD起搏优于VVI起搏,间隔部起搏明显优于心尖部起搏,特别是DDD间隔部起搏对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小,接近于生理起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女性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疗效。方法49例女性PAH患者分为氨氯地平治疗组(A组)16例、西地那非治疗组(B组)16例、西地那非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组(C组)17例。A组给予氨氯地平片5mg,1次/d;B组给予西地那非片50mg,3次/d;C组给予西地那非片50mg,3次/d,联合辛伐他汀片80mg,1次/d,疗程均为12周。试验前、后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评分(QOL)并测量右室收缩压(RVSP)及6min步行距离(6-MWT)。结果A组治疗后QOL、RVSP和6-MWT分别为44.42±2.12、(69.12±3.23)mmHg和(312.12±5.13)m;B组治疗后分别为38.02±1.92、(59.72±2.42)mmHg和(331.78±5.62)m;C组治疗后分别为32.33±1.89、(50.86±2.27)mmHg和(355.22±6.76)m。三组治疗后QOL、RVSP及6-MWT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B组比A组明显(P〈0.05),C组较B组明显(P〈0.05),而C组较A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西地那非联合辛伐他汀较西地那非单药更能有效降低女性PAH患者的肺动脉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9.
不同起搏方式房室延迟优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DDD)患者不同起搏方式时最佳房室延迟(AVD)的差异。方法对20例置入DDD起搏器的患者经左侧锁骨下静脉插入Swan-Ganz导管,分别测量DDD方式及心房感知心室起搏(VDD)方式下的不同AVD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DDD右心耳起搏优化AVD(149±15ms)比VDD起搏AVD(114±12ms)延长了38±12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双腔起搏时DDD右心耳起搏可使AVD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参与国内首次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研究的患者,比较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A组)与低位室间隔植入者(B组)的有关参数。结果共入选15例患者,均顺利植入Micra起搏器。A组8例,B组7例,A组及B组在植入时的起搏阈值[0.38(0.22)mV vs 0.63(1.00)mV]、R波感知[(10.9±4.7) mV vs (7.3±3.0) mV]、电极阻抗[(906.3±162.4)Ωvs (750.0±173.4)Ω]、T波同步导联数[(7.2±2.7) vs (7.1±2.5)]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起搏QRS时限A组有缩短的趋势(140.0 ms vs 179.0 ms,P>0.05),A组起搏QTc短于B组(440.0 ms vs 520.0 ms,P<0.05),A组在手术中的透视时间短于B组[12.86(5.36) min vs 18.46(4.41) min,P<0.05]。两组在出院前、随访1个月时的阈值、感知及阻抗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位室间隔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安全、可行,起搏的心室除极与复极顺序可能优于低位间隔起搏。  相似文献   

11.
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时心功能及QT间期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观察DDD起搏不同房室延迟 (AVD)时心功能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探讨根据心电图QT间期优化AVD的可行性。选择 19例完全性房室阻滞置入DDD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 ,男 10例 ,女 9例 ,年龄 6 6 .79±15 .5 2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AVD起搏时每搏输出量 (SV)、心排量 (CO)、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舒张末期内径 (LVESd/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 ,同时单盲测量不同AVD起搏时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心房起搏频率预设为 75次 /分 ,AVD自 90ms起以 30ms步长依次递增至 2 4 0ms。结果 :随着AVD的递增 ,心功能和QT间期随之改善和延长 ,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超声心功能最佳时所对应的AVD与QT间期最长时所对应的AVD无显著差异 (15 8.80± 13.6 4msvs 16 3.30± 30 .4 1ms;P >0 .0 5 ) ;QT间期最长时所对应的心功能各参数与最佳超声心功能各参数相似 (CO :6 .2 9± 1.75L/minvs 6 .5 0± 1.5 4L/min ;SV :87.37± 17.0 9ml/bpmvs91.4 7± 16 .2 5ml/bpm ;LVEF :0 .6 6± 0 .11vs0 .6 7± 0 .11;P均 >0 .0 5 ) ;QT与CO、SV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 .70 ,0 .6 7,P <0 .0 5 ,0 .0 0 1)。结论 :AVD对心功能有明显影响 ;QT间期随不同AVD时心功能变化而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体表心电图QT间期可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32.6ms对两组患者进行亚组分组,Ts-SD>32.6ms者为A1亚组与B1亚组,Ts-SD≤32.6ms为A2亚组与B2亚组。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左室容积(LVEDV)、收缩末左室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采集组织多普勒图像(TDI)进行脱机分析,测量主动脉瓣射血前时间(APET)、肺动脉瓣射血前时间(PPET)、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和Ts-SD。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IVMD均较术前增加;两组Ts-SD与术前比无差异。亚组分析表明术前同步性好的A2、B2亚组术后Ts-SD升高;术前同步性差的A1亚组术后Ts-SD降低。术后6个月两组LVEDV、LVESV及LVEF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组间比较亦无差异。结论RVOT和RVA起搏短期内对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重构均无影响,术前收缩不同步者可从RVOT起搏中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迷走神经干预对心房电重构的影响.方法 24只杂种犬随机分为3组,为排除交感神经对心房电重构的影响,3组犬均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效应.A组10只犬快速心房起搏过程中无迷走神经干预,B组8只犬应用阿托品阻断迷走神经效应,C组6只犬在快速心房起搏过程中同时进行迷走神经刺激.在右心房(RA)、冠状静脉窦(CS)和右心室(RV)放置多极导管.通过RA电极导管进行600次/min心房起搏30 min构建急性心房电重构模型.在右心房快速起搏前后测量基础状态(无迷走神经刺激)和迷走神经刺激下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和心房颤动(房颤)易感窗口(VW).结果 A组犬右心房快速起搏后基础状态下及迷走神经刺激时的AERP较起搏前明显缩短(P<0.05).B组犬右心房快速起搏后基础状态下及迷走神经刺激时的AERP较起搏前无明显变化(P>0.05).C组犬右心房快速起搏后基础状态下及迷走神经刺激时的AERP较起搏前明显缩短(P<0.05).A组及C组右心房快速起搏后AERP缩短值明显大于B组(P<0.05),但A组及C组AERP缩短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刺激下,B组犬在右心房快速起搏前后均较难诱发房颤(VW接近0),A组及C组犬右心房快速起搏后较起搏前容易诱发房颤(P<0.05).结论 短期右心房快速起搏导致的心房电重构过程中伴随着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及迷走神经刺激加重心房电重构,导致房颤易感性增加.迷走神经阻滞能减轻心房电重构,降低房颤易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选择6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 ms者入为A组(34例);起搏时QRS时限≥133 ms者入B组(30例),测量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QRS时限、血浆心钠肽(BNP)、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术后即刻检测两组QRS时限、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QRS时限、LVDd、BNP,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EF、SV、CO,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右室流入道起搏部位QRS时限和心功能密切相关,QRS时限越宽,心功能纠正就越不明显或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反之,QRS时限越窄,心功能改善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和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价值,总结超声心动图应用于CRT优化的关键指标及方法学.方法:CRT治疗1~3年患者23例,优化组(17例)设定房室间期(AVD)在80~180ms,以20 ms逐次增减,比较不同AVD下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即刻差异;6例未优化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优化组和对照组优化即刻/首次检查与随访6个月时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优化组最佳AVD间期分布在100~140ms,取值跨度为80~160 ms,个体差异明显;优化后获得即刻血流动力学改善: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LVFT)、二尖瓣流速时间积分(VTI-MV)、左心室收缩期压力上升速率(dp/dt)增加,二尖瓣反流口面积(MV-EROA)、心功能指数(Tei指数)降低(均P<0.05).优化组优化后6个月血流动力学和临床指标进一步改善:Tei指数和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降低,dp/dt和6min步行试验增加,与优化即刻比较,均P<0.05,对照组6个月后仅Tei指数优于首次检查(P<0.05),其他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指导CRT优化可使CRT患者获得即刻和长期的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状态改善,该方法有可能成为改进CRT疗法的重要手段,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对QRS波群间期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01~2013-01行间隔部起搏双腔起搏器植入的50例患者作为A组,从我院既往行心尖部起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中选择性别、年龄、病情等与之匹配的100例患者作为B组,采用1:2配对研究,分析两种起搏位点对QRS波群的影响,并比较两组随访1年时的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BNP的变化。结果:A、B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构成、起搏器类型、基础QRS波宽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别。A组的术后QRS波宽度(150.93±20.71ms)明显比B组短(182.22±18.00ms)(P<0.05),A、B两组的术前CO、SV、EF、LVDd及BNP无明显差别,而随访1年时A组的CO(3.71±0.38 L/min),SV(68.83±3.99ml),EF(60.57±3.28%)明显高于B组,而A组的BNP水平(56.13±18.36)及LVDd(46.13±3.07mm)明显低于B组(77.02±1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隔部起搏的QRS波时限明显低于心尖部起搏组,并且间隔部起搏可获得更好的血流动力学预后。  相似文献   

17.
探讨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间期 (AVD)起搏对即时心功能的影响 ,并观察根据即时心功能调定的最佳房室间期对CHF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用M型和B型超声心动图比较了 6例无心力衰竭DDD起搏者和 14例CHFDDD起搏患者 (其中 13例存在缓慢型心律失常 )不同AVD起搏时心功能参数的变化。 14例CHFDDD起搏患者常规起搏 3个月后随机分为常规起搏组 (7组 )和最佳房室间期起搏组 (7例 ) ,起搏 3个月后随访心功能 (NYHA分级 )和心室腔径的改变。结果 :CHF组和无心力衰竭组不同AVD起搏时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均无差异 (P >0 .0 5 ) ;常规起搏组和最佳AVD起搏组起搏 3个月后NYHA分级和心室腔径无显著变化 (P >0 .0 5 )。结论 :经调定的短AVDDDD起搏不能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心室重构。不宜将双腔起搏器最佳AVD起搏作为CHF患者的常规非药物疗法 ,对因纠治心脏电学异常而安装DDD起搏器的CHF患者 ,在无其他证据之前仍宜采用常规AVD起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AVD)起搏时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40例患者,分为舒张功能正常组(20例)和舒张功能不全组(20例)。应用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分别测算两组患者在不同AVD时左心房心肌在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平均峰值应变率(SRs、SRe和SRa)。结果:在舒张功能正常组,不同AVD起搏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舒张功能不全组:①AVD自80ms开始增至250ms时,SRa随AVD的延长相应增大,在AVD为200ms时达到最大,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AVD为150ms、200ms时SRa和LAEF较AVD为80ms、100ms、250ms时明显升高[SRa:(-2.87±0.50)S-1、(-3.14±0.44)S-1,比(-2.35±0.53)S-1、(-2.55±0.52)S、(-2.55±0.49)S-1,LAEF:(46.00±3.67)%、(51.22±3.33)%比(37.99±3.56)%、(39.64±3.08)%、(43.78±3.83)%,P〈0.05];②当AVD为80ms、250ms时,SRs增大,SRe减小;AVD为200ms时SRs明显低于AVD为80ms时[(3.02±0.56)S。比(3.27±0.62)S-1,P〈0.05]。结论:不同房室延迟对舒张功能正常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不明显,但对于单纯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适当延长房室延迟更有利于左心房的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9.
周妍  郭航远  裘宇芳  邢杨波  彭放  杨彪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6):411-412,452,407
目的:对比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septum,RHIVS)与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行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为RHIVS组,30例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RVA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6分钟步行试验,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 fraction,LVEF)。结果:RHIVS组与RVA组术前6分钟步行试验(six minute corridorwalktest,6-MWT)步行距离及LVEF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个月,RVA组6-MWT步行距离较RHIVS组明显降低(310±95vs 415±103,P0.01)。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RVA组LVEF亦较RHIVS组有显著的减低(53.47±3.95 vs 56.25±4.73,P0.05;52.17±3.68 vs 55.10±4.47,P0.05;46.97±2.59 vs 53.95±4.84,P0.01)。结论: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防止起搏导致的心功能的恶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脏不同部位起搏时体表心电图评价心室肌复极指标的变化,了解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肌整体复极离散的影响。方法 10只健康猪,分别在右心房(RA)、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RVEndo)及左心室心外膜(LVEpi)起搏,记录并测量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T波峰-末间期(Tpe)和QT间期,计算Tpe平均值(Tpe-AVE)、Tpe最大值(Tpe-MAX)以及QT间期离散度(QTd),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上述各参数的差异,进一步评价不同起部位对心室整体复极离散的影响。结果 LVEpi、RA、RVEndo起搏时的QT间期分别为(328±24)ms、(295±13)ms、(304±17)ms,LVEpi起搏时的QT间期明显长于RA及RVEndo起搏时的QT间期(P<0.05),RA与RVEndo起搏时QT间期没有明显差别。LVEpi、RA、RVEndo起搏的QT离散度(QTd)分别为(33±6)ms、(17±3)ms、(18±3)ms,LVEpi起搏时的QTd明显大于RA及RVEndo起搏时的QTd(P>0.05),RA与RVEndo起搏时QTd没有明显差别(P>0.05)。RA起搏时Tpe-AVE及Tpe-MAX分别为49±6ms及58±8 ms,与RVEndo起搏相近(49±8)ms及(60±8)ms,P>0.05);LVEpi起搏时Tpe-AVE及Tpe-MAX明显增大(63±7)ms及(71±8)ms,与RA、RVEndo起搏时比较两者(P<0.05)。结论与RA及RVEndo起搏时比较,LVEpi起搏时的QT间期、QTd、Tpe-AVE及Tpe-MAX均明显增大,LVEpi起搏可能会增加心室整体复极离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