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院内评估处置现状,为规范临床创伤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创伤低体温救治问卷对42所医院急诊科的230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42所医院中17所创建了创伤中心;调查对象中分别有29.13%、17.39%的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创伤修正评分、损伤严重评分;39.57%的医护人员会测量创伤患者的耳温,5.22%的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测量频率,14.78%的医护人员会对血压90 mmHg的患者进行体温的监测;分别有13.48%、6.96%、25.22%的医护人员会使用升温毯、电热毯、加温输液给创伤低体温患者进行复温;是否成立创伤中心的医院在低体温评估、体温监测及复温措施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的评估、监测、复温情况均不容乐观,管理者应积极引进有效的设备运用于临床,同时积极开展关于低体温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创伤低体温认知水平,完善创伤患者低体温的救治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制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风险评分量袁,验证其临床预测效果.方法 选取489例急诊创伤患者作为建模组,根据是否出现低体温分为为低体温组和常温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创伤低体温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创伤低体温风险评分量表,确定预测界值.再选取228例急诊创伤患者作为验证组,使用构建的量表预测评分,根据实际低体温的发生情况验证预测效果.结果 建模组构建的创伤低体温风险评分量表包括4个条目:受伤环境温度≤8℃(1分),修正创伤评分<4分(2分),衣物潮湿(2分),入室时发生休克(2分).验证组中低体温组患者和体温正常组患者风险评分量袁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预测界值3分时,量表预测敏感度为0.709、特异度为0.920、阳性预测值为82.24%、阴性预测值为85.63%、总体正确率为86.08%,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95%CI(0.769,0.888)].结论 构建的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风险评分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预测效果,可用于创伤患者低体温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最佳证据在急诊成人严重创伤患者体温管理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体温管理的相关主题进行系统检索和质量评价,总结生成22条推荐意见,通过基线调查了解相关障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进行证据的临床转化。结果最佳证据应用后,急诊成人严重创伤患者入室后不同时间体温、寒战评分、寒冷不适评分显著优于循证实践前(P0.05,P0.01)。急诊护理人员对严重创伤患者体温管理相关知识得分由(68.75±8.68)分上升至(90.72±5.52)分。结论通过循证护理实践,以科学的方法规范了护理人员对急诊成人严重创伤患者体温管理的行为,降低了患者低体温、寒战、寒冷不适感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对降低大面积烧伤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影响。方法:QCC小组组员确定此研究主题,对科室大面积烧伤患者术中低体温现状进行调查,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术中低体温问题预防流程进行改进。对比QCC干预前后低体温发生率。结果:与QCC活动干预前比,QCC活动良性干预后大面积烧伤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CC活动降低大面积烧伤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护士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的护理管理策略。方法实施疫情期间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管理,包括改造急诊外科区域、组建疫情防控管理团队、实施基于临床需求的知识培训、改进创伤急诊救治流程、实施患者的安全转运、落实医护人员防护等措施。结果截至2020年3月31日,我院接诊创伤患者644例,其中严重创伤45例,疑似和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28例,未发生医护人员及患者医院感染。结论重视并科学应对疫情,积极完善制度与流程,狠抓防控措施落实,可确保创伤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同时有效防范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腔镜肺叶手术患者苏醒室低体温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体温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胸腔镜肺叶手术患者222例,将发生苏醒室低体温的患者作为病例组,以1∶1比例匹配苏醒室未发生低体温的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特征。结果 胸腔镜肺叶手术患者中93例(41.89%)发生苏醒室低体温;匹配成功两组各92例,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年龄、BMI、麻醉类型、麻醉时长、入室核心体温、手术准备时间是患者苏醒室低体温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P<0.01);苏醒室低体温患者苏醒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延长,并伴有尿量减少(均P<0.01)。结论 胸腔镜肺叶手术患者苏醒室低体温发生率偏高,护理人员应评估围手术期患者年龄、麻醉类型、麻醉时长、准备时间、BMI、入手术室核心体温,积极预防苏醒室低体温的发生,同时关注苏醒室低体温给患者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对自杀未遂急诊患者及时有效的风险评估与干预是减少和防范患者再自杀的关键。通过对自杀与自杀未遂相关概念、自杀未遂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国内外自杀未遂急诊患者的风险评估与干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构建和完善我国自杀未遂急诊患者的评估和干预机制提供参考与借鉴,预防患者再自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生儿体外循环术后低体温发生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对204例于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的新生儿,采用自制新生儿体外循环术中数据登记表收集其一般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共15项,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40.2%发生术后低体温;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体质量、术前体温、止血关胸时间及是否急诊手术新生儿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低体质量、术前体温低于35.5℃及非急诊手术是新生儿术后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新生儿体外循环术后低体温发生率较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尤其应重视低体质量、术前体温低及非急诊手术新生儿的防范,以保障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创伤评估在急诊创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将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在我科抢救室救治需要院内转运的创伤患者106例为对照组,依靠生命体征和临床经验判断,无预警分级转运,共转运211例次。将2013年7~12月在我科抢救室救治需要院内转运的创伤患者136例为观察组,采用校正院前指数结合创伤评估程序进行预警分级转运,共转运255例次。结果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家属)对转运满意度及相关科室对转运质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创伤评估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在院内安全转运中,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运送质量,保证了转运过程及时、安全和通畅,提高了科室间合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澳大利亚预检系统(Australian Triage Scale,ATS)在急诊创伤患者分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组织专业人员对澳大利亚预检系统进行翻译,并结合我国临床工作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改进。将178例批量创伤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87例)和观察组(91例)。对照组应用AIS-ISS评分检伤分诊,观察组应用ATS系统评估分诊。比较两组在检伤分诊时间、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对分诊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评估分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而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患者/家属对分诊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改良澳大利亚预检系统能快速评估伤情,指导急诊抢救治疗工作,减少分诊盲目性、增强准确性,为急诊创伤患者及时救治、合理分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严重创伤可能涉及多系统、多部位,大量失血、超量复苏可能导致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在严重创伤救治的生命支持、伤情评估和紧急救治中,既需要接诊医师具备先救命后救伤的整体观念,更需要由多学科医师组成的团队全程负责严重创伤的院内整体化救治,本文阐述了创伤救治中局部创伤与全身病理变化、创伤伤情评估和救治中的整体观念和团队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临床研究表明,低体温既有保护作用.又有损害效应。回顾性分析发现,严重创伤时低体温病人的死亡率较高。而严重创伤病人又常伴有体温下降,因此很难区分病人死亡是否与低体温直接相关。本临床观察通过前瞻性、随机研究,旨在评价严重创伤患者复苏期间低体温的有益或有害作用。本组资料中,57例严重创伤病人(体温≤34.5℃)随机分为两组:连续动静脉快速复温组(CAVR,n=29)和常现复温组(SR,n=28)。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和创伤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复温治疗4小时内每小时监测所有病人体温、补液量、血乳酸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和…  相似文献   

13.
急诊创伤患者心理应激障碍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为研究急诊创伤患者心理状态,探讨急诊创伤患者的心理应激特点及规律,为急诊临床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适应新形势下急诊工作的需要。近年来,笔者对接诊的急诊创伤患者进行创伤评分(trauma scor,TS),然后按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量表(PCL-C)评分,发现急诊创伤患者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改善成批创伤性窒息患者的心理危机。方法对17例创伤性窒息患者在病情平稳后4h进行评估和专业的心理危机识别、一般性心理干预、群体康复、放松训练等心理危机干预。干预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结果干预后患者HAMA、HAMD得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对创伤性窒息患者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可以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使之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创伤分级诊断用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急诊收治的148例创伤性骨折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4例)和研究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方式,研究组采取创伤分级诊断急救方式。统计两组患者急诊抢救阶段和院内延续治疗阶段治疗指标情况差异。结果研究组急诊明确诊断率、急诊抢救成功率和转运至院内科室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急诊抢救过程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院内延续治疗阶段死亡率、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急救诊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分级诊断通过评定创伤性骨折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而及时采取不同的急诊救治策略,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6.
对早产儿低体温的定义、发生现状及低体温干预方法进行综述。早产儿低体温干预主要通过产房的干预、从产房转运至NICU路途中的干预以及到达NICU后的处置3个环节控制,具体干预措施包括控制产房温湿度、聚乙烯袋包裹身体、加热湿化气体、转运过程保暖、复苏保暖、皮肤清洁等,可有效改善新生儿低体温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创伤团队启动标准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信效度.方法 由研究护士和分诊护士采用创伤团队启动标准独立对100例初诊创伤患者进行分诊,对分诊结果进行评定者间信度分析;选取2020年7~12月因外伤初次到急诊科就诊的患者4054例,分别以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15分或急诊紧急干预措施和患者结局界定为严重创伤,计算分析检伤分类不足率、检伤分类过度率、灵敏性、特异度以及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研究护士和预检分诊护士检伤分类结果的一致性为0.79,Kappa值为0.625(P<0.05);以ISS评分>15分作为严重创伤金标准,创伤团队启动标准的检伤分类不足率、检伤分类过度率、灵敏性、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63%、47.45%、95.37%、90.33%、0.953;以急诊紧急干预措施和患者结局作为严重创伤金标准,创伤团队启动标准的检伤分类不足率、检伤分类过度率、灵敏性、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20%、41.84%、95.80%、95.70%、0.958.结论 创伤团队启动标准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方面具有较高的综合诊断效能以及较低的检伤分类不足率,但检伤分类过度率较高.护士在使用此标准时,可识别出严重创伤患者,建议进一步修订标准,从而降低检伤分类过度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实施目标温度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温护理方法;2017年收治的47例设为干预组,采用目标温度管理策略进行体温复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损伤控制性手术前复苏时间,以及在2个时间点的体温、pH值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在损伤控制性手术前,干预组复苏时间、体温、血pH值、乳酸、凝血反应时间、凝血形成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凝固角、最大振幅、纤维蛋白溶解率及纤维蛋白溶解百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目标温度管理策略可明显改善创伤患者低体温的发生,预防酸中毒和凝血功能紊乱的发展,为患者行确定性手术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9.
2019年12月以来,武汉地区集中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其传播性强,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案[1,2].疫情爆发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仍承担急诊接收任务,"专家共识"建议将本地区所有创伤患者均视为潜在疑似患者.本院对急诊创伤的评估以及手术治疗均在全面防护措施下进行[3,4].202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腔镜手术围术期综合保温干预对预防患者低体温及促进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11—2020-10永城市人民医院手术室行胸腔镜手术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围术期常规保温干预组(对照组)和在常规保温干预的基础上联合综合保温干预组(观察组),每组34例.记录2组患者术中及麻醉复苏期间低体温、低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