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力量和平衡训练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差异。方法:PD患者64例,随机分为力量训练组31例和平衡训练组33例,分别给予8周肢体力量强度训练和站姿、步态平衡训练。评价2组训练第8周富尔顿高级平衡量表(FAB)评分、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UGT)、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分、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步长和步速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康复训练,无随访脱落病例。治疗第8周力量训练组FAB评分、TUGT值、UPGRS评分、步长和步速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平衡训练组只有步长和步速较治疗前改善(P<0.05);力量训练组64.52%(20/31)的患者达到CGI临床改善,而只有42.42%(14/33)的平衡训练组患者达到临床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33,P=0.077)。结论:力量训练改善PD患者运动及姿势控制的能力优于平衡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星状伸展平衡测试(SEBT)在评估社区老年女性动态平衡功能中的运用研究,为预防老年人跌倒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方法:通过星状伸展平衡测试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方法,测试44名60—74岁认知功能正常、能够独立行走的老年女性的动态平衡能力。根据过去两年内跌倒的情况,将老年人分为跌倒组32人和无跌倒组12人。结果:星状伸展平衡测试结果组内一致性结果为0.940—0.984(P<0.05),其中内侧后方的伸展长度与计时起立行走测试呈中度相关(P<0.05);跌倒组的星状伸展平衡测试结果显著低于无跌倒组(P<0.05),特别是在正后方上的结果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有无跌倒"与正后方向上的伸展长度呈高度相关(P<0.01),与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星状伸展平衡测试是一个可靠的社区老年女性动态平衡的测试方法,60—74岁两年内有过跌倒史的社区老年女性,双下肢动态平衡能力均显著差于无跌倒史的老年女性,正前方和正后方方向上的动态平衡能力可能与跌倒风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郑夏茹  吴洪  张新  刘丽平 《中国康复》2010,25(3):197-199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平衡功能训练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平衡和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髋部骨折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于术后2~12周时利用MTD平衡仪进行视觉反馈法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训练1周和12周时2组分别采用MTD平衡测定训练仪进行站立平衡功能评定,采用Tinetti步态及平衡试验和"起立-走"计时试验评定步态和静动态平衡、行走能力。结果:治疗1周时2组各项评定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时2组MTD平衡测定,其平均压力峰值差和百分比差均较1周时明显缩小;Tinetti步态及平衡试验评分明显提高;"起立-走"计时试验所需时间明显减少(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表现更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MTD平衡仪进行视觉反馈平衡功能训练对改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平衡和行走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丛笑  郄淑燕  李伟  汪杰  陈颖 《中国康复》2019,34(3):138-141
目的:探讨基于体感互动的综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体感互动综合平衡训练组(观察组)18例和传统平衡训练组(对照组)17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平衡训练,观察组利用体感互动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游戏项目进行平衡训练、躯干控制训练和下肢力量训练的综合平衡训练。治疗期间均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静动态平衡功能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治疗后,观察组在睁眼站立、闭眼站立、脚前后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和稳定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0.01),对照组在睁眼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和稳定时间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0.01),脚前后站立和闭眼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基于体感互动的综合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静动态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干预效果。方法:4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各20例。对照组受试者仅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干预,训练组受试者在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虚拟情景互动训练3个月。训练前后2组受试者均进行动态步态指数(DGI)、记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修订版跌倒功效量表(MFES)评价,并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训练3个月后,训练组DGI和MFES评分均较训练前显著提高(P<0.01),并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训练组TUGT和总分较训练前均显著降低(均P<0.05),并且均明显低于照组水平(均P<0.05);训练组血清BDNF水平较训练前及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能够改善老年人认知老化,提高步态稳定性和身体运动功能,促进大脑BDNF分泌,对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量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动态姿势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量化评价。方法:选取2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平衡仪训练组(n=14)和传统训练组(n=14)。平衡仪训练组根据动态姿势平衡仪评估结果采用的训练方案进行个性化的平衡功能训练;传统训练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两组训练时间均为20min/次,5d/周,共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动态姿势平衡仪中的感觉组织能力试验(SOT),稳定极限测试(LOS)及徒步走测试进行准确客观的量化评估。结果:平衡仪训练组SOT测试中的EOSS、ECSS、SVSS条件下的平衡指数及LOS测试结果中患者EPE和DCL,治疗前后比较及与传统训练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徒步走测试中平衡仪训练组的步长与步速治疗前后比较及与传统训练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传统训练组组内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动态姿势平衡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根据变化的任务重建感觉(特别是前庭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能力,同时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平衡垫训练对偏瘫儿童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偏瘫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40min及平衡垫训练20min,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儿童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患侧步长、步宽、动态及静态压力中心(COP)椭圆面积进行评定。结果:训练4周后,2组10MWT及动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UGT及静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后,2组步宽均显著减小(均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侧步长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观察组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衡垫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偏瘫儿童的平衡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水中平板运动训练(UWTT)和普通平板运动训练(LTT)对中老年超重患者心肺功能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56例(男性33例,女性23例)习惯性久坐少动的中老年超重患者(BMI:24.0—27.9)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水中平板组(UG)30例和普通平板训练组(LG)26例。两组受试者以单次训练消耗相同的能量为原则进行每周4次,为期6周的平板运动训练(1—2周:150k Cal;3—4周:200k Cal;5—6周:250k Cal)。训练前后采用运动心肺试验、坐—站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Berg平衡量表对受试者的心肺功能以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前后两组内受试者的最大耗氧量、无氧阈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水中平板组的下肢力量、步行能力以及平衡能力明显增加(P0.05),且高于普通平板组(P0.05)。结论:水中平板运动训练与普通平板运动训练均能够不同程度改善中老年超重患者的心肺功能;水中平板运动训练还能够增加该类患者的下肢力量及耐力,改善平衡能力,增加康复训练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平衡姿势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患者的疼痛及静动态平衡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共有40例CNLBP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19例)及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理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和姿势控制训练,对照组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核心稳定性训练30min/次,每天2次,每周5天,试验组核心稳定训练和姿势控制训练每天各1次,30min/次,每周5天,连续6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6周时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定。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功能障碍程度,使用三维平衡测试仪进行静动态平衡评估来评价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静态平衡指标为三种体位下的重心摆动速度;动态平衡指标为稳定时间。结果:治疗3周两组VAS、OD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闭眼站立和脚前后站立平衡得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6周两组VAS、ODI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睁眼站立和闭眼站立平衡能力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静动态平衡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治疗6周试验组VAS、ODI、睁眼站立、闭眼站立、稳定时间得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脚前后站立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平衡姿势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显著减轻CNLBP患者的疼痛及改善静动态的姿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的影响。方法4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共6 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y-Meyer 评定(FMA)下肢运动功能部分、Holden 功能步行分级(FAC)、Berg 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FAC、BBS、TUG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加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丰富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传统平衡训练,丰富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丰富环境,并结合任务导向性项目进行平衡训练;在治疗前、4周训练结束时评价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平衡仪站立位睁眼静态平衡测试、"起立-行走"计时(TUGT)。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丰富组更优于常规组(P0.05);2组TUGT评分、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0.01),且丰富组更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丰富平衡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D-WALL系统的视觉反馈下平衡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膝关节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TK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视觉反馈组、常规平衡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视觉反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视觉反馈下平衡训练,常规平衡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常规平衡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使用D-WALL系统对3组患者进行平衡能力测试,并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评估3组患者步行能力。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TUGT结果和睁眼、闭眼状态的运动轨迹面积、运动轨迹周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3组患者睁眼、闭眼状态的运动轨迹面积、运动轨迹周长均小于治疗前,且视觉反馈组小于对照组、常规平衡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对照组、常规平衡训练组、视觉反馈组的TUGT结果依次为(14.1±1.9)、(11.7±2.5)、(9.6±2.0) s,分别短于治疗前的(17.2±3.0)、(15.8±3.6)、(16.9±4.4) s,且视觉反馈组短于对照组、常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康复训练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平地50 m最大步行速度、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和上下楼梯时间变化。方法:选取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60例。2组均给予传统康复训练,治疗组还进行步行及平衡功能康复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1月、3月对2组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分、平地5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测定上下20阶楼梯时间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训练后1月、3月,2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训练前(均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后1月、3月,2组的平地50 m最大步行速度、起立-行走计时测试、上下20阶楼梯时间均低于训练前(均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步行和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力量训练对老年人骨骼肌和轻度炎症的影响。方法对11 名男性老年人进行为期12 周的力量训练。在力量训练前后分别检测肌肉厚度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联素的变化。结果力量训练后,老年人肌肉厚度增加,但与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hsCRP 水平显著降低(P<0.001),脂联素水平增加(P<0.05)。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厚度增加量与血清炎症因子减少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力量训练可以帮助老年人维持或提高肌肉力量、肌肉量,减少轻度炎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综合呼吸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静、动态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共有28例脑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14例)及对照组(1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呼吸训练,包括常规呼吸训练及应用Power Breath KH2便携式肺功能检测与训练仪进行渐进抗阻吸气肌力量训练。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应用荷兰STABLE三维平衡姿势控制训练与评估系统评估姿势稳定性和稳定时间,应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平衡功能,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下肢部分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应用Power Breath KH2便携式肺功能检测与训练仪评估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和吸气流速峰值(peak inspiratory flow,PIF)。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下肢FMA、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在睁眼站立、闭眼站立、脚一前一后站立时的重心移动速度及稳定时间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各项静动态平衡指标改善更为显著(P0.01)。两组在治疗后MIP、PIF值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P0.05,P0.01)。治疗后试验组MIP、PIF值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为显著(P0.05,P0.01)。结论:综合呼吸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静态及动态平衡功能,提高下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彭杰  郑琨 《中国康复》2019,34(1):34-36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对纠正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等速训练仪训练。在治疗前后均采用等速训练仪对患侧下肢屈、伸肌群的峰力矩进行评定,采用"起立-行走"测试进行评定。结果:训练4周后,2组患者等速肌力测试屈、伸肌峰力矩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无膝过伸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7%、50.0%,P0.05)。结论:等速训练仪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下肢主要肌群及负重关节训练为主的肌力训练体操对老年人平衡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3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北京市某干休所老年人66名,坚持下肢肌力训练12周,比较不同跌倒风险等级老年人训练前后跌倒发生率、10m最大步行速度、单腿平衡时间、"起立-行走"时间等的变化。结果训练12周后,跌倒发生率由24.24%降至13.64%。高风险人群单腿平衡持续时间延长(P0.05)、步行速度增快(P0.05),中风险人群"起立-行走"时间缩短(P0.05)。结论下肢肌力训练可以改善高风险人群平衡状态、加快步行速度,提高中风险人群运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跌倒,同时方法简单易掌握,适合在社区及养老机构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徐睿华  刘琦  熊键  宋晶萍 《中国康复》2010,25(6):430-43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治疗对平衡及功能性转移能力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分为运动组17例和对照组15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运动组加视觉反馈平衡训练。2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评定量表(BBS)和"站立-走"计时测试(TUG)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BBS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TUG计时明显缩短;运动组2项评定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配合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能明显提高平衡及功能性转移的能力,增加站立和行走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渐进式核心肌力训练对老年人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8年4月至9月,80例社区老年人分别接受自由操训练(对照组, n=40)和核心肌力训练(干预组, n=40)12周。训练前后测量单脚闭眼站立时间、闭眼30 s安静站立压力中心移动轨迹长、最大前后倾压力中心距离、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30 s连续站立坐下次数。结果训练后,两组单脚闭眼站立时间、闭眼30 s安静站立压力中心移动轨迹长、最大前后倾压力中心距离、TUGT和30 s连续站立坐下次数均显著改善(t 6.446, P 0.001),干预组优于对照组(t 2.127, P 0.05)。结论渐进式核心肌力训练能够改善老年人的动态与静态平衡能力、身体控制能力及核心部位力量,能有效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训练对养老院老年人跌倒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选择南京江宁沐春园护理院的老年人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VR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防跌倒运动训练,VR组接受VR训练。两组均每周训练3次,每次50min,共训练12周。分别采用平衡功能测试系统、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30s座椅站立试验(30s CST)、Tinetti步态评分及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评价静态平衡功能、动态平衡功能、下肢肌力、步态功能及跌倒效能。随访老年人训练结束后1年内的跌倒次数。结果:训练后两组养老院老年人的静态平衡功能参数指标、TUGT评定、30s CST评定、Tinetti步态评分和MFE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且VR组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1年随访期内,两组老年人的跌倒次数均较组内训练前有显著下降(P0.05),且VR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训练能有效改善养老院老年人的平衡功能、下肢肌力、步态功能及跌倒效能等跌倒相关危险因素,降低跌倒次数且效果优于常规防跌倒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