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情况及耐药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31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年份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率、标本来源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2012年-2016年入住ICU患者共6339例,其中318例发生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感染率为5.0%;近5年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呈上升趋势,2016年感染率为7.0%,显著高于2012-2015年的3.3%,3.7%,4.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2016年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主要以痰液分离为主,占59.12%,显著高于血、腹水、尿、分泌物、脓液等其他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2016年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原发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占33.02%,显著高于恶性肿瘤及其他原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近年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菌株逐渐增加,耐药率有上升的趋势,其中2016年其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90%,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的耐药率最低。结论重症监护室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率逐年上升,耐药株也有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应选择敏感药物及时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某院多耐药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进行调查,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患者标本和环境标本进行培养,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区域分布、暴露时间判断是否为暴发。结果从感染患者痰标本分离出病原菌4株,均为多耐药洋葱伯克霍尔德菌。4例感染者均来自重症监护室同一病区,床位相邻;发病时间集中,为2011年1月16-22日。环境标本分离病原菌5株,分别分离自上述患者所在病区的床头柜、呼吸机管道、治疗车、被子、医务人员手,其他病房环境中未检出该菌。患者来源和环境来源的病原菌耐药谱基本一致。结论此次多耐药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主要是重症监护室医疗用品被该菌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3.
重症监护室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现状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2月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中心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为院内感染,多合并基础疾病,多伴有其它致病菌检出,抗菌药物体外敏感实验表明细菌耐药性高.易感因素有:高龄(76.2%)、住院时间长(71.4%)、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100%)和机械通气(100%).结论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已成为院内感染中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多药耐药性严重,治疗上可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中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其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检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98株,标本类型分布主要为痰(86株,占87.76%),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ICU)检出最多(46株,占46.94%),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最高,为73.47%,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为16.33%,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最低,为5.10%。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感染耐药性高,应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查,治疗上应结合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变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近3年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临床检出状况及其耐药性的变迁,以便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部分药敏采用K-B法,对近3年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性及耐药谱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近3年从各种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26株,以下呼吸道标本为主(痰液 咽拭子)占75.14%,其次为血液占15.08%;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氨基糖苷类、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呋喃妥因、亚胺培南耐药性最强,耐药率几乎为100.00%,20种常用抗菌药物中耐药率<50.00%的只有6种,分别为复方新诺明(5.10%)、头孢吡肟(16.99%)、头孢哌酮/舒巴坦(39.18%)、美罗培南(39.61%)、头孢他啶(39.6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8.12%);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上升最快,3年分别上升了46%和34%,对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趋于稳定。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在临床标本中的检出率及耐药性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耐药及多药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6.
80株临床分离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近年来由该菌引起的感染呈上升趋势,因该菌耐药程度较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我们对近3年来2所医院由该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临床调查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 了解我院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情况。方法 对“军字一号”医院感染监控系统提供的2000年1月~2002年11月医院感染病例603份,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23例进行调查。结果 23例感染患者,占同期医院感染病例的3.81%,死亡6例;基础疾病以烧伤、恶性肿瘤、多发骨折占多数;感染发生部位以呼吸道、伤口和血液为多;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妥布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在90%~100%。结论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多由外源感染所致,加强医用水、器械、管路等的消毒灭菌,介入检查治疗患者的无菌操作和日常护理,可预防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已有感染迹象患者的经常性微生物学检查,对发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及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变迁及临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及其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患者各种标本中分离到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859株,采用22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90.00%;耐药率较低的有头孢他啶(23.57%)、头孢吡肟(26.95%)、环丙沙星(31.73%)、头孢哌酮/舒巴坦(33.3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1.45%);最敏感的是复方新诺明,总耐药率仅5.73%。结论医院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临床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应加强监测,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合理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BC)是一组基因型不同、表型相近的复合物,而不是单一菌株,它是引起囊性纤维化(CF)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常规使用的细菌学鉴定方法很难将BC和与之相似的细菌区分开,鉴定主要依靠分子生物学方法。BC容易在人群间广泛传播,造成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医院检出的127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CE)进行分析,从而指导临床预防及用药。方法对2007-2010年医院检出的127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标本来源与分布进行分析并做药敏统计。结果 172株BCE中,103株来自ICU,占59.9%,161株为痰液中分离出的,占93.6%;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大多数药物耐药。结论应加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临床感染应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查,治疗上应根据药敏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C)感染患者标本来源、临床特点及菌株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入住某院ICU发生BC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菌株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BC267株,主要标本来源为痰(80.15%,214株),血(14.23%,38株),尿(3.37%,9株)。2011—2014年药敏试验结果显示,BC具有多重耐药性,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菌药物因具有天然耐药性,如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头孢呋辛耐药率均为100%;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4.12%,3.00%;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呈升高趋势(χ~2=5.885,P=0.015)。结论 ICU检出BC逐年增多,耐药情况严重,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管理与目标性监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低细菌耐药压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与环境分离的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属细菌的同源性。方法收集ICU患者标本分离的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属细菌,同时对ICU环境及医务人员手部采样,分离不动杆菌属细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质粒指纹图谱及肠杆菌科基因组内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对患者与环境菌株进行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17株分离自ICU患者的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属细菌中,15株为鲍曼不动杆菌,2株为乙酸钙不动杆菌;分离自痰标本者15株,另2株分别分离自创面分泌物及头皮组织。ICU环境和医务人员手分离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属细菌19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2株,乙酸钙不动杆菌7株;主要分离自ICU患者床头柜表面、呼吸机螺纹管口、氧气湿化瓶、水龙头表面、计算机键盘以及医务人员的手等。分离自患者的不动杆菌属细菌对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具有一定敏感性,对几乎所有头孢菌素、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均高度耐药。经质粒指纹图谱及ERIDPCR基因检测,患者感染株和环境菌株存在同源性。结论ICU存在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属细菌的交叉感染与污染。须加强医务人员手部卫生观念及病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控制耐药菌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2008-2010年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院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BC)的临床分布状况和耐药特点。方法对该院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72株BC株用VITEKⅡ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用WHONET 5.4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离菌株最多的标本是痰液(83.3%),分离菌株最多的病区是ICU(75%),药敏结果表明,BC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零、左氧氟沙星为13.9%,亚胺培南为13.9%。结论 BC极易导致多重耐药,且其所致院内感染不断增多;临床治疗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某院中心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7年1-12月在中心ICU住院且时间48 h的所有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共监测21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1例,67例次,医院感染率23.83%,感染例次率31.31%。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71.64%)和泌尿道(11.94%)。分离出病原体21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16株(53.46%),革兰阳性球菌82株(37.79%),真菌19株(8.76%)。居前4位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6.73%)、鲍曼不动杆菌(10.60%)、肠球菌属(10.60%)、铜绿假单胞菌(9.68%)。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58岁)、器官功能衰减、使用呼吸机、住ICU时间长。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高,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和常见医院感染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院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统一标准采集该NICU 2005年10月-2008年12月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病原菌567株,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359株(63.32%),革兰阳性(G’)球菌99株(17.46%),真菌109株(19.22%)。多重耐药菌多见,肠杆菌科中的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检出率分别为73.68%(28/38)、62.30%(38/61);非发酵菌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逐年增高,呈现严重流行态势,2008年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占43%。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株达87.10%(81/93),均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结论该NICU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细菌耐药现象严重,需加强细菌流行病学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  相似文献   

16.
医院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4年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近4年我院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培养,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药敏采用纸片扩散法,并分析结果。结果:2004~2007年共分离出79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标本来源以痰标本最多(58.23%,46/79),其次为血液(21.52%,17/79);科室分布以监护病房最多(62.02%,49/79),其次为呼吸内科(12.66%,10/79)。药敏结果显示,多数测试药物的敏感率都不高,只有复方新诺明(67.5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6.20%)和头孢吡肟(64.86%)3种药物的敏感率在60%以上。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多重耐药性严重,临床抗感染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院重症监护室(ICU)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 AB) Ⅰ型整合子阳性率,并分析MDR AB的同源性,探讨Ⅰ型整合子参与耐药、传播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该ICU分离的40株MDR AB,采用K B纸片扩散法检测其耐药性,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克隆测序,分析Ⅰ类整合子基因结构。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MDR AB的同源性。结果75.00%(30/40)的菌株Ⅰ类整合子阳性,共检测出两种基因盒,分别为aacA4 catB8 aadA1和aacC1 orfX orfX orfX’ aad A1。PFGE结果表明,40株菌分为4个克隆, 其中有26株属于B克隆, 为主要流行菌株型。结论Ⅰ类整合子在MDR AB中广泛存在,可能通过水平传播方式在ICU中传播。携带aacA4 catB8 aadA1整合子的MDR AB引起了ICU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