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室壁瘤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之一,因易引发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而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旨在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中常见及较重临床表现类型,它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近年来随着治疗技术发展,患者预后有很大改善,但致死率仍居前位。对其可干预的易患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预防该病发生。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的100例AMI患者均选自2002年以来的住院患者,100例AMI患  相似文献   

3.
1病例 男,67岁。主因间断胸憋3月,加重7天入院。患者于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憋,心前区憋痛,伴全身冷汗,四肢厥冷,持续四十分钟不缓解,入我院急诊室行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前间壁,下壁,右室壁心肌梗死,心肌酶提示AST 208U/L、LDH578U/L、CK-MB316U/L、CK686U/L、A-HBDH 456U/L,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尿激酶150万单位溶栓治疗,溶栓结束30分钟后出现室性早搏,考虑为再灌注心律失常,经扩冠,抗凝,对症治疗后胸憋症状缓解,但活动后仍出现呼吸困难,遂就诊于山西省心血管研究所,行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心脏扩大,室壁瘤形成,由于血压低于正常,未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应用拜阿司匹林、波立维、倍他乐克、呋塞米等药物治疗,于7天前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入睡,尿量减少,每日尿量约400-500ml。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 ,76岁。主因胸闷、心前区痛 3天 ,持续剧烈胸痛2h。以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听诊 :心率 12 0次 /min ,律不齐 ,心音强弱不等 ,心尖区闻及Ⅳ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电图示 :心律不齐 ,各导联无P波出现 ,电轴左偏 ,V1~V4 呈QS型 ,V1~V4 ST段呈弓背样抬高 0 1~ 0 .5mV ,V5~V6T波倒置。彩超示 :各心腔扩大 ,室间隔中下部室壁变薄为 4mm ,回声增强 ,呈矛盾运动。心尖四腔切面示 :距心尖部约 19mm处可见回声失落 ,间距约 9mm(图 1)。彩色血流示 :自左室经缺口处有一股以蓝色为主的五彩镶嵌血…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8):3213-321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壁瘤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2月于本院诊治的AMI患者32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左心室造影检测有无室壁瘤形成分为室壁瘤组40例和非室壁瘤组280例。统计室壁瘤发生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室壁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320例AMI患者中有40例患者患者显示有室壁瘤,另280例无室壁瘤,室壁瘤发生率为1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年龄、心绞痛发作史、前壁心肌梗死、侧支循环、存在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的主要血管方面,室壁瘤和非室壁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肌梗死、是否存在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的主要血管是AMI患者室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MI患者后室壁瘤发生率较高,前壁心肌梗死、是否存在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的主要血管是AMI患者室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病例] 女,75岁.因发作性剧烈胸闷、大汗入院,心电图检查示:Ⅱ、Ⅲ、aVF、V3R~V5R ST段抬高,并出现心肌酶升高,诊断为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心梗).病程第3天患者出现血压降低(54/32 mmHg),给予多巴胺持续泵入,3天后血压恢复正常,未诉心前区不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对其室壁瘤形成的影响。方法:对48例首次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3周~4周进行左室造影检查。结果:获得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分别为25例和23例,冠脉再通组发生室壁瘤3例(发生率为12.0%),冠脉未通组发生室壁瘤10例(发生率为43.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再通组左心功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0.61±0.11)明显优于未通组(0.51±0.12),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再通组(28.0%)低于未通组(56.5%)。结论:AMI静脉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冠脉再通可显著降低室壁瘤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泵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6例泵衰竭与139例不伴泵衰竭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MI并发泵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肌梗死病史与心肌多部位梗死是AMI并发泵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318、2.968),而成功溶栓及早期介入治疗则是保护因素(OR分别为0.067、0.163)。结论:对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多部位梗死的AMI患者应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其泵衰竭的发生;早期积极的心肌再灌注治疗可有效预防AMI患者发生泵衰竭。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发生率为1%~2%。室间隔穿孔后血流动力学急骤改变,50%以上的患者迅速出现心衰或心源性休克,1个月内死亡率可高达80%。单纯内科治疗效果差,如经内科治疗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病情稳定,2~6周后再行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术后早期死亡率仍高达10%~25%。若同时合并室壁瘤,病情更加凶险,死亡率高,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超声心动图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诊断中对疾病检出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1年5月天津航医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患者82例,将入选的试验对象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标准分为A组(Ⅱ级,32例)、B组(Ⅲ级,33例)与C组(Ⅳ级,1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心...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玲  倪月 《现代护理》2006,12(10):931-93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发病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心肌梗死再发生和心功能障碍发生率,从而降低心肌梗死病人的死亡率。方法随机将入住我院的77例确诊为AMI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38例对照组病人进行发病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以往常规的功能制护理,对39例实验组病人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病人入院、住院的不同时期,适时给予护理干预、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的再梗死发生率、心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寿命起了较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合并症中筛选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1993年1月至2009年12月17年中收治的5523例A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发生CS分为两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AMI患者并发CS的危险因素.结果 5523例AMI患者中有197例发生了CS,发生率为3.57%;CS组30 d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非CS组[55.33%(109/197)比7.49%(399/532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R)=1.03,95%可信区间(95%CI)为1.02 ~ 1.05,P<0.001]、陈旧性心肌梗死(OR=1.57,95%CI为1.13~2.19,P=0.007)、陈旧性脑梗死(OR=1.98,95%CI为1.20~ 3.27,P=0.008)、慢性肾功能不全(OR=1.76,95% CI为1.23~2.51,P=0.002)、肺部感染(OR=1.72,95%CI为1.17~2.52,P=0.006)是AMI并发CS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有较高的判别CS患者的能力,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95%CI为0.75~0.85,P<0.001).结论 高龄、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陈旧性脑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多种疾病是AMI并发C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韩盖宇  王颖  谢庆  陈思  吴展华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2):1098-110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及其与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不同点。方法术前配合施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及Swam-Ganz漂浮导管置入,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确保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升压药物正确使用。术中备齐手术所需血管补片、毡片、器械、缝线,熟悉手术方法步骤,实施护理配合。结果 11例患者治愈出院,其中2例存在室间隔残余分流,另外6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或心律失常。结论高质量护理配合可以缩短转机和手术时间,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8月~2011年8月388例住院的AMI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年龄≤40岁为青年组57例,年龄>60岁为老年组331例。对两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超重,冠心病家族史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年男性占绝对优势(P<0.01);吸烟、冠心病家族史显著高于老年组(P<0.01);超重高于老年组(P<0.05);高血压、糖尿病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高血脂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青年AMI危险因素与老年人不同,防治重心不一样。青年人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积极改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2例AMI患者心电图的QTd,对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进行比较。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结论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QTd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肾损伤合并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征、发病情况、病因、疾病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了山西省人民医院近5年确诊急性肾损伤512例患者,对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住院病死率及相关独立预测因子进行研究.结果 急性肾损伤合并消化道出血53例,上消化道出血45例,临床严重出血15例,消化道出血独立危险因素是心功能衰竭、机械通气、血小板减少、慢性肝病、肝硬化及急性肾损伤3期的患者.伴有消化道出血住院病死率52.8%,不伴有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死率22.2%.伴有消化道出血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结论 消化道出血是急性肾损伤常见合并症.而且以上消化道出血更常见.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肾损伤病死率增加密切相关.肾脏以及肾脏以外其他危险因素与消化道出血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符合 AMI 诊断标准病例,排除包括年龄<18岁、住院时间<2 d、临床资料不完备、住院期间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并发症及终末期肾脏病或已行透析患者,从基线资料、心肌梗死病情、实验室检查、药物以及器械辅助等治疗等方面收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有 AKI 及无 AKI 两组,利用 SPSS 19软件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获得 AKI 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病例565例,发现 AKI的发病率为16.1%,其中 AKI 组患者病死率为19.8%,非 AKI 组病死率为0.4%(P <0.01)。单因素组间比较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包括:(1)基本病史年龄、高血压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史、慢性肾脏病史、脑梗死史、周围血管病史;(2)心肌梗死病情心室纤颤、心率、Killip分级≥3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实验室资料血肌酐、eGFR、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钙蛋白I、B 型脑钠肽、C 反应蛋白、空腹血糖、白蛋白;(4)药物及器械辅助等治疗呋塞米最大日剂量、未使用 ACEI /ARB 类药物及他汀类药物、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安置临时起搏器、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进行机械通气治疗(P <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AMI 后 AKI 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早期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现状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燕飞  马敏 《护士进修杂志》2013,(24):2227-2229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AMI的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白编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进行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结果46.43%(78/168)的患者有焦虑情绪,49.40%(83/168)的患者有抑郁情绪,28.57%(48/168)的患者同时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有:经济状况差、自费治疗、工作压力大、存在睡眠问题;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有:工作压力大和睡眠问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其焦虑抑郁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应采取心理干预为主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9.
1例男性血友病患者因胸痛就诊,18个小时后死亡。尸体解剖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水肿。复习相关文献可见,血友病发生心肌梗死自1959年首次报道以来,迄今国外有30多例报道,但在我国还没有相关报道。血友病是先天性出血性疾病,发生血栓性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极为罕见。血友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常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因子替代治疗时更易发生。血友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可在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后进行冠脉介入治疗,有效的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33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4.4%,梗死部位以广泛前壁乡见。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多见于梗死后左心功能不全或窦房结功能低下所致,当。心室率>120/分时应给予紧急措施控制心室率.若心房颤动持续不能转复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