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糖尿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对靶器官的损伤和并发症的影响正成为糖尿病防治研究的新热点。血糖波动产生的氧化应激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减少血糖波动对氧化应激的影响,逆转氧化应激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从而可能阻止或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产生。本文就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和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指标的相关性,阐明平稳控制血糖的重要性.方法 收集60例体检正常者及9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5例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血糖)空腹血清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结果 正常人群与糖尿病患者血糖、HbA1c及氧化应激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HbA1c与SOD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3和-0.166),与MDA、8-iso-PGF2α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75、0.169及0.382、0.170);血糖波动参数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日内血糖平均绝对值(MODD)、血糖高于180 mg/dl的曲线下面积(AUC-180)与SOD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04、-0.336、-0.376),与MDA、8-iso-PGF2α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0、0.438、0.414及0.504、0.587、0.583).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糖、HbA1c水平、血糖波动指标均与氧化应激状态存在明显相关性.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既要注重血糖水平的控制,更要关注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血糖监测手段的发展,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单纯血糖点的达标已远远不能达到人们的要求,在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达标的同时还要求血糖曲线更符合生理要求,更加平稳。血糖波动越大,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机率越高,临床和基础的相关研究均证实了这点。因此,血糖波动的评估、机制和干预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以有效减轻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达到进一步控制和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03~2013-07间经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OSAS患者63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检者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另对观察组患者行动态血糖监测,计算出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MAGE )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值( MODD)。结果:观察组患者FPG、HbA1c、MDA及8-iso-PGF2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OD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PG、HbA1c与SOD呈显著负相关(r=-0.527,r=-0.503,P均小于0.05),与MDA和8-iso-PGF2α则呈显著正相关( r=0.717、0.549和r=0.515、0.520,P<0.05或P<0.01);血糖波动指标MAGE、MODD与与SOD呈显著负相关(r=-0.634,r=-0.518,P均小于0.05),与MDA和8-iso-PGF2α则呈显著正相关(r=0.742、0.763和r=0.735、0.774,P均小于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OSAS患者血糖波动指标均与氧化应激活化程度显著相关,因此,建议患者在注意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关注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5.
血糖波动对型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1,42(3):347-353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海马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模型,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血糖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 C group)(n=10)和2型糖尿病组(n=26)。24只造模成功的2型糖尿病大鼠采用简单随机化法随机分为持续高糖组(sustained hyperglycemia group, SHG group)(n=12)和血糖波动组(intermittent hyperglycemia group, IG group)(n=12),其中IG组通过改变大鼠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节律来建立血糖波动模型。6周后每周随机测定各组大鼠一日内9个时间点的血糖浓度,从而得到血糖日平均水平(mean blood glucose,MBG)、日平均血糖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daily average blood glucose, 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 LAGE)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 MAGE)的改变情况。第10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第11周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比较各组氧化应激指标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血糖波动6周后,IG组和SHG组MBG、SDBG、LAGE、MAGE均明显高于C组(P<0.05);IG组的SDBG、LAGE、MAGE高于SHG组,MBG低于SHG组(P<0.05)。2)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比较,糖尿病大鼠(IG组和SHG组)第4天的逃避潜伏期比C组延长(P<0.05),且第5天穿越平台的次数、经过目标象限(定位航行实验中平台所在象限)的活动路程比与活动时间比均较C组减少(P<0.05)。IG组与SHG组比较,第5天穿越平台次数、经过目标象限的活动路程比与活动时间比均较少(P<0.05)。3)氧化应激指标检测:IG组、SHG组与C组比较,MDA含量升高,SOD及GSH-Px含量降低(P<0.05)。IG组与SHG组比较,MDA升高、SOD及GSH-Px降低。4) 氧化应激指标与学习记忆能力相关性分析显示:MDA与活动路程比、活动时间比及穿越平台次数呈负相关(P<0.01)。GSH-Px、SOD与活动路程比、活动时间比及穿越平台次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 1) 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小剂量的 STZ(30 mg/kg),并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及生物节律可以成功建立T2DM血糖波动模型。2) 血糖波动比持续高血糖更易影响T2DM大鼠的认知功能。3) 血糖波动会加剧海马区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危险因素及血糖波动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出现低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未出现低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开展问卷调查表,分析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应用Logistic...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时分别联合西格列汀或格列美脲治疗对血糖波动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46例经二甲双胍片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联合西格列汀(S组)或格列美脲(G组)继续治疗12周。观察治疗后2组以及2组间的血糖水平、血糖波动,氧化应激和安全性。结果 两组治疗后HbA1c、FBG、2 h PG均显著下降(P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血糖波动幅度和3-NT水平均显著下降(P <0.05),S组的血糖波动幅度和3-NT水平显著低于G组(P <0.05)。治疗后仅S组CRP水平显著下降(P <0.05),S组体重指数和总体不良反应也显著低于G组(P <0.05)。结论 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西格列汀比联合格列美脲能更有效地降低血糖波动,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水平,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随着血糖监测手段的发展,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波动性高血糖相对于持续性高血糖更能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血糖波动通过活化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损失内皮细胞参与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因此,对血糖波动的正确认识、评价和积极控制将有助于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地特胰岛素联合应用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联合组给予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单药组单纯给予瑞格列奈治疗,同时选取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情况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值(MODD)、血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单药组、联合组FPG、2 hPG、HbA)(1c)、MDA均升高,SOD均降低(P<0.01);治疗后2组FPG、2 hPG、HbA_(1c)、MDA、MAGE、MODD均较治疗前降低,SOD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MDA、MAGE、MODD、HbA_(1c)下降及SOD升高较单药组更明显(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可减少血糖波动,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40例2型糖尿病未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组(A组)和40例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B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采用干化学法监测指尖血糖7次/d,连续7 d,并在患者出院后每月门诊随访1次空腹(FPG)和早餐后2 h血糖(2hPG),连续6个月,作出血糖谱.根据血糖谱得出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作为血糖波动系数,反映血糖波动.结果 B组 SD-BG、2hPG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波动系数是影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OR值为3.17(P<0.05).结论 积极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对防止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糖尿病及其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及非酶类抗氧化物、氧化应激代谢产物的水平,探讨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51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糖尿病无并发症者24例(DM组),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者27例(DR组),另选择同期行体检的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收集3组受检者的空腹血清,测定血清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非酶类抗氧化物[维生素C(V_C)、维生素E(V_E)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及氧化应激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共轭二烯(CD)及晚期蛋白质氧化产物(AOPP)]水平.结果 (1)DM组患者血清SOD、GSH-Px、CAT活性分别为(108±14)U/ml、(141±30)U/ml和(5.6±1.6)U/ml;DR组患者分别为(96±13)U/ml、(133±25)U/ml和(5.1±1.4)U/ml;对照组分别为(119±28)U/ml、(156±26)U/ml和(6.8±1.6)U/ml;与对照组比较,DM组及DR组患者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且DR组患者SOD活性又显著低于DM组患者(P<0.05).(2)对照组V_C、V_E、GSH水平分别为(86±26)mg/L、(19.0±5.3)mg/L和(22.0±5.9)μmol/L;DM组患者分别为(64±20)mg/L、(16.6±3.7)mg/L和(20.8±8.2)μmol/L;DR组患者分别为(52±10)mg/L、(16.6±3.7)mg/L和(19.7±5.7)μmol/L;与对照组比较,DM组及DR组患者血清V_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而DR组患者血清V_C水平又显著低于DM组(P<0.05).(3)对照组血清MDA、CD、AOPP水平分别为(3.1±1.3)μmol/L、(0.32±0.06)和(15.8±4.5)μmol/L;DM组患者分别为(5.4±1.8)μmol/L、(0.43±0.23)和(25.6±7.7)μmol/L;DR组患者分别为(7.9±2.6)μmol/L、(0.57±0.27)和(27.8±7.2)μmol/L;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代谢产物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DR组患者血清MDA、CD水平较DM组患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 糖尿病及其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着严重的氧化应激,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氧化应激更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造影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15例行静脉肾盂造影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的造影剂为低渗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检测造影前和造影后2 d、5 d、10 d血清丙二醛(MDA)、晚期蛋白质氧化物(AOP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造影后2 d,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均较造影前增高(P〈0.05);造影后5 d,氧化应激水平进一步增高(P〈0.01);造影后10 d,氧化应激水平均恢复至造影前水平(P〉0.05)。结论:造影剂可一过性增强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3.
14.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常见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甲胎蛋白(AFP)的情况,探讨其与血糖控制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03例T2DM患者,并选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记录各项临床资料。分析常见肿瘤标记物与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关系。结果:103例T2DM患者中,36例CA199升高(35. 29%),6例CEA升高(5. 88%),其中1例CEA、CA199同时升高(0. 009 7%),无CA125、AFP升高者。T2DM患者的CA199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5. 38±25. 28 VS12. 18±4. 31,P <0. 05)。CEA、CA125、AF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分层分析显示,CA199升高组的T2DM患者较CA199正常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入院空腹血糖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CA199升高与HbA1c、入院空腹血糖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 498、0. 311(P <0. 05)。HbA1c <7. 5%组(A组)、7. 5%≤HbA1c <10%组(B组)、HbA1c≥10%组(C组)三组患者的CA199水平分别为(22. 57±13. 77) mmol/L、(29. 93±20. 41) mmol/L、(48. 66±28. 94) mmol/L,A、B组无明显差异(P> 0. 05),C组的CA199水平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A、B、C三组中CA199高的例数分别为4例(4/25,16. 00%)、11例(11/40,27. 50%)、21例(21/38,55. 26%),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糖控制后CA199水平明显低于血糖控制前(P <0. 05)。结论:常见肿瘤标记物中CA199水平升高在血糖控制差的非肿瘤T2DM患者中较常见,且多为轻度升高,一般无其他肿瘤标志物同时升高,血糖控制后可明显下降。随着HbA1c水平提高,CA199高的患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在HbA1c≥10%的T2DM患者中有一半以上CA199高。CA199水平与HbA1c、入院空腹血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257例,按照有无代谢综合征,分为MS组、非MS组。比较两组ALT水平,并分析其与MS各组分相关性。结果 MS组的ALT、BMI、血压、尿酸(UA)、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γ-谷氨酰转移酶(GG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非MS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LT与BMI及TG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与BMI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血清ALT水平明显增高,ALT可能为糖尿病合并MS的特征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18.
日的探讨骨骼肌组织氧化应激在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SD(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以高脂、高胆固醇灌胃加糖水喂养(HFD),诱发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记录饮食、饮水、体重变化,3月后两次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20mg/kg)诱发高血糖症,继续高脂、高胆固醇、高糖喂养2月,造成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空腹血清的血糖(FGLU)、糖化血清蛋白(FMN)、胰岛素(INS)、C肽(C-P)、超敏C反应蛋白(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L)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及骨骼肌组织内的活性氧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结果STZ+HFD组大鼠的FGLU、FMN、INS、C-P、CRP、TG、TCHOL和IR明显高于HFD组(P〈0.05),HFD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成模率可达到90%;骨骼肌组织中一氧化氮(N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还原酶(GR)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糖、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可能通过骨骼肌组织氧化损伤、干扰骨骼肌组织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而诱导了IR。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E作为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维生素E通过其抗氧化作用,改善糖尿病机体的氧化应激水平。维生素E在改善脂质过氧化,抑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生成,保护DNA免受氧化损伤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关于维生素E对糖尿患者心血管、微血管并发症方面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