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拟疏颈止眩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口服自拟方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0%,2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舒颈止眩方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止眩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共观察病例100例,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中成药止眩方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和倍他司汀联合治疗,疗程结束后按照疗效判定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止眩方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止眩方能够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丁珺云  张小罗 《新中医》2022,54(2):23-26
目的:观察自拟止眩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眩晕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眩晕综合征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止眩汤。2组疗程均为7 d,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2组中医证候积分,记录眩晕消失时间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随访1个月,统计2组症状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眩晕消失时间为(3.66±0.58) d,对照组为(4.73±0.69)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5.00%,对照组为41.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仅部分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均未作处理自行消失。结论:止眩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眩晕综合征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加快病情康复,降低复发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定眩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气血两虚型眩晕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予以定眩汤加减,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6.67%(26/30),对照组为67.86%(19/2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眩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眩晕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化痰止眩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标准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痰止眩方。在治疗14 d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并分别于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症状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及经顿多普勒(TCD)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治疗14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的76.92%(P 0.05)。在治疗第7天时,对照组仅有躯体评分较治疗前改善,而治疗组患者躯体、功能、DHI总分、左椎动脉(LVA)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 0.05)。在治疗第14天时,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躯体、功能、DHI总分及右椎动脉(RVA)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 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应用化痰止眩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显著提高总体有效率,快速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拟熄风定眩汤治疗血管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焦作市中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4例血管性眩晕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自拟方剂熄风定眩汤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1疗程,采用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1 %高于对照组的76.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两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拟熄风定眩汤能够改善血管性眩晕的临床症状,优于与西药氟桂利嗪胶囊,并且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拟疏肝和胃降逆方治疗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单纯性胆汁反流引起的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仅予常规保护黏膜、中和胆汁等基础西药治疗,观察组以疏肝和胃降逆方治疗。治疗1 W后评定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复方疏肝和胃降逆方治疗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具有肯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独活寄生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针灸结合口服独活寄生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两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舒颈止眩方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自拟益气化痰定眩汤联合火龙罐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11月我院收治的55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依次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给予火龙罐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益气化痰定眩汤联合火龙罐治疗,干预7 d后,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100.00%,27/27)优于对照组(71.43%,20/28)(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观察组DHI、DA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切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即观察组血液流变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眩晕实施自拟益气化痰定眩汤联合火龙罐治疗,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拟抗眩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服用自拟抗眩汤治疗,对照组40例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治疗,均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抗眩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拟定眩止晕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与对照组96例,治疗组采用自拟定眩止晕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两组分别治疗15d后按照疗效判定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08%,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拟定眩止晕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涤痰止晕方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疗效及对症候积分、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3.1~2017.1期间收治的70例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耳石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5例,所有患者予以西药倍他司汀口服,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自拟涤痰止晕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后中医症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生活质量[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100)]评分及随访1年复发率。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头痛、走路不稳、头晕目眩、项肩背痛、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D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QOL-100量表中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生活状况、独立能力五个方面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涤痰止晕方辅助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加减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痰浊上蒙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服2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眩晕缓解时间及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可较快缓解症状,并显著降低其中医证候积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脾虚湿盛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比灵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定眩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定眩汤联合西比灵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用西比灵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健脾除湿润肤方联合西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6例异位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运用自拟中药健脾除湿润肤方口服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EOS计数、血清总IgE含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总有效率82.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脾虚血燥证积分均有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证候积分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治疗后EOS计数、血清总IgE含量均有下降(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异位性皮炎患者运用健脾除湿润肤方联合西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过敏反应,减少复发,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拟消眩方佐治气血亏虚、痰瘀互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自拟消眩方,观察周期28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加快(P<0.05),且治疗组血流加快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消眩方是佐治气血亏虚、痰瘀互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自拟祛风止嗽颗粒加减治疗慢性咳嗽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20例慢性咳嗽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自拟祛风止嗽颗粒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咳嗽减轻时间及咳嗽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咳嗽、咳痰、气短胸闷、神疲乏力等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咳嗽减轻时间及咳嗽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拟祛风止嗽颗粒加减治疗慢性咳嗽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咳嗽及伴随症状,加快康复速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止眩汤对眩晕症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自拟止眩汤口服,对照组以眩晕停口服。结果: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药物对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有良好疗效。结论:止眩汤可改善眩晕症患者血脂的变化,可能是其治疗眩晕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拟化饮止眩汤治疗眩晕60例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眩晕患者120例(2015年10月22日-2016年10月22日)作为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60例为一组。对照组眩晕患者使用眩晕停口服治疗,观察组眩晕患者采用拟化饮止眩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较对照组更佳,P 0.05;两组患者的血脂各指标水平中,TC为(4.66±0.51)mmol/L、TG为(1.82±0.39)mmol/L、LDL-C为(2.51±0.52)mmol/L,均较对照组更佳,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均显著升高(P 0.05),观察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拟化饮止眩汤治疗眩晕患者的效果更为可观,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颈眩方辨证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观察了150例颈性眩晕患者,治疗组100例给予纯中药,以颈眩方为基础方根据中医辨证临床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西药乙酰胺吡酮片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然后按照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47例,显效28例,好转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3例,好转1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64.0%。治疗组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颈眩方辨证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