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法对急性呼吸衰竭病人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对46例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共进行了60次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监测仰卧位、俯卧位1、2h的呼吸循环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俯卧位1、2h后病人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较仰卧位时明显升高(t=4.042~7.923,P〈0.01),心率、平均动脉压、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仰卧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氧分压增加幅度大于1.33kPa为有效标准,俯卧位通气法治疗有效率达86.7%。结论俯卧位通气法能明显改善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氧合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俯卧位通气(PPV)联合NO吸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应用最佳PEEP后仍需较高的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60%)的21例ARDS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进行对照研究.A组采取单纯NO吸入4h;B组采取俯卧位通气2h,2h后恢复仰卧位通气;C组采取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2h,2h后恢复仰卧位通气并继续吸入NO.分别测三组患者治疗干预前、2h及4h氧合指数.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治疗干预前比较,三组患者2h后氧合指数均较前改善,但A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h后A组和B组氧合指数跟治疗干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氧合指数仍保持改善(P<0.05).结论 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地改善严重ARDS患者氧合,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不但可以改善氧合,而且恢复仰卧位后能有效的维持氧合,因此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的方法在改善氧合的同时能减少俯卧位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仰卧位和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病人血流动力学、氧合、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ARDS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仰卧位通气(SP组)、俯卧位通气(PP组)、仰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SP+VS组)、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PP+VS组),每组15例。观察体位改变前(T0)、体位改变后(SP+VS组和PP+VS组在振动排痰治疗后)1h(T1)、2h(T_2)、4h(T_3)及转复为仰卧位后1h(T4)5个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呼吸频率(RR)、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mean)、静态肺顺应性(Cst)及护理并发症。以不同治疗方案后动脉氧分压改变(ΔPaO_2)10 mmHg作为有效标准。[结果]4组病人体位改变后对HR、MAP、CVP、RR、PaCO_2、Pmean、Cst无影响(P0.05)。而SPO_2、PaO_2、PaO_2/FiO_2有不同程度升高,氧合状态改善效果依次为PP+VS组PP组SP+VS组SP组,且组间比较PP+VS组与SP+VS组、PP组与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VS组与PP组、SP+VS组与S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较单纯俯卧位通气、仰卧位通气相比,更能改善ARDS病人的氧合,且该种体位治疗期间病人循环功能稳定,呼吸参数无明显改变,且无明显不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俯卧位通气对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氧合功能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探寻更佳的机械通气方法。方法将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仰卧位及俯卧位通气,对气管插管前和机械通气各时点的动脉血气分析、气道平台压、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胸腔内血容积指数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机械通气时2组患者的氧合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点俯卧位通气组的平台压均低于仰卧位组,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均高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通气组平均动脉压、胸腔内血容积指数、心脏指数在不同时点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患者机械通气后平均动脉压、胸腔内血容积指数较机械通气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俯卧位机械通气策略可以提高机械通气效果,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发生率低,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可为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过程中的呼吸道管理经验,规范俯卧位通气的呼吸道管理方法,保证俯卧位通气效果。方法对11例中重度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期间,规范进行呼吸道管理,在治疗前后对比血气分析结果,观察动脉血氧分压P(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_2)、氧合指数P(O_2)/FiO_2,监测生命体征和呼吸力学指标。结果 11例患者共实施31例次俯卧位通气,其中29例次(93.5%)俯卧位1h、4h时P(O_2)、P(O_2)/FiO_2均升高(P0.001),P(CO_2)、气道峰压、呼吸系统顺应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过程中落实规范的呼吸道管理方法,包括充分做好翻身前人工气道评估与准备,体位转变过程中人工气道的护理和俯卧位通气期间的呼吸道管理,可有效改善中重度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入住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21例诊断为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且尚未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所有患儿均采用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进行机械通气。体位变更顺序为仰卧位—俯卧位—仰卧位,时间为0.5 h—2.0 h—0.5 h。观察患儿机械通气前后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的变化;患儿机械通气时俯卧位前后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气道峰压及肺顺应性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能明显改善血气结果,改变患儿预后。[结论]优质护理在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机械通气时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30例俯卧位机械通气老年病人,记录俯卧位前和俯卧位后1h、2h病人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MAP)和动脉血气变化。[结果]俯卧位通气治疗后1h、2h病人的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升高(P0.01),心率、呼吸均减慢(P0.01),而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提高老年病人的氧合状态,减慢心率、呼吸。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侧卧位通气和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种体位通气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方法 将ICU2005年收治的23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侧卧位通气(15例)和俯卧住通气(8例),监测仰卧位时,体位改变后1、2、4h及转复为仰卧位后1h的呼吸循环指标,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体位改变后1、2、4h及转复为仰卧住后1h,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氧舍指数均较仰卧位时升高(P〈0.05),心率、平均动脉压、气道峰压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仰卧位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氧分压升高10mmHg为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侧卧位组73.3%,俯卧位组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ARDS机械通气治疗手段,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有效率接近。但侧卧位实施更容易,护理更方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2017年6月重症医学科56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早期给予俯卧位通气治疗,对照组早期给予仰卧位通气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在氧分压、吸入氧浓度、心率等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肺部物理治疗的临床效果,使痰液能及时有效地排出,改善肺通气氧合功能,从而改善了患者的低氧血症,有利于住院时间、节省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俯卧位通气在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2月~2015年2月期间,于我院选取64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早期给予俯卧位通气治疗,对照组给予早期仰卧位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在氧分压(Pa O_2)、吸入氧浓度(Fi O_2)、氧指数(OI)、收缩压(SAP)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俯卧位通气在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对高海拔地区肺复张术(RM)治疗无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从海拔2260m的地区医院筛选RM治疗无效的41例ARDS患者[平均氧合指数( PaO2/FiO2)较RM前升高<20%视为RM无效],依不同病因分为肺内源性ARDS组(ARDSp组)和肺外源性ARDS组(ARDSexp组),每组再按信封法随机分为俯卧位组和仰卧位组,即ARDSp俯卧位组(11例)、ARDSp仰卧位组(9例)、ARDSexp俯卧位组(10例)、ARDSexp仰卧位组(11例).在通气前及通气1、2、3、4h监测动脉血氧分压( PaO2)、PaO2/FiO2、静态顺应性(Cst)、气道阻力(Raw)的变化.结果 通气lh时,ARDSexp俯卧位组PaO2/FiO2( mm Hg,l mm Hg=0.133 kPa)即较通气前显著升高(157.4±40.6比129.3±48.7,P<0.05),并随通气时间延长呈持续增高趋势,4h达峰值(219.1 ±41.1);且ARDSexp俯卧位组通气3h内PaO2/FiO2较其他3组显著增高,另3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DSp俯卧位组、ARDSexp俯卧位组通气4h时PaO2/FiO2均较相应仰卧位组显著增高(208.8±39.7比127.4±47.1,219.1±41.1比124.9±50.8,均P<0.05).4组通气前后Cst无显著改变,各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ARDSp俯卧位组通气4h时Raw(cmH2O·L-1·s-1)较通气前显著降低(6.8±1.7比10.7±1.8,P<0.05),且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他3组各时间点Raw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俯卧位通气作为ARDS机械通气重要策略之一,可以改善RM无效高原ARDS患者的氧合,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俯卧位通气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进一步探讨该类患者术后有效机械通气体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HA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俯卧位通气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中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9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4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氧合指数比较,当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12 h[MD=57.31,95%CI(35.84,78.77),P<0.001]、开始时间为术后6 h[MD=71.98, 95%CI(64.34,79.61),P<0.001]及采用间断俯卧位通气[MD=37.97,95%CI(18.36,57.58),P=0.001]时,俯卧位通气氧合指数高于仰卧位通气;氧分压比较,当俯卧位通气吸氧浓度>仰卧位通气吸氧浓度时,患者俯卧位通气氧分压高于仰卧位通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5.70,95%CI(0.46,10.94),P=0.03];临床结局比较,俯卧位通气的机械通气时间[MD=-56.47,95%CI(-72.62,-40.33),P<0.001]、ICU入住时间[MD=-60.82,95%CI(-76.82,-44.81),P<0.001]及住院时间[MD=-44.36,95%CI(-63.10,-25.62),P<0.001]均低于仰卧位通气。结论 俯卧位通气能有效改善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氧合指数,降低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而对改善患者氧分压无明显作用。该研究各评价指标存在异质性,且纳入的研究及样本量较少,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及开始时间不统一,尽管对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亚组分析,但仍然无法明确俯卧位通气的最佳持续时间和开始时间。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评价俯卧位通气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机械通气时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30例俯卧位机械通气老年病人,记录俯卧位前和俯卧位后1 h、2 h病人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MAP)和动脉血气变化。[结果]俯卧位通气治疗后1 h、2 h病人的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升高(P〈0.01),心率、呼吸均减慢(P〈0.01),而 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 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提高老年病人的氧合状态,减慢心率、呼吸。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514-4516
目的观察俯卧位通气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14例中重度ARDS患者实施了俯卧位通气。俯卧位前后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14例ARDS患者PaO_2、PaO_2/FiO_2在实施俯卧位后有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aCO_2、MAP、HR、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无明显变化(P0.05)。发生腹部切口裂开、感染1例,轻度压疮3例,ICU留治时间12.4±9.6d,死亡5例,总病死率35.7%。无管道或引流管等脱出病例。结论俯卧位通气明显改善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脊柱手术中体位变化对患者全身麻醉下吸入高浓度氧的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17例拟在全麻下接受后路腰椎手术的ASA Ⅰ~Ⅱ级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后机械通气15 min(T1)、体位由仰卧位变为俯卧位15 min(T2)、俯卧位后1 h(T3)、俯卧位变为仰卧住前(T4)和翻身为仰卧位后15 min(T5)监测并记录以下指标:气道压、胸腔整体顺应性、吸入氧浓度、动脉血气各项指标并进一步计算氧合指数和肺泡动脉氧含量差.结果:T2、T3、T4和T5时间点的氧合指数与T1相比显著改善(P<0.01),相应T2~T5时间点的肺泡气与动脉血氧分压差显著低于T1时间点(P<0.01).而所有时间点之间肺泡气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相差则不显著(P>0.05).患者在俯卧位状态下(T2~T4)时间点平均气道压与仰卧位(T1和T5)相比显著升高,而顺应性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正确的摆放体位下,脊柱手术中的俯卧位在增加气道压和降低胸腔整体顺应性的同时,改善了患者由于仰卧以及吸入高浓度氧而引起的肺不张和分流增加等影响换气效果的因素,提高了患者的氧合效果.而且翻身为仰卧位后短时间内(<15 min)其换气功能改善的效果仍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俯卧位机械通气(PPV)方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6月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诊治的68例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PPV采取体位策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34例,其中A组患者采取俯卧位2h→仰卧位3h,然后重复以上动作,每天4个循环,持续4d;B组患者采取俯卧位4h→仰卧位1h,然后重复以上动作,每天4个循环,持续4d。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FEV1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和氧合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变异率;以及呼吸动力学指标潮气量、气道阻力和胸肺顺应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A、B两组患者FEV1、FEV1%、FEV1/FVC、PaO2、PaCO2、pH值、氧合指数、潮气量和气道阻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B组患者FEV1、FEV1%、氧合指数和气道阻力的变化幅度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B两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V对改善ARDS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促进作用,且PPV的实施方式对疗效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90°健侧卧位对坠积性肺炎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ICU危重患者52例分别于仰卧位和90°健侧卧位,用心电监护仪测定出患者指脉氧、呼吸和心率的变化,随机抽取患者动脉血做血气分析,测出患者PaO2、PaCO2,并计算出患者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90°健侧卧位后1 h患者指脉氧、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动脉氧分压、氧合指数与仰卧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90°健侧卧位可以明显改善坠积性肺炎患者氧合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呼吸力学、氧合参数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ARDS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通气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俯卧位通气,n=62)和对照组(仰卧位通气,n=38)。对比2组治疗前后呼吸力学指标(肺顺应性、气道平均压、气道平台压)、通气前(T0)及通气12 h(T1)时氧合参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氧合指数(PaO2/FiO2)]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分析2组预后指标[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气道平均压和气道平台压较对照组更低,肺顺应性、PaO2及PaO2...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俯卧位通气对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救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创伤后ARDS患者,按照是否行俯卧位通气分为俯卧位通气组和非俯卧位通气组。记录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基础疾病数量),创伤相关的损伤严重度评分和简明创伤评分,采集俯卧位通气治疗后第0、1、3、7、14天氧合指数,预后指标(呼吸机使用时间、带管时间、ICU住院时间、总的住院时间,28d和90d的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通气治疗后第0天的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通气组第1、3、7、14天的氧合指数分别为173.5±68.9、294.7±116.2、324.4±123.2、367.9±147.4,非俯卧位通气组第1、3、7、14天的氧合指数分别为134.5±58.2、163.7±68.4、176.3±77.2、182.1±83.4,俯卧位通气组第1、3、7、14天氧合指数高于非俯卧位组第1、3、7、14天的氧合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俯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24.4±11.1)d、(16.7±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俯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34.1±14.7)d、(25.0±1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俯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90d病死率分别为41.9%和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够改善创伤后ARDS患者的氧合指数,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减少ICU住院时间,降低90d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并评价危重室间隔缺损患儿心脏直视术后应用机械通气的呼吸道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8例危重室间隔缺损术后机械通气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分别实施不同的气道物理治疗,对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呼吸指数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12 h的氧合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呼吸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24,48,72 h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呼吸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超声雾化气道湿化激素吸入、胸廓振动理疗、体位吸痰及气道盥洗等呼吸道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肺功能,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提倡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