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再论消渴病概念与临床面貌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与2型糖尿病(T2DM)均为饮食相关性疾病,从脾瘅到消渴病,再发展为偏枯、雀盲等,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再到并发症期的自然发展过程相吻合,但在T2DM中约85%的患者肥胖或超重,60%血脂异常,80%的症状不典型,50%的无任何症状。许多患者初次诊断为T2DM就已经存在早期血管并发症,故与传统具有“三多一少”,病机为“阴虚燥热”的消渴病有本质的区别,见于肥人的消渴病符合《内经》“中满内热”理论,由此推测,在消渴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另外一条非“阴虚燥热”的发展/转变途径。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与中医的消渴病相对应,关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早在《内经》就有所记载,今人更是在古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发展,提出了诸如肾虚、脾虚、气阴亏虚、火热、血瘀、肝郁等多种说法.我们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应为内热伤阴耗气[1],内热作为消渴病发生发展的始动原因,进一步可以伤阴耗气,气虚、阴虚是内热致病的结果[2].根据上述观点,笔者将此"内热"细分为燥热(结)、湿(痰)热、郁热、热毒4种,并作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3.
中医界视西医之"糖尿病"为古之"消渴症",在论述消渴病发病机理时多以阴虚内热立论,但阳虚症状在消渴病人的病程中亦屡见不鲜。文章从消渴病的理论源流、病因病机及古今治疗等方面阐述了温阳法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消渴病多见口干多饮、尿频多尿、怕热多汗等津液耗损、阴虚内热表现,以及急躁易怒等情志异常症状。《金匮要略》针对杂病治疗进行阐述,其辨证思想具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金匮要略》中论治百合病,百合病症状多变、恍惚不定是热邪散漫、游走无定导致的,可通过口苦、小便色红、脉微数等外象审查病机,其病机本质在于阴虚内热。糖尿病亦与阴虚内热密切相关。2者病机相近,且神志症状为百合病及糖尿病共同特征表现,故本团队取法《金匮要略》中百合病论治内容,借鉴百合类方治疗糖尿病,临床通过辨证、辨症状、辨指标等,选用百合、知母、玄参、生地黄、葛根等药物滋阴清热,取得较好疗效。希望可以丰富中医学对百合病的认识,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消渴之名,虽首见于《内经》.但多称之为“消瘴”,其论是重“消”轻“渴”:仲景弃消瘅等名,始以消渴为病名,弥补了消瘅病认识的不足:消渴病名是主症和病机的高度概括,是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或见形体消瘦的虚热性疾病,类似Ⅱ型糖尿病,与以形体消瘦为特征的消瘴病不尽相同。仲景对消渴病烦渴多饮、小便反多、大便坚等症予以强调,他最早记载了消渴病有便秘症,丰富了消渴病主症的认识,还最早记载了消渴病可合并肺痿、小便不利及水气,与现代糖尿病呼吸系并发症(肺结核)、糖尿病合并神经源膀胱及糖尿病肾病较为相似,他提出的治法与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仲景以阴阳气血虚损立论,认为消渴当属虚劳病范畴,突出脾肾气阴两虚为消渴病病机所系.以治肾治脾为本,重在滋阴化气、益气生津,开后世消渴病从肾论治及补脾益气法治渴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诊治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的论述,之后,历代医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才逐渐突破传统的阴虚燥热之说,对其病因病机,提出“气虚致消”“脾虚致消”“瘀血致消”“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一些较之以往不同的学说,其中有尤以“脾虚致消”在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本文参阅古代中医典籍,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医以阴虚燥热作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滋阴降火为主。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逐步深入,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李显筑老师从瘀血论治消渴,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文章分析了瘀血致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以活血化瘀为大法,辨证分型,随症加减,有效治疗消渴病及其变证。  相似文献   

8.
对《内经》论消渴病重在胃热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和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消渴病的病机不是以肾虚为本,而是以胃热为本;不是以燥热为标,而是以气虚和阴伤为标;胃热是因,气虚和阴伤是果。今就此问题探讨于下,供同道们参考。1 《内经》认为消渴病的根本在于胃热《内经》首创“消渴”病名,虽未设专篇讨论,但内容散见于诸篇经文之中,并就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在病因方面,认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六淫侵袭等因素,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  相似文献   

9.
消渴病大抵属于糖尿病的范畴,其病机多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笔者认为,阴虚并不是消渴病病机的根本,仅仅是消渴病常见的一个病理过程,而消渴病之所以会出现阴虚,是因为小便多所致。并因此从小便多着眼对消渴病病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2~4倍[1],其病死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达50%[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临床表现比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严重而且隐蔽,又因其病理改变较非糖尿病冠心病广泛而严重,故常规药物治疗疗效较差。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适合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者较少、难度较大而术后再狭窄率较高[3]。中医认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属“消渴”病及“胸痹”范畴,其在防治消渴病和胸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就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病因病机   中医对糖尿病(消渴病)的病因认识,可上溯到《内经》。历代医家多从七情、饮食、劳倦、房劳、外感等方面认识糖尿病的病因。关于消渴病的病机,历代医家不断深化。自秦汉时期《内经》提出病理性质是阳明热结后,历代多有阐发,其中清代叶天士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将此病基本病机归纳为“阴虚燥热”,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气虚是糖尿病迁延不愈的症结,血瘀是糖尿病合并症的主要原因,阴阳两虚是糖尿病发展的趋势,湿热阻滞是糖尿病病程中的变证[4]。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机,主要责之于气虚、阴亏、血瘀,而以血瘀为主。循此病因病机演变规律,认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因病机主要为消渴病日久则阴伤及气,气阴皆虚,气虚则行血无力,阴虚则虚火灼津为痰。若气阴不断耗伤而损及于心,使得心脏气阴亦耗伤。心体受损,心用失常,于是致瘀血、痰浊等实邪痹阻于心脉则胸痹心痛发生。此认识不仅丰富了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辨证,亦拓宽了人们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途径。益气养阴活血法成为目前防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IgA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有内因、外因之分,涉及脏腑除常见的肾、心外,尚可涉及肺、肝二脏,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热邪,分为实热、虚热,且这一病理因素贯穿发病的始终。因此,可将IgA肾病的发病机制概括为"两面、四脏、一主线"。通过对这一理论框架的研究,可更加全面地认识该病,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良性病变,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对于难治型,常常迁延难愈,且复发率高。传承房定亚教授"热毒伤络"的学术思想,围绕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从"毒"论治,采用内服和外敷辨证治疗,善用四妙勇安汤,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是糖尿病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属于中医"风牵偏视""视歧"等病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脏腑不足,精虚邪乘。文章报道了倪金霞教授运用补脾祛风针法结合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1例,获效甚捷,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线粒体是进行三羧酸循环产生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线粒体自噬指细胞通过自吞噬作用,选择性清除受损和冗余的线粒体,以维持细胞中线粒体质量和数量的稳定的一种保护机制。许多研究证实,线粒体功能失常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直接参与了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核心病机,其对应治法为滋阴清热,研究该治法的生物学实质,是客观了解T2DM中医微观辨证论治的关键一步。本文总结整理了线粒体自噬与T2DM的关系,并对线粒体自噬与消渴病滋阴清热治法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刘完素的《三消论》是现存最早的消渴专书,它对消渴病诊治的主要贡献在于详实的论述致病机理,指出起因为肾水阴虚及脾胃虚燥,显相则为心火实热,较强调三消渴病的共同病机,不拘泥于三焦辨证,以寒湿之药补肾脾之虚,兼清心阳之实热,运方灵活且常以一方通治多消,对消渴病的诊治理论产生承先启后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理解《备急千金要方·消渴第一》中对消渴分类和选方特点,本研究逐一比对宋校本与新雕本《备急千金要方·消渴第一》文字,并核查《小品方》、《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等善本相关内容,通过分析其医论及方剂的差异,发现两版本消渴分类基本一致,即分为:以渴而小便少为临床表现,病机主要是中焦内热的消渴;以小便多于所饮,虚极短气为临床表现,病机是下焦内热、本虚标实的内消;以茎长兴盛、不交精液自出为临床表现,病机也是下焦内热、本虚标实的强中,只是"此病虽稀,甚可畏也"。另外,消渴临床表现百出,兼证多变,需要仔细鉴别。但其总治则是除热止渴;兼虚者,除热补虚;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两版本所选方剂内容相同率均值为85.5%,顺序的相同率仅为8%。宋校本医论逻辑更清楚,医论与方剂的结合更加紧密,而新雕本则保留了更贴近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原貌的线索,文献学研究价值重大。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方式局限,临床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文章认为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多以实证为主,临床常见肺热血瘀、血热动风之象,将其分为3个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以八法之清法为主,立“清肺”“清血”“清风”为法,自拟瘙痒方,临床收效颇丰。文章从病因病机、理法方药方面对瘙痒方进行分析并通过列举医案佐证。  相似文献   

18.
消渴病(糖尿病)的病机乃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肺胃阴虚,胃热炽盛,治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经方白虎加人参汤以生石膏、知母、人参、粳米、甘草为主要组成药物,符合糖尿病"趺阳脉浮而数"胃热气盛的病机。消渴日久,气阴两虚,阴损及阳,阳虚气弱,或肾阳衰微,水液代谢障碍而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等并发证,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及肾气丸治疗亦符合病机,药证相宜。  相似文献   

19.
肖和印教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丰富,认为该病乃内外合邪致病,外因以风邪为首,内因多责之于脾虚痰伏,肝热移肺,病位多与肺、肝、脾3脏关系密切,病机主要为风邪外袭,引动伏痰,肝热夹痰犯肺,搏结气道,气逆不降,咳嗽不止,治疗以疏风柔肝,健脾化痰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20.
受生活节奏加快及饮食、情志、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湿疹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湿疹病因复杂,皮损表现也多种多样。其病因病机,各代医家认识不一,古代医家多认为,湿疹是由外邪引发脏腑功能失调为病或内邪招致外邪相合致病;近代医家则认为湿疹发病归于内因,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和脾胃因素是主要方面;现代医家颇倾向于"湿"为主因,风、湿、热三邪相兼致病。湿疹发病病因主要为风、湿、热三邪为主,且有内、外因之分。外邪是导致内邪生成的主要因素,内邪又致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